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航行体人员出舱转换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5112阅读:1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下航行体人员出舱转换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航行体,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下航行体人员出舱转换舱 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浅深度载人潜水器、水下观光艇等水下航行体的水下人员出舱通常 是在水下航行体中部靠近重心处设置一个过渡舱,当人员需要出舱时,人员先 由干式舱进入过渡舱,关闭干式舱进入过渡舱的水密门,让舷外水进入过渡舱, 过渡舱与舷外压力平衡后,打开过渡舱通向舷外的水密门,人员出舱;然后排 出过渡舱中的水,第二个人员再重复上述出舱过程。在整个人员出舱过程中, 水下航行体原有的重量重心和浮力浮心平衡状态被打破,重量重心和浮力浮心 在人员出舱过程中不断变化,因此,使用这种出舱方式,水下航行体通常需设 置一套复杂的浮力调节系统,随时进行调整以保持重量重心和浮力浮心的平 衡,另外还需设置一套高压注排水系统,以实现过渡舱海水的进出。使用这种 人员出舱方式,增加了水下航行体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可靠性,也增加了水 下航行体的制造成本,并且上述出舱方式不能保持水下航行体重量浮力的动态 平衡,使水下航行体不能始终保持平浮状态,从而极易造成水下航行体与水底 或障碍物的碰撞事故。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 好、成本低的水下航行体人员出舱转换舱装置,在人员出入舱过程中,保证水 下航行体的重量重心和浮力浮心的动态平衡,并使水下航行体始终保持平浮状 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水下航行体人员出舱转换舱装置,包括相邻设置在水下航行体中的出 入舱及干式舱,出入舱与干式舱之间设有水密舱门,出入舱的顶部设有出入舱 门;所述出入舱中设有代换水舱,代换水舱的容积略大于所述出入舱除蛙人外剩余空间的容积;干式舱设有至少一个平衡水箱,平衡水箱的容积略大于蛙人 的排水体积;代换水舱与出入舱通过管路及泵连接,平衡水箱与出入舱通过管 路及泵连接。 进一步的-
所述代换水舱设置在所述出入舱内的四周或底部。 所述平衡水箱设置在所述干式舱的蛙人座位下方。
本发明利用代换水在出入舱与代换水舱及平衡水箱之间来回转换,保证蛙 人湿式出舱过程中水下航行体的浮力重量及浮态的动态平衡。根据蛙人在水中 浮力等于重量的特点,蛙人出舱时,出入舱内注满水,当蛙人出舱后,相当于 蛙人重量的舷外水动态进入出入舱内;而当蛙人进入出入舱时,又能动态地把 相当于蛙人重量的舱内水排挤出舱外,从而动态保持水下航行体重量浮力的平 衡。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水下航行体人员出舱转换舱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性好, 制造成本低;利用代换水在出入舱与代换水舱及平衡水箱之间来回转换,保证 蛙人湿式出入舱过程中水下航行体的浮力重量及浮态的动态平衡,使水下航行 体始终保持平浮状态,从而减小水下航行体与水底或障碍物发生碰撞事故的概 率。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相邻设置在水下航行体中的出入舱3及干式舱1, 通常出入舱3及干式舱1相邻设置在水下航行体的重心附近,出入舱3与干式 舱1之间设有水密舱门6,水密舱门6可供蛙人在出入舱3与干式舱1之间进 出;出入舱3的顶部设有出入舱门5,出入舱门5供蛙人从出入舱3进入舷外 或从舷外进入出入舱3。出入舱3中设有代换水舱4,代换水舱4的容积略大 于出入舱3除蛙人外剩余空间的容积,代换水舱4可设置在出入舱3内的四周 或底部,代换水舱4在初始状态时充满水,蛙人从出入舱3进入舷外或从舷外 进入出入舱3时,代换水舱4内的水用于填充出入舱3内的剩余空间,而不使舷外水进入出入舱3而改变水下航行体的重量重心和浮力浮心。干式舱1中设有至少一个平衡水箱2,平衡水箱2的容积略大于蛙人的排水体积,用于蛙人从出入舱3进入舷外或从舷外进入出入舱3后平衡水下航行体的重量浮力,通常按照一个平衡水箱2的容积对应一个或两个蛙人的排水体积来设置,在需要多个蛙人进出舱的水下航行体中可以配备多个相对应的平衡水箱2,在初始状态时,平衡水箱2中充满空气,在蛙人出舱后,平衡水箱2充满相当于蛙人排水体积的水,保持水下航行体的重量浮力。代换水舱4与出入舱3通过管路及泵连接(未在图中画出),平衡水箱2与出入舱3通过管路及泵连接(未在图中画出),管路及泵由阀组控制其启闭。在本实施例中,代换水舱4设置在出入舱3内的底部,平衡水箱2设置在千式舱1的蛙人座位下方。本发明使用的管路、泵及控制阀组均为现有技术。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初始状态下,代换水舱4中充满水,出入舱3中坐着蛙人,平衡水箱2中充满空气。
