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车的偏转结构、平衡车组件和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95922发布日期:2022-01-22 10:2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衡车的偏转结构、平衡车组件和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领域,具体为一种平衡车的偏转结构、平衡车组件和平衡车。


背景技术:

2.电动平衡车是一种用来代步工具。电动平衡车包括独轮和双轮平衡车。现有的双轮平衡车中两个车轮中设置有轮毂电机,两个轮毂电机的电机轴分别与踏板直接连接形成承载结构,现有两个踏板相对转动无法可靠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衡车的偏转结构、平衡车组件和平衡车,确保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相对转动的角度得以可靠地限制。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衡车的偏转结构,其包括一个第一踏板、一个第二踏板、一个中间轴和一个限位条。
5.第二踏板与第一踏板沿一个设定方向x依次设置且包括一个第二内腔。中间轴能够沿一回转轴线o'转动连接第二踏板。回转轴线o'平行于设定方向x。中间轴在其轴向上具有一个第一端和一个第二端。
6.第一端固定于第一踏板。第二端伸入第二内腔且外周向包括一个限位槽。限位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轴向。限位槽沿其延伸方向具有一个第一槽口及一个第二槽口。
7.限位条两端固定于第二内腔且位于限位槽内。限位条的延伸方向能够平行于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以使第二踏板绕回转轴线o'相对第二端能够从一个第一偏转角度转动到一个第二偏转角度。当第一踏板转动到第一偏转角度时,限位条能够抵靠第一槽口。当第一踏板转动到第二偏转角度时,限位条能够抵靠第二槽口。
8.进一步地,第一踏板包括一个第一内腔。
9.偏转结构还包括一个第一转动轴套和一个定位条。第一转动轴套连接或一体成型于第一踏板,第一转动轴套朝向第二踏板的一端。第一转动轴套的轴线平行于设定方向x。
10.第一端装配于第一转动轴套的内孔中且伸入第一内腔。第一端的外周向包括一个定位槽。定位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中间轴的轴向。和
11.定位条两端固定于第一内腔且抵靠定位槽的底面,以使第一端固定于第一踏板。
12.进一步地,偏转结构包括一个第二转动轴套。第二转动轴套连接或一体成型于第二踏板,第二转动轴套朝向第一踏板的一端。第二转动轴套的轴线平行于设定方向x,以使第二端通过第二转动轴套的内孔伸入第二内腔。
13.进一步地,中间轴的外径小于第二转动轴套的内径,以使中间轴与第二转动轴套的内孔间具有一个第一环腔。偏转结构包括一个内套环,其同轴装配于第一环腔中,以使内套环在中间轴与第二转动轴套中绕其轴线转动。
14.进一步地,中间轴的外径小于第一转动轴套的内径,以使中间轴与第二转动轴套
的内孔间具有一个第二环腔。偏转结构包括一个固定套环,固定套环同轴设置于第一环腔中。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衡车组件,包括上述平衡车的偏转结构。平衡车组件能够设置于一个支撑面上。
16.第一踏板包括一个第一板体,第一板体包括一个第一上盖板和一个第一下盖板,第一上盖板包括一个能够平行于支撑面的第一上安装面。在第一上安装面上形成一个第一上凹腔。
17.第一下盖板包括一个能够平行于支撑面的第一下安装面且靠近支撑面。在第一下安装面上形成一个第一下凹腔。第一上安装面能够扣合于第一下安装面。第一上凹腔能够与第一下凹腔围拢为第一内腔。
18.第二踏板包括一个第二板体,第二板体包括一个第二上盖板和一个第二下盖板。第二上盖板包括一个能够平行于设定方向x的第二上安装面。在第二上安装面上形成一个第二上凹腔。
19.第二下盖板包括一个能够平行于设定方向x的第二下安装面且靠近支撑面。在第二下安装面上形成一个第二下凹腔。第二上安装面能够扣合于第二下安装面。第二上凹腔能够与第二下凹腔围拢为第二内腔。
20.进一步地,第二内腔中设置一个第二凸台,第二凸台设置于第二转动轴套朝向第二内腔的端部,第二凸台上包括一个限位条的安装面。限位条的安装面能够平行于第二下安装面。限位条的安装面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转动轴套的轴向。
