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用缆绳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06042发布日期:2019-12-24 20:47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用缆绳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船舶用缆绳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上多设有缆绳,以在船舶停靠时,多需要通过缆绳系泊在岸边的系桩上,在船上一般设有缆桩,以卷绕、固定缆绳。目前现有的缆桩多为固定式的缆桩,固定设置在甲板上。采用固定式的缆桩,极易导致缆绳受雨水、海水侵蚀,风吹日晒下,导致缆绳容易老化,强度下降;而且,在冬季,缆绳还极易被雨雪覆盖后,结冰,难以使用;此外,固定在甲板上的缆桩,还影响甲板上空间的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舶用缆绳卷绕装置,它结构巧妙,设计合理,可在不使用缆桩时,将缆桩缩回至容纳槽内,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一种船舶用缆绳卷绕装置,设置于船舶甲板处,包括甲板,在所述甲板上设有容纳槽,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缆桩,滑动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具有伸出所述甲板外侧的第一状态,和收入所述容纳槽的第二状态;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缆桩滑动;盖板,与所述甲板扣合连接,封闭所述容纳槽;锁止组件,在所述缆桩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锁止组件止动所述缆桩的移动趋势。

进一步的,所述缆桩的侧部设有纵向设置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转轴上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锁止组件包括滑动设置在所述甲板内的插杆、带动所述插杆滑动的第二驱动件,在所述缆桩上设有第一插槽,所述缆桩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插杆与所述第一插槽同轴,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所述插杆进出所述第一插槽。

进一步的,所述缆桩的上侧还设有第二插槽,所述缆桩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插杆与所述第二插槽同轴,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所述插杆进出所述第二插槽。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底部设有第三插槽,所述缆桩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插杆与所述第三插槽同轴,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所述插杆进出所述第三插槽。

进一步的,所述插杆上设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缆桩包括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顶部的缆桩本体。

进一步的,所述缆桩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基板顶面与所述甲板顶面平齐,且所述基板侧壁与所述容纳槽侧壁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插杆至少设有两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舶用缆绳卷绕装置,它结构巧妙,设计合理,可在不使用缆桩时,将缆桩缩回至容纳槽内,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处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处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甲板;2、容纳槽;3、缆桩;301、基板;302、缆桩本体;4、盖板;5、第一齿条;6、第一驱动电机;7、第一齿轮;8、插杆;9、第一插槽;10、第二插槽;11、第三插槽;12、第二齿条;13、第二驱动电机;14、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一种船舶用缆绳卷绕装置,设置于船舶甲板1处,包括甲板1,在所述甲板1上设有容纳槽2,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

缆桩3,滑动设置于所述容纳槽2内,具有伸出所述甲板1外侧的第一状态,和收入所述容纳槽2的第二状态;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缆桩3滑动;盖板4,与所述甲板1扣合连接,封闭所述容纳槽2;锁止组件,在所述缆桩3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锁止组件止动所述缆桩3的移动趋势。

本实用新型的缆绳卷绕装置在使用时,在缆桩3处于第一状态时,可正常的使用缆桩3,缆绳可以与缆桩3连接,此时,锁止组件,限制缆桩3移动,进而可以使得缆桩3与船舶之间连接稳定;在需要收起时,仅需开启锁止件,然后通过第一驱动件带动缆桩3滑入至容纳槽2内,然后,将盖板4扣合在甲板1上,封闭容纳槽2。

本实用新型的缆桩3,仅在使用时漏出甲板1的外侧,在不使用时,放置于容纳槽2内,且通过盖板4封闭容纳槽2,可以有效地对缆桩3、缆绳进行防护,减缓缆绳的老化,提高缆绳的使用寿命。

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缆桩3在不使用时,通过盖板4扣合在甲板1上,可以使得缆桩3位置处的甲板1处于平面状态,以利于利用甲板1上的空间。

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所述缆桩3的侧部设有纵向设置的第一齿条5,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6,所述第一驱动电机6的转轴上设有第一齿轮7,所述第一齿轮7与所述第一齿条5啮合。如图所示,第一齿条5有部分延伸至容纳槽2的下侧,第一齿轮7设置于容纳槽2的下侧。

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所述锁止组件包括滑动设置在所述甲板1内的插杆8、带动所述插杆8滑动的第二驱动件,在所述缆桩3上设有第一插槽9,所述缆桩3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插杆8与所述第一插槽9同轴,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所述插杆8进出所述第一插槽9。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得缆桩3在容纳槽2内稳定存放,不随船舶颠簸跳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缆桩3的上侧还设有第二插槽10,所述缆桩3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插杆8与所述第二插槽10同轴,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所述插杆8进出所述第二插槽10。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盖板4底部设有第三插槽11,所述缆桩3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插杆8与所述第三插槽11同轴,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所述插杆8进出所述第三插槽11。具体如图所示,插杆8同时插入第二插槽10、第三插槽11中,还可固定盖板4。

插杆8的设置方式如图所示,在甲板1下侧设有与船舶龙骨相连的滑轨,滑轨内设有滑槽,插杆8滑动设置在滑槽内,由此可在缆桩3处于第一状态时,插杆8固定缆桩3,使得缆桩3通过插杆8、滑轨与船舶的龙骨相连。

进一步的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杆8上设有第二齿条12,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13、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3输出轴上的第二齿轮14,所述第二齿条12与所述第二齿轮14啮合。其中,第二齿轮14设置在容纳槽2的外侧,滑轨上设有开口,以供第二齿轮14与第二齿条12啮合。

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所述缆桩3包括基板301、设置在所述基板301顶部的缆桩本体302。

进一步的,所述缆桩3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基板301顶面与所述甲板1顶面平齐,且所述基板301侧壁与所述容纳槽2侧壁抵接。由此可以在缆桩3处于第一状态时,通过基部与甲板1顶面平齐,可以防止异物、水进入容纳槽2。

进一步的,所述插杆8至少设有两个。由此使得缆桩3受力更加均衡。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