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01294发布日期:2022-02-23 18:31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滑板车。


背景技术:

2.滑板车一般包括主支架、下端可相对上下移动连接于所述主支架的立柱、连接于所述立柱的手把、与所述主支架枢接的踏板、设置于所述主支架与踏板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锁定装置;手把与立柱可相对主支架上下移动而调整手把的相对高度,从而适用不同身高的孩童。要折叠滑板车,必须解锁锁定装置。而一般解锁是通过在立柱或手把上设置操作装置,然后操作装置通过一钢线连接锁定机构,但是随着立柱、手把相对主支架的往下调整,钢线中间会堆叠在一起,从而在立柱、手把相对主支架处于最高位置时,能通过操作装置拉动钢线而解锁锁定装置,但是随着立柱、手把相对主支架的往下调整,通过操作装置拉动钢线上端时,没法使得钢线下端移动有效距离,从而没法解锁锁定装置。市面上的滑板车为了解决该问题,设置了繁琐的结构,而这必然带来更多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滑板车,其能在保证手把把高度调整功能的基础上保证折叠操作的稳定性,而且结构实现简单。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滑板车,包括主支架、下端可相对上下移动连接于所述主支架的立柱、连接于所述立柱的手把、与所述主支架枢接的踏板、设置于所述主支架与踏板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锁定装置,所述滑板车还包括一护套钢线,所述护套钢线包括第一钢线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一钢线外的护套,所述护套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钢线的长度,且所述护套钢线位于护套上下两端之间的部分至少绕一圈设置;所述第一钢线的上端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手把或/和立柱,下端与所述锁定装置连接,所述护套上端连接于立柱或/和手把,下端连接于主支架;拉动所述第一钢线上端可联动第一钢线下端而解锁所述锁定装置。
6.所述护套钢线至少绕一圈设置的部分位于立柱内。
7.所述立柱内或主支架内或在立柱与主支架之间设置有一环绕件,所述第一钢线至少绕所述环绕件一圈设置。
8.所述立柱与主支架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两者相对高度的调整装置,所述调整装置包括相对固定连接于所述立柱内的调整座、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调整座的定位件、设置于所述调整座与定位件之间或设置于所述定位件与立柱之间的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立柱侧壁上的且与所述定位件位置对应的通孔、多个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主支架侧壁上的定位孔,当所述通孔与一所述定位孔对应时,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弹性件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后再伸入该定位孔内,或,所述弹性件一端穿过所述通孔、该定位孔后露出于主支架外,而将所述立柱定位于该相对高度;较佳的,所述调整座与所述环绕件设置为同一部件。
9.所述锁定装置包括一可相对主支架移动的锁定件、设置于所述锁定件上的锁定
部、设置于所述踏板上的可与所述锁定部配合的配合部,当所述锁定部与配合部配合时,所述主支架与踏板不可相对旋转,所述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较佳的所述第一钢线下端连接所述锁定件;或,所述第一钢线下端通过第一联动装置与所述锁定件连接;或,所述第一钢线下端通过第一联动装置、第二联动装置与锁定件连接。
10.所述第一联动装置包括滑轮,所述滑轮可相对旋转地连接于锁定件上,所述第一钢线下端绕过所述滑轮后与主支架连接;或,所述第一联动装置包括滑轮与柔索,所述滑轮可相对旋转地连接于锁定件上,所述柔索绕过所述滑轮,且所述柔索一端与主支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钢线下端或第二联动装置连接;或,所述第一联动装置设置为一第二钢线,所述第二钢线一端连接锁定件,另一端连接第二联动装置或第一钢线下端。
11.所述主支架包括前支架、桥支架,所述立柱下端可相对上下移动地置于所述前支架内,所述桥支架包括可相对旋转地套接于所述前支架外的套接件、前端连接于所述套接件的桥接件,所述套接件与桥接件内部相通;所述锁定件至少部分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桥接件内。
