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后扶手的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85393发布日期:2022-04-14 22:20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具有后扶手的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有关于一种摩托车,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后扶手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2.现有摩托车的后扶手一般是以焊接的方式连接车架,其方位不能调整。然而,当后座的乘客体型较小时(例如孩童),其往往难以确实握紧后扶手。此外,针对某些车型,当后座垫的高度较高时,乘客更是难以确实抓握后扶手。在现有技术中,若直接将后扶手的高度调高以方便抓握,在不承载后座乘客却欲承载货物的情况下,后扶手又会与货物发生干涉,造成使用者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欲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具有后扶手的摩托车,包括一车体结构、一座垫以及多个后扶手。该座垫以可活动的方式连接该车体结构。多个该后扶手以可活动的方式连接该车体结构,其中,多个该后扶手适于相对该车体结构,于一第一扶手方位以及一第二扶手方位之间进行切换,当多个该后扶手处于该第一扶手方位时,多个该后扶手至少部分高于该车体结构的顶面。
4.在一实施例中,该车体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锁附孔以及多个第二锁附孔,当多个该后扶手处于该第一扶手方位时,每一后扶手的两端锁附连接多个该第一锁附孔,当多个该后扶手处于该第二扶手方位时,每一后扶手的两端锁附连接多个该第二锁附孔。
5.在一实施例中,每一后扶手包括一握把段部、一第一活动螺纹部以及一第二活动螺纹部,该第一活动螺纹部枢接该握把段部的一端,该第二活动螺纹部枢接该握把段部的另一端。
6.在一实施例中,多个该后扶手枢接车体结构,多个该后扶手于该第一扶手方位以及该第二扶手方位之间枢转。
7.在一实施例中,多个该后扶手包括一第一后扶手以及一第二后扶手,该第一后扶手的两端枢接该车体结构,该第二后扶手的两端枢接该车体结构,该第一后扶手绕一第一枢接轴线旋转,该第二后扶手绕一第二枢接轴线旋转,该第一枢接轴线平行于该第二枢接轴线。
8.在一实施例中,每一后扶手具有一枢接端以及一自由端,该枢接端枢接该车体结构,多个该后扶手包括一第一后扶手以及一第二后扶手,该第一后扶手绕一第一枢接轴线旋转,该第二后扶手同样绕该第一枢接轴线旋转。
9.在一实施例中,多个该后扶手更包括一第三后扶手以及一第四后扶手,该第三后扶手绕一第二枢接轴线旋转,该第四后扶手同样绕该第二枢接轴线旋转,该第二枢接轴线平行于该第一枢接轴线。
10.在一实施例中,该车体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限位部,当该后扶手处于该第一扶手方
位时,该第一限位部抵接该后扶手并对该后扶手进行限位。
11.在一实施例中,当多个该后扶手处于该第二扶手方位时,多个该后扶手低于该车体结构的顶面或部分与该车体结构的顶面共面,该车体结构包括多个第二限位部,当该后扶手处于该第二扶手方位时,该第二限位部抵接该后扶手并对该后扶手进行限位。
12.在一实施例中,每一后扶手包括一后扶手卡合部,该车体结构包括一第一平台卡合部以及一第二平台卡合部,当多个该后扶手处于该第一扶手方位时,该后扶手卡合部弹性卡合该第一平台卡合部,当多个该后扶手处于该第二扶手方位时,该后扶手卡合部弹性卡合该第二平台卡合部。
13.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后扶手可以于第一扶手方位与第二扶手方位之间进行切换。当后座的乘客体型较小(例如孩童)或后座垫的高度较高时,后扶手可以处于第一扶手方位以方便握持。另,在不承载后座乘客却欲承载货物的情况下,后扶手可简便的被调整至该第二扶手方位,以避免与货物发生干涉。
附图说明
14.图1a、1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摩托车的部分外型。
15.图2a、2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车体结构以及后扶手。
16.图3a、3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车体结构以及后扶手。
17.图4a、4b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车体结构以及后扶手。
18.图4c、4d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车体结构以及后扶手的侧视图。
19.图5a、5b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车体结构以及后扶手。
20.图5c、5d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车体结构以及后扶手的侧视图。
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2.101、102、103、104、105:车体结构
23.121:第一锁附孔
24.122:第二锁附孔
25.131:第一限位部
26.133:第一平台卡合部
27.134:第二平台卡合部
28.141:第一限位部
29.142:第二限位部
30.143:第一平台卡合部
31.144:第二平台卡合部
32.151:第一限位部
33.152:第二限位部
34.153:第一平台卡合部
35.154:第二平台卡合部
36.201、202、205:后扶手
37.203:后扶手、第一后扶手
38.204:后扶手、第一后扶手
39.221:第一活动螺纹部
