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多种道路环境的农用运载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8909发布日期:2021-05-25 12:31阅读:57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多种道路环境的农用运载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适用于多种道路环境的农用运载机。



背景技术:

农用运载机,一般俗称为拖拉机,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运载工具。现有的拖拉机一般采用前轮2轮驱动模式,在泥泞道路上容易出现打滑的问题,且爬山路也不容易。也有采用4轮驱动的拖拉机,但是其相对比较费油,且由于采用的是常规的钢板弹簧作为悬挂机构,在坑洼路面上也会出现车轮陷落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多种道路环境的农用运载机,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头部顶端安装有驾驶室,驾驶室后方设有装载斗。所述车架前方底端通过第一悬挂机构与前轮轴机构固定。所述前轮轴机构的驱动输出端分别与前轮连接。所述车架后方底端通过第二悬挂机构与后轮轴机构固定。所述后轮轴机构的驱动输出端分别与后轮连接。所述车架内在驾驶室下方设有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包括驱动机构、分动箱。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发动机和变速箱。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与变速箱的输入端驱动连接,所述变速箱的输出端与分动箱的输入端驱动连接。所述分动箱的控制器设置在驾驶室内,其第一驱动输出端通过第一驱动轴与前轮轴机构的轮轴部分驱动连接,其第二驱动输出端通过第二驱动轴与后轮轴机构的轮轴部分驱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悬挂机构包括:上部v型硬质支架、下部v型硬质支架。所述上部v型硬质支架开口端分别与车架底部固定,闭口端与第一转动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下部v型硬质支架开口端分别与前轮轴机构底部固定,闭口端与第二转动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板和第二转动连接板通过第一水平转轴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下部v型硬质支架开口端底部分别固定一个上垫板。所述上垫板为中空硬质方形管,其垂直于前轮轴机构的轴向设置,下端与前轮轴机构的外轮廓贴合,两端延伸至前轮轴机构外部。在前轮轴机构下方与上垫板对应位置处设有下垫板。所述下垫板为中空硬质方形管,其垂直于前轮轴机构的轴向设置,顶端与前轮轴机构的外轮廓贴合,两端延伸至前轮轴机构外部。所述下垫板下方套设有固定板,u型扣的顶端套设在上垫板延伸至前轮轴机构外部的板体上,底端可拆卸固定在固定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悬挂机构为:钢板弹簧,其底端固定在后轮轴机构的外壳顶部,顶端固定在运载支架底端。所述运载支架顶端固定在车架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运载机设有油压转动系统。所述油压转动系统包括:套设在方向盘杆底端外部的转动传感器。所述转动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油压推杆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油压推杆包括固定部分和推杆部分,所述固定部分底部与车架铰接,所述推杆部分顶部与第一转向机构的第一横杆通过第一竖直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机构的第一轮毂部分套设固定有前轮,第二横杆顶端与转向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二竖直转轴连接。转向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向机构的第三横杆,通过第二竖直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机构的第二轮毂部分套设固定有另一个前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转向套。所述前轮轴机构包括第一轴套,位于第一轴套内部的第一主动轮轴。所述第一轴套末端位于第一转向套内部,并与第一转向套通过第一固定转轴转动连接,并与第一转向套之间夹设形成第一转向腔。所述第一主动轮轴一端与第一驱动轴驱动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一转向腔内,并与第一球叉式等速万向节的第一主动叉固定。第一球叉式等速万向节的第一被动叉与第一传动轮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轮轴穿过第一转向套与第一轮毂部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向套顶端通过螺钉固定有轴盖。所述轴盖沿水平方向设有第一横杆。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转向机构包括:第二转向套。所述前轮轴机构包括第一轴套,位于第一轴套内部的第二主动轮轴。所述第一轴套另一末端位于第二转向套内部,并与第二转向套通过第二固定转轴转动连接,并与第二转向套之间夹设形成第二转向腔。所述第二主动轮轴一端与第一驱动轴驱动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转向腔内,并与第二球叉式等速万向节的第一主动叉固定。第二球叉式等速万向节的第一被动叉与第二传动轮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轮轴穿过第二转向套与第二轮毂部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油压推杆的固定部分底端沿水平方向设有圆环套,所述圆环套外部套设有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固定在车架底部。所述固定基座在圆环套处设有穿过圆环套的固定轴。所述圆环套内圆孔径大于固定轴直径1-5mm。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的尾气排放管末端设有消音器。所述消音器包括:与排气管连通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末端密封套设有外套管,进气管外壁与外套管内壁之间设有缓冲空腔。所述进气管位于外套管内部的部分矩阵排列有2个以上通孔。所述外套管外壁在进气管对侧设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与缓冲空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采用现有结构设计的运载机必要机构,如:刹车系统、供油系统、翻斗系统、方向盘系统、发动机启闭系统等。本实用新型仅对运载机中涉及技术改进的部分进行详细表述,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运载机仅包括以上技术方案所述机构。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获得至少以下有益效果中的一种:

