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调节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70387发布日期:2022-09-02 22:29阅读:67来源:国知局
转向调节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车辆技术的不断发展,线控转向的技术得到了推广。线控转向具体就是:将方向盘和转向机构之间通过电信号连接,驾驶员的转向请求由方向盘传感器接收,根据驾驶员的转向请求借助转向调节器调节转向轮的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或改善上述问题的转向调节装置,使用该转向调节装置,就算车辆断电,也可以实现车辆的转向轮对中。
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转向调节装置,应用于车辆的线控转向,包括:
5.调节件,所述调节件上设有从动部;
6.操作件,所述操作件上设有操作部及与所述调节件配合使用的驱动部;
7.其中,所述驱动部与所述从动部驱动连接,通过所述操作部可带动所述驱动部动作,所述从动部随所述驱动部同步动作以调节所述调节件的相对位置。
8.可选地,所述调节件为齿条结构,所述从动部为设于所述齿条结构上的从动齿;或者所述调节件为螺杆结构,所述从动部为设于所述螺杆结构上的螺纹齿;
9.所述操作件为轴状结构,所述轴状结构的至少一段上设有作为所述驱动部的驱动齿,所述驱动齿可与所述从动齿或螺纹齿啮合连接。
10.可选地,所述操作部为凹槽结构、凸起结构、操作把手中的至少一种;
11.所述操作部设置在所述操作件的轴向方向的一端;和/或所述操作部设置在所述操作件的径向方向的侧面。
12.所述调节件可活动套装在所述安装管内,所述驱动部伸入所述安装管内与所述从动部驱动连接,所述操作部凸设于所述安装管外。
13.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壳体;
14.所述壳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管上,所述操作件可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15.所述壳体具有调接口,所述操作部对应所述调接口设置。
16.可选地,相对于所述调接口所在平面,从所述壳体的内部至外部方向,所述操作部凸出于所述调接口,或者所述操作部内凹于所述调接口,或者所述操作部与所述调接口平齐。
17.可选地,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和/或内部,所述调接口的外周环设有支撑壁,所述支撑壁套接在所述操作件外周。
18.可选地,所述调接口内和/或所述支撑壁围合的空间内设有转接件,所述操作件可活动套接在所述转接件上。
19.可选地,所述转接件为轴承件,所述轴承件的外环与所述调接口的内壁和/或所述
支撑壁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轴承件的内环套接在所述操作件上;或者
20.所述转接件为通过自润滑材料制成的环状结构件,所述环状结构件的外环与所述调接口的内壁和/或所述支撑壁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环状结构件的内环套接在所述操作件上。
21.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防尘件,套装在所述支撑壁的端口。
22.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密封件,设置在所述转接件与所述防尘件之间。
23.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标识结构;
24.所述操作部上设置有第二标识结构;
25.其中,所述第一标识结构和所述第二标识结构用于在对齐状态下确定所述调节件处于中间位置,所述调节件处于中间位置表示车辆的转向轮处于所述车辆直线行驶时的位置。
26.可选地,所述第一标识结构和所述第二标识结构上设置有相对应的特征标记。
27.相应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转向调节装置。
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操作件,并在操作件上设置操作部及与调节件配合使用的驱动部,在需要对转向轮进行对中时,操作人员只需驱动操作件上的操作部,即可带动驱动部动作,进而带动调节件上的从动部同步动作,实现对调节件相对位置的调节,完成对车辆转向轮方向的调整,最终实现车辆的转向轮对中。即本技术可以在车辆断电情况下,实现车辆的转向轮对中。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调节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操作件的俯视图;
3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俯视图。
34.附图标记如下:
[0035]1ꢀꢀꢀꢀꢀ
调节件,
[0036]
101
ꢀꢀꢀ
从动部,
[0037]2ꢀꢀꢀꢀꢀ
操作件,
[0038]
201
ꢀꢀꢀ
操作部,
[0039]
202
ꢀꢀꢀ
驱动部,
[0040]
203
ꢀꢀꢀ
第二标识结构,
[0041]3ꢀꢀꢀꢀꢀ