12.所述第二联动装置包括可相对主支架上下移动的联动部与驱动件,所述第一钢线下端与联动部连接,所述柔索或第二钢线另一端与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钢线下端拉动联动部时,所述驱动件被联动部驱动而移动,进而拉动柔索或第二钢线另一端;较佳的,所述联动部包括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置于所述前支架内,所述第二联动件与驱动件均置于所述主支架外侧并位于套接件内,所述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与前支架连接并可一起相对前支架一起上下移动,所述驱动件受往上移动的第二联动件驱动而移动;或,所述第二联动装置包括可以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前支架内的一联动件,所述第一钢线下端连接于该联动件,所述柔索或第二钢线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前支架内与该联动件连接;或,所述第二联动装置包括可相对上下移动地位于所述主支架外侧并位于套接件内的联动件,所述前支架侧壁上设置有穿孔,所述第一钢线下端穿过该穿孔与该联动件连接,所述柔索或第二钢线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套接件内与该联动件连接;或,所述第二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置于所述前支架内,所述第二联动件置于所述前支架外侧并位于套接件内,所述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与前支架连接并可一起相对前支架一起上下移动,所述柔索或第二钢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联动件;或,所述第二联动装置包括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前支架外并位于套接件内的所述第二联动件与驱动件,所述前支架侧壁上设置有过孔,所述第一钢线下端穿过该过孔与第二联动件连接,所述第一钢线下端拉动第二联动件时,所述驱动件被第二联动件驱动而移动,所述柔索或第二钢线另一端连接驱动件。
13.所述主支架内设置有第三连接座,所述护套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座;在所述第一钢线下端通过第一联动装置、第二联动装置与所述锁定件连接时,所述主支架内设置有可相对上下移动的第四连接座,所述第一钢线下端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座,所述第二联动装置与第四连接座连接;较佳的,所述主支架的侧壁上设置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三连接座的高度;一固定件至少部分适配性地置于所述容纳孔内,所述固定件与第三连接座固定连接。
14.所述第四连接座通过一中间件与所述第二联动装置连接;较佳的,所述第四连接座中间设置有t形连接孔,对应的,所述中间件呈t形,所述t形中间件的竖向部分自上往下
穿过所述t形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联动装置连接。
15.所述滑板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立柱或手把上的解锁装置,所述第一钢线上端与所述解锁装置连接,通过操作解锁装置可拉动所述第一钢线上端移动。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7.1、因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采用了上述绕圈设置的护套钢线,从而不管立柱与手把相对主支架位于何种高度,都能通过拉动第一钢线上端联动钢线下端而解锁锁定装置,从而在保证本实用新型滑板手把把高度调整功能的基础上保证了折叠操作的稳定性,而且结构实现简单;
18.2、所述护套钢线至少绕一圈设置的部分位于立柱内,使得在立柱相对主支架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护套钢线绕圈的部分会一直在立柱内,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被其他部件干涉的可能性,如此能保证护套钢线绕的圈一直存在,进而保证本实用新型滑板车折叠功能的稳定性;
19.3、所述立柱内或主支架内或在立柱与主支架之间设置有一环绕件,所述第一钢线至少绕所述环绕件一圈设置,如此设置,更是能保证所述护套钢线5 绕圈一直存在;
20.4、所述环绕件与高度调整装置的设置为同一部件,从而不但能降低成本,而且也使得结构更为紧凑,零部件排布更方便
21.5、锁定装置设置动滑轮的方式拉动,从而解锁操作很轻松不费力。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在扶手相对位于一较高位置的立体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在扶手相对位于一较高位置的平面示意图;
24.图3为根据图2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25.图4为根据图3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6.图5为根据图3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7.图6为根据图3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爆炸示意图;
29.图8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第二联动装置与第三连接座、第四连接座连接的放大示意图;
30.图9为根据图8的爆炸示意图;
31.图10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套接件的放大示意图;
32.图11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锁定件、锁定部、滑轮组装的放大示意图;
33.图12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在扶手相对位于一较低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34.图13为根据图12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5.图14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第一钢线、联动件前支架的相对位置的其中一实施例的简图;
