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70674发布日期:2020-07-14 16:56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置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推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厨房用品日益增多,而厨房的空间通常有限。在日常生活中,菜品、调味品等通常都是放置在角落或地面,菜品堆积容易将菜品压坏,在需要找物品时也较为不便。因此,人们通常会选择在厨房放置多层置物架,用于放置物品。但现有的置物架通常不可移动,在对厨房进行清扫或需要对置物架进行移动的时,极为不便。且很多菜品上常常会带有水,有的物品上会掉落细渣。底层为网状结构的置物架,水或细渣等容易从上层物品掉落到下层物品上,使得下层物品被打湿或弄脏,不便于使用。而底层为实心结构的置物架,底层容易积聚水和杂质,不便于清理,同时放置的物品与水接触容易导致物品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对底层进行清理、防止底层积聚水或细渣、便于移动且易于安装和拆卸的推车。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推车,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的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杆可拆卸连接的置物框和与所述支撑杆可拆卸连接的把手;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置物框的两侧;所述置物框远离所述把手的一端设置有网状底,所述网状底远离所述把手的一侧设置有拉动板;所述底座远离所述把手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转动轮。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第一主体和与所述第一主体扣合的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均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通过螺钉相连接;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的两端均设置有立柱,所述支撑杆靠近所述立柱的一端与所述立柱可拆卸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主体靠近所述第一主体一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主体上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螺钉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一主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靠近所述第二主体一面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一主体上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配合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的中部位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包括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一支撑杆相连接的第二支撑杆。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包括第一连接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把手一侧的连接板和设置在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一侧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置物框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配合的第六通孔,所述第六通孔设置在所述置物框两的中部位置,所述置物框与所述连接板通过螺丝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靠近所述把手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二插块,所述第二插块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插块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七通孔。

更进一步的,所述把手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置有插块,所述插块上设置有第二通孔。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为弧形结构,所述连接件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五通孔。

更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轮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转动轮通过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底座螺纹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拉动板包括底层和与所述底层铰接的拉板,所述置物框远离所述把手的一端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位于所述网状底远离所述把手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底层包括网状底和拉动板,置物框内放置的物品上若有水、细渣或赃物,经过所述网状底掉落到拉动板上,可防止所述网状底上积水或积聚杂物,防止置物框内放置的物品损坏或弄脏。同时,水、细渣或赃物掉落到所述拉动板上,在所述拉动板上,所述拉动板可防止位于上方的置物框内掉落的水或赃物掉落到位于下方的置物框内。拉动所述拉动板,可对所述拉动板上进行清理。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杆、置物框、把手和转动轮之间均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和安装。推动所述推车即可移动所述推车的位置,便于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置物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拉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转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把手;11-插块;12-第二通孔;2-第一连接杆;3-第二连接杆;31-第一杆体;32-连接板;33-第七通孔;34-第二杆体;321-第一通孔;4-置物框;41-第一安装孔;42-网状底;43-空腔;44-底层;45-拉板;5-螺钉;6-底座;61-第一主体;62-第二主体;63-立柱;611-第二安装孔;612-第一凹槽;621-第三通孔;622-第二凹槽;631-第四通孔;7-转动轮;71-连接柱;8-连接件;81-第五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推车,包括底座6、与所述底座6可拆卸连接的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杆可拆卸连接的置物框4和与所述支撑杆可拆卸连接的把手1;所述把手1设置在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底座6的一侧,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置物框4的两侧;所述置物框4远离所述把手1的一端设置有网状底42,所述网状底42远离所述把手1的一侧设置有拉动板;所述底座6远离所述把手1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转动轮7。

所述底座6包括第一主体61和与所述第一主体61扣合的第二主体62,所述第一主体61和所述第二主体62均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主体61和所述第二主体62通过螺钉5相连接;所述第一主体61和所述第二主体62的两端均设置有立柱63,所述支撑杆靠近所述立柱63的一端与所述立柱63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主体62靠近所述第一主体61一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612,所述第二主体62上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螺钉5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611,所述第二安装孔611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612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一主体61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凹槽612相配合的第二凹槽622,所述第二凹槽622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61靠近所述第二主体62一面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一主体61上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安装孔611相配合的第三通孔621,所述第三通孔621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61的中部位置。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推车,包括底座6、与所述底座6可拆卸连接的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杆可拆卸连接的置物框4和与所述支撑杆可拆卸连接的把手1;所述把手1设置在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底座6的一侧,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置物框4的两侧;所述置物框4远离所述把手1的一端设置有网状底42,所述网状底42远离所述把手1的一侧设置有拉动板;所述底座6远离所述把手1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转动轮7。

所述支撑杆包括与所述底座6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一支撑杆相连接的第二支撑杆。

所述第一支撑杆包括第一连接杆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2远离所述把手1一侧的连接板32和设置在所述连接板3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2一侧的第二连接杆3,所述第一连接板32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321,所述置物框4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通孔321相配合的第六通孔,所述第六通孔设置在所述置物框4两的中部位置,所述置物框4与所述连接板32通过螺丝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和所述第二连接杆3靠近所述把手1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二插块11,所述第二插块1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2;所述第一连接杆2和所述第二连接杆3远离所述插块11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七通孔33。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推车,包括底座6、与所述底座6可拆卸连接的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杆可拆卸连接的置物框4和与所述支撑杆可拆卸连接的把手1;所述把手1设置在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底座6的一侧,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置物框4的两侧;所述置物框4远离所述把手1的一端设置有网状底42,所述网状底42远离所述把手1的一侧设置有拉动板;所述底座6远离所述把手1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转动轮7。

所述底座6包括第一主体61和与所述第一主体61扣合的第二主体62,所述第一主体61和所述第二主体62均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主体61和所述第二主体62通过螺钉5相连接;所述第一主体61和所述第二主体62的两端均设置有立柱63,所述支撑杆靠近所述立柱63的一端与所述立柱63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主体62靠近所述第一主体61一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612,所述第二主体62上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螺钉5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611,所述第二安装孔611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612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一主体61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凹槽612相配合的第二凹槽622,所述第二凹槽622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61靠近所述第二主体62一面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一主体61上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安装孔611相配合的第三通孔621,所述第三通孔621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61的中部位置。

所述支撑杆包括与所述底座6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一支撑杆相连接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包括第一连接杆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2远离所述把手1一侧的连接板32和设置在所述连接板3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2一侧的第二连接杆3,所述第一连接板32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321,所述置物框4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通孔321相配合的第六通孔,所述第六通孔设置在所述置物框4两的中部位置,所述置物框4与所述连接板32通过螺丝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和所述第二连接杆3靠近所述把手1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二插块11,所述第二插块1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2;所述第一连接杆2和所述第二连接杆3远离所述插块11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七通孔33。

所述把手1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置有插块11,所述插块1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2。还包括连接件8,所述连接件8的两端为弧形结构,所述连接件8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五通孔81。还包括转动轮7,所述转动轮7靠近所述底座6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柱71,所述转动轮7通过所述连接柱71与所述底座6螺纹连接。所述拉动板包括底层44和与所述底层44铰接的拉板45,所述置物框4远离所述把手1的一端设置有空腔43,所述空腔43位于所述网状底42远离所述把手1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