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卡车用的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80225发布日期:2022-09-21 00:34阅读:90来源:国知局
电动卡车用的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案涉及电动卡车所使用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出于降低环境负荷的观点,在卡车等商用车的领域也进行了不具备内燃机而仅通过电动马达来进行驱动的电动卡车的开发(参照专利文献1)。作为这样的电动卡车所使用的驱动装置,例如研究了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驱动用马达和减速器一体地设置于差动齿轮的驱动装置。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02605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关于卡车等商用车,存在想要通过将车轮的操舵角度扩大至90
°
以上、优选180
°
程度来使车辆的操舵性能提高这一市场需求。若能够实现这样的操舵角度,则具有能够减小转弯半径这一优点,另外,若能够进行180
°
的操舵,则能够进行向左右方向的移动驻车。
8.然而,在迄今为止实际生产的电动卡车中,大多采用板簧式悬架装置、刚性驱动桥等,难以实现上述那样的操舵角度。除此之外,电动卡车与乘用车相比要求高转矩,所以需要具备减速机构,驱动装置大型化。从这一点出发,也难以在电动卡车中实现上述那样的操舵角度。
9.另外,电动卡车具有与乘用车相比行驶中的车体振动容易变大这一特征,所以存在想要使驾驶感觉提高这一需求。
10.本案是鉴于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创造出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在使驾驶感觉提高的同时具有操舵角0
°
~180
°
的操舵性能的电动卡车用的驱动装置。
11.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2.本案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做出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技术方案或应用例来实现。
13.(1)本应用例的电动卡车的驱动装置包括:驱动单元壳体,分别配置于电动卡车的左右,将产生驱动力的马达、使所述马达的旋转减速的减速器、以及连结于所述减速器并将所述马达的所述驱动力向驱动轮传递的最终齿轮一体地收容;悬架部,设置于所述驱动单元壳体内的所述最终齿轮的上方;转向齿轮部,设置于所述悬架部的上方,构成为能够对所述驱动轮进行操舵;一对铰链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向齿轮部的车辆前侧及车辆后侧;以及一对车体连结部,经由所述一对铰链部而将所述转向齿轮部与所述电动卡车的车体分别连结。
14.由此,驱动轮被单独地驱动并且被单独地操舵,所以能够实现例如0
°
~180
°
的操
舵角,转弯半径变小。而且,转向齿轮部经由一对铰链部及一对车体连结部而连结于车体,所以驾驶感觉提高。
15.(2)在本应用例的电动卡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悬架部是空气悬架,该空气悬架包括:外筒部,以所述驱动轮的操舵轴为中心;和内筒部,与所述外筒部同心配置,并且能够沿着所述外筒部的内周面在轴向上滑动且不能相对于所述外筒部相对旋转。
16.通过像这样将悬架部设为空气悬架,与液压式的悬架、电磁式的悬架相比,构成简单。
17.(3)在本应用例的电动卡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外筒部的上部与所述内筒部的下部互相连杆结合。
18.这样,通过将构成空气悬架的两个筒部的上下利用例如转向臂机构、稳定器机构进行连杆结合,外筒部与内筒部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在此基础上,允许相对的上下移动,而且这些动作变得顺畅。
19.(4)在本应用例的电动卡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转向齿轮部包括筒状部,该筒状部形成有连结于所述车体连结部的突起部,并且与所述驱动轮的操舵轴同心配置,在所述筒状部的内侧,所述外筒部的上部相对于所述筒状部同心配置并且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外筒部的外周面之间,介设有承受上下方向的载荷的止推板。