21.在限位条安装面上形成一个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延伸方向沿第二转动轴套的轴向设置。第二凹槽位于限位条安装面沿其延伸方向的中部且将限位条安装面分为两个部分。第二凹槽的底部为与中间轴的外周向相应的弧形面。
22.第二踏板包括一个与中间轴的外周向相应的弧形第二垫片,弧形第二垫片具有两个第二垫片安装端。两个第二垫片安装端位于同一能够平行于限位条安装面的安装平面上。弧形第二垫片通过两个第二垫片安装端分别安装于限位条安装面的两个部分。
23.中间轴的第二端从弧形第二垫片的内部伸出。限位条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螺钉连接两个第二垫片安装端,以使限位条安装于第二内腔中。
24.第一内腔中设置一个第一凸台,第一凸台设置于第一转动轴套朝向第一内腔的端部,第一凸台上包括一个定位条安装面。定位条安装面能够平行于第一下安装面。定位条安装面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转动轴套的轴向。
25.在第一限位条安装面上形成一个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沿第一转动轴套的轴向设置。第一凹槽位于定位条安装面沿其延伸方向的中部且将定位条安装面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凹槽的底部为与中间轴的外周向相应的弧形面。
26.第一踏板包括一个与中间轴的外周向相应的弧形第一垫片,弧形第一垫片具有两个第一垫片安装端。两个第一垫片安装端位于同一能够平行于定位条安装面的安装平面上。弧形第一垫片通过两个第一垫片安装端分别安装于定位条安装面的两个部分。
27.中间轴的第一端从弧形第一垫片的内部伸出。限位条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通过固定螺钉分别连接两个第一垫片安装端,以使定位条安装于第一内腔中且抵靠定位槽的底面。
28.进一步地,平衡车组件,还包括一个第一驱动轮和一个第二驱动轮,第一驱动轮具有一个第一定子轴。第二驱动轮具有一个第二定子轴。第一定子轴与第二定子轴沿同一轴向依次设置。第一上盖板背离第二踏板的方向上开设一个半圆形的第一上凹槽。第一上凹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设定方向x。
29.第一下盖板背离第二踏板的方向上开设一个半圆形的第一下凹槽。第一下凹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上凹槽的延伸方向。当第一上盖板的第一上安装面扣合于第一下盖板的第一下安装面后,第一上凹槽孔能够与第一下凹槽围拢为一个第一转轴孔。第一定子轴能够通过第一转轴孔与第一上盖板固定连接。第一定子轴的轴向平行于设定方向x。
30.第二上盖板背离第一踏板的方向上开设一个半圆形的第二上凹槽。第二上凹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设定方向x。第二下盖板背离第二踏板的方向上开设一个半圆形的第二下凹槽。第二下凹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上凹槽的延伸方向。当第二上盖板的第二上安装面扣合于第二下盖板的第二下安装面后,第二上凹槽能够与第二下凹槽围拢为一个第二转轴孔,第二定子轴能够通过第二转轴孔与第二上盖板固定连接。
31.进一步地,第一凸台与第一内腔底面间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加强筋。第二凸台与第二内腔底面间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加强筋。
3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平衡车,包括上述平衡车的偏转结构。
3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中间轴上限位槽的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起到抵挡第二踏板相对第一踏板转动的作用,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相对转动的角度得以可靠地限制,中间轴上的限位槽与限位条的配合结构巧妙,不仅加工制造成本低,而且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装配方便。
