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2402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观光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观光船。



背景技术:

船舶依靠浮力漂浮于水面之上,用于承载乘客或者货物,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湖泊和近海旅游已经成为热点。目前,湖泊和近海旅游观光所采用的旅游工具主要是观光用船舶和旅游用船舶。

一般的,这些观光用船舶和旅游用船舶经常需要停靠在港湾中,并且靠缆绳的一端将观光用船舶和旅游用船舶系牢,将缆绳的另一端系在岸边,传统的观光用船舶和旅游用船舶通常设置一棍状物来系缆绳,但是,这些单纯地采用棍状物来系缆绳,一方面系缆绳操作较复杂繁琐,需要将缆绳反复缠绕以及反复打结,另一方面,当观光用船舶和旅游用船舶受到外力冲击并剧烈拉扯缆绳时,容易导致缆绳从棍状物上脱离,对缆绳的定位效果较差。

尤其是现有的观光船未能较好地对乘客和游客起到防护效果,导致乘客和游客的人身健康受到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系缆绳操作较简单便捷,对缆绳的定位效果较好,以及能够更好地对乘客和游客起到防护效果,以更好地保护乘客和游客的安全的观光船。

一种观光船,包括:

船本体,所述船本体包括船底、船身及船舷,所述船身设置于所述船底上,所述船舷围绕所述船身设置;

系缆绳组件,所述系缆绳组件包括安装部、延伸部及缠绕部,所述安装部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船舷上,所述安装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延伸部及所述缠绕部连接,所述延伸部及所述缠绕部之间设置有间隔,形成避位区,所述缠绕部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缆绳穿系孔;

扶手组件,所述扶手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扶手杆、防护绳及防护手环,所述第一固定杆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第一端分别设置于所述船身的内侧壁上,所述扶手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杆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第二端相固定,所述防护绳的第一端与所述扶手杆相固定,所述防护绳的第二端与所述防护手环相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扶手杆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及所述第二固定杆垂直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第二固定杆平行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扶手杆具有圆杆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手环具有圆环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扶手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固定杆的长度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长度。

上述观光船的系缆绳组件通过设置安装部、延伸部及缠绕部,只需将缆绳顺序穿过各缆绳穿系孔,并在最后打结即可完成对缆绳的固定操作,系缆绳操作较简单便捷,利用缆绳与各缆绳穿系孔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能够起到较好的定位效果。并且,乘客或游客只需将防护手环佩戴在手腕上,即可更好地对乘客或游客起到防护效果,以更好地保护乘客或游客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观光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观光船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观光船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抑菌垫的剖示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安全防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例如,一种观光船,包括:船本体,所述船本体包括船底、船身及船舷,所述船身设置于所述船底上,所述船舷围绕所述船身设置;系缆绳组件,所述系缆绳组件包括安装部、延伸部及缠绕部,所述安装部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船舷上,所述安装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延伸部及所述缠绕部连接,所述延伸部及所述缠绕部之间设置有间隔,形成避位区,所述缠绕部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缆绳穿系孔;扶手组件,所述扶手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扶手杆、防护绳及防护手环,所述第一固定杆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第一端分别设置于所述船身的内侧壁上,所述扶手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杆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第二端相固定,所述防护绳的第一端与所述扶手杆相固定,所述防护绳的第二端与所述防护手环相固定。

为了进一步理解上述观光船,又一个例子是,请参阅图1,观光船10包括:及系缆绳组件200,系缆绳组件200设置于船本体100上,系缆绳组件200用于系缆绳,起到固定牵引船本体100的作用。

请参阅图1,船本体100包括船底110、船身120及船舷130,请一并参阅图2,船身120设置于船底110上,船舷130围绕船身120设置,船舷130用于安装系缆绳组件200,船身120用于承载游客和货物。

请参阅图1,系缆绳组件200包括安装部210、延伸部220及缠绕部230,安装部210的第一端设置于船舷130上,船舷130用于对安装部210起到支撑固定作用,例如,所述系缆绳组件还包括螺纹紧固件,所述螺纹紧固件顺序穿设所述安装部及所述船舷,并且所述螺纹紧固件分别与所述安装部及所述船舷螺接;又如,所述系缆绳组件设置有多个螺纹紧固件,各所述螺纹紧固件间隔设置,这样,能够提高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船舷连接的结构强度,即能够提高机械强度。