20.通过这样的构成,介设于筒状部与外筒部之间的止推板作为隔件发挥功能,防止固定侧的筒状部与旋转侧的外筒部的直接接触。而且,止推板承受上下方向的载荷,所以驾驶感觉进一步提高。
21.(5)在本应用例的电动卡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转向齿轮部包括低摩擦构件,该低摩擦构件配置于所述外筒部与所述止推板的滑动接触位置而降低所述外筒部与所述止推板的摩擦。
22.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利用低摩擦构件来降低止推板与外筒部的摩擦。
23.(6)在本应用例的电动卡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转向齿轮部构成为,在将所述电动卡车笔直前进的状态下的所述驱动轮的操舵角设为0
°
时,能够将所述双轮胎向左右各方向操舵至90
°

24.若是这样的构成,则操舵性能提高,例如向左右方向的移动驻车也能够进行。
25.(7)本应用例的电动卡车的驱动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具备由两个所述驱动轮构成的双轮胎的所述电动卡车,将所述马达的所述驱动力向所述双轮胎传递。
26.通过像这样采用双轮胎,对于更大型的电动卡车也能够适用。
27.(8)在本应用例的电动卡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最终齿轮包含在差动齿轮中。
28.由此,对双轮胎分配合适的驱动力,操舵性能提高。
29.发明的效果
30.根据本案,能够提供在使驾驶感觉提高的同时具有操舵角0
°
~180
°
的操舵性能的电动卡车用的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31.图1是应用了作为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电动卡车的整体立体图。
32.图2是配置于图1的电动卡车的前侧的驱动装置周边的立体图。
33.图3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侧视图,将一方的车轮省略而示出。
34.图4是图3的a-a箭头向视剖视图。
35.图5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将双轮胎省略而示出。
36.图6是用于说明驱动装置的要部构成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37.图7是经过操舵中心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作为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剖切的剖视图。
38.图8是对规格不同的电动卡车应用了共同的驱动装置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39.参照附图,对作为实施方式的电动卡车用的驱动装置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终归不过是例示,无意将在实施方式中未明示的各种变形、技术的应用排除。下述的实施方式的各构成能够在不脱离它们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另外,能够根据需要取舍选择,或者能够适当组合。
40.[1.整体构成]
[0041]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应用于不具备内燃机而仅利用马达11(参照图3)的驱动力进行行驶的电动卡车1。在图1中,例示出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侧框架1a(也称作底盘框架)和配置于车辆前部的驾驶舱1b的电动卡车1(以下简称作“卡车1”),车身的图示省略。此外,也可以除了侧框架1a之外还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框架,还可以省略侧框架1a。
[0042]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卡车1的前进方向设为前方(front),将其相反方向设为后方(rear)。另外,以卡车1的朝向前方的状态作为基准来设定左右。此外,左右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以下,将左右方向称作“车宽方向”,将车辆前后方向简称作“前后方向”。
[0043]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卡车1具备由两个驱动轮2a构成的双轮胎2。在本实施方式的卡车1中,在车辆前侧(前轮侧)设置左右一对双轮胎2,在车辆后侧(后轮侧),左右一对双轮胎2前后并排地设置,但双轮胎2的前后方向上的个数不限于此。在各双轮胎2,各设置一个包括马达11的驱动单元10,向双轮胎2(驱动轮2a)传递马达11的驱动力。驱动单元10的构成后述。
