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救生泳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4979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救生泳衣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救生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救生泳衣。



背景技术:

水上运动、水上娱乐等均是人们较为喜欢的活动,但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需要配合必要的水上救生设备,传统的水上救生设备包括救生圈、救生衣等,但是这些水上救生设备体积较大,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束缚。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文件(申请号:200880012767.9)公开了一种用于游泳者的可充气救生泳衣,包括可充气部,用于在游泳者遇险时将游泳者浮起并在充气时用于在游泳者的上身部分和下身部分之间形成体积差异,该泳衣包括充气系统,该系统包括具有压缩气体的气罐,用于在任何需要的时候使可充气部充气,可控阀,连接在气罐和可充气部之间,用于在任意需要的时候允许压缩气体对可充气部充气,然而该泳衣的可充气部体积较大,难以适用于女性穿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救生泳衣,该救生泳衣能够在溺水时膨胀出气囊,安全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救生泳衣,包括背带和两罩杯,两所述罩杯均固连在背带上,且罩杯与背带之间还固连有肩带,所述罩杯内均设有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罩杯内还固连有气袋,该气袋卷收在衬垫的前侧,所述背带上还固连有壳体,所述壳体内固连有导气管,两上述气袋均与导气管相连通,所述壳体内设有气体发生器,所述壳体上设有能够使气体发生器对导气管充气并使两气袋膨胀的操纵机构。

该救生泳衣用于女性穿戴,通过背带和肩带固定在身体上,两罩杯位于胸前,气袋卷收后体积较小,衬垫对胸部与气袋进行隔离,提高舒适性,壳体采用塑料制成,较为轻便,当出现溺水等突发状况时使用者可以直接操作操纵机构,通过操纵机构使得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气体能够迅速的充满气腔并使得气袋膨胀,膨胀后的气袋冲出罩杯并呈球状,具有加大的浮力,同时根据泳衣上罩杯的基本结构布局,两个气袋也能够对称,从而使人体平衡的浮出水面,安全性较高。

在上述的救生泳衣中,所述罩杯均包括内层布和两固连在内层布上的外层布,所述内层布与背带相固连,两所述外层布均盖设在内层布的前侧面上,上述衬垫位于内层布与外层布之间,两所述外层布之间形成用于气袋向外膨胀的冲破口,上述气袋位于外层布与衬垫之间。两外层布覆盖在内层布上,从而将卷收后的气袋隐藏,使得结构紧凑,其中背带是直接穿戴在人体上,为主要受力部件,因此将气袋直接固定在背带上,气袋产生的浮力直接作用于背带,稳定性更高,而冲破口更有利于气袋的膨胀,避免气袋膨胀时对泳衣产生撕裂等不可逆性破坏,有利于泳衣的重复使用。

在上述的救生泳衣中,其中一块所述的外层布下边沿盖设在另一块所述的外层布上边沿上,上述冲破口位于一块外层布的下边沿与另一块外层布的上边沿之间,两所述外层布均具有弹性。两外层布是局部叠在一起,避免气袋裸露或者衬垫掉出,而具有弹性的外层布也更有利于冲破口的扩大,方便气袋膨胀冲出。

在上述的救生泳衣中,所述壳体呈管状,且壳体位于两罩杯之间,所述导气管的两端均连接有通气软管,该两通气软管分别伸入两罩杯内并与气袋相连通。在救生泳衣穿戴后壳体大致竖直,并位于两罩杯之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对称,根据具体设计要求,通气软管可以裸露在外,也可以隐藏在背带内。

在上述的救生泳衣中,所述气体发生器包括高压气罐,该高压气罐内置有气体发生物质,所述高压气罐固定插接在壳体的下端,所述导气管沿壳体径向设置,该导气管的两端分别伸出壳体侧壁,上述两气袋分别与导气管的两端相连接,所述导气管侧壁上具有筒状的接管部,该接管部与导气管相连通,且接管部的端口朝下,上述高压气罐的端口插入接管部内。高压气罐采用金属薄片制成,能够被操纵机构击穿,即操纵机构能够在高压气罐上产生缺口,高压气罐内的气体发生物质快速产生大量气体,气体穿过导气管后进入气袋,使得气袋快速膨胀,当然气体发生物质较为常见,普遍采用干冰,能够快速挥发产生二氧化碳,也可以采用氮气等。

在上述的救生泳衣中,所述操纵机构包括顶杆,所述导气管的槽壁上垂直具有管状的导向部,所述顶杆滑动穿设在导向部内,该顶杆的下端呈顶尖状,且顶杆的下端穿过导气管并与高压气罐的端口端面相对,所述操纵机构还包括能够驱动顶杆向下移动并顶穿高压气罐的操纵手柄。操作时扳动操纵手柄,操纵手柄能够使顶杆向下移动,顶杆呈顶尖状的下端能够刺破高压气罐。