例如,所述安装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延伸部及所述缠绕部连接,例如,所述安装部的第二端设有两个连接部,两个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延伸部连接,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缠绕部连接;请参阅图1,安装部210的第二端分别与延伸部220及缠绕部230连接,延伸部220及缠绕部230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间隔形成避位区231,即,所述延伸部及所述缠绕部之间通过所述间隔形成避位区;缠绕部230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缆绳穿系孔221,这样,当需要将缆绳固定在系缆绳组件200上时,只需将缆绳顺序穿过各缆绳穿系孔221,并在最后打结即可完成对缆绳的固定操作,系缆绳操作较简单便捷,利用缆绳与各缆绳穿系孔221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能够起到较好的定位效果。例如,每相邻两个所述缆绳穿系孔之间的距离相等,即,各相邻两个所述缆绳穿系孔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缆绳穿系孔与缆绳的直径的比例为1:(0.2~0.5),这样,更利于缆绳穿过所述缆绳穿系孔。当然,还能够将一部分缆绳缠绕在缠绕部230上,以进一步提高定位效果。

需要说明是,缆绳穿过的所述缆绳穿系孔的个数,每一所述缆绳穿系孔被缆绳穿过的次数以及缆绳穿过各所述缆绳穿系孔的路径根据操作人员的操作习惯和实际情况可以进行调整,只要确保能够起到较好地定位效果即可。

上述观光船10的系缆绳组件200通过设置安装部210、延伸部220及缠绕部230,只需将缆绳顺序穿过各缆绳穿系孔221,并在最后打结即可完成对缆绳的固定操作,系缆绳操作较简单便捷,利用缆绳与各缆绳穿系孔221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能够起到较好的定位效果。

为了更好地对乘客或游客起到防护效果,以更好地保护乘客或游客的安全,例如,请参阅图3,所述观光船还包括扶手组件300,所述扶手组件300包括第一固定杆310、第二固定杆320、扶手杆330、防护绳340及防护手环350,所述第一固定杆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第一端分别设置于所述船身的内侧壁上,所述扶手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杆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第二端相固定,即,所述扶手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的第二端相固定,及所述扶手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的第二端相固定,所述防护绳的第一端与所述扶手杆相固定,所述防护绳的第二端与所述防护手环相固定,这样,乘客或游客只需将防护手环350佩戴在手腕上,即可更好地对乘客或游客起到防护效果,以更好地保护乘客或游客的安全。例如,所述防护手环的材质为软性材料,如所述防护手环的材质为硅胶。

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扶手杆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及所述第二固定杆垂直连接;又如,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第二固定杆平行设置;又如,所述扶手杆具有圆杆状结构;又如,所述防护手环具有圆环形结构;又如,所述扶手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固定杆的长度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长度,这样,能够提高所述扶手组件的结构强度。

为了更好地对乘客或游客的坐立位置处起到抑菌效果,以减少对乘客或游客的身体健康威胁,例如,请参阅图3,所述观光船还包括抑菌组件400,所述抑菌组件包括支撑架410、坐立板(图3中被抑菌垫420遮挡)及抑菌垫420,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船身内,所述坐立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抑菌垫设置于所述坐立板上,请参阅图4,所述抑菌垫420包括叠加设置的第一黏贴层421、海绵层422、第二黏贴层423、软垫层424及纳米银涂层425,所述第一黏贴层远离所述海绵层的一侧面贴附于在所述坐立板的表面上,这样,通过设置所述抑菌组件并利用纳米银涂层的抑菌效果,能够更好地对乘客或游客的坐立位置处起到抑菌效果,以减少对乘客或游客的身体健康威胁。例如,所述坐立板具有长方体结构;又如,所述坐立板与所述支撑架为一体成型结构。

