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推车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24952发布日期:2021-07-20 16:04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儿童推车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推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儿童推车座椅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折叠儿童推车,折叠时通常包括推手组件、支撑组件及折叠组件,折叠组件包括折叠连接件,推手联动件、支撑联动件分别与折叠连接件铰接。

传统的儿童推车的座椅结构,包括座椅组件;座椅组件包括座板即与座板通过螺栓铰接的靠背。

传统的儿童推车的头靠结构,其头靠通常固定在靠背上。

综上,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第一,折叠儿童推车时,推手组件需要旋转较大的角度,才能达到折叠状态,便捷性较差。

第二,靠背的完全展开状态或者折叠状态难以保持,比较不方便。

第三,头靠高度不可调节,无法适应不同身高或梯形的儿童的需要,通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或者缓解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手段为,儿童推车座椅结构,包括座椅组件,座椅组件包括靠背及设置有靠背连接体的座板;座椅组件还包括座椅连接体;座椅连接体设置有挡位块;座椅连接体与座板、靠背中的一个直线滑动连接;座板、靠背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座椅连接槽,座椅连接槽设置有挡位槽;挡位块插入挡位槽。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功能为,座椅连接体直线滑动使挡位块插入或抽出挡位槽。

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效果为,能够根据需要操作靠背保持完全展开的状态或者进行折叠。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座板、靠背中的一个设置座椅滑槽,座椅连接体嵌入座椅滑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座椅连接体固定设置有加强块,座椅连接槽、座椅滑槽均设置有加强槽,加强块分别嵌入加强槽。

能够保证靠背与座板的铰接强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侧视时加强槽的面积小于挡位块的面积。

能够防止挡位块插入加强槽而造成靠背的状态不可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座椅组件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的一端与座椅连接体连接,另一端与座板或靠背连接,复位件使挡位块具有插入挡位槽的趋势。

座椅连接体在复位件的弹力的作用下,使得挡位块自动地插入挡位槽而保持靠背的状态,靠背的操作比较方便。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座椅组件还包括设置有座椅操作端的靠背操作件,座椅连接体与靠背直线滑动连接,座椅操作端从靠背外露,靠背操作件与座椅连接体固定连接。

便于通过靠背操作件操作座椅连接体的直线移动,同时,有利于小型化。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座板的两侧均设置有靠背连接体,靠背位于座板的两侧的靠背连接体之间;靠背的两侧均设置有座椅连接槽。

能够提高靠背与座板的铰接强度;同时,便于操作座椅连接体的直线移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座板铰接有护栏连接件,靠背铰接有护栏,护栏连接件与护栏铰接。

能够提高座椅组件使用时的安全性,还能够确保座椅组件的便携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靠背设置有护栏连接柱,护栏连接柱向外延伸形成凸缘,护栏设置有靠背连接槽,靠背连接槽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外露口,凸缘嵌入靠背连接槽。

便于座椅组件的使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护栏连接柱设置有嵌入连接柱凸起,护栏设置有具备弹性的弹性片,连接柱凸起嵌入弹性片。

能够确保护栏与靠背之间的铰接的可靠性,同时便于拆卸护栏。

综上,本实用新型能够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1}能够根据需要操作靠背保持完全展开的状态或者进行折叠。

2}能够提高座椅组件使用时的安全性,还能够确保座椅组件的便携性。

3}能够提高靠背与座板的铰接强度;同时,便于操作座椅连接体的直线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儿童推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儿童推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儿童推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儿童推车的侧视示意图;箭头一arr1表示折叠操作时推手组件1的旋转的方向;箭头二arr2表示折叠操作时支撑组件2的与推手组件1同步旋转的方向;箭头三arr3表示折叠操作时折叠组件3的与支撑组件2同步旋转的方向;箭头四arr4表示折叠操作时折叠联动件33的直线滑动方向;箭头五arr5表示折叠操作时座板41因折叠联动件33的直线滑动而旋转的方向。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儿童推车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支撑联动件21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剖面一sec1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推手组件1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推手组件1的半剖示意图。

图10是细节一dtl1的示意图;箭头六arr6表示解锁时内操作件14的移动方向。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座椅组件4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座椅组件4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座椅连接体44的侧视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座椅组件4的侧视示意图。

