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及具有车身的代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03424发布日期:2021-06-18 16:15阅读:53来源:国知局
车身及具有车身的代步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代步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及具有车身的代步车。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代步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代步工具,其适用范围涉及到老人群体、病人群体和具有身体缺陷的群体,以及其他有对应需求的群体。对于这些群体来说,代步车需要足够的安全性能,例如足够的抗冲击、抗震和稳定性,代步车也需要足够的便携性,方便进行搬运、收纳和运输。

在现有技术中,车身包括座椅和底盘,车轮和底板均设置在底盘上,用户使用代步车出行时,坐在座椅上,双脚踩踏在底盘上以保持自身稳定。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产品是直接将座椅固定在底盘上,座椅和底盘之间的距离不能根据不同身高、体重、身体具有缺陷的用户或不同路况进行调节,以改变用户重心和代步车重心的相对位置,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座椅相对底盘不能高度调节导致的用户体验感差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身,包括:

底盘;

座椅,所述座椅设置成供用户乘坐;

调节组件,所述座椅通过所述调节组件连接在所述底盘上,所述调节组件被配置为改变所述座椅相对所述底盘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用户坐在座椅上,座椅连接在底盘上,底盘为对座椅以及用户的支撑。座椅通过调节组件连接在底盘上,通过调节组件改变座椅相对底盘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度调节可以改变车架整体的重心位置,以使座椅和底盘之间的相对高度匹配不同体型、身高、身体具有缺陷的用户,使用户以最舒适的坐姿行驶代步车,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和舒适度。平坦路面、颠簸路面、上坡路面和下坡路面对于车辆的重心位置要求不同,通过调节组件调节后,也能满足不同路况对于重心位置的要求,提高代步车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下端设置有插接部;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插接部上;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底盘上;

紧固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不同位置并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以改变所述座椅相对所述底盘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者包括至少两个调节孔,另一者与不同的所述调节孔配合以改变所述座椅相对所述底盘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调节孔沿所述插接部的延伸方向间隔均匀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插接部的圆周方向,并且位于同一高度的所述调节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与同一高度的不同所述调节孔配合以改变所述座椅相对所述底盘的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高度的至少两个所述调节孔沿所述插接部的圆周方向间隔均匀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身,包括:

底盘;

座椅,所述座椅设置成供用户乘坐,所述座椅下端设置有插接部;

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插接部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插接部的延伸方向排列的调节孔,且沿所述插接部的圆周方向,位于同一高度的所述调节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底盘上;

紧固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与不同的所述调节孔配合并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以改变所述座椅相对所述底盘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和/或所述座椅相对所述底盘的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与上述车身具有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代步车,包括:

车身,所述车身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车身;

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设置在所述座椅上,所述操作机构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指令;

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连接在所述底盘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底盘上,所述行走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物理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指令以控制所述行走机构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代步车与上述车身具有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用户坐在车身上,通过操作机构将用户指令发送至驱动机构,使驱动机构驱动行走机构按照用户指令做出相应动作,实现直线加减速运动或曲线加减速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电源,所述电源设置在所述底盘上;

驱动器,所述行走机构与所述驱动器物理连接,所述电源与所述驱动器电连接;

第一接线,所述第一接线物理连接在所述驱动器上;

所述操作机构包括操作件和第二接线,第二接线设置在所述座椅上,所述操作件通过所述第二接线和所述第一接线的物理连接与所述驱动器电连接以控制所述驱动器,所述第一接线与所述第二接线插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上还设置有卷收器,所述卷收器被配置为卷收所述第一接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与底盘装配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与底盘装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主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1、底盘;

2、座椅;21、座板;22、插接部;

3、调节组件;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3、紧固件;311、调节孔;

4、第一接线;

5、第二接线;

6、卷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身,包括:

底盘1;

座椅2,座椅2设置成供用户乘坐;

调节组件3,座椅2通过调节组件3连接在底盘1上,调节组件3被配置为改变座椅2相对底盘1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用户坐在座椅2上,座椅2连接在底盘1上,底盘1被配置对座椅2以及用户提供支撑。座椅2通过调节组件3连接在底盘1上,通过调节组件3改变座椅2相对底盘1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度调节可以改变车架整体的重心位置,以使座椅2和底盘1之间的相对高度匹配不同体型、身高、身体具有缺陷的用户,使用户以最舒适的坐姿行驶代步车,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和舒适度。平坦路面、颠簸路面、上坡路面和下坡路面对于车辆的重心位置要求不同,通过调节调节组件3,可以满足不同路况对于代步车重心位置的要求,提高代步车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调节组件3可以通过手动调节,也可以通过电机、气缸等驱动件自动调节,自动调节可以匹配传感器等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座椅2包括座板21和插接部22,用户坐在座板21上,插接部22用于连接座板21和底盘1,插接部22通过调节组件3与底盘1连接。调节组件3包括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和紧固件33,第一连接部31与插接部2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32设置在底盘1上,通过调节使得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一连接部31连接于不同位置并通过紧固件33固定以改变座椅2相对底盘1的高度。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一连接部31连接于不同位置可以是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32的不同位置连接,也可以是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32的不同位置连接,还可以是第一连接部31的不同位置与第二连接部32的不同位置连接。