[0044]
本实施方式的卡车1包括:车体框架框体5,由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装配用框架体5a和将它们连结的一对交叉梁5b及一对交叉梁5c构成;和车体连结部32、33,将配置于车体框架框体5的框内的驱动单元10连结于各装配用框架体5a。
[0045]
一对装配用框架体5a在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各交叉梁5b、5c将前后的装配用框架体5a彼此连结。在该车体框架框体5的框内,左右一对驱动单元10以在车宽方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卡车1中,在车辆前侧(前轮侧)设置一个车体框架框体5,在车辆后侧(后轮侧)设置两个车体框架框体5,但车体框架框体5的前后的个数不限于此。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卡车1中,通过车体连结部32、33而连结了左右一对驱动单元10的车体框架框体5构成车辆的前轴驱动桥及后轴驱动桥。
[0046]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体框架框体5中,前后的装配用框架体5a由在车宽方向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状的平板构件构成。另外,位于车体框架框体5的上方的交叉梁5b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

字型或帽型截面的构件构成,将前后的装配用框架体5a的上端的凸缘部彼此连结。另一方面,位于车体框架框体5的侧方的交叉梁5c由在前后方向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板构件构成,以包围驱动轮2a的方式形成凹部。此外,也可以将交叉梁5b、5c中的任一方省略。
[0047]
如图2所示,前侧的车体连结部32将框内的驱动单元10的车辆前侧连结于前侧的装配用框架体5a,后侧的车体连结部33将框内的驱动单元10的车辆后侧连结于后侧的装配用框架体5a。如图3及图5所示,前后的车体连结部32、33同样(前后对称)地形成。各车体连结部32、3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连结于装配用框架体5a,构成卡车1的框架的一部分。
[0048]
在前侧的车体连结部32的前端部,设置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状的安装面32a。另外,在前侧的车体连结部32的后端部,设置向后方突出的一对连结侧突起部32b。安装面32a是安装于装配用框架体5a的部分,具有紧固连结用的孔部(图示略)。另外,一对连结侧突起部32b在车宽方向上互相分离,具有在车宽方向上贯通的孔部32c。该连结侧突起部32b构成后述的铰链部40的一部分,连接于后述的转向齿轮部30。
[0049]
在后侧的车体连结部33的后端部,设置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状的安装面33a。另外,在后侧的车体连结部33的前端部,设置向前方突出并且具有孔部33c的一对连结侧突起部33b。安装面33a及连结侧突起部33b的各构成与上述的安装面32a及连结侧突起部32b的各构成是同样的。
[0050]
如图3及图4所示,驱动单元10具有:产生驱动力的马达11;使马达11的旋转减速的减速器12;连结于减速器12并将马达11的驱动力向双轮胎2的驱动轴13传递的最终齿轮14;以及将它们一体地收容的驱动单元壳体15。即,驱动单元壳体15将马达11、减速器12及最终齿轮14一体地收容。
[0051]
马达11是在车辆驱动时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在车辆减速时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的电动发电机(motor
·
generator)。减速器12使马达11的旋转减速而使马达转矩(驱动力)增大。驱动轴13在卡车1笔直前进的状态下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隔着最终齿轮14而在左右配置一对。最终齿轮14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两个驱动轮2a的大致中央,将利用减速器12增大后的马达11的驱动力向两个驱动轮2a分配。此外,最终齿轮14也可以包含在差动齿轮中。不过,在双轮胎2的情况下,与通常的左右轮相比两个驱动轮2a的距离近,所以能够省略差动齿轮。
[0052]
卡车1的驱动装置除了分别配置于卡车1的左右的驱动单元10之外,还包括:悬架部20,设置于驱动单元壳体15内的最终齿轮14的上方;和转向齿轮部30,设置于悬架部20的上方。驱动装置还包括:一对铰链部40,分别设置于转向齿轮部30的车辆前侧及车辆后侧;和上述的车体连结部32、33。
