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车身支撑臂双层汽车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7844发布日期:2020-01-21 22:3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式车身支撑臂双层汽车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式车身支撑臂双层汽车生产线。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汽车车体装配线主要分为i型双层结构或u型盘旋结构,通过将车身放置在托盘架上,线上装备和工作依序进行作业安装,依次经过多个组装及检测工位进行组装成型后的车体被输送至装配线的出口处,最后,工作人员将车体从支撑装置上卸下并移开。但这两种结构形式的汽车车体装配线依然存在以下缺点:1、i型上下两层结构生产线,为了便于汽车生产组装作业,i型装配线结构设计大多数都是通过将装配线的下层设置在低于地面的地坑中以增大装配线上下两层之间的距离,通过降低上层装配线的作业高度以使托盘和不能活动的支撑装置顺利通过下层装配线,同时,由于下层装配线设置在低于地面的地坑中,使得维护和修理极为不便,而且汽车生产线的自动性不高,大大降低了生产制造的效率,特别是在已修建好的建筑物里进行开挖地坑更加难以实现。2、u型盘旋结构生产线,占地面积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以上两个问题之,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折叠式车身支撑臂双层汽车生产线,其结构简单,可有效提高汽车生产线的运行效率。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折叠式车身支撑臂双层汽车生产线,包括上层装配线和下层回收线,还包括:

机架,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控制总成;

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控制总成信号连接以使所述支撑机构保持直立状态用于支承车身或者使所述支撑机构保持倾倒状态;

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控制总成信号连接,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支撑机构相连以通过所述控制总成控制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支撑机构进行上升或下降;

运动机构,所述运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控制总成信号连接,所述运动机构与所述支撑机构相连以通过所述控制总成控制所述运动机构驱动所述支撑机构往所述上层装配线方向移动或者往所述下层回收线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基座、支撑臂和抵压件,其中所述基座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支撑臂与所述基座枢转连接在一起,所述抵压件与所述基座枢转连接在一起,通过所述抵压件转动以带动所述支撑臂绕所述基座转动,进而使得所述支撑臂保持直立状态用于支承车身或者使所述支撑臂保持倾倒状态以在所述上层装配线和所述下层回收线之间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基座上设置有支座,所述支撑臂、所述抵压件一端均与所述支座铰接在一起,在所述抵压件另一端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抵压于所述机架上以使所述支撑臂保持直立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基座上且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与所述滑轮配合的卡块,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通过所述卡块驱动所述抵压件动作带动所述支撑臂绕所述支座转动以使所述支撑臂保持直立状态或者使所述支撑臂保持倾倒状态;

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第一滑台和底板,所述底板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台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底板连接,通过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底板沿所述第一滑台滑动以使所述卡块与所述滑轮配合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弹性件,所述支撑臂倾倒时所述支撑臂底部设置于所述弹性件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三驱动电机、链条组件、滑动座、托盘和第二滑台,其中所述第三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输出端与所述链条组件连接,所述滑动座的一端与所述链条组件连接,所述滑动座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台上且所述第二滑台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滑动座的另一端与所述托盘连接,所述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托盘上,所述第三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链条组件动作以带动所述滑动座沿所述第二滑台上下滑动,通过所述滑动座的动作驱动所述托盘上下运动以带动所述支撑机构上升或下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链条组件包括固定座、上齿轮和下齿轮,其中所述固定座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二滑台设置于所述固定座的一侧,所述上齿轮和所述下齿轮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座的两端,所述链条一端与所述滑动座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上齿轮和所述下齿轮后与所述滑动座的另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相互连接的传动轴和联轴器,其中所述传动轴的一端通过所述联轴器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齿轮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传动轴转动以带动所述下齿轮转动,通过所述下齿轮转动带动所述链条动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托盘的两侧设置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的一端与所述托盘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动座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运动机构包括第四驱动电机和滚轮,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滚轮连接,所述第四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滚轮转动以带动所述支撑机构往所述上层装配线方向移动或者往所述下层回收线方向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车身支撑臂双层汽车生产线,其结构简单,可有效提高汽车生产线的运行效率。