40.222:第二活动螺纹部
41.223:握把段部
42.243:枢接端
43.244:自由端
44.251:第一后扶手
45.253:第三后扶手
46.255:枢接端
47.256:自由端
48.x1:第一枢接轴线
49.x2:第二枢接轴线
50.y1:第一枢接轴线
51.y2:第二枢接轴线
52.m:摩托车
53.941:前座垫
54.942:后座垫
55.961:脚踏板
56.962:尾灯
57.963:挡泥板
具体实施方式
58.图1a、1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摩托车m的部分外型。如图1a、1b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m龙头、前轮、后轮、前座垫941、后座垫942、动力系统等元件。
59.摩托车m包含前段、中段以及后段等等部分。摩托车m的前段设有龙头、前轮、方向灯以及钥匙孔等元件。摩托车m的中段设有动力系统、脚踏板961、前座垫941及脚架等元件。摩托车m的后段设有后座垫942、尾灯962、后轮、挡泥板963等元件。
60.龙头用以控制摩托车m的行进方向,龙头上可装设有机能零件,包括仪表、开关、后照镜等单元。龙头也具有把手(包含加油握把)以及手刹车,使用者可通过把手操控龙头91的转向,通过加油握把调整动力系统的节气门角度以控制动力输出,并通过手刹车将摩托车m减速。龙头上也可装设有主灯,主灯为摩托车m提供主要光线照明。龙头与前轮通过龙头旋转轴连动,以此通过旋转龙头可控制前轮的角度,从而控制摩托车m的行进方向。动力系统连接并驱动后轮,以此为摩托车m提供动力,使摩托车m前进。
61.如图1a、1b所示,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包括一车体结构101、一后座垫942以及多个后扶手201。该后座垫942以可活动的方式连接该车体结构101。在一实施例中,该后座垫942以可拆卸或可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该车体结构101。多个该后扶手201以可活动的方式连接该车体结构101,其中,多个该后扶手201适于相对该车体结构101,于一第一扶手方位(图1a所示)以及一第二扶手方位(图1b所示)之间进行切换。当多个该后扶手201处于该第一扶手方位(第1a图)时,多个该后扶手201至少部分高于该车体结构101的顶面。在一实施例中,该车体结构101可以为一置物平台,适于承载货物。然而,
上述公开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该车体结构101亦可能为车架、其他固接车架的支架或其他车体结构。
62.图2a、2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车体结构以及后扶手。如2a以及2b图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该车体结构102包括多个第一锁附孔121以及多个第二锁附孔122,当多个该后扶手202处于该第一扶手方位时(图2a所示),每一后扶手202的两端锁附连接多个该第一锁附孔121。当多个该后扶手202处于该第二扶手方位时(图2b所示),每一后扶手202的两端锁附连接多个该第二锁附孔122。在图2a以及2b中,仅显示一个后扶手202,上述公开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
63.如第2a以及2b图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每一后扶手202包括一握把段部223、一第一活动螺纹部221以及一第二活动螺纹部222,该第一活动螺纹部221枢接该握把段部223的一端,该第二活动螺纹部222枢接该握把段部223的另一端。在此实施例中,该第一活动螺纹部221以及该第二活动螺纹部222可分别相对该握把段部223进行转动,以锁附连接多个该第一锁附孔121或多个该第二锁附孔122。
64.图3a、3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车体结构以及后扶手。如第3a以及3b图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多个该后扶手203枢接车体结构103,多个该后扶手203于该第一扶手方位(图3a所示)以及该第二扶手方位(图3b所示)之间枢转。
65.如图3a以及3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多个该后扶手203包括一第一后扶手(203)以及一第二后扶手(未显示),该第一后扶手(203)的两端枢接该车体结构103,该第二后扶手(未显示)的两端枢接该车体结构103,该第一后扶手(203)绕一第一枢接轴线x1旋转,该第二后扶手(未显示)绕一第二枢接轴线x2旋转,该第一枢接轴线x1平行于该第二枢接轴线x2。
66.如图3a以及3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该车体结构103包括多个第一限位部131,当该后扶手203处于该第一扶手方位时(图3a所示),该第一限位部131抵接该后扶手203并对该后扶手203进行限位。在一实施例中,每一后扶手203包括一后扶手卡合部(未显示),该车体结构103包括一第一平台卡合部133以及一第二平台卡合部134,当多个该后扶手203处于该第一扶手方位时,该后扶手卡合部(未显示)弹性卡合该第一平台卡合部133,当多个该后扶手203处于该第二扶手方位时,该后扶手卡合部(未显示)弹性卡合该第二平台卡合部134。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平台卡合部133以及该第二平台卡合部134可以为凹槽,该后扶手卡合部可以包括弹簧与钢珠,上述公开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平台卡合部、该第二平台卡合部以及该后扶手卡合部的功能在于提供段落感。