[0053]
悬架部20是作为吸收双轮胎2的上下振动的悬架发挥功能的部分。转向齿轮部30构成为能够对双轮胎2进行操舵,具有将双轮胎2绕操舵轴30a操舵(变更操舵角)的功能。此外,双轮胎2的操舵既可以手动也可以自动。另外,各双轮胎2被单独地驱动并且被单独地操舵。铰链部40具有抑制双轮胎2的上下振动向车体传递的功能。车体连结部32、33经由一对
铰链部40将转向齿轮部30与卡车1的车体分别连结,隔着操舵轴30a而在前后设置一对。
[005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悬架部20及转向齿轮部30均位于构成双轮胎2的两个驱动轮2a间的上方。另外,在图3所示的驱动装置中,马达11配置于比最终齿轮14靠车辆前方且配置于减速器12的上方,但马达11的位置根据马达11的规格、尺寸、能够配置马达11的空间等设定即可。例如,既可以将马达11配置于最终齿轮14的后方,也可以相对于最终齿轮14配置于斜上方。或者,也可以以马达11的输出轴(图示略)向下方延伸的姿势配置。
[0055]
[2.要部构成]
[0056]
首先,对悬架部20进行详述。如图5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部20是包括以双轮胎2的操舵轴30a为中心的外筒部21和与外筒部21同心配置的内筒部22的空气悬架。内筒部22设置为能够沿着外筒部21的内周面在轴向上滑动,且不能相对于外筒部21相对旋转。操舵轴30a是具有双轮胎2操舵时的操舵中心cs的轴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此外,操舵中心cs与外筒部21及内筒部22的中心一致。
[0057]
此外,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悬架部20兼具包围外筒部21及内筒部22的螺旋弹簧28。兼具螺旋弹簧28的悬架部20适用于比较轻的卡车1。另一方面,图5及图6所示的不具备螺旋弹簧28的悬架部20与兼具螺旋弹簧28的悬架部20相比,空气的容量大,适用于重量较大的卡车1。图7所示的悬架部20除了设置有螺旋弹簧28这一点之外,与图5及图6所示的悬架部20基本上没有不同。因此,以下,图7也作为实施例之一参照说明。
[0058]
如图5~图7所示,外筒部21及内筒部22均呈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圆筒形状,外筒部21的内径比内筒部22的外径稍大。外筒部21的上侧的开口部由固定有操舵轴30a的盖部30b封闭,外筒部21的下侧的开口部通过内筒部22的上部进入而与内筒部22连通。另外,内筒部22的上侧的开口部进入外筒部21的下部而与外筒部21连通,内筒部22的下侧的开口部由平板状的驱动头25封闭。向外筒部21及内筒部22的内侧封入空气。
[0059]
驱动头25也可以是如图6所示那样也固定于内筒部22的下端部的内周面的带台阶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内筒部22与驱动头25的固定变得牢固,能够抵抗向横向的载荷。此外,在外筒部21的下端部,固定有防止内筒部22的脱落并且将其密封的挡件24。另外,在悬架部20设置有螺旋弹簧28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在外筒部21及内筒部22的周围配置螺旋弹簧28。
[0060]
外筒部21及内筒部22与卡车1的上下振动(双轮胎2的上下移动)相应地,在轴向(上下方向)上相对位移(滑动)。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部20包括配置于外筒部21与内筒部22的滑动接触位置的低摩擦构件23。低摩擦构件23是降低外筒部21与内筒部22的滑动摩擦的构件,例如安装于外筒部21的内周面、内筒部22的外周面。通过低摩擦构件23,避免外筒部21与内筒部22的直接的接触,它们在上下方向上相对滑动时的摩擦降低。
[0061]
如图5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筒部21的上部的外周面固定有环状的安装部26,该安装部26与驱动头25通过稳定器27(也被称作转向臂)而连杆结合。由此,外筒部21与内筒部22的相对旋转被限制。而且,通过将外筒部21的上部及内筒部22的下部互相连杆结合,允许外筒部21与内筒部22的相对的上下移动,在此基础上,这些动作变得顺畅。
[006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部20中,在稳定器27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减震器29。减震器29中,其上端部连接于安装部26,其下端部经由安装部件连接于驱动头25。
[0063]
接着,对转向齿轮部30进行详述。本实施方式的转向齿轮部30构成为在将卡车1笔