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黏贴层、所述海绵层、所述第二黏贴层、所述软垫层及所述纳米银涂层的厚度比例为1:(35~55):(0.8~1.2):(5~10):(0.01~0.05);又如,所述第一黏贴层、所述海绵层、所述第二黏贴层、所述软垫层及所述纳米银涂层的厚度比例为1:(45~55):(0.8~1.2):(7.5~10):(0.02~0.04);又如,所述第一黏贴层、所述海绵层、所述第二黏贴层、所述软垫层及所述纳米银涂层的厚度比例为1:50:1.:8.7:0.03,这样,既能够起到较好的缓冲效果,还能够起到较好地抑菌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观光船经常在湖泊和近海中航行,导致其与外物碰撞的风险较高,为了更好地对所述观光船起到防撞效果,且能够对乘客或游客起到及时地救援效果,例如,所述观光船还包括安全防护组件,所述安全防护组件围绕所述船体的边缘设置,所述安全防护组件包括防护圈、多个气囊、充气设备、加速度传感器及控制模组,所述防护圈围绕所述船体的边缘设置,所述防护圈开设有多个容置槽,且各所述容置槽分别与所述外界连通,每一所述气囊包括充气囊体及充气带,各所述充气带的第一端一一对应与一所述充气囊体连通,即每一所述充气囊体连通一所述充气带的第一端;各所述充气囊体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充气设备设置于所述船体内,且各所述充气带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充气设备连通,所述加速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防护圈上,所述控制模组分别与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及所述充气设备电连接,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用于将采集的所述防护圈的加速度信号传递至所述控制模组,所述控制模组用于在所述加速度信号达到阈值时,控制所述充气设备通过所述充气带给所述充气囊体充气,所述充气囊体用于在未充气状态下处于干瘪状态。例如,所述阈值为预设值;又如,根据需求调整所述阈值。

为了更好地对所述观光船起到防撞效果,且能够对乘客或游客起到及时地救援效果,在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5,所述观光船还包括安全防护组件500,所述安全防护组件500围绕所述船体的边缘设置,例如,所述安全防护组件的形状与所述船体的侧边轮廓相同设置,以使所述安全防护组件更好地贴附所述船体的边缘设置。安全防护组件500包括防护圈510、多个气囊520、充气设备、加速度传感器及控制模组。

请参阅图5,防护圈510围绕所述船体的边缘设置,防护圈510开设有多个容置槽511,每一容置槽511用于对应容置一气囊520,各容置槽511分别与外界连通,气囊520在未充气状态下处于干瘪状态,以更好地容置在容置槽511内,如此,能够在所述防护圈上容置更多的所述气囊,以减少所述气囊给航行带来的影响。例如,所述防护圈采用海绵材质或者泡沫材质,以提高其缓冲性能。例如,所述充气囊体在充气状态时具有椭球状结构。

请参阅图5,每一气囊520包括充气囊体及充气带,各所述充气带的第一端一一对应与一所述充气囊体连通,各所述充气囊体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充气设备设置于所述船体内,且各所述充气带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充气设备连通,这样,所述气囊通过设置充气带与所述充气囊体连通,能够使所述充气设备远离所述充气囊体设置,例如,能够使所述充气设备设置于所述船体内,以提高所述充气设备安全性能。例如,所述充气带具有中空带体结构,其长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灵活调整,当各所述充气囊体充气后,能够提供额外的浮力,当然,更重要的是,所述气囊还可以作为独立的救生气囊使用,当所述船体发生进水等意外情况时,游客或乘客能够直接扯下所述气囊,并给所述充气带打结以减少所述充气囊体的漏气问题,如此,所述气囊能够作为独立的救生气囊使用,尤其是所述防护圈位于所述船体外,所述气囊设置于所述防护圈上,游客或者乘客能够更好地找到,对于紧急情况,其救援效果较好。例如,所述充气带具有中空带状结构,其在充气状态时发生膨胀。

为了更好地保护所述气囊,以减少所述气囊在未充气时,直接从所述容置槽中脱落,例如,所述容置槽的开口位置处设置有覆盖薄膜,所述覆盖薄膜用于封闭所述容置槽,这样,能够更好地保护所述气囊,以减少所述气囊在未充气时,直接从所述容置槽中脱落,当所述气囊处于充气状态时,所述气囊能够将所述覆盖薄膜顶开,以确保充气操作的顺利进行。

例如,所述加速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防护圈上,所述控制模组分别与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及所述充气设备电连接,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用于将采集的所述防护圈的加速度信号传递至所述控制模组,所述控制模组用于在所述加速度信号达到阈值时,控制所述充气设备通过所述充气带给所述充气囊体充气,所述充气囊体在未充气状态下处于干瘪状态,这样,当所述防护圈撞到外物上时,导致所述防护圈的加速度达到阈值时,所述控制模组能够控制所述充气设备通过所述充气带给所述充气囊体充气,当然,所述充气设备也可以由操作人员直接控制,以给所述气囊进行充气操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