67.图4a、4b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车体结构以及后扶手。如图4a以及4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多个该后扶手204枢接车体结构104,多个该后扶手204于该第一扶手方位(图4a)以及该第二扶手方位(图4b)之间枢转。在此实施例中,每一后扶手204具有一枢接端243以及一自由端244,该枢接端243枢接该车体结构104,多个该后扶手204包括一第一后扶手(204)以及一第二后扶手(未显示),该第一后扶手(204)绕一第一枢接轴线y1旋转,该第二后扶手(未显示)同样绕该第一枢接轴线y1旋转。
68.图4c、4d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车体结构以及后扶手的侧视图。如图4a、4b、4c以及4d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该车体结构104包括多个第一限位部141,当该后扶手204处于该第一扶手方位时(第4a、4c图),多个该后扶手204至少部分高于该车体结构104的顶面,
该第一限位部141抵接该后扶手204并对该后扶手204进行限位。在一实施例中,当多个该后扶手204处于该第二扶手方位时(图4b、4d),多个该后扶手204低于该车体结构104的顶面或部分与该车体结构104的顶面共面。该车体结构104包括多个第二限位部142,当该后扶手204处于该第二扶手方位时(图4b、4d),该第二限位部142抵接该后扶手204并对该后扶手204进行限位。
69.如图4a、4b、4c以及4d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每一后扶手204包括一后扶手卡合部(未显示),该车体结构104包括一第一平台卡合部143以及一第二平台卡合部144,当多个该后扶手204处于该第一扶手方位时,该后扶手卡合部(未显示)弹性卡合该第一平台卡合部143,当多个该后扶手处于该第二扶手方位时,该后扶手卡合部(未显示)弹性卡合该第二平台卡合部144。
70.图5a、5b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车体结构以及后扶手。如图5a以及5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多个该后扶手205枢接车体结构105,多个该后扶手205于该第一扶手方位以及该第二扶手方位之间枢转。在此实施例中,每一后扶手具有一枢接端255以及一自由端256,该枢接端255枢接该车体结构105,多个该后扶手205包括一第一后扶手251以及一第二后扶手(未显示),该第一后扶手251绕一第一枢接轴线y1旋转,该第二后扶手(未显示)同样绕该第一枢接轴线y1旋转。
71.如图5a以及5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多个该后扶手205更包括一第三后扶手253以及一第四后扶手(未显示),该第三后扶手253绕一第二枢接轴线y2旋转,该第四后扶手(未显示)同样绕该第二枢接轴线y2旋转,该第二枢接轴线y2平行于该第一枢接轴线y1。在图5a中,仅有该第一后扶手251处于第一扶手方位,该第三后扶手253处于第二扶手方位,此时后座乘客可靠前乘坐。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后扶手251处于第二扶手方位,该第三后扶手253处于第一扶手方位,此时后座乘客可靠后乘坐。当后座乘客体型较大时,该第一后扶手251处于第二扶手方位,该第三后扶手253同样处于第二扶手方位。上述公开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
72.图5c、5d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车体结构以及后扶手的侧视图。如5a、5b、5c以及5d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该车体结构105包括多个第一限位部151,当该后扶手205处于该第一扶手方位时,多个该后扶手205至少部分高于该车体结构105的顶面,该第一限位部151抵接该后扶手205并对该后扶手205进行限位。当多个该后扶手205处于该第二扶手方位时,多个该后扶手205低于该车体结构105的顶面或部分与该车体结构105的顶面共面,该车体结构105包括多个第二限位部152,当该后扶手205处于该第二扶手方位时,该第二限位部152抵接该后扶手205并对该后扶手205进行限位。
73.如5a、5b、5c以及5d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每一后扶手205包括一后扶手卡合部(未显示),该车体结构105包括一第一平台卡合部153以及一第二平台卡合部154,当多个该后扶手205处于该第一扶手方位时,该后扶手卡合部(未显示)弹性卡合该第一平台卡合部153,当多个该后扶手处于该第二扶手方位时,该后扶手卡合部(未显示)弹性卡合该第二平台卡合部154。
74.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后扶手可以于第一扶手方位与第二扶手方位之间进行切换。当后座的乘客体型较小(例如孩童)或后座垫的高度较高时,后扶手可以处于第一扶手方位以方便握持。另,在不承载后座乘客却欲承载货物的情况下,后扶手可简便的
被调整至该第二扶手方位,以避免与货物发生干涉。
7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定义的摩托车可以包括燃油摩托车、电动摩托车或其他机动车辆。
76.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具体的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仍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本技术文件的所界定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