36.图15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第一钢线、联动件前支架的相对位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简图;
37.图16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第二连接座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如图1至13所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包括主支架1、下端可相对上下移动连接于所述主支架1的立柱2、连接于所述立柱2的手把3、与所述主支架1枢接的踏板4、设置于所述主支架1与踏板4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锁定装置;所述滑板车还包括一护套钢线5,所述护套钢线5包括第一钢线51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一钢线51外的护套52,所述护套52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钢线51 的长度,且所述护套钢线5位于护套52上下两端之间的部分至少绕一圈设置(如图4、13中的标示53所示),即,不管护套52相对位于第一钢线51何位置,都必须是护套52至少绕一圈设置,对应的,第一钢线51位于护套52里面的部分也会随着护套52一起绕;所述第一钢线51的上端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手把3或/和立柱2,下端与所述锁定装置连接,所述护套52上端连接于立柱2 或/和手把3,下端连接于主支架1;拉动所述第一钢线51上端可联动第一钢线下端而解锁所述锁定装置。
39.相对主支架1上下移动所述立柱2,即上下调整手把3的高度,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滑板车能适应不同高度的孩童。
40.所述锁定装置包括一可相对主支架1移动的锁定件61、设置于所述锁定件 61上的锁定部62、设置于所述踏板4上的可与所述锁定部62配合的配合部41,当所述锁定部62与配合部41配合时,所述主支架1与踏板4不可相对旋转,所述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本实用新型滑板车不能折叠。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定部62设置为锁定销,所述配合部41设置为锁定槽,当所述锁定销卡入锁定槽内时,所述主支架1与踏板4不能相对旋转。所述锁定销可以为一体成型于所述锁定件61上,也可以是另外设置的锁定销连接于锁定件61上,即锁定销上设置连接孔,锁定销连接于该连接孔,且锁定销至少部分位于连接孔外而可以卡入锁定槽内。
42.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锁定件61与主支架1之间的第一弹性复位件63,当所述锁定部62与配合部41位置对应时,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63的作用下,所述锁定件61移动以使得锁定部62自动与配合部41配合,如此,操作更方便。
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通过第一联动装置、第二联动装置与所述锁定装置连接,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连接所述第二联动装置,所述第一联动装置一侧与锁定装置连接,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联动件;第一钢线51上端被拉动时,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拉动第二联动装置,第一联动装置受移动的第二联动装置的带动而解锁所述锁定装置。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装置包括滑轮71与柔索72,所述滑轮71可相对旋转地连接于锁定件61上,所述柔索72绕过所述滑轮71,且所述柔索72 一端与主支架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联动装置连接;所述柔索72另一端被拉动时,可带动滑轮71与锁定件61移动,从而锁定部62往脱离配合部41的方向移动而实现锁定装置的解锁;且滑轮71在移动的过程中同时还相对锁定件61 旋转,从而所述滑轮71实现动滑轮71的模式。如此设置,只需要较小的拉力施加于柔索72另一端即可拉动锁定件移动而使得锁定部脱离与配合件的配合。较佳的,所述锁定件61上设置有容纳槽611,所述滑轮71通过转轴(图未示) 旋转连接于所述容纳槽611内。
45.所述第二联动装置包括可相对主支架1上下移动的联动部与驱动件73,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与联动部连接,所述柔索72另一端与驱动件73连接;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拉动联动部时,所述驱动件73被联动部驱动而移动,进而拉动柔索72另一端。
4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联动部包括第一联动件74、第二联动件75,所述第一联动件74、第二联动件75与主支架1连接并可一起相对主支架1一起上下移动,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与所述第一联动件74连接,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拉动第一联动件74往上移动时,所述第二联动件75随之一起往上移动,所述驱动件73受往上移动的第二联动件75驱动而移动,从而拉动柔索72另一端。因为只需要较小的拉力施加于柔索72另一端即可解锁锁定装置,从而拉动所述第一钢线51所需的力也很小,即是说,本实用新型锁定装置的解锁操作特别轻松不费力。
