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凑型缓震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80163发布日期:2020-01-24 12:2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紧凑型缓震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板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紧凑型缓震滑板车。



背景技术:

滑板车是一种简单易学、方便携带的代步工具,滑板车通常会在户外使用,道路的平整度较差使得滑板车的缓震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性能。

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7140087a、申请公布日为2017.09.08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动滑板车,并具体公开了电动滑板车包括车身踏板、安装在车身踏板前侧的车头部和通过支架安装在车身踏板后侧的车后轮,车身踏板和车后轮之间设有避震结构,避震结构包括弹簧,弹簧位于车身踏板上方并斜设在车身踏板和车轮之间。通过在车后轮和车身踏板之间斜向设置弹簧来作为避震结构,有效地提高了电动滑板车的避震效果。

通过车后轮处的弹簧仅能够消除车后轮与地面接触所产生的震动,而在车前轮处也需要设置相应的避震结构以消除车前轮所产生的震动。但是,在前、后轮处分别设置避震结构会造成避震结构的数量多,无疑会增加滑板车的结构复杂程度,避震结构的装配操作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紧凑型缓震滑板车,以解决在滑板车的前、后轮处分别设置避震结构,会造成避震结构的数量多,增加滑板车的结构复杂程度,避震结构的装配操作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紧凑型缓震滑板车的技术方案为:

紧凑型缓震滑板车包括前车架、转动连接前车架的后梁体、安装在后梁体上侧的踏板以及后轮,所述踏板向后悬伸出后梁体的尾部,所述后轮转动安装在踏板的后端,所述踏板的前部与后梁体铰接,且铰接轴线沿滑板车的横向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后梁体的尾部与踏板之间还设有用于缓冲踏板相对后梁体转动的避震结构。

有益效果:踏板向后悬伸出后梁体的尾部且在踏板的后端安装后轮,踏板的前部与后梁体铰接,当乘骑者站立在踏板上,踏板相对于后梁体绕铰接位置发生转动,并通过避震结构弹性支撑乘骑者,行驶经过路面的不平整部分时,经过避震结构的弹性变形可吸收大部分车轮处产生的震动,而且仅通过一处避震结构便可将来自前轮和后轮的震动能量抵消,后梁体本身形成以铰接位置为支点、以从前轮的轮轴到铰接位置之间的部分为动力臂、以从避震结构连接点到铰接位置之间的部分为阻力臂的杠杆结构,通过阻力臂和避震结构对前车架产生的震动力矩进行有效抵消,在踏板与后梁体之间进行安装操作更方便,保证了滑板车的整体结构简单。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铰接连接踏板和后梁体,所述踏板的前部悬伸有两个间隔布置的铰接臂,两个铰接臂和后梁体之间设有铰接轴。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了避震结构的可靠性,所述避震结构包括中间的伸缩件和套设在伸缩件外的圆柱拉簧,所述伸缩件的两端分别与踏板、后梁体铰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踏板包括踏板本体、连接在踏板本体后部且间隔布置的两个支撑臂,所述两个支撑臂之间的间隔形成供后轮转动装配的容纳空间。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了支撑臂具有更好的竖向结构强度,避免了因支撑能力不足而折弯变形,所述两个支撑臂为板面处于竖向平面中的条状板件。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踏板的结构整体性,所述踏板本体的宽度两侧边缘设有向下翻折的翻沿,且两侧翻沿与所述支撑臂平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增大了踏板表面的摩擦力,确保乘骑者站立在踏板上的稳定性,避免因脚底打滑发生跌落的情况,所述踏板本体的中部为承载区,所述承载区的表面设有增摩层。

进一步的,为了能够吸收缓解踏板本身的震动,提高了滑板车的缓震避震能力,所述增摩层为弹性橡胶垫层。

进一步的,为了在前轮处构造出足够的安装空间,提高了滑板车的通行能力,同时保证较低的踏板高度,所述后梁体包括前部的斜向上延伸的倾斜段和后部的水平段,所述踏板本体设置在水平段的上侧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紧凑型缓震滑板车的具体实施例1中滑板车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紧凑型缓震滑板车的具体实施例1中滑板车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紧凑型缓震滑板车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紧凑型缓震滑板车的具体实施例1中滑板车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紧凑型缓震滑板车的具体实施例1中避震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前车架、10-车把主杆、11-把手、2-后梁体、20-水平段、21-倾斜段、22-转动套、3-踏板、30-踏板本体、31-支撑臂、32-翻沿、33-铰接臂、4-前轮、5-后轮、50-后轮轮轴、51-后轮轮架、52-后轮轮罩、6-避震结构、60-圆柱压簧、61-套管、610-套管端板、611-套管铰接轴、62-杆体、620-杆体端板、621-杆体铰接轴、7-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紧凑型缓震滑板车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如2所示,紧凑型缓震滑板车包括前车架1、后梁体2、踏板3、前轮4以及后轮5,前车架1包括竖向延伸的车把主杆10、安装在车把主杆10上端且沿水平方向横向延伸的两个把手11,车把主杆10的下部设有前轮轮架,前轮4转动安装在前轮轮架中。后梁体2包括前部的斜向上延伸的倾斜段21和后部的水平段20,设置倾斜段21使得在前轮处构造出足够的安装空间,提高了滑板车的通行能力,同时保证较低的踏板3高度。其中,后梁体2由两个左右间隔设置的弯形纵梁组成,两个弯形纵梁的前端连接有转动套22,转动套22套设在车把主杆10上,后梁体2与前车架1之间转动连接,乘骑者握持把手11根据路况转动车把主杆10从而调整缓震滑板车的行驶方向。

