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中转粉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02339发布日期:2022-08-27 05:18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中转粉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奶粉生产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移动中转粉仓。


背景技术:

2.奶粉的加工生产需要多个步骤,包括步骤1、原乳检验及计量验收;步骤2、原乳净化:将原乳中的体细胞、白血球、红血球、尘埃等微细杂质及杂质中的微生物高速离心分离除净;步骤3、冷却储藏:将净化后的原乳降温至2~6℃储藏;步骤4、预热均质杀菌:将乳中的脂肪、添加的配料等进行破碎;步骤5、浓缩:在-0.08~0.0895mpa的真空压力下使乳在70~90℃温度下汽化,然后使用超滤膜组件进行膜分离;步骤6、干燥包装;本发明使用超滤膜组件进行膜分离制得奶粉湿料;然后使用摊铺设备将奶粉湿料均匀的摊铺在干燥盘中,可以加快对湿奶粉的干燥效率。
3.在步骤6中,奶粉干燥后首先暂存,将成品奶粉储存在中转仓中,然后将中转仓移动至包装工作区内,将奶粉按量分装。但是奶粉作为粉末状营养食品在移动中转的过程中需要远离潮湿,保证奶粉储存安全,否则容易出现奶粉结块或奶粉受到污染的问题,降低奶粉的品质,而现有的中转仓大多单纯对奶粉进行隔离,保护效果不理想;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移动中转粉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中转粉仓,具备的有益效果,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奶粉作为粉末状营养食品在移动中转的过程中需远离潮湿,保证奶粉储存安全,否则容易出现奶粉结块或奶粉受到污染,降低奶粉的品质,而现有的中转仓大多单纯对奶粉进行隔离,保护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动中转粉仓,包括料仓,所述料仓外侧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设置为有密封门的壳体,所述外壳的底部安装有车板,所述车板底部转动安装有车轮,所述外壳侧部安装有气泵和气室,所述气室设置为内部储存氮气的容腔,所述气泵的一端与所述气室连通,所述气室的一侧连接有第一导气管,所述第一导气管与所述料仓内部连通,所述料仓侧部侧部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气泵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导气管,所述第二导气管与所述外壳内部连通。
6.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移动中转粉仓可选方案,其中:所述料仓的侧壁包括滤布、隔热层和防护层,所述滤布、所述隔热层和所述防护层由内向外设置,所述排气孔开设在所述隔热层和所述防护层上,所述滤布与所述排气孔贴合。
7.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移动中转粉仓可选方案,其中:所述料仓内部水平设置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中部向上垂直连接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穿过所述料仓和所述外壳,所述通气管与所述第一导气管连通。
8.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移动中转粉仓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出气管的外侧分布有若干出气孔。
9.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移动中转粉仓可选方案,其中:所述料仓设置为正六边形壳体,所述料仓与所述外壳之间胶接有若干缓冲块,若干所述缓冲块均设置为硅胶块或橡胶块。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移动中转粉仓可选方案,其中:所述车轮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车轮均设置为带脚刹的万向轮,四个所述车轮分别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车板底部的四角。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移动中转粉仓可选方案,其中:所述车板的两侧铰接有侧板,所述侧板的端部焊接有夹持板,所述夹持板的内侧与所述外壳的侧壁贴合。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移动中转粉仓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外壳设置为矩形壳体,所述外壳侧部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导气管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外壳内部连通。
