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后轮泥瓦及两轮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25757发布日期:2022-01-05 00:45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后轮泥瓦及两轮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调节后轮泥瓦及两轮电动车。


背景技术:

2.目前,两轮电动车包括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等形式,两轮电动车相较于人力踩动进行驱动的自行车而言,具有行驶速度快,操作省力的特点,更受使用者的青睐。因此,两轮电动车在生活中的使用较为常见,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选择购买一辆两轮电动车,因其骑行方便,不费力,且基本不会发生堵车的情况,所以人们在出行距离不远的情况下都会选择骑行两轮电动车出行。
3.目前两轮电动车的挡泥部件各款都不一致,甚至有部分车型因开发成本较高取消了该部件,导致泥水路面行驶时,使用者会遭受因后轮旋转飞溅的泥水污染衣物。部分车型有加装固定式挡泥部件,但是因车体后段焊接误差大,挡泥部件差异较大,难以实现平台通用。由于两轮电动车更新换代频繁,构成每款车型的后轮挡泥部件都无法达到通用化,容易造成旧款挡泥部件的库存积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后轮泥瓦及两轮电动车,能够适配不同车型的配置需求,提升产品的适用性。
5.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可调节后轮泥瓦,包括用于和后平叉连接的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旋转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架上的调节件,所述第二摆臂分别与所述旋转支架和所述调节件连接,所述调节件通过所述第二摆臂带动所述旋转支架相对所述后平叉摆动,以使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架上的后轮泥瓦相对所述后平叉转动。
7.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用于设置在所述后平叉上的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一摆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摆臂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摆臂分别与所述第一铰接座和所述第二摆臂相对转动。
8.可选地,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用于设置在所述后平叉上的第二铰接座,且所述第二铰接座与所述第一铰接座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旋转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二铰接座转动连接的主臂,以及分别与所述主臂连接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分别与所述后轮泥瓦连接。
9.可选地,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之间呈预设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上分别设置有折弯结构。
10.可选地,所述调节件为调节柱,所述旋转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调节柱配合的调节螺母,所述第二摆臂上设置有与所述调节柱一端配合的连接座。
11.可选地,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旋转支架转动连接,所
述调节柱的一端卡接于所述限位槽内,且能相对所述限位槽转动。
12.可选地,所述调节螺母包括相互连接的调节部和转动部,所述调节部与所述调节柱螺纹连接,所述转动部与所述旋转支架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柱上还设置有紧固螺母,所述紧固螺母用于和所述调节部抵持。
13.可选地,所述转动部上设置有圆形槽孔,所述圆形槽孔上设置有与所述旋转支架配合的卡簧,以使所述转动部与所述旋转支架转动连接。
14.可选地,所述调节件为直线电机或直线推杆,所述直线电机或所述直线推杆的输出端通过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二摆臂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摆臂受驱相对所述第一摆臂转动。
1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两轮电动车,包括如上所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可调节后轮泥瓦。
16.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后轮泥瓦,通过用于和后平叉连接的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以通过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的配合实现对后轮泥瓦的调节。在调节时,通过转动连接的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之间的角度变化时,带动旋转支架相对后平叉摆动。其中,使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之间角度变化的驱动力可以通过设置在旋转支架上的调节件进行驱动。采用上述形式,调节件可通过第二摆臂带动旋转支架相对后平叉摆动,以使设置在旋转支架上的后轮泥瓦相对后平叉转动,从而适配不同车型的配置需求,提升产品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后轮泥瓦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后轮泥瓦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后轮泥瓦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22.图4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旋转支架与调节螺母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4.图标:100