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联动件75位于驱动件73下侧,从而第二联动件 75往上移动时,可带动驱动件73一起往上移动,从而拉动柔索72一端。较佳的,在所述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下时,所述第二联动件75上端抵靠于所述驱动件73下端,从而只要第二联动件75往上一移动,即能带动驱动件73往上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装置。如此,可以无需第一钢线51上端移动太长的行程即可解锁锁定装置,从而解锁操作所需时间更快。
48.所述主支架1包括前支架11、桥支架12,所述立柱2下端可相对上下移动地置于所述前支架11内,所述桥支架12前侧可相对旋转地连接于所述前支架 11,所述踏板4前侧枢接于所述桥支架12后侧,所述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桥支架12与踏板4之间,所述锁定件61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桥支架12内,所述柔索72一端连接于桥支架12。
49.所述桥支架12包括可相对旋转地套接于所述前支架11外的套接件121、连接于所述套接件121的桥接件122,所述套接件121与桥接件122内部相通。所述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桥接件122与踏板4之间,所述锁定件61至少部分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桥接件122内,所述滑轮71位于桥接件122内,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63设置于所述锁定件61与桥接件122之间;所述柔索72一端连接于桥接件122,另一端穿入套接件121内与第二联动装置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件74可相对上下移动地置于所述前支架11内,所述第二联动件 75与驱动件73均置于所述主支架1外侧并位于套接件121内,所述第一联动件 74与第二联动件75与前支架连接并可一起相对前支架一起上下移动。较佳的,所述第二联动件75可相对上下移动的套设于前支架11外。
50.所述套接件121包括可相对旋转地套设于所述前支架11外的套接部1211、自所述套接部1211一侧往外延伸的连接部1212,所述桥接件122前端相对固定地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212。
51.较佳的,所述驱动件73与套接部1211内壁之间设置有对应的第一导向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接部1211内壁上设置有上下延伸的第一导向槽1213,所述驱动件73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一导向块731(如图8中),所述第一导向块 731伸入所述第一导向槽1213内,所述第一导向槽1213与第一导向块731组成为所述第一导向装置。
52.所述第一联动件74与前支架1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件76,在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7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联动件74保持往下移动的趋势。具体的说,所述前支架11上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孔110,所述第一联动件74上设置有上下延伸的容纳长孔,一第一连接件(铆钉或螺钉、枢轴等类似,图未示)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容纳长孔;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76设置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置于所述容纳长孔内,且所述压缩弹簧上端抵靠于第一连接件,下端抵靠于容纳长孔底壁。
53.所述桥接件122内还设置有张紧件77,所述柔索72一端或所述第一钢线下端绕过
所述张紧件77再绕过所述滑轮71后,然后与桥接件122连接。所述张紧件77可以设置为可相对桥接件122相对旋转的滚轮、辊,也可以设置为相对桥接件122固定的辊。如此设置,不但可以在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使得所述柔索72处于张紧状态,而且可以在拉动柔索72时起到为柔索72导向移动路线的作用。
54.所述踏板4朝向桥支架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间隔设置的锁定板42,所述桥支架12后侧枢接于两锁定板42之间;其中一所述锁定板42设置有所述配合部41,或两锁定板42上均设置有所述配合部41,即所述锁定槽;对应的,所述锁定销的一侧伸出于所述桥支架12外并卡入对应锁定板42上的锁定槽内,或,锁定销的两侧分别伸出于所述桥支架12外并分别卡入两锁定板42上的锁定槽内。
