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助力健身躺骑自行车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599289发布日期:2022-01-22 10:59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助力健身躺骑自行车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助力健身躺骑自行车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可以作为环保的交通工具用来代步、出行;越来越多的人将自行车作为健身器材用来骑行锻炼、自行车出游;自行车本身也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有公路自行车赛、山地自行车赛、场地自行车赛、特技自行车比赛等,现有的自行车多为脚踏为动力使自行车进行行驶,自行车在平地上行走脚踏板驱动基本没问题,但是遇到路面复杂及坡度比较大的时候,脚部使力很大,体力小的人只能下车推行,因此可以改进单车的结构,不仅用脚可以驱动,同时可以借助身体直立时臀部起升随后坐下或借助身体向后躺下时腰背前后运动,通过骑车人自身的重力做功,从而增加驱动力,能够适应更多的复杂路面和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助力健身躺骑自行车及其使用方法,具备方便增加驱动力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自行车多为脚踏为动力使自行车进行行驶,自行车在平地上行走脚踏板驱动基本没问题,但是遇到路面复杂及坡度比较大的时候,脚部使力很大,体力小的人只能下车推行的问题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助力健身躺骑自行车,包括主体单元,所述主体单元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下端的左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一行走轮,所述第一行走轮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轮,所述框架下端的右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二行走轮,所述第二行走轮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动轮,所述框架表面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助力单元,所述第一助力单元包括靠板和靠背,所述靠板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靠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钢丝条,所述框架下端的右侧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第一收卷筒,所述靠板的表面和靠背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活动连接有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一连接钢丝条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收卷筒的内腔并与第一收卷筒的内腔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钢丝条位于第二活动轮和第一传动轮的表面且与第二活动轮和第一传动轮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框架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助力单元,所述第二助力单元包括扶手,所述扶手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活动架,所述活动架的内腔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底部的前端和后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框架正面左侧的下端与背面右侧的下端均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第二收卷筒,所述第二收卷筒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接钢丝条,所述第二连接钢丝条的另一端与固定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钢丝条位于第一活动轮的表面且与第一活动轮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框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助力单元,所述第三助力单元包括座垫,所述座垫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套杆,所述框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杆位于套筒的内腔且与套筒的内腔滑动连接,所述套杆的底部且位于套筒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弹
簧,所述套杆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另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三传动轮,所述框架正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轮,所述靠背正面的下端活动连接有第四传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轮、第三传动轮和第四传动轮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三连接钢丝条,所述第三连接钢丝条的另一端位于第一收卷筒的内腔并与第一收卷筒的内腔活动连接。
5.优选的,所述框架的顶部开设有通槽,所述靠板的底部贯穿通槽的内腔并与通槽的内腔活动连接。
6.优选的,所述靠板和靠背的左侧均通过支撑杆活动连接有按摩辊,所述按摩辊的表面套设有按摩套。
7.优选的,所述扶手的两端均套设有防护套,且防护套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路。
8.优选的,所述套筒的内腔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套杆表面的下端延伸至限位槽的内腔并与限位槽的内腔滑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套筒的右侧开设有与连接块相配合的滑槽,且连接块贯穿滑槽的内腔并与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钢丝条、第二连接钢丝条和第三连接钢丝条的表面均设置有齿牙,所述第一连接钢丝条、第二连接钢丝条和第三连接钢丝条分别与第一活动轮和第二活动轮啮合。