2.其可减少支撑机构的自身高度以在装配线上顺畅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生产线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生产线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机构的直立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机构的倾倒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运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如图1至6所示,一种折叠式车身支撑臂双层汽车生产线,包括上层装配线1和下层回收线2,还包括:

机架3,在机架3上设置有控制总成;

支撑机构4,支撑机构4设置于机架3上,支撑机构4与控制总成信号连接以使支撑机构4保持直立状态用于支承车身或者使支撑机构4保持倾倒状态;

升降机构5,升降机构5设置于机架3上且与控制总成信号连接,升降机构5与支撑机构4相连以通过控制总成控制升降机构5驱动支撑机构4进行上升或下降;

运动机构6,运动机构6设置于机架3上且与控制总成信号连接,运动机构6与支撑机构4相连以通过控制总成控制运动机构6驱动支撑机构4往上层装配线1方向移动或者往下层回收线2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上层装配线1、下层回收线2、机架3、支撑机构4、升降机构5和运动机构6,其中在上层装配线1和下层回收线2上下间隔设置以形成支撑机构4的运动空间,在上层装配线1和下层回收线2的两端分别形成汽车生产线的进件工位和出件工位,机架3、支撑机构4、升降机构5和运动机构6均对称设置于上层装配线1和下层回收线2的两端,在机架3上设置有控制总成,支撑机构4、升降机构5和运动机构6分别与控制总成信号连接,在汽车生产线的进件工位处控制总成控制支撑机构4保持直立状态,将车身放置于支撑机构4上通过运动机构6驱动支撑机构4往上层装配线1的方向移动,直至支撑机构4完全移动至上层装配线1上,支撑机构4在上层装配线1上移动依次经过多个组装工位,车身组装成型后输送至汽车生产线出件工位前方位置处,由运动机构6带动支撑机构4移动至汽车生产线出件工位处,最后将车体从支撑机构4上卸下并移开,支撑机构4通过升降机构5带动支撑机构4下降在下层回收线2上,然后控制支撑机构4保持倾倒状态以在下层回收线2上移动,同理,直至支撑机构4返回汽车生产线进件工位处以此使得支撑机构4可以循环使用,且汽车生产线出件工位处的支撑机构4往下层回收线2的方向移动过程中,汽车生产线进件工位处的支撑机构4往上层装配线1的方向同时进行移动,如此反复循环工作,其结构简单,可有效提高汽车生产线的运行效率,进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支撑机构4包括基座41、支撑臂42和抵压件43,其中基座41设置于机架3上,支撑臂42、抵压件43均与基座41枢转连接在一起,通过抵压件43转动以带动支撑臂42绕基座41转动,进而使得支撑臂42保持直立状态用于支承车身或者使支撑臂42保持倾倒状态以在上层装配线1和下层回收线2之间移动,其结构简单,可使支撑臂持久保持直立状态或倾倒状态。

优选地,在基座41上设置有支座44,支撑臂42、抵压件43一端分别与支座44铰接在一起,在抵压件43另一端设置有滑轮45,滑轮45抵压于机架3上以使支撑臂42保持直立状态,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进一步保证了支撑机构运动的可靠性。

优选地,支撑机构4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46,第一驱动电机46设置于基座41上且在第一驱动电机46的输出端设置有与滑轮45配合的卡块47,第一驱动电机46通过卡块47驱动抵压件43带动支撑臂42绕支座44转动以使支撑臂42保持直立状态或者使支撑臂42保持倾倒状态;

支撑机构4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48,第二驱动电机48设置于基座41上,在机架3上设置有第一滑台31和底板32,底板32滑动设置于第一滑台31上,第二驱动电机48的输出端与底板32连接,通过第二驱动电机48驱动底板32沿第一滑台31滑动以使卡块47与滑轮45配合在一起,其结构简单、紧凑,可有效防止支撑臂在支撑车身时发生倾倒故障。

