一体式的电池和控制器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6835发布日期:2019-04-20 03:2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体式的电池和控制器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的零部件,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一体式的电池和控制器模块。



背景技术:

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深受人们喜欢和使用,随着社会发展,共享单车普遍使用,不仅方便人们上下班能有自行车可以骑行,还能降低人们的生活成本,但现有的自行车控制器与电池分别置于自行车骨架的不同管中,使得电池与控制器之间的线路连接复杂,若电线从管的内部穿伸,则加工难度高,若电线从一根管中穿出并穿入另一根管中,则会造成电线外露且容易被人绊到而不安全,有的人为了将电池和控制器靠近连接,则选定一根管子,将控制器设置于管内,电池设置在该管的管外,在人不慎触碰电池或者撞击电池的情况下,电池相对该管发生位移,则控制器与电池之间的电线会被扯断,造成线路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进行拆装且线路安全的一体式的电池和控制器模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式的电池和控制器模块,包括有电池盒和控制器,所述电池盒包括有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中空且内部设置有电池控制线路和若干组电芯,所述电池控制线路与电芯电连接,所述电池壳体的两端通过螺钉连接有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控制器包括有控制壳体,所述控制壳体的两端通过螺钉连接有第三端盖和第四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上设置有第一线座,所述第一线座的一端穿插于第一端盖上,所述第一线座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电池控制线路电连接的金属夹头,若干个所述金属夹头均内部镂空且可形变,若干个所述金属夹头均从远离电芯的端面沿金属夹头轴向开设有若干个开槽,所述第三端盖上设置有第二线座,所述第二线座的一端穿出于第三端盖并与第一线座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线座上设置有与若干个金属夹头一一对应的金属触头,所述第二线座朝向电池盒的端面上延伸出卡环,若干个金属触头均位于卡环内,所述第一线座朝向控制器的端面上设置有与卡环相匹配的卡槽,当电池盒和控制器相连接时,金属触头穿插于金属夹头内,同时金属夹头发生相应的形变,卡环卡合于卡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有下管,所述下管内部镂空,所述电池盒和控制器可容纳于下管内,所述下管上设置有固定片体,所述固定片体和下管上均设置有充电口,所述固定片体通过扭簧铰接有保护盖,保护盖远离扭簧的一端翘起,初始状态下,所述保护盖盖合于固定片体上并遮挡住充电口,所述电池盒上设置有与电池控制线路电连接的充电座,当电池盒在下管内安装到位时,充电座与充电口对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管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四端盖的边缘设置有L型的定位片,所述定位片的一边与第四端盖连接,另一边上开设有第一定位钉孔,当电池盒和控制器伸入下管到位时,第一定位孔与第一定位钉孔同轴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盖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钉孔,所述下管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当电池盒和控制器伸入下管到位时,第二定位孔和第二定位钉孔同轴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池盒的外壁上设置有线槽,所述线槽由电池壳体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第一端盖上设置有与线槽对应的端槽和比端槽大的沉槽,所述端槽和沉槽连通,所述端槽靠近于线槽设置,所述沉槽靠近控制器设置,所述控制器内的电线穿出第三端盖并延伸进入沉槽,该电线通过弯折继续延伸入端槽和线槽并最终延伸至第二端盖处而伸出