55.本实用新型滑板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立柱2或手把3上的解锁装置8,所述第一钢线上端与所述解锁装置连接,通过操作解锁装置8可拉动所述第一钢线 51上端移动从而解锁所述锁定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解锁装置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立柱2内的第一连接座81、连接于所述立柱2外的操作件82,所述第一连接座81与操作件82连接并可相对立柱2上下移动,所述第一钢线51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81。具体地说,所述立柱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长孔20,所述第一连接座81与操作件82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连接孔(图未示),一连接件(铆钉、螺丝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座81与操作件82上的连接孔以及立柱2 上的第二长孔20,从而实现连接后的第一连接座81与操作件82可一起相对立柱2上下移动的目的。
56.当要折叠本实用新型滑板车时,往上移动所述操作件82,即可带动第一连接座81一起往上移动,从而第一钢线51上端被拉动往上移动,第一钢线51同时也是相对护套52移动,且不管第一护套钢线5绕几圈设置,所述第一钢线51 的下端都会被带动移动且与上端移动的距离相等,从而拉动第一联动件74相对前支架11往上移动,而第一联动件74往上移动时,第二联动件75被带动一起往上移动,从而迫使驱动件73也往上移动,从而拉动柔索72与驱动件73连接的一端也往上移动,如此,带动滑轮71与锁定件61一起往远离踏板4的方向移动,且在滑轮71与锁定件61移动的过程中,滑轮71还同时相对锁定件61 旋转,而锁定件61的移动可使得锁定部62脱离与配合部41的配合,从而所述锁定装置被解锁,主支架1可与踏板4相对旋转,立柱2、手把3与主支架1一起旋转而与踏板4相对靠近,本实用新型滑板车折叠。
57.具体的说,假设只采用钢线且不绕圈设置,并假设第一联动件74、第二联动件75要往上移动10cm才能使得驱动件73往上移动到能通过柔索72拉动滑轮71与锁定件61而解锁锁定装置的位置,假设在立柱2相对主支架1处于最高位置时,该钢线处于绷直状态,这个时候,若操作解锁装置8而带动该钢线上端往上移动10cm,则该钢线下端也往上移动10cm,第一联动件74往上移动、第二联动件75也会往上移动10cm,驱动件73能被第二联动件75驱动而往上移动到能通过柔索72拉动滑轮71与锁定件61而解锁锁定装置的位置;但是若在立柱2相对前支架11往下移动到一较低位置后,因为该钢线上端也会随之一起往下移动,从而该钢线中间就会被动地堆叠在一起;此时操作解锁装置8,带动第一钢线51上端往上移动10cm的情况下,但是因为此时该钢线堆叠在一起,所以该钢线下端不可能还能往上也移动10cm,甚至很有可能该钢线下端都不能被拉动,即移动量为0,如此,第一联动件74、第二联动件75也就不可能往上移动10cm,甚至都不会往上移动,从而驱动件73往上移动的距离就不够通过柔索72拉动滑轮71与锁定件61而解锁锁定装置。
58.而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护套钢线5,且护套钢线5绕圈设置,从而不管第一钢线51上端位于什么位置,即不管立柱2、手把相对主支架1位于何种相对高度,只要第一钢线51上端被拉动多少距离,第一钢线51下端也一定会移动多少距离,即是说,随着立柱2、手把3相对主支架1的上下移动,改变的只是护套钢线5绕圈的大小,立柱2、手把3往上移动,第一钢线51上端往上移动,护套钢线5绕的圈越小;立柱2、手把3往下移动,第一钢线51上端往下移动,护套钢线5绕的圈越大;但是绕的圈一直存在,且不管圈大还圈小,第一钢线51 上端被拉动多少距离,第一钢线51下端也一定会移动多少距离。具体说,在立柱2、手把3相对主支架1处于最高位置时,假设通过操作所述解锁装置拉动所述第一钢线51上端移动10cm,那么第一钢线51下端也移动10cm,该距离使得第一联动件74、第二联动件75可带动驱动件73移动至能拉动柔索72而拉动滑轮71与锁定件61移动而解锁锁定装置的位置;则,当在立柱2、手把3相对主支架1处于最低位置时,虽然随着立柱2、手把3的下移,所述第一护套钢线5 绕的圈变大,但是此时操作所述解锁装置拉动所述第一钢线51上端移动10cm,第一钢线51下端也还是移动10cm,从而驱动件73还是可被第一联动件74、第二联动件75带动移动至能拉动柔索72而拉动滑轮71与锁定件61移动而解锁锁定装置的位置。
59.综上所述,因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上设置的第一护套钢线5,从而不管立柱2、手把3相对主支架1处于何种高度,拉动第一钢线51上端,均可解锁所述锁定装置,从而即保证了本实用新型滑板手把把3高度调整的功能,也保证了本实用新型滑板车折叠操作的稳定性;而且也无需采用其他复杂结构,只是采用绕圈设置的护套钢线,从而结构实现也简单。
60.较佳的,所述护套钢线5至少绕一圈设置的部分位于立柱2内,即护套钢线5绕成的圈位于立柱2内。如此设置,使得在立柱2相对主支架1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护套钢线5绕圈的部分会一直在立柱2内,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被其他部件干涉的可能性,如此能保证护套钢线5绕的圈一直存在,进而保证本实用新型滑板车折叠功能的稳定性。
6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护套钢线5绕成的圈也可以在其他位置,如主支架1 内,或一部分在立柱2内,一部分在主支架1内。
62.较佳的,可在所述立柱2内或主支架1内或在立柱2与主支架1之间设置一环绕件,所述第一钢线51至少绕所述环绕件一圈,如此,更是能保证所述护套钢线5绕圈一直存在,从而绝对不管立柱2、手把3相对主支架1处于何高度,都能保证拉动第一钢线51上端即可解锁锁定装置的行程,在实现手把3高度调整的功能上更进一步绝对保证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折叠功能。
