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可调式挡泥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55702发布日期:2022-08-09 16:57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双轴可调式挡泥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轴可调式挡泥板。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现有技术中,挡泥板作为自行车、电动车、电摩等车辆配件,大多以半包轮胎的方式大面积覆盖飞水区域从而实现挡泥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挡泥板造型古板,款式、功能单一,仅仅只是起到挡泥的作用而已,基本都是单片式固定在车架上,无疑会增加耗材及整车重量,使车辆行驶变得笨重,并且挡泥板的大小尺寸是无法改变的,不能根据车辆及道路情况做出相应的变换,除非更换挡泥板样式,较为麻烦和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轴可调式挡泥板,它能够调节长短以及角度,造型多变,适用于各种路况和天气,同时增强了抓地力。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双轴可调式挡泥板,它包括第一板体和位于第一板体下方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前端上部向后延伸成形有支板;
6.所述支板上滑动卡接有两个燕尾滑块,两个所述燕尾滑块上穿接有第一支杆,所述第二板体两侧上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杆上;
7.所述第一板体底部滑动连接有两个联动滑块,每个所述联动滑块底端均转动连接有连杆;
8.所述第二板体前端底部设置有第二支杆,两个所述连杆远离联动滑块的一端均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杆上;
9.所述第二板体可相对于第一板体前后滑动以及转动角度。
10.进一步,所述支板底部开设有两个燕尾滑槽,两个所述燕尾滑块分别滑动卡接于两个燕尾滑槽内。
11.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体底部开设有两个限位滑槽,每个所述限位滑槽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座,同一限位滑槽两端的所述固定座之间还设置有光杆,两个所述联动滑块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限位滑槽内并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光杆上。
12.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杆两端均设置有限位挡块。
13.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体两侧均成形为第一扭转曲面。
14.进一步,所述第二板体两侧均成形为第二扭转曲面。
15.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体前端顶部成形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若干螺纹孔。
16.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板、燕尾滑块、第一支杆、联动滑块、连杆以及第二支杆之间的连接配合,使第二板体可相对于第一板体前后滑动以及转动角度,便于根据不同路况和天气调节结构的长短以及角度,造型多变,轻质省材,利于车辆的快速行驶。
18.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两侧参考了汽车尾翼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分别成形为第一扭转曲面和第二扭转曲面,进而降低了上表面的流速,使下表面形成负压,促使气流向下形成压力,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上下结构设计以及外形曲面设计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出发,可以改变车辆尾部的下压力,进而增强抓地力,从而能够适应各种路况及天气,保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9.3.本实用新型将第二板体前移并尾部上抬角度,可以使重心更靠近于驾乘者,同时上抬角度可以进一步增大下压力,增强抓地力,保证快速行驶时的安全性。将第二板体后移并尾部下压角度,可以增加挡水面积,同时空气动力学设计可以使气流快速流过上下层结构,让气流形成空气挡板,进一步扩大了挡水面积,增强了挡水性能。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板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之一;
29.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之二;
30.其中,1.第一板体;10.限位滑槽;11.固定座;12.光杆;100.第一扭转曲面;2.第二板体;200.第二扭转曲面;3.支板;30.燕尾滑槽;4.安装板;40.螺纹孔;5.燕尾滑块;6.第一支杆;60.限位挡块;7.联动滑块;8.连杆;9.第二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2.如图1-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双轴可调式挡泥板,它主要由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组成,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从侧面看均呈锐角状且二者前端两侧均斜向上延伸成形,第二板体2位于第一板体1下方,同时在第一板体1前端靠上位置向后延伸成形有支板3。本实施例中的部件主体材料选用光敏树脂及复合塑料,可以有效减轻重量。支板3上滑动卡接有两个燕尾滑块5,具体在支板3底部对称开设有两个沿前后方向的燕尾滑槽30,两个燕尾滑块5分别滑动卡接于两个燕尾滑槽30内,以此保证顺利滑动且不会脱落;同时两个燕尾滑块5上穿接固定有第一支杆6,而第二板体2两侧上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杆6上。另外,第一板体1底部还滑动连接有两个联动滑块7,具体在第一板体1底部对称开设有两个沿前后方向的限位滑槽10,每个限位滑槽10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座11,即共有四个固定座11,并且同一限位滑槽10两端的固定座11之间还设置有光杆12,两个联动滑块7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限位滑槽10内并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光杆12上,以此来保证联动滑块7的稳定流畅滑
动且不会脱落,固定座11对联动滑块7起到了限制行程的作用,防止第二板体2在调节时脱离。并且,每个联动滑块7底端均转动连接有连杆8,第二板体2前端底部固设有第二支杆9,两个连杆8远离联动滑块7的一端均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杆9上。通过上述设计,使得第二板体2可相对于第一板体1前后滑动,即推拉第二板体2时,燕尾滑块5能够沿着燕尾滑槽30前后滑动,联动滑块7能够沿着光杆12以及限位滑槽10前后滑动;同时由于第二板体2上端与第一支杆6的转动连接以及第二板体2前端底部的第二支杆9与连杆8、联动滑块7之间的转动装配,使得第二板体2可相对于第一板体1转动角度,进而使得本实施例的造型多变,便于根据不同路况和天气调节结构的长短以及角度,大大增强了实用价值以及美观性。
33.本实施例的第一板体1前端顶部还成形有安装板4,安装板4上开设有两个螺纹孔40,具体安装使用时只需将安装板4通过螺丝紧固于车辆的车架上即可,便捷快速。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杆6两端均设置有限位挡块60,给第二板体2形成限位,以防止其转动时脱落。
34.为了增强车辆行驶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板体1两侧均设计成形为第一扭转曲面100,第二板体2两侧均设计成形为第二扭转曲面200。该设计参考了汽车尾翼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在行驶时能够降低上表面的流速,使下表面形成负压,促使气流向下形成压力,加上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的上下结构设计以及外形曲面设计,可以有效改变车辆尾部的下压力,进而增强抓地力,从而能够适应各种路况及天气,保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5.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参考图9的状态,若在晴天或路面光滑情况下,可将第二板体2前移并尾部上抬角度,使重心更靠近于驾乘者,同时上抬角度能够进一步增大下压力,增强抓地力,从而保证快速行驶时的安全性。参考图10的状态,若在雨天情况下,可将第二板体2后移并尾部下压角度,以增加挡水面积,同时空气动力学设计可以使气流快速流过上下层结构,让气流形成空气挡板,进一步扩大了挡水面积,增强了挡水性能。因此,本实施例的造型多变,功能多样化,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
3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7.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