下管,所述下管内设置有位于线槽上方的限位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盖包括有端片和端体,所述端体与电池盒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定位钉孔位于端体上,所述端体的轮廓与电池壳体的轮廓相同,所述端片的轮廓与下管的端口轮廓相同,所述端片相对端体倾斜设置,所述端片朝远离端体的方向部分凸起,当端片贴合于下管的端口上时,端片凸起的部分与下管的端口之间形成出线口,沿线槽延伸至第二端盖处的电线从出线口伸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环的外壁上套设有弹性橡胶圈,当卡环卡入卡槽时,弹性橡胶圈与卡槽相抵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盖上设置有若干个螺纹孔,所述第三端盖上设置有与螺纹孔对应的第一钉孔,所述控制壳体包括有若干个凹陷区,若干个所述凹陷区分别对应一个第一钉孔设置,所述第四端盖的轮廓与控制壳体的轮廓相同,所述第三端盖和第一端盖通过内六角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盖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可供螺钉移动的钉槽,若干个钉槽均从第一端盖朝向控制器的端面沿第一端盖轴向设置,所述钉槽靠近电池盒的一端上设置有供螺钉穿过的第二钉孔,当第一端盖和第三端盖相互安装时,第三端盖上的螺钉与若干个钉槽的开口对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端盖远离控制壳体的端面上沿第三端盖轴向朝第三端盖内凹陷形成凹槽,所述第一端盖朝向第三端盖的端面上向第一端盖外凸起形成凸块,当凸块与凹槽相卡时,第一端盖与第三端盖相对无法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电池盒的第一端盖和控制器的第三端盖上分别设置可相互卡接的金属夹头和金属触头以及卡槽和卡环,使得电池盒与控制器相互连接在一起,电池盒与控制器的一体化方便一起安装或拆卸于自行车上,有效利用空间,简化了现有中电池盒和控制器的线路连接的复杂性;金属触头卡入金属夹头内以及卡环卡入卡槽内使得第一端盖和第三端盖能够相互连接在一起且能相互贴合,相比第一端盖和第三端盖相互间保持一定距离且卡环和金属触头分别部分卡入卡槽和金属夹头内,能够避免自行车在行车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使得卡环或是金属触头受到弯折力而容易折断的现象,第一端盖和第三端盖两者的端面相互抵触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盒和控制器之间的稳定性使得第一端面和第三端面之间的相互间的擦动程度降低,提高了抗震效果;因金属触头和金属夹头的体积小,数目多,在第一端面和第三端面因震动发生上下较小程度的移动还是会造成金属触头相对金属夹头形变,会造成线路接触不良,致使控制器与电池盒断路,所以卡环与卡槽的设计相比没有卡环与卡槽的情况,进一步提高电池盒与控制器连接的稳定性,且能提高金属触头和金属夹头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线路的稳定性,延长金属触头和金属夹头的使用寿命;第一端盖和第三端盖两者间相互贴合的好处在于当一体化的电池盒和控制器安装于自行车的骨架外时,能够起到防水的作用,避免外界雨水之类的液体渗入第一端盖和第三端盖之间而影响线路短路的问题,卡槽和卡环相互卡合也进一步提高了防水性,对金属触头和金属夹头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装配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下管内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端盖与下管装配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去掉第二端盖的下管内部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盒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盒与控制器相连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盒的内部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线座和第二线座装配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下管的另一个角度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一体式的电池和控制器模块,包括有电池盒2和控制器3,电池盒2包括有电池壳体21,电池壳体21中空且内部设置有电池控制线路27和若干组电芯24,电池控制线路27与电芯24电连接,电池壳体21的两端通过螺钉4连接有第一端盖22和第二端盖23,电池壳体21上的螺钉4均布于电池壳体21的边缘上;控制器3包括有控制壳体31,控制壳体31的两端通过螺钉4连接有第三端盖32和第四端盖33,控制壳体31上的螺钉4均布于控制壳体31的边缘上;若干组电芯24沿电池壳体21的轴向排布,若干组电芯24相互间电连接,电池控制线路27靠近于第一端盖22设置且与临近的电芯24电连接;