图15是座椅组件4的剖面二sec2的示意图;线条一line1表示座椅组件4的中心平面。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座椅组件4及头靠组件5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7是细节二dtl2的示意图。

图18是剖面三sec3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座椅组件4及头靠组件5的俯视示意图;线条一line1表示座椅组件4的中心平面。

图20是剖面四sec4的座椅连接体44处的示意图。

箭头一arr1;箭头二arr2;箭头三arr3;箭头四arr4;箭头五arr5;箭头六arr6;剖面一sec1;剖面二sec2;剖面三sec3;剖面四sec4;细节一dtl1;细节二dtl2;线条一line1;推手组件1;推手联动件11;推手联动齿111;推手锁定槽12;内腔口13;内操作件14;伸缩结构18;第一缩杆181;第二缩杆182;支撑组件2;支撑联动件21;支撑联动齿211;锁定滑槽212;让位口213;防脱卡扣孔219;锁定件22;解锁弹性件221;解锁操作端223;防脱卡扣229;支撑延伸件29;支撑滚轮299;折叠组件3;折叠连接件31;折叠联动件33;支撑联动杆331;座椅联动件334;折叠延伸件39;加强件397;脚踏398;折叠滚轮399;座椅组件4;座板41;靠背连接体411;旋转基座419;靠背42;护栏连接柱426;凸缘427;连接柱凸起428;靠背折叠角429;座椅连接槽43;挡位槽431;加强槽432;座椅滑槽433;座椅连接体44;挡位块441;加强块442;固定插槽445;靠背操作件45;复位件451;座椅操作端459;护栏46;靠背连接槽461;外露口462;弹性片463;护栏连接件47;装饰盖49;头靠组件5;头靠主体51;头靠滑动槽512;复位斜面513;头靠外缘514;头靠连接槽517;第一头靠体518;第二头靠体519;高度调节件52;高度调节体521;头靠弹性件53;头靠基座6;高度调节槽61;头靠槽62;头靠外缘槽624;基座连接体6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作为具体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儿童推车折叠结构,其包括推手组件1、支撑组件2及折叠组件3。

推手组件1设置有推手联动件11,推手联动件11设置有推手联动齿111。

支撑组件2设置有支撑联动件21,支撑联动件21设置有支撑联动齿211。

折叠组件3包括折叠连接件31,推手联动件11、支撑联动件21分别与折叠连接件31铰接,推手联动齿111与支撑联动齿211啮合。

通常,支撑组件2铰接有支撑滚轮299;以便于推动儿童推车。

工作原理为,需要折叠儿童推车时,旋转推手组件1使推手组件1与支撑组件2之间的夹角减小;在推手组件1与支撑组件2之间的夹角减小的过程中,推手联动齿111与支撑联动齿211啮合,使得支撑组件2与推手组件1同步地反方向旋转,直至推手组件1被限位(通被支撑组件2或者折叠组件3阻挡而限位)而无法继续旋转,此时,儿童推车为折叠状态,占据的空间较小,比较便携。

同理,需要展开儿童推车时,旋转推手组件1使推手组件1与支撑组件2之间的夹角变大;在推手组件1与支撑组件2之间的夹角变大的过程中,推手联动齿111与支撑联动齿211啮合,使得支撑组件2与推手组件1同步地反方向旋转,直至推手组件1被限位(比如可以通过推手联动件11与支撑联动件21实现限位)而无法继续旋转,此时,儿童推车为展开状态,便于通过推手组件1推动儿童推车。

由上述可以看出,推手联动齿111与支撑联动齿211啮合,使得支撑组件2与推手组件1同步地反方向旋转,使得儿童推车变化状态时推手组件1所需的旋转角度减少,能够提高变换儿童推车状态的便捷性及效率。