6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钢线51下端是通过所述第一联动装置、第二联动装置与锁定装置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不设置所述第一联动装置、第二联动装置,而是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直接连接所述锁定件61,操纵所述解锁装置拉动第一钢线51上端,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即可拉动锁定件61移动而使得锁定部62脱离于配合部41的配合,从而解锁所述锁定装置。因为采用的还是如上设置的第一护套钢线,从而不管立柱2与手把3相对前支架11处于何高度,只要第一钢线51上端被拉动多少距离,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就移动多少距离,即是说,不管立柱2与手把3相对前支架11处于何高度,拉动第一钢线51上端移动同样的距离时,所述锁定件61移动的距离也是相等的,从而不管立柱2 与手把3相对前支架11处于何高度,均能通过拉动第一钢线51而解锁所述锁定装置;或,不设置所述第二联动装置,所述第一钢线51下一端直接与柔索72 另一端连接,同理,不管立柱2与手把3相对前支架11
处于何高度,拉动第一钢线51上端移动,柔索72另一端就被拉动的距离是相等的,从而不管立柱2 与手把3相对前支架11处于何高度,都能通过拉动第一钢线51而解锁所述锁定装置;或,不设置所述第二联动装置,第一联动装置只设置所述滑轮71,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绕过所述滑轮71后与主支架1连接(具体的说,与主支架的桥接件122连接),从而相当于第一钢线51集成了柔索72的作用,拉动所述第一钢线51上端时,滑轮71与锁定件61也可以被拉动而移动,滑轮71也还是动滑轮71的模式,同时也实现第一钢线51下端与锁定装置连接的目的,也实现了通过解锁装置8可拉动所述第一钢线51而解锁所述锁定装置的目的;在此种连接方式下,因为采用的是上述描述的第一护套钢线,从而不管立柱2与手把3相对前支架11处于何高度,拉动第一钢线51上端移动同样的距离时,第一钢线51与滑轮71绕设的部分移动的距离也相同,从而都能解锁所述锁定装置。
64.另一实施例中(图未示),所述第一联动装置也可以设置为一第二钢线,所述第二钢线一端连接锁定件61,另一端连接第一钢线下端或第二联动装置,从而在第一钢线51下端移动或第一钢线51下端拉动第二联动装置移动时,可通过第二钢线拉动所述锁定件61移动而使得锁定部62脱离配合部41,从而解锁锁定装置。
65.再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联动装置也可以只设置可以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前支架11内的一联动件,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连接于该联动件,所述柔索 72或第二钢线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前支架11内与该联动件连接;或,所述第二联动装置设置为可相对上下移动地位于所述主支架1外侧并位于套接件121内的联动件78,所述前支架11侧壁上设置有穿孔,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穿过该穿孔与该联动件78连接,所述第一联动装置与该联动件连接,即所述柔索72或第二钢线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套接件121内与该联动件78连接,在此设置下,可以是如图14所示,该穿孔设置于所述该联动件78下方,从而第一钢线51上端被拉动时,该联动件78被第一钢线51下端拉动往下移动(如图14中箭头所示),也可以是如图15所示,该穿孔位于该联动件上方,从而第一钢线51上端被拉动时,该联动件78被第一钢线51下端拉动往上移动,而不管该联动件78是往上移动还是往下移动,均能带动柔索72或第二钢线另一端移动(往上或往下移动),即带动锁定件移动,从而解锁所述锁定装置,且在所述第二联动装置只设置该联动件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所述第二弹性复位装置,因为在释放对第一钢线51拉力的情况下,第一弹性复位件63使得锁定件61复位,进而通过所述柔索72或第二钢线带动带动该联动件78复位;或,所述第二联动装置设置为包括所述联动部,即包括第一联动件74与第二联动件75,所述第一联动装置的柔索或第二钢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联动件75;或,所述第二联动装置可以设置为包括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前支架11外并位于套接件121内的所述第二联动件75与驱动件73,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连接于第二联动件75(所述前支架11侧壁上设置有过孔,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穿过该过孔与第二联动件75 连接,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拉动第二联动件75时,所述驱动件73被第二联动件75驱动而移动),柔索72或第二钢线另一端还是连接驱动件73。