蛙人的出舱过程如下
a:当出入舱3中的蛙人准备出舱时,代换水舱4内的水与出入舱3内的空气进行代换(代换水舱4内的水通过泵及管路进入出入舱3,出入舱3内的空气通过管路进入代换水舱4内)。
b:打开出入舱3通向舷外的平衡阀(平衡阀为现有技术,用于出入舱3与舷外之间的压力平衡,便于打开出入舱门5,未在图中画出),内外压力平衡后,打开出入舱3的出入舱门5,此时蛙人可出舱到舷外,同时舷外水进入出入舱3,填补蛙人出舱后的空间,使水下航行体的重量和浮力依然平衡。
c:关闭出入舱3的出入舱门5,出入舱3内的水与代换水舱4及平衡水箱2内的空气进行代换(出入舱3内的水通过泵及管路进入分别进入代换水舱4及平衡水箱2内,代换水舱4及平衡水箱2内的空气通过管路进入出入舱3内),以备下一蛙人出舱。
d:打开出入舱3通向干式舱1的水密舱门6,干式舱1内蛙人进入出入舱3,重复上述蛙人出舱过程。
蛙人的进舱过程如下
a:将平衡水箱2相当于蛙人排水体积的水及代换水舱4内的水通过泵及管路进入出入舱3,使出入舱3处于装满水状态(出入舱3内的空气分别进入
5平衡水箱2及代换水舱4),打开出入舱3的出入舱门5,蛙人进出入舱3,同时相当于蛙人排水体积的出入舱3内的水挤出到水下航行体外,水下航行体的重量和浮力依然平衡。
b:关闭出入舱3的出入舱门5,出入舱3内的水与代换水舱4内的空气进行代换(出入舱3内的水通过泵及管路进入代换水舱4,代换水舱4内的空气通过管路进入出入舱3内)。
c:打开出入舱3通向干式舱1内的平衡阀(平衡阀为现有技术,用于出入舱3与干式舱1之间的压力平衡,便于打开水密舱门6,未在图中画出),当压力平衡后,开启出入舱3通向干式舱1的水密舱门6,蛙人通过水密舱门6从出入舱3进入干式舱1。
d:关闭出入舱3通向干式舱1的水密舱门6,代换水舱4及平衡水箱2的水与出入舱3的空气进行代换,以备下一蛙人进舱。
权利要求
1.一种水下航行体人员出舱转换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邻设置在水下航行体中的出入舱及干式舱,出入舱与干式舱之间设有水密舱门,出入舱的顶部设有出入舱门;所述出入舱中设有代换水舱,代换水舱的容积略大于所述出入舱除蛙人外剩余空间的容积;干式舱设有至少一个平衡水箱,平衡水箱的容积略大于蛙人的排水体积;代换水舱与出入舱通过管路及泵连接,平衡水箱与出入舱通过管路及泵连接。
2.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的水下航行体人员出舱转换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代换水舱设置在所述出入舱内的四周或底部。
3.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的水下航行体人员出舱转换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水箱设置在所述干式舱的蛙人座位下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航行体人员出舱转换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邻设置在水下航行体中的出入舱及干式舱,出入舱与干式舱之间设有水密舱门,出入舱中设有代换水舱,代换水舱的容积略大于出入舱除蛙人外剩余空间的容积;干式舱设有至少一个平衡水箱,平衡水箱的容积略大于蛙人的排水体积;代换水舱与出入舱通过管路及泵连接,平衡水箱与出入舱通过管路及泵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可靠性好,制造成本低;利用代换水在出入舱与代换水舱及平衡水箱之间来回转换,保证蛙人湿式出入舱过程中水下航行体的浮力重量及浮态的动态平衡,使水下航行体始终保持平浮状态,从而减小水下航行体与水底或障碍物发生碰撞事故的概率。
文档编号B63G8/00GK101643112SQ20091018411
公开日2010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8日
发明者涛 刘, 张文忠, 汤国伟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