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撞电动车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86852发布日期:2020-06-30 19:46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撞电动车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撞电动车后视镜。



背景技术:

后视镜是电动车的必备零部件之一,主要用于骑行人员观察后方道路情况,尤其在转弯变向时更为重要,目前,现有电动车后视镜整体结构较为简单,在骑行过程中,一旦发生刮蹭撞击时,后视镜的镜框会随机转动到倾斜的状态,在撞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卸力作用,容易损坏,而且,在撞击之后,当外力消失时,无法自行恢复到初始状态,需要骑行人员手动将镜框掰到初始位置,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防撞电动车后视镜,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车后视镜受到撞击时无法有效的协力以及撞击转偏之后无法自动恢复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防撞电动车后视镜,包括镜框和支杆,支杆与镜框之间设有可让镜框与支杆相对转动的连接件,连接件包括套设于支杆顶端的杆套,杆套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与支杆连接的用于固定连接件与支杆的螺套,支杆顶端的内部设有为镜框的转动提供阻力的扭簧,扭簧的两端分别与连接件与支杆卡接。

进一步,杆套的底面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内腔呈“十”字形的环形滑槽,螺套的顶面设有与环形滑槽内腔相配合的环形凸出部,环形凸出部可转动的位于环形滑槽的内部。

进一步,支杆的表面设有与螺套相配合的螺牙。

进一步,支杆的顶端沿轴向向内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扭簧位于第一容置槽内部。

进一步,杆套的底部沿轴向向内设有内径与支杆直径相同的第二容置槽,支杆的顶端插入第二容置槽内。

进一步,第二容置槽顶部内壁的中线位置设有第一连接柱,第一连接柱的下端面轴心处开设有插槽,插槽内插接有可在插槽内伸缩运动的第二连接柱,且第二连接柱插入插槽的最大深度等于螺牙沿支杆轴向覆盖的长度值。

进一步,第一连接柱的下端面与第一容置槽的底部内壁均设有一对卡块,扭簧的两端呈水平状态,且扭簧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对卡块中部。

进一步,第一容置槽底部内壁的中部设有内径与第二连接柱外径相同的限位槽,且第二连接件的底端插入限位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扭簧的作用下,能够让镜框较为稳定的保持初始状态,当镜框受到作用力时,作用力会通过镜框、杆套、第一连接柱和卡块传递给扭簧,扭簧在受力之后发生形变,与此同时,镜框发生转动以卸去外界的冲击力,因此,具有较优的防撞效果,在外部作用力消失之后,形变之后的扭簧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在恢复过程中带动镜框恢复到初始状态,无需人工手动对转动之后的镜框恢复到初始状态,具有更优的使用效果,并且,连接件的结构以及与支杆的连接方式都较为简单,制作成本低、安装拆卸斗十分方便,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件与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支杆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杆套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连接柱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6所示,一种防撞电动车后视镜,主要包括镜框10、支杆20和连接件30,连接件30设于镜框10与支杆20之间可让镜框10与支杆20相对转动,具体的,

连接件30包括套设于支杆20顶端的杆套301,杆套301的顶端与镜框10固定连接,杆套301的底部沿轴向向内设有内径与支杆20直径相同的第二容置槽308,支杆20的顶端插入第二容置槽308内,第二容置槽308顶部内壁的中线位置设有第一连接柱309,第一连接柱309的下端面轴心处开设有插槽310,插槽310内插接有可在插槽310内伸缩运动的第二连接柱311,杆套30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与支杆20连接的用于固定连接件30与支杆20的螺套302,杆套301的底面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内腔呈“十”字形的环形滑槽304,螺套302的顶面设有与环形滑槽304内腔相配合的环形凸出部305,环形凸出部305可转动的位于环形滑槽304的内部,环形滑槽304与环形凸出部305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将螺套302与杆套301进行连接,并让螺套302可相对于杆套301发生转动,支杆20顶端的内部设有为镜框10的转动提供阻力的扭簧303,扭簧303的两端分别与连接件30与支杆20卡接,第一连接柱309的下端面与第一容置槽307的底部内壁均设有一对卡块312,扭簧303的两端呈水平状态,且扭簧303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对卡块312中部,两对卡块312分别将扭簧303的两端卡住,当扭簧303的两端受力时,扭簧303会通过形变产生扭力;

支杆20的表面设有与螺套302相配合的螺牙306,利用螺牙306与螺套302的配合,可将螺套302与螺牙306连接,并在此过程中,螺套302会带动杆套301运动,并带动第一连接柱309向下运动,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柱309上的一对卡块312能够将扭簧303的一端卡接,第二连接柱311插入插槽310的最大深度等于螺牙306沿支杆20轴向覆盖的长度值,使得当螺套302与螺牙306完全咬合的同时,第一连接柱309向下运动到最大距离,让位于第一连接柱309上的一对卡块312将扭簧303的一端有效卡接;

支杆20的顶端沿轴向向内开设有第一容置槽307,扭簧303位于第一容置槽307内部,具体的,螺牙306位于支杆20表面对应于第一容置槽307的位置,使得连接件30与支杆20的连接呈现较为封闭的状态;

第一容置槽307底部内壁的中部设有内径与第二连接柱311外径相同的限位槽313,且第二连接件30的底端插入限位槽313内,第二连接柱311的作用是穿设在扭簧303内,能够更好的对扭簧303进行支撑,进而让扭簧303有效的进行形变,而限位槽313能够配合第一连接柱309有效的对第二连接柱311的端部进行限位,并在杆套301转动时,通过第一连接柱309带动第二连接柱311的一端在限位槽313内转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工作过程:

1、当后视镜受到外界冲击力时,镜框10将作用力传递给连接件30,连接件30内的杆套301会在镜框10的带动下转动,此时,杆套301带动第一连接柱309转动,而第一连接柱309通过其下端面的一对卡块312并配合第一容置槽307内壁底部的一对卡块312相互配合,让扭簧303发生形变,扭簧303在形变过程中,镜框10通过转动卸去外界的冲击力,并且,在外界冲击力消失之后,形变的弹簧在恢复过程中会带动镜框10恢复到初始位置;

2、拆分时:直接转动螺套302让其与支杆20外的螺牙306分离,然后可将支杆20与杆套301分离,并可直接将扭簧303取出,即可完成拆分,十分便于零部件的更换与维护;

3、组装时:将扭簧303放入第一容置槽307内,并将扭簧303的一端插入位于第一容置槽307底部内壁的一对卡块312之间,先将扭簧303的一端卡接,然后将杆套301套设在支杆20的顶端并转动螺套302,螺套302与螺牙306螺纹连接的过程中会带动杆套301想支杆20一侧运动,在此过程中,杆套301会带动第一连接柱309和第二连接柱311运动,第二连接柱311会自动插入限位槽313内,随着杆套301的继续移动,第二连接柱311会在插槽310内不断移动,并且此时,第一连接柱309下端面的一对卡块312会将扭簧303的另一端卡接,直到第一连接柱309插入插槽310内的最深处后,杆套301无法继续移动,即可完成组装操作,整个组装过程较为简单,操作方便,而且,连接件30的整体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和生产,具有较优的实际市场价值,值得推广。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