在上述的救生泳衣中,所述壳体的上端具有条形缺口,所述条形缺口的相对两内边沿均具有板状的连接部,该两连接部相平行,所述操纵手柄上端侧面上具有凸出的顶推部,所述顶推部嵌入条形缺口内并通过销轴铰接在两连接部上,当操纵手柄与壳体外侧壁相贴靠时顶推部位于顶杆上端的上方,当操纵手柄向上扳动时顶推部能够顶推顶杆上端面。操纵手柄呈长条状,且横截面呈弧形,能够贴靠在壳体外周壁上,使得结构紧凑,也能够避免误操作,使用时扳动操纵手柄,操纵手柄上的顶推部能够向下转动,并能够顶推顶杆,使得顶杆轴向移动并刺破高压气罐,当然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操纵机构也可以采用螺钉和螺母组合,即将螺母定位在壳体内部,螺钉螺接在螺母内,且螺钉的端部与高压气罐相对,当然在壳体上还需要设置旋钮,通过旋钮使的螺钉旋转,在螺母作用下,螺钉能够轴向移动并刺破高压气罐。

在上述的救生泳衣中,所述顶杆上还套设有复位弹簧,在顶杆外壁上周向具有凸肩,所述复位弹簧的上端抵压在凸肩端面上,下端抵压在导气管外壁上。复位弹簧对顶杆具有定位作用,使得顶杆端部与高压气罐靠近但不抵靠,使用时凸肩压缩复位弹簧使得顶杆顶破高压气罐,而在一次使用后,复位扳动操纵手柄,顶杆能够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提升并脱离高压气罐,不但更有利于高压气罐内的气体流动,也便于高压气罐的更换。

在上述的救生泳衣中,所述顶杆的外壁上周向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套设有密封圈,该密封圈与导向部的内壁相抵压,所述接管部上端内壁上周向具有环形的密封凸沿,在接管部内还设有密封垫,上述高压气罐的端口边沿抵压在密封垫上,密封垫抵压在密封凸沿下侧面上。顶杆与导向部之间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接管部与高压气罐之间通过密封垫进行密封,从而避免导气管出现漏气,使得高压气罐产生的气体能够快速充分的进入气袋内。

在上述的救生泳衣中,所述壳体的下端还螺接有端盖,该端盖抵靠在高压气罐的下端。端盖可拆卸连接在壳体上,方便对高压气罐进行更换,使得该救生泳衣能够重复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救生泳衣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操纵机构能够使高压气罐上产生缺口,高压气罐内的气体发生物质快速产生大量气体,气体穿过气腔后进入气袋,使得气袋快速膨胀,为溺水者提供浮力,提高水中安全性。

2、由于高压气罐虽然设置在壳体内部,但是也能够拆卸下来,而气袋膨胀时也不会撕裂外层布,因此本救生泳衣一次使用后将高压气罐拆除,更换新的高压气罐即可二次使用,以降低使用成本。

3、由于扳动操纵手柄,操纵手柄上的顶推部能够向下转动,并能够挤压顶杆,使得顶杆轴向移动并顶破高压气罐,使得在紧急状况下能够方便快速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救生泳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救生泳衣的结构后视图。

图3是气袋卷收在罩杯内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4是气袋膨胀时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5是壳体的结构剖视图。

图6是壳体另一个视角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1、背带;2、罩杯;21、内层布;22、外层布;23、冲破口;3、肩带;4、衬垫;5、气袋;51、通气软管;6、壳体;61、条形缺口;62、连接部;63、端盖;7、气体发生器;71、高压气罐;8、操纵机构;81、顶杆;811、凸肩;812、密封槽;813、密封圈;82、操纵手柄;821、顶推部;83、销轴;84、复位弹簧;9、导气管;91、接管部;92、导向部;93、密封凸沿;94、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救生泳衣,该救生泳衣用于女性穿戴,包括背带1和两罩杯2,两罩杯2均固连在背带1上,且罩杯2与背带1之间还固连有肩带3,罩杯2内均设有衬垫4,通过背带1和肩带3固定在身体上,两罩杯2位于胸前,罩杯2内还固连有气袋5,该气袋5卷收在衬垫4的前侧,气袋5卷收后体积较小,衬垫4对胸部与气袋5进行隔离,提高舒适性。背带1上还固连有壳体6,壳体6内固连有导气管9,两气袋5均与导气管9相连通,壳体6内设有气体发生器7,壳体6上设有能够使气体发生器7对导气管9充气并使两气袋5膨胀的操纵机构8,壳体6采用塑料制成,较为轻便,当出现溺水等突发状况时使用者可以直接操作操纵机构8,通过操纵机构8使得气体发生器7产生气体,气体能够迅速的充满气腔并使得气袋5膨胀,膨胀后的气袋5冲出罩杯2并呈球状,具有加大的浮力,同时根据泳衣上罩杯2的基本结构布局,两个气袋5也能够对称,从而使人体平衡的浮出水面,安全性较高。