1.本实用新型可进行2驱和4驱的快速切换,在不同的道路上采用适宜的驱动模式,省油的同时还保证了运载机具有足够的运载和防滑能力。

2.本实用新型采用自主设计的前悬挂系统,可有效防止前驱动轮在坑洼路面上出现的打滑和陷坑情况。

3.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油压转向系统可以非常省力的实现转向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多种道路环境的农用运载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悬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悬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油压转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油压推杆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消音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实用新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具体的说明只是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加容易、清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性解释。并且只要不构成冲突,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适用于多种道路环境的农用运载机,如图1所示,包括:车架1。所述车架1头部顶端安装有驾驶室2,驾驶室2后方设有装载斗3。所述车架1前方底端通过第一悬挂机构4与前轮轴机构5固定。所述前轮轴机构6的驱动输出端分别与前轮6连接。所述车架1后方底端通过第二悬挂机构7与后轮轴机构8固定。所述后轮轴机构8的驱动输出端分别与后轮9连接。所述车架1内在驾驶室2下方设有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包括驱动机构10、分动箱11。所述驱动机构10包括:发动机和变速箱。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与变速箱的输入端驱动连接,所述变速箱的输出端与分动箱11的输入端驱动连接。所述分动箱11的控制器1101设置在驾驶室2内,其第一驱动输出端通过第一驱动轴1102与前轮轴机构5的轮轴部分驱动连接,其第二驱动输出端通过第二驱动轴1103与后轮轴机构8的轮轴部分驱动连接。所述发动机、变速箱、分动箱11、前轮轴机构5、后轮轴机构8均为常规现有装置。例如:发动机采用农用柴油发动机,变速箱采用4级变速的变速箱等。

其中,驾驶人员坐在驾驶室2内,通过翻斗系统控制装载斗3的升降,通过供油系统和刹车系统控制发动机的启动/关闭及转速大小。发动机带动变速箱的输入端转动,并通过驾驶室2内驾驶人员的挂挡操作控制变速箱的输出转速。根据路面情况的不同,驾驶人员可以通过驾驶室2内的分动箱11的控制器1101控制分动箱11仅带动第一驱动轴1102转动,还是同时带动第一驱动轴1102和第二驱动轴1103转动,从而实现2驱/4驱变换。例如:在平缓且路况较好的路面行驶时,切换为2驱模式,可以节约用油。在负载较大进行爬坡、路面情况复杂、坡度较大的山地等路面行驶时,切换为4驱,可以提供足够的抓地力。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所述适用于多种道路环境的农用运载机,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悬挂机构4包括:上部v型硬质支架403、下部v型硬质支架401。所述上部v型硬质支架403开口端分别与车架1底部固定,闭口端与第一转动连接板404固定连接。所述下部v型硬质支架401开口端分别与前轮轴机构5底部固定,闭口端与第二转动连接板40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板404和第二转动连接板402通过第一水平转轴405转动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悬挂机构7为:钢板弹簧,其底端固定在后轮轴机构8的外壳顶部,顶端固定在运载支架101底端。所述运载支架101顶端固定在车架1底部。