直前进的状态下的(即驱动轴13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时的)双轮胎2的操舵角设为0
°
(基准)时,能够将双轮胎2向左右各方向操舵至90
°
。即,双轮胎2能够通过转向齿轮部30进行180
°
操舵,当从前进方向向左方向或右方向进行90
°
操舵时,驱动轴13的延伸设置方向成为前后方向,卡车1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0064]
如图5及图7所示,转向齿轮部30包括:操舵轴30a,固定于盖部30b;平齿轮30c,固定于操舵轴30a;内齿轮30d,与平齿轮30c啮合;筒状部30e,与操舵轴30a同心配置;以及驱动部31,连结于内齿轮30d而使内齿轮30d旋转。驱动部31例如是液压缸、步进马达这样的致动器。
[0065]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俯视时,当驱动部31使内齿轮30d顺时针旋转时,平齿轮30c也顺时针旋转,操舵轴30a也顺时针旋转,所以双轮胎2向右方向操舵。相反地,当驱动部31使内齿轮30d逆时针旋转时,平齿轮30c也逆时针旋转,操舵轴30a也逆时针旋转,所以双轮胎2向左方向操舵。此外,如图3所示,操舵轴30a距一对装配用框架5a的各装配用框架体5a体等距离地配置。
[0066]
如图5~图7所示,在筒状部30e,形成分别连结于车体连结部32、33的连结侧突起部32b、33b的前后一对突起部30f。突起部30f从筒状部30e的前侧的外周面及后侧的外周面分别向前后方向突出设置,与上述的连结侧突起部32b、33b一起构成铰链部40。即,前侧突起部30f介设于一对连结侧突起部32b之间,在各连结侧突起部32b的孔部32c内插通有作为铰链部40的旋转中心ch发挥功能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突起部30f的具有在车宽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30g的圆筒部(图示略)插通于孔部32c内。
[0067]
后侧的突起部30f也同样,介设于一对连结侧突起部33b之间,在各连结侧突起部33b的孔部33c内插通有作为铰链部40的旋转中心ch发挥功能的圆筒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铰链部40,介设有吸收向车体传递的载荷的衬套(图示略)。通过介设衬套,向车体传递的载荷被吸收,驾驶感觉进一步提高。
[0068]
如图6及图7所示,在筒状部30e的内侧,盖部30b及外筒部21的上部相对于筒状部30e同心配置并且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即,外筒部21、内筒部22、盖部30b及驱动头25相对于筒状部30e,以操舵轴30a为中心而一体旋转。在筒状部30e的内周面与外筒部21的外周面之间,介设有承受上下方向的载荷的止推板34。此外,在止推板34的上端部,固定有防止外筒部21脱落的挡件36。
[0069]
本实施方式的止推板34包括:圆筒部34a,位于筒状部30e与外筒部21之间;和凸缘部34b,从圆筒部34a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凸缘部34b夹在安装部26的上表面与筒状部30e的下表面之间。止推板34不固定于任何部件,是作为隔件发挥功能的金属部件,避免固定侧的筒状部30e与旋转侧的外筒部21及安装部26的直接接触。此外,止推板34设为能够因磨损而进行更换。
[0070]
本实施方式的转向齿轮部30包括配置于外筒部21与止推板34的滑动接触位置的低摩擦构件35。低摩擦构件35是降低外筒部21与止推板34的摩擦的构件,例如安装于外筒部21的外周面或止推板34的内周面。通过该低摩擦构件35,外筒部21与止推板34的相对位移时的摩擦降低。
[0071]
[3.作用及效果]
[0072]
根据上述的卡车1用的驱动装置,能够获得以下的作用及效果。
[0073]
(1)包括将马达11、减速器12及最终齿轮14一体地收容的驱动单元壳体15的驱动单元10按分别配置于卡车1的左右的每个驱动轮2a而设置,悬架部20及转向齿轮部30设置于最终齿轮14的上方。根据这样的驱动装置,驱动轮2a被单独地驱动并且被单独地操舵,所以能够实现例如0
°
~180
°
的操舵角,能够减小转弯半径。而且,转向齿轮部30经由一对铰链部40及一对车体连结部32、33连结于车体。铰链部40具有抑制驱动轮2a的上下振动向车体传递的功能,所以除了悬架部20之外还能够通过铰链部40来抑制车体振动,能够谋求驾驶感觉的提高。因此,能够提供在使驾驶感觉提高的同时具有操舵角0
°
~180
°
的操舵性能的卡车1用的驱动装置。
[0074]
(2)根据上述的驱动装置,悬架部20是空气悬架,该空气悬架包括:外筒部21,以驱动轮2a的操舵轴30a为中心;和内筒部22,能够沿着外筒部21的内周面在轴向上滑动且不能相对于外筒部21相对旋转。因此,与液压式的悬架、电磁式的悬架相比,能够简化构成。
