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复合材料仪表板横梁转向系统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93521发布日期:2022-06-14 18:20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复合材料仪表板横梁转向系统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仪表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复合材料仪表板横梁转向系统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碳中和”政策的推进以及汽车燃油、能耗排放法规的实施,汽车轻量化设计已成为主流趋势,同时也成为各个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中,仪表台是整车关键零部件,也是安全性能的零部件,承载着安全气囊、中控屏、仪表、方向管柱、hvac系统、收音机、天线等关键部件,所以对仪表管梁的精度较高,特别是对方向管柱安装精度要求更高。因此,精度较高,且工装及人工成本投入较低的轻量化的仪表板横梁逐渐得到汽车主机厂的青睐。
3.目前市场上复合材料仪表板横梁的使用越来越多,传统的转向系统安装支架由6-8个零部件焊接组成,如图1所示,仪表板本体安装支架2'、ccb前端安装支架3'、转向管柱后端安装支架5'、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6'、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8'等支架分别焊接在铝管1'上,第一主线束安装支架7'与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6'、第二主线束安装支架9'与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8'分别匹配组装。ccb前端支架安装板4'安装在ccb前端安装支架3'外端。此传统的仪表板横梁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导致各支架产生精度误差,从而影响转向管柱的整体精度,且易产生焊接变形。若多个子零件在装配及焊接的时候产生误差,则需投入校具工装及人工,对每一个零件进行校核,从而调整零件的偏差,由此才不会影响下游仪表板总成的装配。因此目前传统的转向系统安装支架具有转向管柱支架零件较多,焊接后容易导致整个支架精度差,难装配,易变形,且工装夹具、人工成本等费用投入高、成品合格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复合材料仪表板横梁转向系统安装支架,其将多个零件支架集成设计形成一个整体支架,解决支架整体精度差,难装配,易变形,且工装夹具、人工成本等费用投入高、成品合格率低等相关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汽车复合材料仪表板横梁转向系统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铝管、支架总成;所述支架总成中部具有转向管柱支架,所述转向管柱支架套在所述铝管上,并与所述铝管固定连接;多个零部件的支架与所述转向管柱支架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支架中的仪表板本体安装支架通过多个连接肋置于所述支架总成上侧。
7.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还包括ccb前端安装支架、ccb前端支架安装板、转向管柱后端安装支架,所述ccb前端安装支架和所述转向管柱后端安装支架与所述转向管柱支架侧部相连,所述转向管柱后端安装支架位于所述ccb前端安装支架下方,所述ccb前端支架安装板置于所述ccb前端安装支架外侧端。
8.进一步地,所述ccb前端安装支架两侧对称设有纵向外凸结构。
9.进一步地,靠近所述转向管柱支架的所述纵向外凸结构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ccb前端安装支架的顶端和所述转向管柱后端安装支架底端对齐。
10.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连接部和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所述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相连;所述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的端部均与所述转向管柱支架的侧部相连。
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具有横向外凸结构。
12.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具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所述纵向结构与所述横向结构垂直设置,所述连接部的所述纵向结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的纵向部,所述连接部的所述横向结构两侧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的横向部。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的所述纵向部为凹槽结构。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传统的转向系统安装支架具有零件多、质量重、焊接变形以及焊接后需对管梁总成校核、成本高、成品合格率低等问题进行的改进,将原有的多个零件支架集成为一体,并进行轻量化设计,形成一个压铸铝件或者镁铝合金铸件,在减少零件数量的同时,大量减少零件与零件之间的焊接,从而大大降低了因焊接而产生的零件变形,无需使用校具进行支架校核调整,大幅降低了工装及夹具的投入,结构改进后,安装支架整体性较高,安装支架与转向系统装配简单,大幅提高了安装精度和组装效率,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使仪表台本体零件与安装支架的间隙配合得到了提升,提高了仪表台总成与车身及两侧门护板的装配间隙,提升了汽车内饰的整体感及美观度。
附图说明
