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4161发布日期:2019-05-31 21:30阅读:897来源:国知局
儿童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儿童电动车。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 CN204623682U公开了一种儿童电动车,车架、前轮、后轮、动力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电动车运行方向的方向盘,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中的至少一者构成驱动轮,驱动轮与动力装置连接并由所述动力装置驱动,电动车还包括位于所述车架前侧或后侧且能够上下升降的万向轮、用于驱动万向轮上下升降的驱动机构、控制万向轮转向的控制装置,至少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中与所述万向轮不同侧的车轮构成所述驱动轮,儿童电动车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前轮与后轮均撑立于地面,万向轮悬空于地面;当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万向轮下降撑立于地面,前轮和后轮中与所述万向轮同侧的车轮悬空于地面,与万向轮不同侧的车轮撑立于地面。该结构的儿童电动车结构简单,在电动车上设置可上下升降的万向轮使得该儿童电动车可以在行进时产生漂移。但是种结构的儿童电动车,其万向轮的转动和升降都是通过电动装置来控制实现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且不易保养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儿童电动车。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儿童电动车,它包括车架、位于车架前侧下方的前轮、位于车架后侧下方的后轮、驱动前轮转动的电机、带动前轮转向的转向机构、具有靠背的座位。儿童电动车还包括转动设置在车架后部的后撑架,该后撑架具有向上方延伸的靠背支架,座位的靠背连接在靠背支架上,后撑架的下方连接有万向轮,后轮连接在后撑架的下方且位于万向轮的前侧,后撑架具有通过靠背转换的至少两个工作状态,当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后轮与地面接触,万向轮脱离地面,当后撑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靠背受向后的力使后撑架转动,后轮脱离地面,万向轮与地面接触。

进一步地,后撑架包括依次转动连接并构成四连杆机构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连接杆,后轮和万向轮均连接在第一支架的底部,第二支架的后部向上方延伸形成靠背支架。

进一步地,后撑架通过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的转轴转动连接在车架上。

更进一步地,第一支架的上部与第二支架的前部相转动连接,第三支架的上部与第二支架相转动连接,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的连接处位于靠背支架的下方且位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连接处的后方,第三支架的下部与连接杆的后部相转动连接,连接杆的前部与第一支架的后部相转动连接。

更进一步地,第一支架包括构成三角形的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一部沿上下方向设置,第二部沿前后方向设置。

更进一步地,后轮和万向轮均连接在第二部的底部。

更进一步地,第三支架位于第三部的后上方。

进一步地,座位的座板连接在车架上。

进一步地,转向机构包括枢转连接在车架前部的方向杆、后部分别转动连接在车架前部左右两侧的转向件、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转向件的前部相转动连接的转向横杆、后部与方向杆固定连接且前部与转向横杆相转动连接的转向拨杆,前轮连接在转向件上。

进一步地,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第一牙盘,前轮的轮轴上连接有第二牙盘,第一牙盘与第二牙盘通过链条相连接。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儿童电动车,通过向靠背施力进而带动后撑架运动,而使后轮被抬起同时万向轮着地,此时转向即在行进时产生漂移,操作方便,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儿童电动车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儿童电动车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儿童电动车中后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1、车架;2、前轮;21、第二牙盘;3、后轮;4、万向轮;5、后撑架;51、第一支架;511、第一部;512、第二部;513、第三部;52、第二支架;521、靠背支架;53、第三支架;54、连接杆;6、转向机构;61、方向杆;62、转向件;63、转向横杆;64、转向拨杆;7、电机;71、第一牙盘;8、靠背;9、座板;10、链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从附图1至附图3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儿童电动车,它包括车架1、位于车架1前侧下方的前轮2、位于车架1后侧下方的后轮3、驱动前轮2转动的电机7、带动前轮2转向的转向机构6、具有靠背8和座板9的座位。前轮2和后轮3各设置有两个。

如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转向机构包括枢转连接在车架1前部的方向杆61、后部分别转动连接在车架1前部左右两侧的转向件62、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转向件62的前部相转动连接的转向横杆63、后部与方向杆61固定连接且前部与转向横杆63相转动连接的转向拨杆64,前轮2连接在转向件62上。电机7的输出轴上连接有第一牙盘71,前轮2的轮轴上连接有第二牙盘21,第一牙盘71与第二牙盘21通过链条10相连接。附图2中的电机7只画出了一个,优选地,在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电机7,分别驱动两个前轮2。由于转向机构和电机驱动的传动结构不是本申请的发明点,所以这里不做详细描述。

如附图1所示,儿童电动车还包括转动设置在车架1后部的后撑架5,该后撑架5具有向上方延伸的靠背支架521,座位的靠背8连接在靠背支架521上,后撑架5的下方连接有万向轮4,后轮3连接在后撑架5的下方且位于万向轮4的前侧。后撑架5具有通过靠背8转换的至少两个工作状态,当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后轮3与地面接触,万向轮4脱离地面,当后撑架5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靠背8受向后的力使后撑架5转动,后轮3脱离地面,万向轮4与地面接触。万向轮4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具体地,两个万向轮4分别位于两个后轮3的正后方,从而提高儿童电动车在漂移时的稳定性,防止侧翻。

如附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后撑架5包括依次转动连接并构成四连杆机构的第一支架51、第二支架52、第三支架53、连接杆54,上述的后轮3和万向轮4均连接在第一支架51的底部,第二支架52的后部向上方延伸形成上述的靠背支架521。

具体地,第一支架51的上部与第二支架52的前部通过转轴A相转动连接,第三支架53的上部与第二支架52通过转轴B相转动连接,并且转轴B位于靠背支架521的下方且位于转轴A的后方,第三支架53的下部与连接杆54的后部通过转轴C相转动连接,连接杆54的前部与第一支架51的后部通过转轴D相转动连接。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后撑架5通过转轴A转轴转动连接在车架1上。

更为具体地,第一支架51包括构成三角形的第一部511、第二部512和第三部513,第一部511沿上下方向设置,第二部512沿前后方向设置,第三支架53位于第三部513的后上方。上述的后轮3和万向轮4均连接在第二部512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座位的座板9连接在车架1上。

工作原理:

儿童电动车在正常行驶时,驾驶者正常坐于座位上,儿童电动车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后轮3与地面接触,万向轮4脱离地面而悬空,此时操作方向杆61,通过转向机构6带动前轮2,实现儿童电车的正常左转或右转;儿童电动车在进行漂移操作时,驾驶者坐于座位上向后靠,背部压迫靠背8,使靠背8与靠背支架521一起向后运动,进而带动四连杆机构的后撑架5转动而变换状态,使后轮3脱离地面而悬空,万向轮4与地面接触,当前轮2达到一定速度后,操作方向杆61,通过转向机构6带动前轮2转向,实现整车的漂移。

本实用新型儿童电动车,通过向靠背8施力进而带动后撑架5运动,而使后轮3被抬起同时万向轮4着地,此时转向即在行进时产生漂移,操作方便,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