附图说明
34.图1是用于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平衡车的偏转结构爆炸图。
35.图2为用于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平衡车的偏转结构装配完成后的立体图。
36.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37.图4为用于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除去第一上盖板和第二上盖板的俯视图。
38.图5为图4的俯视图;
39.图6为图5中b-b剖视图。
40.图7为图5中c-c剖视图。
41.图8为第二踏板转动到第一偏转角度时限位条抵靠第一槽口的示意图。
42.图9为第二踏板转动到第二偏转角度时限位条抵靠第二槽口的示意图。
43.图10为用于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平衡车的爆炸图。
44.图11为用于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平衡车装配完成后的立体图。
45.附图标记中,第一踏板10;第一内腔11;第一转动轴套12;定位条13;第一上盖板14;第一上凹槽142;第一下盖板15;第一下凹槽152;第一转轴孔16;第一凸台17;第一加强筋171;弧形第一垫片18;第一凹槽19。
46.第二踏板20;第二内腔21;第二转动轴套22;第二凸台23;第二加强筋231;第二上
盖板24;第二下盖板25;弧形第二垫片26;第二凹槽29。
47.中间轴30;限位槽31;第一槽口32;第二槽口33;定位槽34。
48.限位条40;
49.内套环51;固定套环52。
50.第一驱动轮60;第一定子轴61。
51.第二驱动轮70;第二定子轴71。
具体实施方式
52.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地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结构相同或结构相似但功能相同的部件。
53.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及真实比例。
54.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平衡车的偏转结构,其包括一个第一踏板10、一个第二踏板20、一个中间轴30和一个限位条40。
55.第二踏板20与第一踏板10沿一个设定方向x依次设置且包括一个第二内腔21。中间轴30能够沿一回转轴线o'转动连接第二踏板20。回转轴线o'平行于设定方向x。中间轴30在其轴向上具有一个第一端和一个第二端。
56.第一端固定于第一踏板10。第二端伸入第二内腔21且外周向包括一个限位槽31。限位槽3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轴向。限位槽31沿其延伸方向具有一个第一槽口32及一个第二槽口33。
57.限位条40两端固定于第二内腔21且位于限位槽31内。限位条40的延伸方向能够平行于限位槽31的延伸方向,以使第二踏板20绕回转轴线o'相对第二端能够从一个第一偏转角度转动到一个第二偏转角度。当第一踏板10相对第二踏板20转动到第一偏转角度时,限位条40能够抵靠第一槽口32。当第一踏板10相对第二踏板20转动到第二偏转角度时,限位条40能够抵靠第二槽口33。
58.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的中间轴30的第一端与第一踏板10固定,中间轴30的第二端包括一个限位槽31,通过限位条40固定于第二内腔21且位于限位槽31,这样用户踩踏第一踏板10或第二踏板20,以使第一踏板10和第二踏板20相对转动。
59.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踏板10和第二踏板20的踩踏面初始状态均为水平。
60.如图8所示,用户踩踏第二踏板20以施加作用力f1,第二踏板20和限位条40沿r1向转动至抵靠在第一槽口32,第二踏板20的踩踏面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为第一偏转角度。
61.如图9所示,用户踩踏第二踏板20以施加作用力f2,第二踏板20和限位条40沿r2向转动至抵靠在第二槽口33时,第二踏板20的踩踏面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为第二偏转角度。