安装管,
[0042]4ꢀꢀꢀꢀꢀ
壳体,
[0043]
401
ꢀꢀꢀ
调接口,
[0044]
402
ꢀꢀꢀ
支撑壁,
[0045]
403
ꢀꢀꢀ
第一标识结构,
[0046]5ꢀꢀꢀꢀꢀ
转接件,
[0047]6ꢀꢀꢀꢀꢀ
防尘件,
[0048]7ꢀꢀꢀꢀꢀ
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关技术中,方向盘和转向机构之间采用的是转向轴、万向节、传动轴等机械部件进行机械连接,当需要对车辆的转向轮进行对中时,无需通电,直接转动方向盘,使其通过转向轴、万向节、传动轴等机械部件带动转向机构动作,进而通过转向机构带动转向轮转动,直至其完成对中即可。而线控转向则是将方向盘和转向机构之间通过电信号连接,没有了转向轴、万向节、传动轴等机械部件,因此,在断电后是无法通过转动方向盘实现车辆转向轮的对中的。
[0050]
基于此,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通过设置操作件2,并在操作件2上设置操作部201及与调节件1配合使用的驱动部202,在需要对转向轮进行对中时,操作人员只需驱动操作件2上的操作部201,即可带动驱动部202动作,进而带动调节件1上的从动部101同步动作,实现对调节件1相对位置的调节,完成对车辆转向轮方向的调整,最终实现车辆的转向轮对中。即本技术可以在车辆断电的情况下,实现车辆的转向轮对中。
[0051]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5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53]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0054]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调节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及图2所示。
[005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调节装置,应用于车辆的线控转向,该装置包括:调节件1和操作件2。其中,调节件1上设有从动部101。操作件2上设有操作部201及与调节件1配合使用的驱动部202。驱动部202与从动部101驱动连接,通过操作部201可带动驱动部202动作,从动部101随驱动部202同步动作以调节调节件1的相对位置。
[0056]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调节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
[0057]
当需要对车辆的转向轮进行对中时,操作人员驱动操作件2上的操作部201,以带动驱动部202动作,进而通过驱动部202带动调节件1上的从动部101随之同步动作,调整调节件1的相对位置,以完成对车辆转向轮方向的调整,直至实现车辆的转向轮对中(即转向轮处于车辆直线行驶时的位置)。
[0058]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顺利实现调节件1与操作件2的配合使用,可以将调节件1
与操作件2设置为如下结构:
[0059]
调节件1为齿条结构,从动部101为设于齿条结构上的从动齿;或者调节件1为螺杆结构,从动部101为设于螺杆结构上的螺纹齿。操作件2为轴状结构,轴状结构的至少一段上设有作为驱动部202的驱动齿,驱动齿可与从动齿或螺纹齿啮合连接。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转动该轴状结构的操作件2,使驱动齿在与从动齿或螺纹齿的啮合作用下,带动从动齿或螺纹齿动作即可。其中,操作件2与调节件1形成有预设夹角,该预设夹角可以为75
°‑
80
°
(如75
°
、80
°
等),如此,不仅可以提高两者之间的传动效果,还可以减少操作件2与调节件1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0060]
对于操作部201的结构和设置方式,举例来说,该操作部201的结构可以为凹槽结构、凸起结构、操作把手中的至少一种,只要便于操作人员直接抓握,或者通过与凹槽结构、凸起结构相适配的工具对其进行转动操作即可。该操作部201设置在操作件2的轴向方向的一端;和/或该操作部201设置在操作件2的径向方向的侧面。即操作部201可以只设置在操作件2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也可以只设置在操作件2的径向方向的侧面,还可以同时设置在操作件2的轴向方向的一端和操作件2的径向方向的侧面。
[0061]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转动操作件2,同时防止其他的非工作人员随意对操作件2进行转动,可以将凹槽结构(操作部201)设定为指定的形状,例如可以将其设置为星形凹槽、正六边形凹槽等,进而搭配特定的工具对该操作部201进行转动即可。为了便于转动操作件2,可以将凸起结构和/或操作把手可转动地设置在操作件2上。应用时,用过转动凸起结构和/或操作把手,即可转动该操作件2。
[0062]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调节件1的保护,同时便于操作人员对操作部201进行驱动操作,如图1和图2所示,该装置还包括安装管3。调节件1可活动套装在安装管3内,驱动部202伸入安装管3内与从动部101驱动连接,操作部201凸设于安装管3外。