进一步的,折叠组件3还包括铰接有支撑联动杆331的折叠联动件33,折叠联动件33与支撑组件2或推手组件1直线滑动连接(折叠联动件33与推手组件1直线滑动连接的实施例未画出),支撑联动杆331与折叠组件3铰接。旋转推手组件1的过程中,折叠联动件33沿支撑组件2或推手组件1直线滑动,通过支撑联动杆331的带动使得折叠组件3与折叠组件3或推手组件1同步旋转,能够实现折叠组件3的同步旋转而折叠,进一步地提高变换儿童推车状态的便捷性及效率。通常,折叠联动件33设置有滑孔(附图未标出),支撑组件2或推手组件1嵌入该滑孔,使得折叠联动件33与支撑组件2或推手组件1直线滑动连接。通常,支撑组件2包括支撑延伸件29,以提升座椅组件4的高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与支撑组件2铰接的座椅组件4,折叠联动件33与支撑组件2直线滑动连接,折叠联动件33铰接有座椅联动件334,座椅联动件334与座椅组件4铰接。旋转推手组件1的过程中,折叠联动件33沿支撑组件2直线滑动,使得座椅组件4旋转,座椅组件4与支撑组件2之间的减小;反之能够同步展开座椅组件4;从而使得座椅组件4能够同步折叠或展开,能够提高变换儿童推车状态的便捷性及效率。通常,座椅组件4包括座板41,座板41铰接有旋转基座419,座椅联动件334与旋转基座419铰接;折叠组件3设置有脚踏398。座板41能够在水平面内旋转,使得坐在座板41上的儿童等能够根据需要面对或者背对推手组件1。

进一步的,支撑组件2还包括锁定件22,锁定件22与支撑联动件21直线滑动连接,推手联动件11开设有推手锁定槽12,展开状态时锁定件22插入推手锁定槽12。锁定状态时,展开状态时锁定件22插入推手锁定槽12,使得推手组件1能够相对支撑组件2保持位置,便于推动儿童推车。需要折叠儿童推车时,直线滑动锁定件22使得锁定件22从推手锁定槽12移出后,即可旋转推手组件1。

优选的,支撑联动件21设置有锁定滑槽212,锁定件22贴合地插入锁定滑槽212,从而使得锁定件22与支撑联动件21直线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锁定件22还包括解锁弹性件221,解锁弹性件221分别与锁定件22、支撑联动件21连接,使得锁定件22有靠近展开状态时的推手锁定槽12的趋势。旋转推手组件1使儿童推车变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推手联动件11抵持锁定件22使锁定件22远离推手锁定槽12,直至推手组件1旋转至展开状态时,解锁弹性件221提供的弹力使得锁定件22自动地插入推手锁定槽12,能够实现自动锁定,比较方便。

进一步的,解锁弹性件221的两端分别与锁定滑槽212的内壁、锁定件22相抵,锁定滑槽212开设有防脱卡扣孔219,锁定件22设置有具备弹性的防脱卡扣229,防脱卡扣229卡入防脱卡扣孔219。组装时,将解锁弹性件221放入锁定滑槽212后,再将锁定件22贴合地插入锁定滑槽212,直至防脱卡扣229卡入防脱卡扣孔219,即可完成锁定件22的组装。能够防止锁定件22从支撑联动件21脱离的同时,便于锁定件22的组装。

进一步的,推手组件1设置有空腔(附图未标出),推手组件1开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内腔口13,空腔内设置有能够相对推手组件1活动的内操作件14,锁定件22固定设置有解锁操作端223,锁定状态时解锁操作端223穿过内腔口13伸入空腔。内操作件14通常能够沿空腔直线滑动,但也可以以相对推手组件1转动的方式或者其他常规的活动方式,实现相对推手组件1活动。内操作件14相对推手组件1活动,与空腔内的解锁操作端223相抵,使得锁定件22从推手锁定槽12移出后,即可旋转推手组件1。内操作件14的活动完全位于推手组件1的空腔内,能够防止人体等触碰活动的内操作件14,也能能够防止阳光照射内操作件14、灰尘接触到内操作件14,从而能够提高安全性及耐用性。

进一步的,推手组件1包括伸缩结构18,伸缩结构18包括第一缩杆181及第二缩杆182;第二缩杆182插入第一缩杆181,内操作件14与第二缩杆182固定连接。第二缩杆182伸入第一缩杆181,能够实现推手组件1的收缩,能够缩短推手组件1的长度,提高儿童推车的便携性;同时,第二缩杆182伸入第一缩杆181的过程中,能够同步解锁锁定件22,便于解锁操作。

作为具体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儿童推车座椅结构,其包括座椅组件4,座椅组件4包括靠背42及设置有靠背连接体411的座板41。