可调节后轮泥瓦;110

后平叉;120

第一调节组件;122

第一摆臂;124

第二摆臂;126

第一铰接座;128

连接座;130

第二调节组件;132

旋转支架;1322

主臂;1324

第一支臂;1326

第二支臂;134

调节件;136

第二铰接座;138

调节螺母;139

卡簧;140

后轮泥瓦。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9.目前部分车型的两轮电动车有加装固定式挡泥部件,但是因车体后段焊接误差大,挡泥部件差异较大,难以实现平台通用。在两轮电动车更新换代时,构成每款车型的后轮挡泥部件都无法达到通用化,容易造成旧款挡泥部件的库存积压。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以适配不同车型的配置需求,提升产品的适用性。
30.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节后轮泥瓦100,包括用于和后平叉110连接的第一调节组件120和第二调节组件130,第一调节组件120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摆臂122和第二摆臂124,第二调节组件130包括旋转支架132以及设置在旋转支架132上的调节件134,第二摆臂124分别与旋转支架132和调节件134连接,调节件134通过第二摆臂124带动旋转支架132相对后平叉110摆动,以使设置在旋转支架132上的后轮泥瓦140相对后平叉110转动。
31.具体的,第一调节组件120分别与后平叉110旋转支架132连接的情况下,在第一摆臂122和第二摆臂124相对转动时,使第一摆臂122和第二摆臂124之间的夹角变大或变小。在第一摆臂122和第二摆臂124之间角度变化的过程中,第一摆臂122和第二摆臂124远离相对转动的一端的距离也在变大或变小。此时,与第二摆臂124连接的旋转支架132则受驱转动,即相对后平叉110摆动,实现对旋转支架132上的后轮泥瓦140调节的目的。
32.在第一摆臂122和第二摆臂124相对转动时,需要在第二摆臂124处施加作用力,通过在旋转支架132上设置调节件134,且调节件134与第二摆臂124连接,以便于通过调节件134实现对第二摆臂124的驱动,从而改变第一摆臂122和第二摆臂124之间角度的大小,在第一摆臂122和第二摆臂124动作的同时,带动旋转支架132摆动。
33.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的车型及安装情况,调节第一调节组件120和第二调节组件130的姿态,从而调节后轮泥瓦140的相对位置,以满足不同车型的适配。示例的,根据后平叉110安装的方式不同,当后平叉11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小时,通过调节件134使第一摆臂122和第二摆臂124之间的夹角增大,以和当前车型相匹配。当后平叉11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大时,则通过调节组件使第一摆臂122和第二摆臂124之间的夹角减小,以和当前车型相匹配即可。
3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后轮泥瓦100,通过用于和后平叉110连接的第一调节组件120和第二调节组件130,以通过第一调节组件120和第二调节组件130的配合实现对后轮泥瓦140的调节。在调节时,通过转动连接的第一摆臂122和第二摆臂124,在第一摆臂122
和第二摆臂124之间的角度变化时,带动旋转支架132相对后平叉110摆动。其中,使第一摆臂122和第二摆臂124之间角度变化的驱动力可以通过设置在旋转支架132上的调节件134进行驱动。采用上述形式,调节件134可通过第二摆臂124带动旋转支架132相对后平叉110摆动,以使设置在旋转支架132上的后轮泥瓦140相对后平叉110转动,从而适配不同车型的配置需求,提升产品的适用性。
35.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调节组件120包括用于设置在后平叉110上的第一铰接座126,第一摆臂122的一端与第一铰接座126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摆臂124连接,以使第一摆臂122分别与第一铰接座126和第二摆臂124相对转动。
36.具体的,第一铰接座126与后平叉110之间可以采用焊接的形式连接,第一铰接座126包括与后平叉110连接的安装座,以及设置在安装座上的转轴,第一摆臂122的一端通过该转轴与第一铰接座126之间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摆臂124连接。这样一来,在第一摆臂122和第二摆臂124之间相对转动时,第一摆臂122也能通过第一铰接座126与后平叉110之间相对转动,从而避免可第一调节组件120动作时发生卡死现象,有利于提升使用时的稳定性。
37.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3,第二调节组件130包括用于设置在后平叉110上的第二铰接座136,且第二铰接座136与第一铰接座126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旋转支架132包括与第二铰接座136转动连接的主臂1322,以及分别与主臂1322连接的第一支臂1324和第二支臂1326,第一支臂1324和第二支臂1326分别与后轮泥瓦140连接。