13.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1、该移动中转粉仓,通过气泵、气室的设置,可通过第一导气管将氮气送入料仓中,使得料仓内充斥氮气,从而保持料仓内部奶粉干燥和新鲜,料仓内多余的氮气透过排气孔进入到外壳与料仓之间,使得外壳内部环境稳定,降低危险因素,通过车板和车轮的设置,便于料仓的移动,使用更加便捷、安全。
15.2、该移动中转粉仓,通过将料仓设置为正六边形,使得料仓稳定,抗冲击能力强,通过滤布的设置,防止奶粉通过排气孔进入外壳内,通过隔热层的设置,提高料仓的防爆能力,提高环境安全,通过缓冲块的设置,减少料仓与外壳直接碰撞的冲击,延长二者的使用寿命。
16.3、该移动中转粉仓,通过侧板和夹持板的设置,提高外壳在车板上的稳定,在料仓运输过程中,减少外壳的颠簸晃动,提高料仓所处环境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截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10、车板;120、侧板;130、夹持板;140、车轮;210、外壳;220、料仓;230、缓冲块;240、排气孔;250、出气管;260、出气孔;270、通气管;310、气泵;320、气室;330、第一导气管;340、第二导气管;221、滤布;222、隔热层;223、防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1
25.本实施例意在促进解决奶粉作为粉末状营养食品在移动中转的过程中需远离潮
湿,保证奶粉储存安全,否则容易出现奶粉结块或奶粉受到污染的问题,降低奶粉的品质,请参阅图1、图3和图4,一种移动中转粉仓,包括料仓220,料仓220外侧设置有外壳210,外壳210设置为有密封门的不锈钢壳体,为料仓220提供防护。外壳210的底部安装有车板110,具体设置时,见图1,车轮140设置有四个,四个车轮140均设置为带脚刹的万向轮,四个车轮140分别通过螺栓安装在车板110底部的四角,用于为车板110提供支撑,且便于料仓220移动、运输。
26.外壳210侧部安装有气泵310和气室320,气室320设置为内部储存氮气的容腔,气泵310的一端与气室320连通,气室320的一侧连接有第一导气管330,第一导气管330与料仓220内部连通,料仓220侧部侧部设置有排气孔240,气泵310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导气管340,第二导气管340与外壳210内部连通。外壳210设置为矩形壳体,外壳210侧部开设有通孔,第二导气管340穿过通孔与外壳210内部连通。气泵310开启后,氮气通过第一导气管330进入料仓220内,料仓220内多余的氮气透过排气孔240进入外壳210内,外壳210内多余的氮气通过第二导气管340被气泵310带走,形成氮气循环。气室320可外接补充装置或其他装置保持氮气的纯净与充足。
27.料仓220内部水平设置有出气管250,出气管250的中部向上垂直连接有通气管270,通气管270穿过料仓220和外壳210,通气管270与第一导气管330连通。出气管250的外侧分布有若干出气孔260,与周围的奶粉接触。
28.本实施例中:氮气通过第一导气管330进入料仓220内,从而保持料仓220内部奶粉干燥和新鲜,料仓220内多余的氮气透过排气孔240进入外壳210内,外壳210内部环境稳定,降低危险因素。外壳210内多余的氮气通过第二导气管340被气泵310带走,形成氮气循环;通过车板110和车轮140的设置,便于料仓220的移动,使用更加便捷、安全。
29.实施例2
30.本实施例意在促进解决氮气通过排气孔240时,可能会携带奶粉的问题,和运输时安全性的问题,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具体的,请参阅图2-图5,料仓220的侧壁包括滤布221、隔热层222和防护层223,见图5,滤布221、隔热层222和防护层223由内向外设置,滤布221设置为无菌透气布,可将奶粉拦下,排气孔240开设在隔热层222和防护层223上,滤布221与排气孔240贴合。隔热层222设置为岩棉防火板,用于防热防爆,提高料仓220安全。防护层223设置为不锈钢层,抗氧化且坚硬。
31.见图2和图3,料仓220设置为正六边形壳体,稳定性好,料仓220与外壳210之间胶接有若干缓冲块230,若干缓冲块230均设置为硅胶块或橡胶块,可缓解料仓220与外壳210发生的撞击。
32.本实施例中:通过滤布221的设置,防止奶粉通过排气孔240进入外壳210内,通过隔热层222的设置,提高料仓220的防爆能力,提高环境安全,通过缓冲块230的设置,减少料仓220与外壳210直接碰撞的冲击,延长二者的使用寿命。
33.实施例3
34.本实施例意在促进解决运输时,若发生颠簸,外壳210与车板110可能发生脱落的问题,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具体的,请参阅图1和图4,车板110的两侧铰接有侧板120,侧板120的端部焊接有夹持板130,夹持板130的内侧与外壳210的侧壁贴合。夹持板130设置为有圆孔的钢板,夹持板130与外壳210之间通过螺钉锁紧,提高二者连
接的紧密,防止外壳210与车板110脱离。
35.本实施例中:通过侧板120和夹持板130的设置,提高外壳210在车板110上的稳定,在料仓220运输过程中,减少外壳210的晃动,提高料仓220所处环境的稳定性。
3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