第一端盖22上设置有第一线座26,第一线座26由一根圆柱和一个底盘组成,底盘的轮廓尺寸大于圆柱的轮廓尺寸,第一端盖22上开设有供圆柱穿过的孔,当第一线座26的圆柱由第一端盖22靠近电池壳体21的一侧穿过第一端盖22,底盘与第一端盖22的侧面相抵触,通过螺钉4将底盘定位于第一端盖22上使得第一线座26固定连接于第一端盖22上,圆柱背离底盘的端面低于或等于第一端盖22的孔口所在平面,即圆柱容纳于孔中;第一线座26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电池控制线路27电连接的金属夹头28,若干个金属夹头28均贯穿第一线座26,若干个金属夹头28一端与电池控制线路27电连接,另一端伸出于电池盒2外,若干个金属夹头28均内部镂空,若干个金属夹头28均从远离电芯24的端面沿金属夹头28轴向开设有若干个开槽281,若干个金属夹头28被开槽281划分开来的剩下部分可形变;第三端盖32上设置有第二线座35,第二线座35包括有圆柱与圆盘,圆盘和圆柱同轴设置且圆盘的直径大于圆柱的直径,圆盘设置有圆柱的一端,在第三端盖32上设置有沉头孔,该沉头孔的大端远离控制壳体31设置,沉头孔与第一端盖22上的孔均处于同一根轴线上,将第二线座35的圆柱由沉头孔的大端插入直至圆盘容纳于沉头孔的大端内,再在第二线座35的圆柱穿过第三端盖32的一端上设置螺纹并通过螺母限位使得第二线座35与第三端盖32固定连接;第二线座35上设置有与若干个金属夹头28一一对应的金属触头36,金属触头36与金属夹头28的镂空部分相匹配,第二线座35朝向电池盒2的端面上延伸出卡环37,即圆盘上背离圆柱的端面上延伸出卡环37,若干个金属触头36均被围绕于卡环37内;在设计过程中,可在卡环37内壁上向卡环37中心方向凸起设置有一个限位块,且卡槽29的槽壁上相应设置有与限位块相匹配的限位轨道,通过限位块卡入限位轨道使得卡环37相对卡槽29无法转动,即使得金属触头36和金属夹头28两者相互对应并能相互卡合;或者将若干个金属触头36伸出控制器3的长度大于卡环37的高度,相比卡环37的高度大于或等于金属触头36伸出控制器3的长度,这利于先观察到金属触头36与金属夹头28相互对齐并配合,前述两种方式均可避免因金属触头36和金属夹头28存在多根且相互间的位置独立,在金属触头36和金属夹头28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会存在金属触头36和金属夹头28相互没对齐的现象,提高了安装效率与精确性;在将控制器3和电池盒2相互连接的过程中,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相互靠近,金属触头36伸入于金属夹头28的镂空部分内,金属触头36撑开金属夹头28被开槽281划分的部分,则金属夹头28发生形变,随着金属触头36继续伸入金属夹头28内,卡环37渐渐卡入卡槽29内直至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相互贴合,电池盒2与控制器3的一体化方便对将两者同时安装或者拆卸于自行车上,有效利用空间,简化了现有中电池盒2和控制器3的线路连接的复杂性;金属触头36卡入金属夹头28内以及卡环37卡入卡槽29内使得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能够相互连接在一起且能相互贴合,相比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相互间保持一定距离且卡环37和金属触头36分别部分卡入卡槽29和金属夹头28内,能够避免自行车在行车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使得卡环37或是金属触头36受到弯折力而容易折断的现象,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两者的端面相互抵触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盒2和控制器3之间的稳定性使得第一端面22和第三端面32之间的相互间的擦动程度降低,提高了抗震效果;因金属触头36和金属夹头28的体积小,数目多,在第一端面22和第三端面32因震动发生上下较小程度的移动还