38.具体的,第二铰接座136与后平叉110之间可以采用焊接的形式连接,第二铰接座136包括与后平叉110连接的安装座,以及设置在安装座上的转轴,以便于主臂1322通过转轴与第二铰接座136转动连接,即旋转支架132通过第二铰接座136与后平叉110转动连接。另外,通过将第二铰接座136与第一铰接座126之间设置预设距离,有利于保证第一调节组件120和第二调节组件130之间具有足够的调节空间,同时,避免后平叉110上受力过于集中,有利于保证第一铰接座126和第二铰接座136分别与后平叉110连接时,具有连接的稳定性及可靠性。通过与主臂1322连接的第一支臂1324和第二支臂1326,在能够通过旋转支架132使后平叉110与后轮泥瓦140之间建立所需的连接关系,有利于简化设置形式,并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39.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支臂1324和第二支臂1326之间呈预设夹角设置,且第一支臂1324和第二支臂1326上分别设置有折弯结构。
40.具体的,通过在第一支臂1324和第二支臂1326之间呈预设夹角,在第一支臂1324和第二支臂1326与后轮泥瓦140连接时,能够分别连接在后轮泥瓦140相距较远的两处,从而避免因连接处较为集中,使得后轮泥瓦140稳定性较差。采用上述连接形式,有利于防止后轮泥瓦140变形,同时第一支臂1324、第二支臂1326和后轮泥瓦140的连接处形成三角形稳定支撑,有利于保证稳定的连接。同时,通过在第一支臂1324和第二支臂1326上分别设置折弯结构,有利于提升第一支臂1324和第二支臂1326的自身强度,防止第一支臂1324和第二支臂1326自身产生形变。
41.需要说明的是,后平叉110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平叉和右平叉,第一调节组件120和第二调节组件130在左平叉和右平叉上均有设置,以保证受力的平衡,本技术实施例以其中一侧进行解释说明。
42.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调节件134为调节柱,旋转支架132上设置
有与调节柱配合的调节螺母138,第二摆臂124上设置有与调节柱一端配合的连接座128。
43.具体的,调节柱外圈设置有与调节螺母138配合的螺纹,示例的,调节柱可直接采用螺栓,在调节柱相对调节螺母138转动时,调节柱的朝向第二摆臂124的一端能够靠近或远离,从而使第二摆臂124受驱相对第一摆臂122转动。可以理解的,在通过调节柱的作用力带动第二摆臂124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摆臂124与调节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为了防止动作过程中发生卡死现象,可将连接座128设置为可转动的形式,如关节轴承。也可以将调节螺母138与旋转支架132之间设置为转动的形式,均可保证动作时的稳定性。
44.示例的,当连接座128与第二摆臂124之间相对固定时,连接座128上设置有限位槽,调节螺母138与旋转支架132转动连接,调节柱的一端卡接于限位槽内,且能相对限位槽转动。
45.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对限位槽的设置形式不做具体限制,只要能够保证连接座128之间配合简单,且连接稳定即可。示例的,限位槽的横截面可以采用圆形,且在连接座128朝向调节柱的一侧设置开口便于和调节柱之间连接即可,此时调节柱朝向连接座128的一端需要设置球型限位,以便于和连接座128相适配。可以理解的,限位槽的横截面也可以采用矩形,且在连接座128朝向调节柱的一侧设置开口,以便于和调节柱之间连接。此时,调节柱朝向连接座128的一端只需环切一个槽口即可,同样能够实现所需的连接关系。
46.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调节螺母138包括相互连接的调节部和转动部,调节部与调节柱螺纹连接,转动部与旋转支架132转动连接,调节柱上还设置有紧固螺母,紧固螺母用于和调节部抵持。
47.具体的,调节螺母138可采用阶梯轴的结构形式,并在轴的侧面钻孔攻丝(即在调节部上设置螺纹孔),形成与调节柱配合的螺纹孔,旋转支架132上设置有与调节螺母138配合的定位孔,以便于将调节螺母138穿设于定位孔(及将转动部与旋转支架132配合),与旋转支架132之间转动连接。另外,通过在调节柱上设置紧固螺母,在调节柱与调节螺母138之间调节至合适的位置后,为了保证当前状态的稳定性,可采用紧固螺母紧固,与调节螺母138形成双螺母配合形式,从而保证螺纹连接处保持当前状态的稳定性。
48.如图5所示,在转动部与旋转支架132之间配合时,转动部上设置有圆形槽孔,圆形槽孔上设置有与旋转支架132配合的卡簧139,以使转动部与旋转支架132转动连接。
49.采用上述形式,转动部与旋转支架132之间的配合只需采用一个卡簧139就可以实现所需的连接关系,在避免转动部相对旋转支架132轴向窜动的同时,还能保证转动部与旋转支架132之间的转动连接,有利于简化设置形式,并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50.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调节件134为直线电机或直线推杆,直线电机或直线推杆的输出端通过关节轴承与第二摆臂124连接,以使第二摆臂124受驱相对第一摆臂122转动。
51.采用上述形式,同样能够现实对第二摆臂124的驱动,以达到对第一调节组件120和第二调节组件130调节的目的。在调节时,只需要通过直线电机或直线推杆确定所需伸出或缩回的长度即可。有利于实现调节的智能化。在调节完成之后,对直线电机或直线推杆当前状态进行锁定即可。
52.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两轮电动车,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可调节后轮泥瓦100。该两轮电动车包含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可调节后轮泥瓦100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效果。可
调节后轮泥瓦100的结构和有益效果已经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5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