座椅组件4还包括座椅连接体44;座椅连接体44设置有挡位块441;座椅连接体44与座板41、靠背42中的一个直线滑动连接。

座板41、靠背42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座椅连接槽43,座椅连接槽43设置有挡位槽431。

挡位块441插入挡位槽431。

工作原理,直线滑动座椅连接体44(可以用手推动,也可以其他手段),使挡位块441移出挡位槽431,靠背42即可相对座板41活动;减小靠背42与座板41之间的夹角直至无法继续减小,即可使靠背42变为完全折叠状态。反之,增大靠背42与座板41之间的夹角直至为所需的角度后,直线滑动座椅连接体44使挡位块441插入挡位槽431,即可使靠背42保持完全展开的状态。

即,座椅连接体44直线滑动使挡位块441插入或抽出挡位槽431;能够根据需要操作靠背42保持完全展开的状态或者进行折叠。

优选的,挡位槽431为两个以上。通常,挡位槽431为两个,两个挡位槽431分别对应靠背42完全展开的状态、靠背42完全折叠的状态;靠背42的其他状态也可以对应其他的挡位槽431。挡位槽431中的两个分别对应靠背42完全展开的状态、靠背42完全折叠的状态,靠背42完全展开的状态、靠背42完全折叠的状态均能够保持,可靠性较高。

优选的,座板41、靠背42中的一个设置座椅滑槽433,座椅连接体44嵌入座椅滑槽433,从而实现挡位块441与座板41、靠背42中的一个直线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座椅连接体44固定设置有加强块442,座椅连接槽43、座椅滑槽433均设置有加强槽432,加强块442分别嵌入加强槽432。能够保证靠背42与座板41的铰接强度。

优选的,侧视时加强槽432的面积小于挡位块441的面积。通常,侧视时加强槽432、挡位块441均为环扇形;加强槽432对应圆心角小于挡位块441对应的圆心角。能够防止挡位块441插入加强槽432而造成靠背42的状态不可控。

进一步的,座椅组件4还包括复位件451,复位件451的一端与座椅连接体44连接(可以通过靠背操作件45与复位件451连接),另一端与座板41或靠背42连接,复位件451使挡位块441具有插入挡位槽431的趋势。靠背42相对座板41活动后,座椅连接体44在复位件451的弹力的作用下,使得挡位块441自动地插入挡位槽431而保持靠背42的状态,靠背42的操作比较方便。

进一步的,座椅组件4还包括设置有座椅操作端459的靠背操作件45,座椅连接体44与靠背42直线滑动连接,座椅操作端459从靠背42外露,靠背操作件45与座椅连接体44固定连接。通常,靠背操作件45内设置有靠背操作件滑槽(附图未标出),靠背操作件45嵌入靠背操作件滑槽,使得座椅连接体44与靠背42直线滑动连接。便于通过靠背操作件45操作座椅连接体44的直线移动,同时,能够确保座椅组件4的整体宽度不增加,有利于小型化。

优选的,座板41的两侧均设置有靠背连接体411,靠背42位于座板41的两侧的靠背连接体411之间;靠背42的两侧均设置有座椅连接槽43。能够提高靠背42与座板41的铰接强度;同时,一只手的拇指、食指能够分别拨动两个靠背操作件45的座椅操作端459,且一只手的拇指、食指分别拨动两个靠背操作件45的座椅操作端459时,靠背42受力平衡而不会使靠背42歪斜,便于操作座椅连接体44的直线移动。

进一步的,靠背42与靠背连接体411铰接。通常,靠背连接体411的侧视时整体为圆形,螺栓或销轴穿过靠背连接体411及座椅连接体44插入靠背42后与螺母或者卡簧连接,从而使得靠背42与靠背连接体411铰接。能够防止座椅连接体44完全进入靠背42的座椅连接槽43时,座板41与靠背42分离,从而能够提高可靠性及安全性。

进一步的,座板41铰接有护栏连接件47,靠背42铰接有护栏46,护栏连接件47与护栏46铰接。靠背42完全展开时护栏连接件47能够起到防护作用,靠背42完全折叠时护栏连接件47也能够折叠。能够提高座椅组件4使用时的安全性,还能够确保座椅组件4的便携性。