具体来说,罩杯2均包括内层布21和两固连在内层布21上的外层布22,内层布21与背带1相固连,两外层布22均盖设在内层布21的前侧面上,衬垫4位于内层布21与外层布22之间,两外层布22之间形成用于气袋5向外膨胀的冲破口23,气袋5位于外层布22与衬垫4之间,两外层布22覆盖在内层布21上,从而将卷收后的气袋5隐藏,使得结构紧凑,其中背带1是直接穿戴在人体上,为主要受力部件,因此将气袋5直接固定在背带1上,气袋5产生的浮力直接作用于背带1,稳定性更高,而冲破口23更有利于气袋5的膨胀,避免气袋5膨胀时对泳衣产生撕裂等不可逆性破坏,有利于泳衣的重复使用。其中一块外层布22下边沿盖设在另一块所述的外层布22上边沿上,冲破口23位于一块外层布22的下边沿与另一块外层布22的上边沿之间,两外层布22均具有弹性,两外层布22是局部叠在一起,避免气袋5裸露或者衬垫4掉出,而具有弹性的外层布22也更有利于冲破口23的扩大,方便气袋5膨胀冲出。壳体6呈管状,且壳体6位于两罩杯2之间,导气管9的两端均连接有通气软管51,该两通气软管51分别伸入两罩杯2内并与气袋5相连通,在救生泳衣穿戴后壳体6大致竖直,并位于两罩杯2之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对称,根据具体设计要求,通气软管51可以裸露在外,也可以隐藏在背带1内。

结合图5、图6所示,气体发生器7包括高压气罐71,该高压气罐71内置有气体发生物质,高压气罐71固定插接在壳体6的下端,导气管9沿壳体6径向设置,该导气管9的两端分别伸出壳体6侧壁,两气袋5分别与导气管9的两端相连接,导气管9侧壁上具有筒状的接管部91,该接管部91与导气管9相连通,且接管部91的端口朝下,高压气罐71的端口插入接管部91内,高压气罐71采用金属薄片制成,能够被操纵机构8击穿,即操纵机构8能够在高压气罐71上产生缺口,高压气罐71内的气体发生物质快速产生大量气体,气体穿过导气管9后进入气袋5,使得气袋5快速膨胀,当然气体发生物质较为常见,普遍采用干冰,能够快速挥发产生二氧化碳,也可以采用氮气等。操纵机构8包括顶杆81,导气管9的槽壁上垂直具有管状的导向部92,顶杆81滑动穿设在导向部92内,该顶杆81的下端呈顶尖状,且顶杆81的下端穿过导气管9并与高压气罐71的端口端面相对,操纵机构8还包括能够驱动顶杆81向下移动并顶穿高压气罐71的操纵手柄82,操作时扳动操纵手柄82,操纵手柄82能够使顶杆81向下移动,顶杆81呈顶尖状的下端能够刺破高压气罐71。壳体6的上端具有条形缺口61,条形缺口61的相对两内边沿均具有板状的连接部62,该两连接部62相平行,操纵手柄82上端侧面上具有凸出的顶推部821,顶推部821嵌入条形缺口61内并通过销轴83铰接在两连接部62上,当操纵手柄82与壳体6外侧壁相贴靠时顶推部821位于顶杆81上端的上方,当操纵手柄82向上扳动时顶推部821能够顶推顶杆81上端面,操纵手柄82呈长条状,且横截面呈弧形,能够贴靠在壳体6外周壁上,使得结构紧凑,也能够避免误操作,使用时扳动操纵手柄82,操纵手柄82上的顶推部821能够向下转动,并能够顶推顶杆81,使得顶杆81轴向移动并刺破高压气罐71,当然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操纵机构8也可以采用螺钉和螺母组合,即将螺母定位在壳体6内部,螺钉螺接在螺母内,且螺钉的端部与高压气罐71相对,当然在壳体6上还需要设置旋钮,通过旋钮使的螺钉旋转,在螺母作用下,螺钉能够轴向移动并刺破高压气罐71。顶杆81上还套设有复位弹簧84,在顶杆81外壁上周向具有凸肩811,复位弹簧84的上端抵压在凸肩811端面上,下端抵压在导气管9外壁上,复位弹簧84对顶杆81具有定位作用,使得顶杆81端部与高压气罐71靠近但不抵靠,使用时凸肩811压缩复位弹簧84使得顶杆81顶破高压气罐71,而在一次使用后,复位扳动操纵手柄82,顶杆81能够在复位弹簧84的作用下复位提升并脱离高压气罐71,不但更有利于高压气罐71内的气体流动,也便于高压气罐71的更换。顶杆81的外壁上周向开设有密封槽812,密封槽812内套设有密封圈813,该密封圈813与导向部92的内壁相抵压,接管部91上端内壁上周向具有环形的密封凸沿93,在接管部91内还设有密封垫94,高压气罐71的端口边沿抵压在密封垫94上,密封垫94抵压在密封凸沿93下侧面上,顶杆81与导向部92之间通过密封圈813进行密封,接管部91与高压气罐71之间通过密封垫94进行密封,从而避免导气管9出现漏气,使得高压气罐71产生的气体能够快速充分的进入气袋5内。壳体6的下端还螺接有端盖63,该端盖63抵靠在高压气罐71的下端,端盖63可拆卸连接在壳体6上,方便对高压气罐71进行更换,使得该救生泳衣能够重复使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背带1、罩杯2、内层布21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