62.本实用新型中间轴30上限位槽31的第一槽口32和第二槽口33起到抵挡第二踏板20相对第一踏板10转动的作用,第一踏板10和第二踏板20相对转动的角度得以可靠地限制,中间轴30上的限位槽31与限位条40的配合结构巧妙,不仅加工制造成本低,而且第一踏
板10和第二踏板20装配方便。
63.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踏板10包括一个第一内腔11。偏转结构还包括一个第一转动轴套12和一个定位条13。第一转动轴套12连接或一体成型于第一踏板10,第一转动轴套12朝向第二踏板20的一端。第一转动轴套12的轴线平行于设定方向x。
6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内腔11和第二内腔21中设置电池、传感器和控制器等。
65.第一端装配于第一转动轴套12的内孔中且伸入第一内腔11。第一端的外周向包括一个定位槽34。定位槽34的延伸方向垂直于中间轴30的轴向。
66.定位条13两端固定于第一踏板10且抵靠定位槽34的底面,以使第一端固定于第一踏板10。
67.定位条13与第一踏板10固定,将定位条13抵靠在定位槽34的底面上,这样限制第一踏板10相对于中间轴30绕回转轴线o'转动。另外,定位条13在轴向上的两侧边分别与定位槽34两侧槽壁贴靠,这样限制第一踏板10相对中间轴30在轴向上相对移动,保证第一踏板10与中间轴30可靠固定。
68.平衡车的偏转结构还包括一个第二转动轴套22。第二转动轴套22连接或一体成型于第二踏板20,第二转动轴套22朝向第一踏板10的一端。第二转动轴套22的轴线平行于设定方向x,以使第二端通过第二转动轴套22的内孔伸入第二内腔21。
69.通过第二踏板20上设置的第二转动轴套22,能够方便中间轴30装配。
70.中间轴30的外径小于第二转动轴套22的内径,以使中间轴30与第二转动轴套22的内孔间具有一个第一环腔。
71.平衡车的偏转结构还包括一个内套环51,内套环51同轴装配于第一环腔中,以使内套环51在中间轴30与第二转动轴套22中绕其轴线转动。
72.通过内套环51在中间轴30与第二转动轴套22之间的第一环腔中装配内套环51,减小中间轴30与第二转动轴套22相对转动的摩擦力。
73.中间轴30的外径小于第一转动轴套12的内径,以使中间轴30与第二转动轴套22的内孔间具有一个第二环腔。
74.平衡车的偏转结构还包括一个固定套环52,固定套环52同轴设置于第一环腔中。确保中间轴30与第二转动轴套22可靠固定。
7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平衡车组件,包括上述平衡车的偏转结构。平衡车组件能够设置于一个支撑面上。
76.第一踏板10包括一个第一板体,第一板体包括一个第一上盖板14和一个第一下盖板15;
77.第一上盖板14包括一个能够平行于支撑面的第一上安装面。在第一上安装面上形成一个第一上凹腔。
78.第一下盖板15包括一个能够平行于支撑面的第一下安装面且靠近支撑面。在第一下安装面上形成一个第一下凹腔。第一上安装面能够扣合于第一下安装面。第一上凹腔能够与第一下凹腔围拢为第一内腔11。
79.第二踏板20包括一个第二板体,第二板体包括一个第二上盖板24和一个第二下盖板25。
80.第二上盖板24包括一个能够平行于设定方向x的第二上安装面。在第二上安装面
上形成一个第二上凹腔。
81.第二下盖板25包括一个能够平行于设定方向x的第二下安装面且靠近支撑面。在第二下安装面上形成一个第二下凹腔。第二上安装面能够扣合于第二下安装面。第二上凹腔能够与第二下凹腔围拢为第二内腔21。
82.平衡车组件的第二内腔21中设置一个第二凸台23。第二凸台23设置于第二转动轴套22朝向第二内腔21的端部,第二凸台23上包括一个限位条40的安装面。限位条40的安装面能够平行于第二下安装面。限位条40的安装面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转动轴套22的轴向。
83.在限位条40安装面上形成一个第二凹槽29。第二凹槽29的延伸方向沿第二转动轴套22的轴向设置。第二凹槽29位于限位条40安装面沿其延伸方向的中部且将限位条40安装面分为两个部分。第二凹槽29的底部为与中间轴30的外周向相应的弧形面。
84.第二踏板20包括一个与中间轴30的外周向相应的弧形第二垫片26,弧形第二垫片26具有两个第二垫片安装端。两个第二垫片安装端位于同一能够平行于限位条40安装面的安装平面上。弧形第二垫片26通过两个第二垫片安装端分别安装于限位条40安装面的两个部分。弧形第二垫片26的安装端开设的连接孔。