进一步的,靠背42设置有护栏连接柱426,护栏连接柱426向外延伸形成凸缘427,护栏46设置有靠背连接槽461,靠背连接槽461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外露口462,凸缘427嵌入靠背连接槽461。护栏连接柱426及凸缘427能够从靠背连接槽461移出,从而能够使得护栏连接柱426与护栏46之间可拆,而让出空间供儿童上下;便于座椅组件4的使用。

进一步的,护栏连接柱426设置有嵌入连接柱凸起428,护栏46设置有具备弹性的弹性片463,连接柱凸起428嵌入弹性片463。能够确保护栏46与靠背42之间的铰接的可靠性,同时拨动弹性片463使得连接柱凸起428从连接柱凸起428抽出,同时便于拆卸护栏46。

作为具体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儿童推车头靠结构,其包括靠背42及头靠组件5。

头靠组件5包括头靠主体51及与头靠主体51直线滑动连接的高度调节件52;高度调节件52设置有高度调节体521;头靠主体51与靠背42直线滑动连接。

靠背42设置有头靠基座6,头靠基座6开设有至少两个高度调节槽61。

头靠基座6、高度调节体521均位于头靠主体51内;高度调节体521插入高度调节槽61。

工作原理,需要调节头靠主体51的高度时,移动高度调节件52,使高度调节体521移出高度调节槽61,此时,头靠主体51即可沿靠背42直线滑动实现调节高度,直至高度调节体521与另一高度调节槽61对齐时,移动高度调节件52使高度调节体521插入高度调节槽61,使得头靠主体51的高度固定。在调节头靠主体51高度的过程中,头靠基座6、高度调节体521均位于头靠主体51内,人体无法接触到高度调节体521,不会被高度调节体521及高度调节槽61的内壁夹持,比较安全。

即,头靠主体51内的高度调节体521移入或移出头靠主体51内的高度调节槽61,能够调节头靠主体51的高度并固定,同时比较安全。

优选的,靠背42开设有头靠槽62,头靠槽62侧面固定设置有与头靠基座6连接的基座连接体67,头靠主体51开设有头靠连接槽517,基座连接体67贴合地穿过头靠连接槽517,头靠主体51的两侧分别与头靠槽62的两侧贴合,从而使得头靠主体51与靠背42直线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头靠槽62侧面开设有头靠外缘槽624,头靠主体51的前侧向外延伸形成头靠外缘514,头靠外缘514插入头靠外缘槽624。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头靠主体51的承受能力(一般针对头部向后抵持头靠主体51的情况),提高安全性。

优选的,头靠主体51被大致竖直且穿过头靠连接槽517的平面分为第一头靠体518、第二头靠体519;第一头靠体518与第二头靠体519可拆连接。便于将头靠主体51安装到靠背42上。

优选的,高度调节件52的两侧均设置有高度调节体521。能够使得头靠主体51受力平衡。

优选的,头靠主体51设置有头靠滑动槽512,高度调节件52嵌入头靠滑动槽512且从头靠主体51的后侧外露,从而使得高度调节件52与头靠主体51直线滑动连接。头部靠在头靠主体51上时不会被凸出的高度调节件52抵持,能够提高舒适性。

进一步的,头靠组件5还包括头靠弹性件53,头靠弹性件53的两端分别与头靠主体51、高度调节件52连接,使得高度调节件52有向后侧移动的趋势。通常,头靠弹性件53的两端分别与头靠主体51的前侧内壁、高度调节件52相抵且提供排斥力,从而使得高度调节件52有向后侧移动的趋势。调节头靠主体51的高度后,高度调节件52能够自动地复位实现高度固定,比较方便。

进一步的,高度调节槽61的前侧设置有复位斜面513。高度调节件52在复位斜面513的导向作用下较容易插入高度调节槽61,能够提高高度调节件52的可靠性。

如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用语:第一、第二等,不表示任何顺序、量或重要性,仅是用于区分。

如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用语:一个、一种等,不表示数量的限制,而是表示至少一个提到的对象的存在。

如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指示方位或位置的用语:顶部、底部、侧部、纵向、横向、中间、中心、外、内、水平、竖直、左、右、上方、下方等,意指反映相对位置,而非绝对位置。

如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用语:大致、整体、近似、相近等,是为了指出存在特征但允许一定偏差的限定用语。允许一定偏差的量可取决于特定背景而变化;例如,针对尺寸的偏差、可取决于的特定背景包括但不限于尺寸公差的国家标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