[0063]
在实际应用中,操作人员通过在安装管3外对操作部201进行转动、扭动等驱动操作即可使安装管3内的调节件1在安装管3内移动,进而完成调节件1相对位置的调节,方便快捷,工作效率高。
[0064]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操作件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如图1和图2所示,该装置还包括壳体4。其中,壳体4固定设置在安装管3上,操作件2可活动设置于壳体4内。壳体4具有调接口401,操作部201对应调接口401设置。该调接口40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只要保证其与操作部201的结构相适配即可。
[0065]
其中,相对于调接口401所在平面,从壳体4的内部至外部方向,操作部201凸出于调接口401,或者操作部201内凹于调接口401,或者操作部201与调接口401平齐。该操作部201相对于调接口401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只要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即可。
[0066]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可以将该操作部201设置为伸缩结构,如此,可以在整个装置安装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操作部201的长度进行调节,使其内凹于调接口401,或者与调接口401平齐,或者凸出于调接口401。
[0067]
为了避免操作件2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晃动,提高操作件2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位于壳体4的外部和/或内部,调接口401的外周环设有支撑壁402,该支撑壁402套接在操作件2外周。
[0068]
其中,支撑壁402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其可以设置为与壳体4的通
孔相适配的结构,例如,当通孔为圆形通孔时,将该支撑壁402设置为圆柱形中空结构;其也可以设置为任意其他形状,例如,当通孔为圆形通孔时,将该支撑壁402设置为四棱柱中空结构、六棱柱中空结构等,只要保证该操作件2能够穿过壳体4的通孔以及该支撑壁402即可。
[0069]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操作件2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调接口401内和/或支撑壁402围合的空间内设有转接件5,操作件2可活动套接在转接件5上。其中,调接口401内和/或支撑壁402围合的空间的内壁可以与转接件5的外壁相抵,形成过盈配合。
[0070]
对于转接件5的结构,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转接件5为轴承件,轴承件的外环与调接口401的内壁和/或支撑壁402的内壁固定连接,轴承件的内环套接在操作件2上。
[0071]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转接件5为通过自润滑材料制成的环状结构件,环状结构件的外环与调接口401的内壁和/或支撑壁的内壁固定连接,环状结构件的内环套接在操作件2上。
[0072]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壳体4上设置有第一标识结构403;操作部201上设置有第二标识结构203。其中,第一标识结构403和第二标识结构203用于在对齐状态下确定调节件1处于中间位置,调节件1处于中间位置表示车辆的转向轮处于车辆直线行驶时的位置。
[0073]
应理解,在通过驱动操作件2来调整调节件1的位置时,很容易出现调整不到位或者调整过度的情况,即调节件1没有完全处于中间位置。基于此,本技术通过在壳体4上设置第一标识结构403;在操作部201上设置第二标识结构203,使第一标识结构403和第二标识结构203用于在对齐状态下确定调节件1处于中间位置,提高了对调节件1调整的准确性。其中,第一标识结构403和第二标识结构203可以是在出厂时预先配置好的,即在转向轮处于车辆直线行驶时的位置,配置该第一标识结构403和第二标识结构203,并使第一标识结构403和第二标识结构203对齐。
[007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标识结构403和第二标识结构203可以为相同结构,也可以为不同结构,在此不作限定。举例来说,在两者为相同结构时,可以将两者为设置为凹槽结构,也可以为设置为凸块结构,两者可以为长条形结构,也可以为圆点结构,还可以为长条形凹槽结构等。而在两者为不同结构时,可以将第一标识结构403设置为凹槽结构,将第二标识结构203设置为凸块结构;也可以将第一标识结构403设置为长条形结构,将第二标识结构203设置为圆点结构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0075]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一标识结构403和第二标识结构203更加醒目,便于工作人员清楚看到第一标识结构403和第二标识结构203是否对齐,可以在第一标识结构403和第二标识结构203上设置有相对应的特征标记。