如图3、图4所示,踏板3包括踏板本体30、位于踏板本体30前部且向前悬伸的两个铰接臂33、位于踏板本体30的后部且向后悬伸的两个支撑臂31,两个铰接臂33分别间隔布置在踏板3的左右两侧位置,两个支撑臂31分别间隔布置在踏板3的左右两后侧位置,两个支撑臂31之间的间隔形成用于供后轮5转动装配的容纳空间。踏板本体30的宽度两侧边缘设有向下翻折的翻沿32,两个支撑臂31为板面处于竖向平面中的条状板件,并且两侧翻沿32向前延伸分别与对应侧的铰接臂33之间平滑过渡连接,两侧翻沿32向后延伸分别与对应侧的支撑臂31之间平滑过渡连接,踏板本体30与两个铰接臂33、两个的支撑臂31形成整体式结构,可使用机器将完整的金属板件折弯、冲压制成踏板3。由于两个支撑臂31为板面处于竖向平面中的条状板件,安装后轮5时可将后轮轮轴50垂直于支撑臂31的板面固定在两支撑臂31之间,为后轮5营造出了更大的装配空间,而且条状板件的支撑臂31与翻沿32的一体设计,确保了支撑臂31具有更好的竖向结构强度,避免了因支撑能力不足而折弯变形。

踏板本体30的中部为用于供乘骑者站立的承载区,承载区的表面设有弹性橡胶垫层,设置弹性橡胶垫层一方面增大了踏板3表面的摩擦力,确保乘骑者站立在踏板3上的稳定性,避免因脚底打滑发生跌落的情况,另一方面利用了弹性橡胶垫层的弹性性能,可吸收缓解踏板3本身的震动,提高了滑板车的缓震避震能力。踏板3在上后梁体2的水平段20在下,且踏板3的外轮廓完全覆盖后梁体2的水平段20的外缘,踏板3的两个支撑臂31分别向后悬伸出后梁体2的尾部,踏板3的靠近铰接臂33的端部与后梁体2的弯形过渡部分铰接,铰接轴7沿滑板车的横向宽度方向延伸。

为了避免行驶至积水路面时因泥水飞溅而污染乘骑者的衣物,如图4所示,在后轮5的外周上侧位置设有后轮轮罩52,后轮轮罩52罩设在后轮5的上侧可起到挡水挡泥的作用。为了便于固定后轮轮罩52和后轮制动机构,后轮5转动安装在后轮轮架51上,且后轮轮轴50的两端分别伸出后轮轮架51的两侧壁,以便将后轮轮轴50固定在两个支撑臂31上。

后梁体2的尾部与踏板3之间设有避震结构6,如图5所示,避震结构6包括中间的伸缩件和套设在伸缩件外周的圆柱拉簧60,伸缩件包括同轴装配的套管61和杆体62,杆体62从套管61的端部伸出,套管61的远离杆体62一端设有套管铰接轴611,套管61的外壁靠近端部位置可调安装有套管端板610,套管端板610可沿套管61的轴线方向移动;杆体62的远离套管61的一端设有杆体铰接轴621,杆体62上靠近端部位置固定有杆体端板620,圆柱拉簧6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套管端板610和杆体端板620的相对板面上,通过调整套管端板610在套管61上的位置改变圆柱拉簧60的预伸长量,从而实现对避震结构6的缓震避震能力的调节。套管铰接轴611转动连接在踏板本体30的下侧面,杆体铰接轴621转动连接在后梁体2的两个弯形纵梁之间,且避震结构6沿上下方向的竖向布置。

使用时,乘骑者站立在踏板3上,踏板3相对于后梁体2绕铰接轴7发生转动,并通过避震结构6弹性支撑乘骑者,行驶经过路面的不平整部分时,经过避震结构6的弹性伸缩变形可吸收大部分车轮处产生的震动,而且仅通过一处避震结构6便可将来自前轮4和后轮5的震动能量抵消,后梁体2本身形成了以铰接轴7为支点、以从前轮轮轴到铰接轴7之间的倾斜段21为动力臂、以从避震结构6连接点到铰接轴7之间的水平段20为阻力臂的杠杆结构,通过后梁体2的水平段20和避震结构6对前车架1以及倾斜段21产生的震动力矩进行有效抵消,在踏板3与后梁体2之间进行安装操作更方便,保证了滑板车的整体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紧凑型缓震滑板车的具体实施例2,与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为了提高滑板车的弹性支撑性能,避震结构可为设置在踏板前部与后梁体之间的液压拉伸阻尼器。在其他实施例中,避震结构还可为设置在踏板前部与后梁体之间的弓字形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紧凑型缓震滑板车的具体实施例3,与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为了便于组装生产,两个支撑臂可焊接连接在踏板本体的后端,且两个支撑臂向后延伸悬伸出后梁体的尾部,两个支撑臂在左右两侧间隔布置,两个支撑臂之间的间隔形成供后轮转动安装的容纳空间,两个支撑臂可为具有圆形截面的金属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