66.即是说,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可直接连接所述锁定装置,也可通过第一联动装置与锁定装置连接,还可通过第一联动装置与第二联动装置与锁定装置连接;且不管上述第一联动装置、第二联动装置如何设置,只要采用的还是上述设置的护套钢线5,则不管立柱2与手把3相对前支架11处于何种高度,拉动第一钢线51上端移动多少距离,第一钢线下端也能移动多少距离,从而均能解锁所述锁定装置。
67.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锁定装置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公知可行的结构,所述锁定装置的具体结构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点,只要能是被第一钢线51下端拉动即可解锁的任意结构均可行。
68.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解锁装置也可以为其他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也可以设置于手把3上,其与第一钢线51上端连接的方式也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因其不是不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点,故不在此赘述。且因为解锁装置设置于立柱2或手把3上,从而进行解锁操作时也无需特别弯腰或者蹲下去操作,也无需在进行解锁操作时,还需要一只手扶着立柱或手把,一只手进行解锁操作。因为有些滑板车会直接将将解锁装置设置于锁定装置处,即解锁装置设置比较低,所以需要特别弯腰或者蹲下去操作;而且为避免解锁过程中前支架与立柱打下来而伤到人,还得一只手扶着立柱或手把,一只手进行解锁操作,很的不便而且麻烦。
69.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操作件82包括套设于所述立柱2上的本体821 以及两分别自所述本体821往左右两侧延伸的卡接部822,左右两所述卡接部 822分别设置有卡槽823;所述手把3被设置为左右两侧可往下旋转,折叠本实用新型滑板车时,可分别往下旋转手把左右两侧,往下旋转后的手把3左右两侧至少部分卡入左右两侧的卡槽823。如此设置,可减少本实用新型滑板车折叠后的体积,而且还能避免折叠后的手把左右两侧乱晃,从而方便搬运以及包装操作。
70.所述手把3的具体结构以及其与立柱2的连接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点,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故不在此赘述。
71.本实用新型滑板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支架1下侧的前轮9、设置于所述踏板4下侧的后轮10,且所述前轮9设置于前支架11下侧。
7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柱2与主支架1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两者相对高度的调整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装置包括相对固定连接于所述立柱2内的调整座21、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调整座21的定位件22、设置于所述调整座21与定位件22之间或设置于所述定位件22与立柱2之间的弹性件23、设置于所述立柱2侧壁上的且与所述定位件22位置对应的通孔、多个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主支架侧壁上的定位孔13,当所述通孔与一所述定位孔13对应时,在所述弹性件23的作用下,所述弹性件23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后再伸入该定位孔13 内,或,所述弹性件23一端穿过所述通孔、该定位孔13后露出于主支架1外,而将所述立柱2定位于该相对高度。
73.所述调整座21设置有朝向所述通孔开口的容置槽211,所述定位件22另一端可相对移动地置于所述容置槽211内。所述弹性件23设置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设置于所述定位件22该背向通孔的一端与容纳槽611对应侧的侧壁之间。
74.当要调整手把3的高度时,可往里按压所述定位件22,使得定位件22往调整座21的容置槽211内移动而脱离定位孔13,此时,立柱2可相对主支架1上下移动。如此,实现手把3的高度调整操作。
75.较佳的,所述调整座21与所述环绕件设置为同一部件,即所述调整座21 即为环绕件,环绕件即为调整座21,所述护套钢线5环绕在所述环绕件外侧。如此,降低成本,而且也使得结构更为紧凑,零部件排布更方便。
76.在本实施例中,为使得组装更方便,一组装座20包括下端抵靠于立柱2下端的抵靠
部201、自所述抵靠部往上延伸而伸入立柱2内的延伸部202,所述延伸部202与所述立柱2固定连接。且所述延伸部包括至少两相对的侧壁,所述调整座21的两端分别与该两相对的侧壁一体成型,也即是说,所述环绕件的两端分别与该两相对的侧壁一体成型。如此,组装更方便。
77.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不设置所述组装座,直接环绕件(调整座21) 与立柱2固定连接,比如环绕件(调整座21)上侧或/下侧与立柱2固定连接,可以是铆钉或螺栓固定,也可以是其他公知可行的方式固定。
78.所述立柱2内还设置有第二连接座24,所述第二连接座24位于第一连接座 81下侧,所述护套52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座24。