此时,将原本的前后轮轴均为钢板弹簧式悬挂机构,改进为前轮为x型悬挂,后轮为钢板弹簧式减震。x型悬挂为刚性挂悬机构,下端可沿x机构的中心转轴上下偏转,在一则轮子被道路凸起物,如石头,抬起后会对另一侧轮子进行下压,从而提高另一侧轮子的抓地力,避免轮子悬空打滑,相应的钢板弹簧式悬挂机构则不存在这一效果。遇到单侧坑洼处时,即使车辆重心不在坑洼处,该侧轮子仍然可以下沉入坑提供抓地力,相应的钢板弹簧式悬挂在此环境下轮子不能下沉,该侧轮子会悬空,另一侧可能由于抓地力不足而打滑。此外,仅前轮采用x型悬挂,后轮仍然采用钢板弹簧式悬挂的原因在于:前轮的负载相对较低,而相应的在2驱或4驱模式下均需要提供动力,因此需要更多的路面适应能力。而后轮如采用x型悬挂则车辆整体减震能力较弱,驾驶员操作部舒适,且后轮的负载较大,如采用x型的刚性悬挂会影响悬挂的使用寿命。同时,在2驱模式下后轮仅为从动轮,在负载时装载斗3的下压本身就能给后轮提供足够的下压力,进而获得较高的抓地力,采用x型悬挂提供额外抓地力的作用和意义不大。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2所述适用于多种道路环境的农用运载机,如图2所示,所述下部v型硬质支架401开口端底部分别固定一个上垫板406。所述上垫板406为中空硬质方形管,其垂直于前轮轴机构5的轴向设置,下端与前轮轴机构5的外轮廓贴合,两端延伸至前轮轴机构5外部。在前轮轴机构5下方与上垫板406对应位置处设有下垫板407。所述下垫板407为中空硬质方形管,其垂直于前轮轴机构5的轴向设置,顶端与前轮轴机构5的外轮廓贴合,两端延伸至前轮轴机构5外部。所述下垫板407下方套设有固定板408,u型扣409的顶端套设在上垫板406延伸至前轮轴机构5外部的板体上,底端可拆卸固定在固定板408上,如u型扣409低端为螺纹柱,其穿过固定板408上对应开设的通孔后与螺母螺接紧固。

由于x悬挂为刚性悬挂,其主要承力点在第一水平转轴405上。采用上述方式安装固定下部v型硬质支架401,一方面可由上垫板406、下垫板407的中空结构提供一定的缓冲力,降低第一水平转轴405在震动时的内应力。另一方面可在需要维护更换下部v型硬质支架401时,非常快捷方便的拆分/组装下部v型硬质支架401和前轮轴机构5。例如:需要进行拆分时,首先将u型扣409与固定板408分开,此时,固定板408、下垫板407、上垫板406均可以自前轮轴机构5上分离下来。需要进行安装时,首先安装组装位置安装放置上垫板406、下垫板407、固定板408。然后将u型扣409顶端扣在上垫板406,底端与固定板408紧固即可实现下部v型硬质支架401与前轮轴机构5的固定。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2所述适用于多种道路环境的农用运载机,如图4所示,所述运载机设有油压转动系统。所述油压转动系统包括:套设在方向盘杆14底端外部的转动传感器15。所述转动传感器15的信号输出端与油压推杆16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油压推杆16包括固定部分1601和推杆部分1602,所述固定部分1601底部与车架1铰接,所述推杆部分1602顶部与第一转向机构17的第一横杆1703通过第一竖直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机构17的第一轮毂部分1707套设固定有前轮6,第二横杆1704顶端与转向连杆18的一端通过第二竖直转轴连接。转向连杆18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向机构19的第三横杆1902,通过第二竖直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机构19的第二轮毂部分1905套设固定有另一个前轮6。转动传感器15可采用现有的方向盘转角传感器配合一个单片机组成。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转向机构17包括:第一转向套1701。所述前轮轴机构5包括第一轴套501,位于第一轴套501内部的第一主动轮轴504。所述第一轴套501末端位于第一转向套1701内部,并与第一转向套1701通过第一固定转轴502转动连接,并与第一转向套1701之间夹设形成第一转向腔503。所述第一主动轮轴504一端与第一驱动轴1102驱动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一转向腔503内,并与第一球叉式等速万向节的第一主动叉505固定。第一球叉式等速万向节的第一被动叉1705与第一传动轮轴170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轮轴1706穿过第一转向套1701与第一轮毂部分170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向套1701顶端通过螺钉固定有轴盖1702。所述轴盖1702沿水平方向设有第一横杆1703。