[0076]
其中,特征标记可以为预设颜色的图层,如黄色图层,绿色图层等,也可以为特殊的符号,如s形凸起,直线型凸起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只要能够使第一标识结构403和第二标识结构203更加醒目,便于工作人员查看即可。
[0077]
对于安装管3和壳体4之间的连接关系,两者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具体地,安装管3和壳体4可以通过螺钉、螺母等紧固件进行连接,通过如此设置,安装和拆卸都十分方便,同时还便于更换壳体4内部的部件。
[0078]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阻止外部异物(如石头、灰尘等)进入壳体4内,如图1和图
2所示,该装置还包括:防尘件6。该防尘件6套装在支撑壁402的端口。
[0079]
应理解,支撑壁402的底端与调接口401相连,因此,此处的“支撑壁402的端口”指的是支撑壁402顶端的端口。其中,防尘件6的结构可以为罩体结构、网体结构等,当然不以此为限,只要能够实现对外部异物的阻挡即可。
[0080]
而对于防尘件6与其他部件的具体连接关系,可以设置为多种,举例来说:
[008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防尘件6与支撑壁402可拆卸连接,操作件2的端部位于支撑壁402内。
[0082]
在实际应用中,防尘件6与支撑壁402在日常始终处于套装密封状态,而当需要驱动操作件2,对调节件1的位置进行调节时,只需将防尘件6自支撑壁402拆下,再对转动其内部的操作件2即可。在调节好调节件1的位置后,再次将防尘件6与支撑壁402连接、密封即可。
[0083]
通过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壳体4在日常使用中的防尘效果,同时,在需要调整调节件1位置时,只需将防尘件6拆下,转动齿操作件2的端部即可,十分方便。
[0084]
对于防尘件6与支撑壁402的连接,举例来说,防尘件6可以选用橡胶材质套装在支撑壁402上,或者,将防尘件6粘接在支撑壁402上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0085]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防尘件6与操作件2位于安装管3外的端部连接,且防尘件6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操作件2的通孔。
[0086]
在实际应用中,当需要转动操作件2的端部对调节件1的位置进行调节时,只需通过操作件2的操作部201转动操作件2即可。通过如此设置,提高了作业效率,在需要转动操作件2时,无需进行其他繁琐的操作。
[0087]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实现方式中,防尘件6也可以选用橡胶材质套装在支撑壁402上,或者,将防尘件6粘接在支撑壁402上等。应理解,由于防尘件6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操作件2的通孔,因此,操作件2与防尘件6之间的密封性有待提高,基于此,本技术为了提高操作件2与防尘件6之间的密封性,可以将操作件2与防尘件6设置为间隙配合。
[0088]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转接件5与防尘件6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污染物和水分进入壳体4或安装管3内,如图2所示,该装置还包括:密封件7。该密封件7设置在转接件5与防尘件6之间。
[0089]
其中,密封件7可以为密封圈、密封套等,当然不以此为限,只要其能够实现转接件5与防尘件6之间的密封即可。
[0090]
相应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转向调节装置。
[0091]
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操作件2,并在操作件2上设置操作部201及与调节件1配合使用的驱动部202,在需要对转向轮进行对中时,操作人员只需驱动操作件2上的操作部201,即可带动驱动部202动作,进而带动调节件1上的从动部101同步动作,实现对调节件1相对位置的调节,完成对车辆转向轮方向的调整,最终实现车辆的转向轮对中。即本技术可以在车辆断电情况下,实现车辆的转向轮对中。通过设置壳体4,并在壳体4上设置第一标识结构403,在操作件2上设置第二标识结构203,使第一标识结构403和第二标识结构203在对齐状态下确定调节件1处于中间位置,提高了对调节件1调整的准确性。通过设置转接件5,并使转接件5套装在操作件2上,且与支撑壁402过盈配合,避免了操作件2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晃动。
[0092]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0093]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