79.结合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护套钢线5的护套52上端呈t形 (如图中521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座24上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一通过连接槽 25;所述第一通过连接槽25包括上下依次设置并连通的第一段槽251、第二段槽252、第三段槽253,且所述第一通过连接槽25被设置为,所述护套钢线5 的t形上端521的横向部分置于所述第二段槽252内并不能往上进入第一段槽 251或往下进入第三段槽253内,所述第一段槽251供第一钢线51上端穿过而与第一连接座81连接,所述护套钢线5的t形上端521的竖向部分穿入所述第三段槽253。组装时,自所述第一通过连接槽25的开口侧卡入所述护套钢线5 的t形护套52上端以及第一钢线51。
80.所述第二连接座24固定连接于所述立柱2内,所述第一通过连接槽25的开口侧抵靠立柱2内壁,从而组装于第二连接座24的护套52上端不会自第二连接座24脱离。
81.所述主支架内设置有第三连接座14,所述护套52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座14,第三连接座14位于第二连接座24下侧。
8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护套钢线5的护套52下端呈倒t形(如图5中522所示),同理,所述第三连接座14上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二通过连接槽15,所述第二通过连接槽15包括上下依次设置并连通的第四段槽151、第五段槽152、第六段槽153(图9所示),且所述第二通过连接槽15被设置为,所述护套钢线 5的t形下端522的横向部分置于所述第五段槽152内并不能进入往上第四段槽 151或往下进入第六段槽153内,所述护套52的t形下端522的竖向部分穿入所述第四段槽151,所述第六段槽153供第一钢线51下端穿过。组装时,也是自第二通过连接槽15的开口侧卡入所述护套钢线5的t形护套52下端以及第一钢线51。
83.所述第三连接座14置于主支架内,所述主支架的侧壁上设置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三连接座14的高度;一固定件16至少部分适配性地置于所述容纳孔内,所述固定件16与第三连接座14固定连接。因固定件16 至少部分适配性地置于所述容纳孔内,从而固定件16不能相对前支架11上下左右移动,且因为位于前支架11内的第三连接座14的高度高于容纳孔,从而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16与第三连接座14后,第三连接座14不能自所述容纳孔出来,从而达到第三连接座14与主支架1固定连接的目的。
84.在所述第一钢线下端通过第一联动装置、第二联动装置与所述锁定装置连接(与锁定装置的锁定件连接)的情况下,所述主支架1内设置有可相对上下移动的第四连接座17,所述第一钢线51下端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座17,所述第二联动装置与第四连接座17连接。
85.所述第三连接座、第四连接座17均连接于所述前支架内,对应的,所述容纳孔也设
置于所述前支架11侧壁上。如上设置所述容纳孔、固定件与第三连接座,可便于护套钢线5的的t形下端522、第一钢线51、第三连接座14与立柱 2、前支架11、第一联动件74的组装。具体的说,可在组装好第四连接座17与第一联动件74后,将其置于前支架11内,然后在连接护套52的t形下端522 与第三连接件之后,再组装立柱2与前支架11,此时,可经所述容纳孔将第四连接座往上拉,将第一钢线51下端与第四连接座组装,再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 16与第三连接座即可。若不设置容纳孔有固定件16,而是要将护套下端、第一钢线下端、第三连接座、第四连接座、第一联动件全部组装好之后,再将该组装好的整体自上而上放入前支架内,在放入的过程中,不一定能保证护套以及第一钢线下端不从第三连接座、第四连接座出来,若出来,还得重复组装,如此,耽误组装效率。
86.所述第四连接座17通过一中间件18与所述第二联动装置的第一联动件74 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连接座17中间设置有t形连接孔171,对应的,所述中间件18呈t形,所述t形中间件18的竖向部分自上往下穿过所述t形连接孔171与所述第二联动装置连接,具体的说,所述t形中间件18的竖向部分自上往下穿过所述t形连接孔171后穿入所述第一联动件74上端内并与第一联动件74相对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四连接座17下端直接与第一联动件74连接。
87.较佳的,所述第三连接座14包括一主体141以及自所述主体141一侧往下延伸的导向部142,所述导向部142与第四连接座17之间设置有相配合的第二导向块1421与第二导向槽170。当第一钢线51上端被拉动时,所述第四连接座 17也被第一钢线51下端拉动往上移动,在所述第二导向块1421与第二导向槽 170的配合下,可以使得第四连接座17的移动更顺畅。所述第二通过连接槽15 设置于所述主体141上。
88.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护套52上下两端也可以通过其他公知可行的方式分别与立柱2、主支架1连接。
89.上述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描述中,以孩童站在踏板4上且手扶在手把3上的使用状态定义方位,具体的说,以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前轮9所在为前侧,后轮10所在为后侧,以手把3所在为上侧,以前轮9、后轮10所在为下侧,以手把3两侧为左右。应当理解的是,当观察的视角改变时,方位随之改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