11.优选的,所述套筒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一侧与第三连接钢丝条固定连接。
12.优选的,其使用方法如下步骤:
13.a、当单车遇到复杂路面及爬坡情况的时候,骑车人身体呈站立姿势,使身体离开座垫,此时套杆底部的第二弹簧进行复位,自动抬高套杆和座垫,接着坐下时全身重量落在座垫上,通过座垫带动套杆向下运动,套杆带动第二弹簧向下运动再次压缩产生形变,同时通过套杆带动连接块运动,连接块带动第三传动轮运动,通过第三传动轮带动第三连接钢丝条运动,通过第二传动轮和第四传动轮对第三连接钢丝条进行限位,之后通过第三连接钢丝条向上运动拉伸,通过第三连接钢丝条表面的齿牙带动第二活动轮转动,通过第二活动轮带动第二行走轮转动,从而使自行车一次助力向前运动;
14.b、然后通过坐在座垫的顶部,通过身体向后运动,通过自身的重力带动按摩辊向后运动,按摩辊带动靠板向后运动,通过靠板在运动的同时带动第一弹簧和第一连接钢丝条向另一侧运动,使第一弹簧受力产生形变,第一连接钢丝条在第一传动轮的表面传动,之后通过第一弹簧的复位弹力带动靠板复位,靠板带动第一连接钢丝条复位,通过第一连接钢丝条对第一收卷筒内腔的第一连接钢丝条进行反复拉伸和收缩,通过第一连接钢丝条表面的齿牙带动第二活动轮转动,第二活动轮带动第二行走轮转动,从而使自行车二次助力向前运动;
15.c、最后通过手扶扶手,然后推动扶手,通过扶手带动活动架向前运动,通过活动架带动固定杆内腔的钢丝绳运动,通过钢丝绳带动第二收卷筒内腔的第二连接钢丝条进行拉伸,同时通过第二收卷筒内腔的复位弹力带动第二连接钢丝条进行复位,通过第二连接钢丝条表面的齿牙带动第一活动轮转动,第一活动轮带动第一行走轮转动,从而使自行车三次助力向前运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7.1、本发明通过座垫、套筒、套杆、第二传动轮、第二弹簧、连接块和第三传动轮和第四传动轮的配合,从而使第三连接钢丝条带动第二活动轮转动,第二活动轮带动第二行走轮转动,从而使自行车一次助力向前运动,通过靠板、第一弹簧、第一连接钢丝条、第一传动轮和第一收卷筒的配合,使第一连接钢丝条对第一收卷筒内腔的第一连接钢丝条进行反复拉伸和收缩,进而带动第二活动轮和第二行走轮转动,使自行车二次助力向前运动,通过扶手、活动架、固定架、固定杆和第二收卷筒的配合,使第二收卷筒内腔的复位弹力带动第二连接钢丝条进行前后往复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活动轮和第一行走轮转动,使自行车三次助力向前运动,解决了现有的自行车多为脚踏为动力使自行车进行行驶,自行车在平地上行走脚踏板驱动基本没问题,但是遇到路面复杂及坡度比较大的时候,脚部使力很大,体力小的人只能下车推行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套筒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按摩辊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扶手和活动架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第一行走轮后视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第一连接钢丝条和第二活动轮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00、主体单元;101、框架;102、第一行走轮;103、第一活动轮;104、第二行走轮;105、第二活动轮;106、通槽;200、第一助力单元;201、靠板;202、第一弹簧;203、第一连接钢丝条;204、第一传动轮;205、第一收卷筒;206、按摩辊;207、靠背;300、第二助力单元;301、扶手;302、活动架;303、固定架;304、固定杆;305、第二收卷筒;306、第二连接钢丝条;400、第三助力单元;401、座垫;402、套筒;403、套杆;404、第二传动轮;405、第二弹簧;406、连接块;407、第三传动轮;408、第三连接钢丝条;409、限位槽;410、第四传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本发明的主体单元100、框架101、第一行走轮102、第一活动轮103、第二行走轮104、第二活动轮105、通槽106、第一助力单元200、靠板201、第一弹簧202、第一连接钢丝条203、第一传动轮204、第一收卷筒205、按摩辊206、靠背207、第二助力单元300、扶手301、活动架302、固定架303、固定杆304、第二收卷筒305、第二连接钢丝条306、第三助力单元400、座垫401、套筒402、套杆403、第二传动轮404、第二弹簧405、连接块406、第三传动轮407、第三连接钢丝条408、限位槽409和第四传动轮410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28.请参阅图1-7,一种多助力健身躺骑自行车,包括主体单元100,主体单元100包括框架101,框架101下端的左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一行走轮102,第一行走轮102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轮103,框架101下端的右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二行走轮104,第二行走轮104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动轮105,框架101表面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助力单元200,第一助力单元200包括靠板201和靠背207,靠板201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202,靠板20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钢丝条203,框架101下端的右侧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第一收卷筒205,靠板201的表面和靠背207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活动连接有第一传动轮204第一连接钢丝条203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收卷筒205的内腔并与第一收卷筒205的内腔活动连接,第一连接钢丝条203位于第二活动轮105和第一传动轮204的表面且与第二活动轮105和第一传动轮204的表面活动连接,框架101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助力单元300,第二助力单元300包括扶手301,扶手3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