是会造成金属触头36相对金属夹头28形变,会造成线路接触不良,致使控制器3与电池盒2断路,所以卡环37与卡槽29的设计相比没有卡环37与卡槽29的情况,进一步提高电池盒2与控制器3连接的稳定性,且能提高金属触头36和金属夹头28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线路的稳定性,延长金属触头36和金属夹头28的使用寿命;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两者间相互贴合的好处在于当一体化的电池盒2和控制器3安装于自行车的骨架外时,能够起到防水的作用,避免外界雨水之类的液体渗入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之间而影响线路短路的问题,卡槽29和卡环37相互卡合也进一步提高了防水性,对金属触头36和金属夹头28进行保护。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2、图8和图10所示,还包括有下管1,下管1内部镂空,容纳电池盒2和控制器3可容纳于下管1内,如此可通过下管1对电池盒2和控制器3进行保护,避免被偷盗或者被磕碰坏,同时也避免了外界环境因素对电池盒2和控制器3的干扰;又因下管1的壁厚小,扭簧在下管1上设置不方便,且下管1的外壁并非平整,所以利用固定片体13作为一种安装座,在固定片体13上开设充电口14,并在充电口14的一侧设置扭簧,并铰接有保护盖15,接着将固定片体13通过螺钉4定位于下管1上,保护盖15远离扭簧的一端翘起,这便于使用者用手指拨开保护盖15进行充电,初始状态下,保护盖15盖合于固定片体13上并遮挡住充电口14,电池盒2上设置有与电池控制线路27电连接的充电座20,当电池盒2在下管1内安装到位时,充电座20与充电口14对应设置,充电口14的设计利于对电池盒2内的电芯24进行充电,保护盖15通过扭簧能够及时关闭充电口14,避免充电口14裸露而被雨水浸湿或者其他物质的卡入致使充电口14无法充电的情况;优选地,将固定片体13安装于下管1朝向地面的侧壁上,可避免雨水在保护盖15开启充电的情况下,雨水会渗入充电口14的情况,提高安全性。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2和图6所示,下管1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1,第四端盖33的边缘设置有L型的定位片331,L型的定位片331包括有竖部和横部,竖部沿第四端盖33所在平面延伸,横部平行于第一定位孔11所在的下管1的管壁,横部上开始有第一定位钉孔332,将控制器3的先插入下管1,电池盒2随着控制器3伸入下管1内,控制器3向下管1的一端移动,直至电池盒2在下管1内移动到位,第一定位孔11的孔心与第一定位钉孔332的孔心均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此时通过一螺钉4从下管1外穿过第一定位孔11并与第一定位钉孔332螺纹连接,使得控制器3连带着电池盒2一起固定连接于下管1内,如此设计相比直接将控制器3和电池盒2往下管1内一放避免了控制器3和电池盒2因震动在下管1内跳动从而造成控制器3或电池盒2与下管1发生碰撞损坏的情况,提高了控制器3和电池盒2相对下管1的稳定性,优选地,将第一定位孔11设置于下管1朝向地面的一侧亦或是下管1的两侧,可避免雨水渗入下管1内。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2至图3所示,第二端盖23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钉孔231,下管1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12,当电池盒2和控制器3伸入下管1到位时,第二定位孔12的孔心与第二定位钉孔231的孔心均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此时通过一螺钉4从下管1外穿过第二定位孔12并与第二定位钉孔231螺纹连接,使得电池盒2连带着控制器3一起固定连接于下管1内,如此设计相比直接将控制器3和电池盒2往下管1内一放避免了控制器3和电池盒2因震动在下管1内跳动从而造成控制器3或电池盒2与下管1发生碰撞损坏的情况,提高了控制器3和电池盒2相对下管1的稳定性,且同时通过第一定位孔11和第二定位孔12分别对控制器3和电池盒2进行定位,相比只存在第一定位孔11或第二定位孔12而带来一端固定,另一端还会相对颤动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在下管1内的稳定性,优选地,将第二定位孔12设置于下管1朝向地面的一侧亦或是下管1的两侧,可避免雨水渗入下管1内。