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转向机构19包括:第二转向套1901。所述前轮轴机构5包括第一轴套501,位于第一轴套501内部的第二主动轮轴507。所述第一轴套501另一末端位于第二转向套1901内部,并与第二转向套1901通过第二固定转轴509转动连接,并与第二转向套1901之间夹设形成第二转向腔506。所述第二主动轮轴507一端与第一驱动轴1102驱动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转向腔506内,并与第二球叉式等速万向节的第二主动叉508固定。第二球叉式等速万向节的第二被动叉1903与第二传动轮轴190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轮轴1904穿过第二转向套1901与第二轮毂部分1905固定连接。

此时,当驾驶人员操作方向盘时,会带动方向盘杆14同步转动,进而使转动传感器15感应到方向盘杆14的转动并产生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发送至油压推杆16后,油压推杆16基于控制信号控制其推杆部分1602进行伸长或回缩运动,进而依次通过第一横杆1703带动与第一转向机构17一侧的前轮6转动,通过第二横杆1704、转向连杆18带动第二转向机构19一侧的另一个前轮6同步转动。

具体的:当油压推杆16安装在驾驶室左侧时,油压推杆16接收到伸长控制指令并控制推杆部分1602进行伸长运动。推杆部分1602的伸长运动会带动与之顶端转动连接的第一横杆1703进行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轴盖1702带动第一转向套1701沿第一固定转轴502进行同步逆时针转动。由第一转向套1701的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传动轮轴1706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一传动轮轴1706连接的第一轮毂部分1707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得套设固定在第一轮毂部分1707上的前轮6逆时针转动。第一转向套1701进行逆时针转动的同时,还会带动第二横杆1704进行同步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与第二横杆1704转动连接的转向连杆18向左发生位移,进而通过与转向连杆18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向机构19的第三横杆1902,带动第二转向套1901沿第二固定转轴509进行逆时针转动。第二转向套1901的逆时针转动会带动第二传动轮轴1904连接的第二轮毂部分1905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得套设固定在第二轮毂部分1905上的前轮6逆时针转动。两个前轮6的同步逆时针转动使得运动中的车辆可以发生左向转向。采用球叉式等速万向节连接主动轮轴和传动轮轴是现有前轮驱动/转向车辆中的常规机构,可在轮子发生转动时,任然可以由主动轮轴带动传动轮轴旋转,进而提供动力。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2所述适用于多种道路环境的农用运载机,如图7所示,所述油压推杆16的固定部分1601底端沿水平方向设有圆环套1603,所述圆环套1603外部套设有固定基座102。所述固定基座102固定在车架1底部。所述固定基座102在圆环套1603处设有穿过圆环套1603的固定轴104。所述圆环套1603内圆孔径大于固定轴104直径1-5mm,具体空隙大小由运载机的承载能力决定,承载能力越大则空隙越大。在前轮发生上下震动或运动时,由于油压推杆16的推杆部分与前轮是相对刚性的转动连接,因此油压推杆16的推杆部分1602会跟随前轮进行小幅度的上下运动,此时固定部分1601采用上述结构后,其发生上下运动时,由于圆环套1603与固定轴104之间设有空隙,因此圆环套1603与固定轴104之间可以在固定部分1601上下小幅度运动时有缓冲间隙,从而有效保证了固定轴104的使用寿命。如圆环套1603与固定轴104相匹配,则在固定部分1601上下小幅度运动时会施加给固定轴104极大的弯曲应力,容易造成圆环套1603与固定轴104在弯曲应力的作用下断裂或弯曲。

实施例6

基于实施例1所述适用于多种道路环境的农用运载机,如图8所示,所述发动机的尾气排放管末端设有消音器12。所述消音器12包括:与排气管连通的进气管1201。所述进气管1201末端密封套设有外套管1202,进气管1201外壁与外套管1202内壁之间设有缓冲空腔1203。所述进气管1201位于外套管1202内部的部分矩阵排列有2个以上通孔1204。所述外套管1202外壁在进气管1201对侧设有出气管1205。所述出气管1205与缓冲空腔1203连通。此时,当尾气运行至排气管末端时会进入进气管1201,并通过通孔1204进入缓冲空腔1203,最后自出气管1205排出。由于缓冲空腔1203对排放的尾气进行了减速缓冲,尾气排放时产生的噪音很小,从而降低了运载机运行时的噪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做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简单的替换等,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