活动架302,活动架302的内腔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固定架303,固定架303底部的前端和后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304,框架101正面左侧的下端与背面右侧的下端均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第二收卷筒305,第二收卷筒305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接钢丝条306,第二连接钢丝条306的另一端与固定杆304活动连接,第二连接钢丝条306位于第一活动轮103的表面且与第一活动轮103的表面活动连接,框架101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助力单元400,第三助力单元400包括座垫401,座垫4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套杆403,框架1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套筒402,套杆403位于套筒402的内腔且与套筒402的内腔滑动连接,套杆403的底部且位于套筒40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405,套杆40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406,连接块406的另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三传动轮407,框架101正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轮404,靠背207正面的下端活动连接有第四传动轮410,第二传动轮404、第三传动轮407和第四传动轮410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三连接钢丝条408,第三连接钢丝条408的另一端位于第一收卷筒205的内腔并与第一收卷筒205的内腔活动连接,通过座垫401、套筒402、套杆403、第二传动轮404、第二弹簧405、连接块406和第三传动轮407的配合,从而使第三连接钢丝条408带动第二活动轮105转动,第二活动轮105带动第二行走轮104转动,从而使自行车一次助力向前运动,通过靠板201、第一弹簧202、第一连接钢丝条203、第一传动轮204和第一收卷筒205的配合,使第一连接钢丝条203对第一收卷筒205内腔的第一连接钢丝条203进行反复拉伸和收缩,进而带动第二活动轮105和第二行走轮104转动,使自行车二次助力向前运动,通过扶手301、活动架302、固定架303、固定杆304和第二收卷筒305的配合,使第二收卷筒305内腔的复位弹力带动第二连接钢丝条306进行前后往复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活动轮103和第一行走轮102转动,使自行车三次助力向前运动,解决了现有的自行车多为脚踏为动力使自行车进行行驶,自行车在平地上行走脚踏板驱动基本没问题,但是遇到路面复杂及坡度比较大的时候,脚部使力很大,体力小的人只能下车推行的问题。
29.具体的,框架101的顶部开设有通槽106,靠板201的底部贯穿通槽106的内腔并与通槽106的内腔活动连接,通过设置通槽106,起到了对靠板201的运动轨迹限位的效果避免靠板201在运动时出现错位的情况。
30.具体的,靠板201和靠背207的左侧均通过支撑杆活动连接有按摩辊206,按摩辊206的表面套设有按摩套,通过设置按摩辊206,起到了方便对骑行人按摩的效果。
31.具体的,扶手301的两端均套设有防护套,且防护套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路,通过
设置防护套,起到了防滑的效果,避免在手握时会出现滑落的情况。
32.具体的,套筒402的内腔开设有限位槽409,套杆403表面的下端延伸至限位槽409的内腔并与限位槽409的内腔滑动连接,通过设置限位槽409,起到了对套杆403限位的效果,避免套杆403在运动时出现错位的情况,从而确保了套杆403运动时的稳定性。
33.具体的,套筒402的右侧开设有与连接块406相配合的滑槽,且连接块406贯穿滑槽的内腔并与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通过设置滑槽,起到了对连接块406限位的效果,避免连接块406出现错位的情况。
34.具体的,第一连接钢丝条203、第二连接钢丝条306和第三连接钢丝条408的表面均设置有齿牙,第一连接钢丝条203、第二连接钢丝条306和第三连接钢丝条408分别与第一活动轮103和第二活动轮105啮合。
35.具体的,套筒40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一侧与第三连接钢丝条408固定连接。
36.具体的,其使用方法如下步骤:
37.a、当单车遇到复杂路面及爬坡情况的时候,骑车人身体呈站立姿势,使身体离开座垫401,此时套杆403底部的第二弹簧405进行复位,自动抬高套杆403和座垫401,接着坐下时全身重量落在座垫401上,通过座垫401带动套杆403向下运动,套杆403带动第二弹簧405向下运动再次压缩产生形变,同时通过套杆403带动连接块406运动,连接块406带动第三传动轮407运动,通过第三传动轮407带动第三连接钢丝条408运动,通过第二传动轮404和第四传动轮410对第三连接钢丝条408进行限位,之后通过第三连接钢丝条408向上运动拉伸,通过第三连接钢丝条408表面的齿牙带动第二活动轮105转动,通过第二活动轮105带动第二行走轮104转动,从而使自行车一次助力向前运动;
38.b、然后通过坐在座垫401的顶部,通过身体向后运动,通过自身的重力带动按摩辊206向后运动,按摩辊206带动靠板201向后运动,通过靠板201在运动的同时带动第一弹簧202和第一连接钢丝条203向另一侧运动,使第一弹簧202受力产生形变,第一连接钢丝条203在第一传动轮204的表面传动,之后通过第一弹簧202的复位弹力带动靠板201复位,靠板201带动第一连接钢丝条203复位,通过第一连接钢丝条203对第一收卷筒205内腔的第一连接钢丝条203进行反复拉伸和收缩,通过第一连接钢丝条203表面的齿牙带动第二活动轮105转动,第二活动轮105带动第二行走轮104转动,从而使自行车二次助力向前运动;
39.c、最后通过手扶扶手301,然后推动扶手301,通过扶手301带动活动架302向前运动,通过活动架302带动固定杆304内腔的钢丝绳运动,通过钢丝绳带动第二收卷筒305内腔的第二连接钢丝条306进行拉伸,同时通过第二收卷筒305内腔的复位弹力带动第二连接钢丝条306进行复位,通过第二连接钢丝条306表面的齿牙带动第一活动轮103转动,第一活动轮103带动第一行走轮102转动,从而使自行车三次助力向前运动。
40.本技术文件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技术文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技术文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