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5和图7所示,电池盒2的外壁上设置有线槽5,线槽5由电池壳体2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第一端盖22上设置有与线槽5对应的端槽223和比端槽223大的沉槽222,端槽223和沉槽222连通,端槽223靠近于线槽5设置,沉槽222靠近控制器3设置,控制器3内的电线穿出第三端盖32并延伸进入沉槽222,该电线通过弯折继续延伸入端槽221和线槽5并最终延伸至第二端盖23处而伸出下管1,这里电线延伸出下管1外可通过在下管1上开孔亦或是在第二端盖23上开孔供电线穿出;下管1内设置有位于线槽5上方的限位板16,限位板16固定连接于下管1内并将下管1内部空间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空间,其中一个空间用于容纳控制器3与电池盒2,即当控制器3与电池盒2容纳于该空间内时,限位板16遮挡住线槽5的槽口使得线槽5内的电线被限位于线槽5内,这利于电线的储存与安装,避免电线脱出线槽5造成线路弯曲,通电效果下降的情况,另一个空间为的是减轻下管1的质量,节约材料,降低成本;沉槽222的设计为的是第一端盖22与电池壳体21的上边缘能够通过螺钉4穿过沉槽222的槽底与电池壳体21进行连接,因第三端盖32的边缘上设置有螺钉4,控制器3内的电线不能够直接从第三端盖32的边缘伸出而进入线槽5中,若将电线直接从第三端盖32穿出后进行弯折进入线槽5,电线弯折角度大会造成电线内部的铜丝断裂而使得电路断路,也会使得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相互间无法相互贴合,沉槽222的设计弥补了前者所存在的几个问题,使得电线弯折角度小,结构合理化;线槽5的设计相比没有线槽5的情况,避免了电线突兀的立在电池盒2的外壁上容易被磕碰坏且电线没有被限位容易发生弯曲,线路会紊乱的现象,线槽5提供了电线的延伸路线且通过限位板将电线限位于线槽5内,不会发生弯曲,有效的利用了电线的长度以及减少了电池盒2的空间利用。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2、图3、图5和图7所示,第二端盖23包括有端片233和端体232,端片233和端体232一体成型,在端片233和端体232上开设供螺钉4穿过的钉孔,该钉孔为沉头孔,孔径大的一端位于端片233上,孔径小的一端位于端体232上,通过螺钉4使得端体232与电池盒2连接在一起,且螺钉4容纳于端片233和端体232内,第二定位钉孔231位于端体232上,端体232的轮廓与电池壳体21的轮廓相同,端片233的轮廓与下管1的端口轮廓相同,端片233相对端体232倾斜设置,下管1的端口也称倾斜设置,端片233朝远离端体232的方向部分凸起,当端片233贴合于下管1的端口上时,端片233凸起的部分与下管1的端口之间形成出线口6,沿线槽5延伸至第二端盖23处的电线从出线口6伸出,如此设计可减少在下管1的端口处再设置一个用于关闭下管1的挡板,且通过端片233与下管1的端口相抵触作为基准使得第一定位孔11、第二定位孔12和充电座20分别与第一定位钉孔332、第二定位钉孔231和充电口14相对应,提高了各个孔的对位准确性;端片233的凸起部分配合下管1的端口形成出线口6的设计使得在既不破坏端片233,也不破坏下管1的情况下而自然形成供电线穿出的开口,避免了在下管1或端片233上开孔造成强度降低的情况;端片233的倾斜设置使得电线延伸出出线口6时能够倚靠在端片233上,电线的弯折角度小,对电线提供保护。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5、图6和图9所示,卡槽29和卡环37的相互卡合的加工要求高,两者间尺寸刚好配合的加工难度大,若卡槽29与卡环37间隙配合,则容易造成卡槽29相对卡环37上下移动或者脱出若卡槽29与卡环37过盈配合,则容易造成卡槽29和卡环37连接紧密,拆卸不方便,大力的拆开或者安装均会使得金属夹头28和金属触头36发生损坏,为解决卡槽29和卡环37之间的连接不稳定,拆装不方便的问题,则在卡环37的外壁上套设有弹性橡胶圈291,可在卡环37的外壁上开设有供弹性橡胶圈291容纳的圈槽,将弹性橡胶圈291撑开并沿卡环37轴线方向移动,解除撑开弹性橡胶圈291的力,弹性橡胶圈291恢复形变并卡入圈槽内,如此可将弹性橡胶圈291限制在卡环37上的指定位置,且弹性橡胶圈291部分凸出于圈槽外,当卡环37卡入卡槽29时,弹性橡胶圈291受到卡槽29内壁的挤压,且弹性橡胶圈291一直卡槽29的内壁相贴合,弹性橡胶圈291的设计降低了卡槽29和卡环37之间配合尺寸加工的难度,可将卡槽29加工的宽一些,便于卡环37的伸入,同时通过弹性橡胶圈291受到卡槽29内壁的挤压而发生相应形变,在卡槽29相对卡环37的移动时,两者间阻力小,且弹性橡胶圈291因形变产生的力对卡槽29内壁进行施力,提高了卡环37与卡槽29间的相对稳定性,弹性橡胶圈291还能减缓因自行车行车过程中引发的震动效果,提高抗震的能力;弹性橡胶圈291还能提高卡环37和卡槽29之间的密封性,防止外界水汽渗入。