其中,第一连接部31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件,直接连接在插接部22上,也可以是在插接部22直接加工形成。同理,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一连接部31的设置方式类似,第二连接部32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件,直接连接在底盘1上,也可以是在底盘1上直接一体加工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是在插接部22上直接加工形成,第二连接部32是在底盘1上直接加工形成。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分别包括连接孔结构,其中一者是长条形孔结构,另一者是圆形孔结构,圆形孔结构在长条形孔结构内滑动,确定好位置后,通过紧固件33固定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的相对位置。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分别包括连接孔结构,其中一者是包括至少两个调节孔,另一者是圆形孔结构,圆形孔结构与不同位置的调节孔配合,确定好位置后,通过紧固件33固定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的相对位置。插接部22与座板21可以为两个独立的部件,也可以为一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包括至少两个调节孔311,第二连接部32包括一个圆形孔,紧固件33为螺钉或螺栓。至少两个调节孔311沿插接部22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两个调节孔311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大数据所采集的用户的身高和体型确定,更进一步的,至少两个调节孔311沿插接部22的延伸方向间隔均匀排列。另外,为了方便用户进行调节,在每一调节孔311上都设置有标识,标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身高、体重等内容。通过第二连接部32与不同的调节孔311配合实现对座椅2相对底盘1的相对高度的调节,使座椅2能够匹配用户的身高,用户以最舒适的姿势坐在座椅2上,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前文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32的配合能够实现对座椅2高度的调节。除了高度调节,通过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32的配合还能够实现座椅2相对底盘1角度的调节。角度的调节可以通过改变调节孔311的排列方式实现,第一连接部31包括至少两个调节孔311,至少两个调节孔311的连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形成夹角,在插接部22上形成调节孔311沿螺旋线排列的结构,第二连接部32与不同的调节孔311配合就能够起到同时调节高度和角度的作用。也可以通过改变位于同一高度的调节孔311的数量实现,位于同一高度的调节孔311设置有至少两个,也就是两个调节孔311和插接部22的中心连线形成夹角,第二连接部32与不同的调节孔311配合以改变座椅2相对底盘1的角度。还可以通过改变第二连接部32的数量实现,例如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32,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32沿底盘1的周向间隔排列,也就是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32和底盘1的中心连线形成夹角,第一连接部31与不同的第二连接部32配合以改变座椅2相对底盘1的角度。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同一高度的调节孔31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32与同一高度的不同调节孔311配合以改变座椅2相对底盘1的角度。更进一步的,位于同一高度的调节孔311沿插接部22的圆周方向间隔均匀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车身,包括:

底盘;

座椅,座椅设置成供用户乘坐,座椅下端设置有插接部;

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插接部上,第一连接部包括至少两个沿插接部的延伸方向排列的调节孔,且沿插接部的圆周方向,位于同一高度的调节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置在底盘上;

紧固件,第二连接部与与不同的调节孔配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以改变座椅相对底盘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和/或座椅相对底盘的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与上述车身具有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代步车,包括:

车身,车身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身;

操作机构,设置在座椅上,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指令;

行走机构,连接在底盘上;

驱动机构,设置在底盘上,行走机构与驱动机构物理连接,驱动机构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指令以控制行走机构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代步车与上述车身具有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用户坐在车身上,通过操作机构将用户指令发送至驱动机构,使驱动机构驱动行走机构按照用户指令做出相应动作,实现直线加减速运动或曲线加减速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行走机构包括多个转动连接在底盘上的车轮,驱动机构包括电源、驱动器和第一接线4,电源设置在底盘1上,车轮与驱动机构的驱动器物理连接,电源与驱动器电连接,第一接线4物理连接在驱动器上;操作机构包括操作件和第二接线5,第二接线5设置在座椅2上,操作件通过第二接线5和第一接线4的物理连接与驱动器电连接以控制驱动器,操作件可以为手柄和功能按键,手柄和功能按键通过第一接线和第二接线与驱动器电连接,通过手柄的移动方向控制代步车的运动方向,通过功能按键控制代步车的启动、加速或减速等。操作机构和驱动机构之间通过有线连接的方式实现信号传输,且第一接线4与第二接线5插接,用户根据自身的身高、体型等对座椅2相对底盘1的高度和角度调节后,手动将第一接线4和第二接线5连接。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磁性吸附的连接方式,手动插接第一接线4与第二接线5更加可靠,且用户可以检查并确定第一接线4与第二接线5是否插接到位,采用插接的连接方式,也能减少水或杂质进入到第一接线4与第二接线5之间的缝隙中。由于座椅2与底盘1之间的距离随着不同的用户发生变化,因此第一接线4与第二接线5插接后的长度需要大于座椅2与底盘1之间的最大距离。

其中,第一接线与第二接线的一者为有棒状或铜板状突出的公接头,另一者为有插槽或凹洞的母接头,通过棒状或铜板状突出和插槽或凹洞配合实现电路的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前文所述,第一接线4与第二接线5插接后的长度需要大于座椅2与底盘1之间的最大距离,当用户将座椅2调低时,由于接线过长可能会导致接线与地面接触或与行走机构缠绕,因此,如图5至图7所示,在底盘1上还设置有卷收器6,通过卷收器6将第一接线4卷收起来。卷收器6可以是手动卷收器6,也可以是自动卷收器6,为了降低用户操作的繁琐程度,采用自动卷收器6,当第一接线4与第二接线5分开后,卷收器6自动将第一接线4卷收并固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