[0075]
(3)根据上述的驱动装置,外筒部21的上部与内筒部22的下部互相连杆结合,所以限制了外筒部21与内筒部22的相对旋转,在此基础上,能够允许相对的上下移动,而且能够使外筒部21及内筒部22的轴向上的动作顺畅。
[0076]
(4)在上述的驱动装置中,介设于筒状部30e与外筒部21之间的止推板34作为隔件发挥功能,能够避免固定侧的筒状部30e与旋转侧的外筒部21及安装部26的直接接触。而且,止推板34承受上下方向的载荷,所以能够使驾驶感觉进一步提高。
[0077]
(5)尤其是,上述的转向齿轮部30包括配置于外筒部21与止推板34的滑动接触位置的低摩擦构件35,所以能够降低外筒部21与止推板34的相对位移时的摩擦。因此,能够使操舵性能进一步提高。
[0078]
(6)根据上述的驱动装置,转向齿轮部30构成为能够将驱动轮2a从基准向左右各方向操舵至90
°
(即180
°
),所以能够使操舵性能提高,例如向左右方向的移动驻车也能够进行。
[0079]
(7)根据上述的驱动装置,通过采用双轮胎2,对于大型的电动卡车1也能够适用,悬架部20与转向齿轮部30的配置平衡也容易取得。
[0080]
(8)另外,通过设置包含最终齿轮14的差动齿轮,能够向双轮胎2合适地分配驱动力,能够使操舵性能提高。
[0081]
(9)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悬架部20及转向齿轮部20均位于构成双轮胎2的两个驱动轮2a间的上方,所以重量平衡好,能够使双轮胎2的操舵性能提高。
[0082]
(10)另外,如图7所示,通过悬架部20兼具螺旋弹簧28,能够构成与车辆总重量相配的合适的悬架部20。
[0083]
(11)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中,悬架部20包括配置于外筒部21与内筒部22的滑动接触位置的低摩擦构件23。因此,能够降低外筒部21与内筒部22相对滑动时的摩擦,能够使空气悬架的性能提高。
[0084]
(12)在本实施方式的卡车1中,一对驱动单元10相邻地配置于车体框架框体5的框内并通过车体连结部32、33连结,从而驱动装置被包装。也就是说,通过车体连结部32、33连结了左右一对驱动单元10的车体框架框体5构成车辆的前轴驱动桥及后轴驱动桥。因此,例如,如图8所示,即便是车辆总重量、货物的种类、轴距等不同的电动卡车1

、1

,也能够应用共同的驱动装置。换言之,无需按规格不同的每个电动卡车而制造驱动装置,所以能够降低
制造成本。另外,在顾客角度,能够调整轴距,能够提高商品价值。此外,图8的电动卡车1

是前轮侧为一轴、后轮侧也为一轴的卡车,图8的电动卡车1

是前轮侧为一轴、后轮侧为二轴的卡车。通过使用上述的驱动装置,能够在前轮侧、后轮侧配置合适的数量。
[0085]
(13)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操舵轴30a距一对装配用框架5a的各装配用框架体5a体等距离地配置。也就是说,在车体框架框体5的框内的前后方向中心处双轮胎2被操舵,所以能够使配置平衡提高。
[0086]
[4.变形例]
[0087]
上述的驱动装置、卡车1均为一例。例如,上述的悬架部20是包括外筒部21及内筒部22的空气悬架、或者空气悬架及螺旋弹簧28的混合,但悬架部能够基于负荷、用途来选择,也可以采用液压式的悬架、电磁式的悬架。
[0088]
上述的低摩擦构件23、35、止推板34非必需而能够省略。另外,限制外筒部21与内筒部22的相对旋转的构造不限于基于稳定器27的连杆结合。另外,转向齿轮部30也可以使用平齿轮30c及内齿轮30d以外的齿轮来实现。驱动轮2a的操舵角的范围可以根据要求的转弯半径而设定。
[0089]
在上述的卡车1中,通过一对驱动单元10在车宽方向上相邻地配置于车体框架框体5的框内而驱动装置被包装,但驱动装置向车体的搭载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驱动装置连结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底盘框架。此外,铰链部40非必需,也可以省略。另外,上述的卡车1具备双轮胎2,但也可以是单轮胎。在该情况下,考虑重量平衡而在各驱动轮配置驱动单元壳体15、悬架部20及转向齿轮部30即可。
[0090]
附图标记说明
[0091]
1、1

、1
″ꢀ
卡车(电动卡车)
[0092]
2 双轮胎
[0093]
2a 驱动轮
[0094]
11 马达
[0095]
12 减速器
[0096]
14 最终齿轮
[0097]
15 驱动单元壳体
[0098]
20 悬架部
[0099]
21 外筒部
[0100]
22 内筒部
[0101]
30 转向齿轮部
[0102]
30a 操舵轴
[0103]
30e 筒状部
[0104]
30f 突起部
[0105]
32 前侧的车体连结部
[0106]
33 后侧的车体连结部
[0107]
34 止推板
[0108]
35 低摩擦构件
[0109]
40 铰链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