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5至图7所示,因自行车在骑行中会受到颠簸而上下抖动,单靠卡槽29和卡环37之间的配合以及金属夹头28对金属触头36的夹持是不足以保证控制器3和电池盒2能牢牢的连接在一起,会因为长期的震动造成金属触头36和卡环37分别滑脱出金属夹头28和卡槽29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第一端盖22上设置有若干个螺纹孔25,第三端盖32上设置有与螺纹孔25对应的第一钉孔34,控制壳体31包括有若干个凹陷区311,若干个凹陷区311分别对应一个第一钉孔34设置,第四端盖33的轮廓与控制壳体31的轮廓相同,第三端盖32和第一端盖22通过内六角螺栓7固定连接在一起,内六角螺栓7的数量为三个,控制壳体31与第三端盖32的截面形状相近,不同的地方在于控制壳体31上的两个顶角和一个底面均向控制器3内凹陷形成供内六角螺栓7沿控制器3轴向移动的凹陷区311,第四端盖33的形状与控制壳体31的截面形状相同,当第一端盖22与第三端盖32相互安装时,螺纹孔25和第一钉孔34相连通,将内三个六角螺栓7分别从控制壳体31的三个凹陷区311装入并对准第一钉孔34,通过螺丝刀等工具将内六角螺栓7旋入螺纹孔25使得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固定连接在一起,如此设计提高了控制器3和电池盒2相互间的连接稳定性,避免了金属触头36和卡环37因震动而分别滑脱出金属夹头28和卡槽29的情况,同时使得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两者间的间隙小,贴合紧密,进一步提高防水性;凹陷区311的设计以及第四端盖33与控制壳体31的轮廓相同的设计均能减少空间的利用以及节约材料的使用,节约成本;优选地,第一钉孔34为沉头孔,以便内六角螺栓7连接到位时,内六角螺栓7的螺帽容纳于沉头孔中,相比内六角螺栓7的螺帽相对第三端盖32的表面凸出,能够有效地保护内六角螺栓7的螺帽不受外界磕碰而损坏。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5和图7所示,第一端盖22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可供螺钉4移动的钉槽224,若干个钉槽224均从第一端盖22朝向控制器3的端面沿第一端盖22轴向设置,钉槽224靠近电池盒2的一端上设置有供螺钉4穿过的第二钉孔225,当第一端盖22与电池壳体21相互连接时,将螺钉4伸入钉槽224,螺钉4对准第二钉孔225,通过螺丝刀旋动螺钉4,螺钉4先后旋入第二钉孔225和电池壳体21内,使得第一端盖22与电池壳体21连接在一起,用于将第三端盖32和控制壳体31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螺钉4,该螺钉4的螺帽会相对第三端盖32凸出,当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相互靠近时,第三端盖32上的螺钉4的螺帽与钉槽224对应,直至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相互贴合时,第三端盖32上的螺钉4的螺帽容纳于钉槽224中,如此可避免第三端盖32上的螺帽凸出而使得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无法贴合的现象;钉槽224的设计还能满足当电池盒2或者控制器3内部出现损坏需要拆开修理时,能够从钉槽224的槽口伸入螺丝刀组件,将第三端盖32或者第一端盖22上的螺钉4沿钉槽224移动,钉槽224的开口尺寸小于螺钉4的螺帽的尺寸,即螺钉4限位于钉槽224内利于对螺钉4的保存,可避免螺钉4在拆卸过程中丢失的情况,相比在没有钉槽224的情况下,不用先将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分离后再进行单独的拆装,而是可直接对电池盒2或控制器3进行拆装,简化了检修操作。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5、图6、图7和图9所示,第三端盖32远离控制壳体31的端面上沿第三端盖32轴向朝第三端盖32内凹陷形成凹槽321,第一端盖22朝向第三端盖32的端面上向第一端盖22外凸起形成凸块221,当凸块221与凹槽321相卡时,第一端盖22与第三端盖32相对无法转动,如此设计能够在未旋入内六角螺栓7时保证第一端盖22和第三端盖32之间能够初步稳定连接,避免在一一旋入内六角螺栓7时,第一端盖22相对第三端盖32转动而导致金属触头36相对金属夹头28弯折的情况,提高了对金属触头36的保护,提高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