具体地,在基座41上还设置有弹性件49,支撑臂42倾倒时支撑臂42底部设置于弹性件49的上方,其设计合理、巧妙,可有效减缓支撑臂倾倒时的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机构4包括基座41、支撑臂42和抵压件43,其中基座41设置于机架3上,在基座41上固定安装有支座44,支座44具有横杆,支撑臂42和抵压件43分别与支座44的横杆铰接在一起,支撑臂42在直立状态和倾倒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通过第二驱动电机48驱动底板32沿第一滑台31滑动以使卡块47与滑轮45配合在一起,第一驱动电机46通过卡块47驱动抵压件43动作带动支撑臂42绕支座44转动以使支撑臂42保持直立状态实现支撑车身作用或者通过支撑臂42向前翻转使得支撑臂42保持倾倒状态以便于在下层回收线2上移动,进而无需开挖地坑便可实现支撑臂42在下层回收线2上进行运动。本实施例抵压件43的一端设置有滑轮45,滑轮45抵压于机架3上以使支撑臂42保持直立状态,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抵压件43与机架3之间的摩擦力。

优选地,升降机构5包括第三驱动电机51、链条组件52、滑动座53、托盘54和第二滑台55,其中第三驱动电机51安装于机架1上且第三驱动电机51输出端与链条组件52连接,滑动座53的一端与链条组件52连接,滑动座53滑动设置于第二滑台55上且第二滑台55安装于机架3上,滑动座53的另一端与托盘54连接,支撑机构4设置于托盘54上,第三驱动电机51驱动链条组件52动作以带动滑动座53沿第二滑台55上下滑动,通过滑动座53的动作驱动托盘54上下运动以带动支撑机构4上升或下降,其结构简单,可使支撑机构实现整体上下运动。

优选地,链条组件52包括固定座521、上齿轮522、下齿轮523和链条524,其中固定座521安装于机架3上且第二滑台55设置于固定座521的一侧,上齿轮522和下齿轮523分别设置于固定座521的两端,链条524一端与滑动座53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设于上齿轮522和下齿轮523后与滑动座53的另一端连接,其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可进一步提高支撑机构上下运动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升降机构5还包括相互连接的传动轴56和联轴器57,其中传动轴56的一端通过联轴器57与第三驱动电机51连接,另一端与下齿轮523连接,第三驱动电机51驱动传动轴56转动以带动下齿轮523转动,通过下齿轮523转动带动链条524动作,其结构简单、紧凑,可进一步保证第三驱动电机51运动的同步性。

具体地,在托盘54的两侧设置有安装件58,安装件58的一端与托盘54连接,另一端与滑动座53连接,其结构简单,便于托盘与滑动座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机构5包括对称设置于支撑机构4两端的第三驱动电机51、链条组件52、滑动座53、托盘54和第二滑台55,其中支撑机构4设置于托盘54的上方,链条组件52包括固定座521、上齿轮522、下齿轮523和链条524,上齿轮522和下齿轮523设置于固定座521的上下两端,链条524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滑动座53侧面的接近上方位置处,另一端依次绕设于上齿轮522和下齿轮523后固定安装在滑动座53侧面的接近下方位置处,托盘54两侧的第三驱动电机51同时工作驱动传动轴56转动以带动下齿轮523转动,下齿轮523转动带动链条524动作进而以带动滑动座53沿第二滑台55上下运动,通过滑动座53带动支撑机构4进行上升或下降。本实施例的第三驱动电机51为了提高运动行程的精密度,其优选采用伺服电机,但不限于伺服电机,还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它更为合适的驱动电机。

特别地,运动机构6包括第四驱动电机61和滚轮62,第四驱动电机61的输出端与滚轮62连接,第四驱动电机61驱动滚轮62转动以带动支撑机构4往上层装配线1方向移动或者往下层回收线2方向移动,其结构简单、可便于控制电路板和限定件配合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运动机构6包括第四驱动电机61和滚轮62,第四驱动电机61的输出端与滚轮62连接,滚轮62的表面抵压在基座41的侧边上且滚轮62与基座41产生摩擦力以带动基座41移动,通过第四驱动电机61驱动滚轮62转动以带动支撑机构4往上层装配线1方向移动或者往下层回收线2方向移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