16.图1为传统转向系统安装支架装置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复合材料仪表板横梁转向系统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18.其中:1'-铝管、2'-仪表板本体安装支架、3'-ccb前端安装支架、4'-ccb前端支架安装板、5'-转向管柱后端安装支架、6'-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7'-第一主线束安装支架、8'-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9'-第二主线束安装支架、1-铝管、2-支架总成、2.1-仪表板本体安装支架、2.2-ccb前端安装支架、2.3-ccb前端支架安装板、2.4-转向管柱后端安装支架、2.5-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2.6-连接部、2.7-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3-安装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0.本技术文件中的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方位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建立的。附图不同,则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故不能以此理解为对保护范
围的限定。
21.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安装”、“相连”、“相接”、“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信,也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器件内部的联通,也可以是两个元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本实施例记载了一种汽车复合材料仪表板横梁转向系统安装支架,其在现有仪表板横梁的转向系统安装支架基础上,将仪表板本体安装支架2'、ccb前端安装支架3'、ccb前端支架安装板4'、转向管柱后端安装支架5'、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6'和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8'通过cae性能分析、集成化设计等技术设计成一个一体式压铸铝件或者镁铝合金铸件,将仪表板本体、中控、仪表、手套箱等零件装配在ccb上,使其形成复合材料仪表台总成,然后通过螺栓连接在车身上。本安装支架通过减少零部件数量、减少焊接工艺,以减少工装夹具的投入,降低人工成本,从而提高零件的制造精度及装配精度,进一步地降低总成零部件制造成本。
23.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安装支架包括铝管1、支架总成2,支架总成2中部具有转向管柱支架,转向管柱支架套在铝管1上,并与铝管1固定连接,连接形式可为焊接、利用安装螺栓3螺栓连接等,使支架总成2与铝管1形成一个整体。
24.本实施例中支架总成2为整体注塑成形的一体式复合材料仪表板横梁(ccb)。
25.在转向管柱支架和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2.7连接处上方,仪表板本体安装支架2.1通过多个连接肋置于转向管柱支架和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2.7上方。该仪表板本体安装支架2.1与传统的仪表板本体安装支架2'相比,其与转向管柱支架为一体成形,不仅连接结构稳定,还减少了支架总成2重量。
26.转向管柱支架一侧支架总成2具有ccb前端安装支架2.2,ccb前端安装支架2.2外侧端为ccb前端支架安装板2.3,ccb前端安装支架2.2下端为转向管柱后端安装支架2.4。ccb前端安装支架2.2、ccb前端支架安装板2.3、转向管柱后端安装支架2.4与转向管柱支架一体成形。本实施例中ccb前端安装支架2.2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纵向外凸结构,靠近转向管柱支架的纵向外凸结构的上下两端分别与ccb前端安装支架2.2的顶端和转向管柱后端安装支架2.4底端对齐,靠近ccb前端支架安装板2.3的纵向外凸结构贯通ccb前端安装支架2.2的顶端和底端。纵向外凸结构可加强ccb前端安装支架2.2和转向管柱后端安装支架2.4的强度。
27.支架总成2转向管柱支架的另一侧具有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2.5、连接部2.6、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2.7,连接部2.6具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垂直设置,连接部2.6的纵向结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2.5和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2.7的纵向部,连接部2.6的横向结构两侧端分别连接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2.5和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2.7的横向部。连接部2.6的横向结构具有横向外凸结构,横向外凸结构一端连接连接部2.6的纵向结构,另一端置于转向管柱支架上方,横向外凸结构可加强连接部2.6的强度。
28.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2.5和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2.7的纵向部为凹槽结构,与传统的第一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6'和第二转向管柱前端安装支架8'相比,方
便加强与主线束安装支架的连接。
29.虽然上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现方式的解释,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包含范围的限定。实施例中的细节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