85.中间轴30的第二端从弧形第二垫片26的内部伸出。限位条40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螺钉连接两个第二垫片安装端,以使限位条40安装于第二内腔21中。
86.第一内腔11中设置一个第一凸台17,第一凸台17设置于第一转动轴套12朝向第一内腔11的端部,第一凸台17上包括一个定位条13安装面。定位条13安装面能够平行于第一下安装面。定位条13安装面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转动轴套12的轴向。
87.在第一限位条40安装面上形成一个第一凹槽19。第一凹槽19的延伸方向沿第一转动轴套12的轴向设置。第一凹槽19位于定位条13安装面沿其延伸方向的中部且将定位条13安装面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凹槽19的底部为与中间轴30的外周向相应的弧形面。
88.第一踏板10包括一个与中间轴30的外周向相应的弧形第一垫片18,弧形第一垫片18具有两个第一垫片安装端。两个第一垫片安装端位于同一能够平行于定位条13安装面的安装平面上。弧形第一垫片18通过两个第一垫片安装端分别安装于定位条13安装面的两个部分。
89.中间轴30的第一端从弧形第一垫片18的内部伸出。限位条40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通过固定螺钉分别连接两个第一垫片安装端,以使定位条13安装于第一内腔11中且抵靠定位槽34的底面。
90.如图10和图11所示,平衡车组件还包括一个第一驱动轮60和一个第二驱动轮70。
91.第一驱动轮60具有一个第一定子轴61。第二驱动轮70具有一个第二定子轴71。第一定子轴61与第二定子轴71沿同一轴向依次设置。第一上盖板14背离第二踏板20的方向上开设一个半圆形的第一上凹槽142。第一上凹槽14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设定方向x。
92.第一下盖板15背离第二踏板20的方向上开设一个半圆形的第一下凹槽152。第一下凹槽15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上凹槽142的延伸方向。当第一上盖板14的第一上安装面扣合于第一下盖板15的第一下安装面后,第一上凹槽142孔能够与第一下凹槽152围拢为一个第一转轴孔16。第一定子轴61能够通过第一转轴孔16与第一上盖板14固定连接。第一定子轴61的轴向平行于设定方向x。
93.第二上盖板24背离第一踏板10的方向上开设一个半圆形的第二上凹槽242。第二上凹槽24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设定方向x。
94.第二下盖板25背离第二踏板20的方向上开设一个半圆形的第二下凹槽。第二下凹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上凹槽242的延伸方向。当第二上盖板24的第二上安装面扣合于第二下盖板25的第二下安装面后,第二上凹槽242能够与第二下凹槽围拢为一个第二转轴孔,第二定子轴71能够通过第二转轴孔与第二上盖板24固定连接。
95.第一驱动轮60和第二驱动轮70的内腔中具有轮毂电机。
96.第一凸台17与第一内腔11底面间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加强筋171。第二凸台23与第二内腔21底面间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加强筋231。提高第二凸台23与第一踏板10的连接强度。
97.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平衡车,包括上述平衡车的偏转结构。
98.在用户使用平衡车的过程中,用户的两只脚分别踩踏在第一踏板10和第二踏板20,当第一踏板10相对第二踏板20向下倾斜时,第一内腔11中设置的控制器采集到姿态信息,并根据姿态信息生成控制指令以控制第一驱动轮转动,平衡车向右转向;当第二踏板20相对与第一踏板10向下倾斜时,控制器采集到姿态信息,并根据姿态信息生成控制指令以控制第二驱动轮转动,平衡车即向左转向。
99.在第一踏板10和第二踏板20同时向前倾斜,则第一驱动轮转动和第二驱动轮转动,即平衡车向前移动。
100.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101.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