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救援巡逻船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31205发布日期:2020-07-04 01:04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快速救援巡逻船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上救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救援巡逻船艇。



背景技术:

目前海上落水人员的搜救所用的船艇需要至少2人以上的救援人员进行配合才能有效进行海上搜救工作。在救援行动中,其中,1人负责驾驶船艇,其余人员负责救捞工作。而且,目前的救援船艇普遍面临无法到达狭小区域、岛礁及有冰盖的水域进行有效救助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快速救援巡逻船艇,以解决传统的救援船艇普遍面临无法到达狭小区域、岛礁及有冰盖的水域进行有效救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快速救援巡逻船艇,包括:机身;

喷水推进器,安装于所述机身,所述喷水推进器具有吸口和喷口;以及

浮体,所述浮体形成有容置槽,所述机身安装于所述容置槽中,所述浮体的尾部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容置槽的孔洞,所述孔洞贯穿所述浮体的底部,所述吸口和所述喷口设置于所述孔洞中,且所述喷口朝向所述浮体的后方设置,所述浮体的尾部形成平台。

进一步的,所述机身的头部安装有跨骑式座位。

进一步的,所述机身的侧部弹性安装有锁附件,所述容置槽的侧壁形成有锁孔,所述锁附件插设于所述锁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机身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设有拖带眼环。

进一步的,所述机身的中部设有手扶桅杆。

进一步的,所述手扶桅杆上安装有桅灯。

进一步的,所述机身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设有抓绳。

进一步的,所述浮体的尾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浮体的头部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浮体的底部设有自扶正拉绳。

进一步的,所述浮体的外缘朝向外侧延伸形成有一圈甲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是一种小巧灵活的多功能的救援巡逻艇,只需1人进行操作就可有效完成海上巡逻及救助工作,小巧坚固的浮体,一方面给机身及救援人员提供浮力,另一方面,配合喷水推进器可以在狭小滩涂、岛礁及冰盖水域航行并进行有效救助。在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的艉部形成有一平台,该平台由浮体的尾部的甲板与机身的尾部齐平拼接形成,以便救援人员将被救援人员或物体省力地拖放于该平台上,进行有效转移。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还兼具工作艇的多项功能:可拖带救生艇筏、工作船、围油栏等设施,可安全进行艇、船之间的人员转移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正面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身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身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浮体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浮体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的静止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的行进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正面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身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身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浮体的俯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浮体的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的静止状态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的行进状态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速救援巡逻船艇,包括:机身1、喷水推进器11和浮体2。

机身1安装有喷水推进器11。喷水推进器11具有喷口和吸口。喷口和吸口设置于机身的外部。浮体2形成有容置槽21。浮体2的尾部开设有连通于容置槽21的孔洞22。孔洞22贯穿浮体的底部。机身1安装于容置槽21中。喷水推进器11的吸口112和喷口111设置于孔洞22中,且喷口111朝向浮体2的后方设置。浮体的尾部形成平台。进一步的,浮体2的外缘朝向外侧延伸形成有一圈甲板23。机身1的尾部的上表面与浮体2的尾部的平台齐平。

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是一种小巧灵活的多功能的救援巡逻艇,只需1人进行操作就可有效完成海上巡逻及救助工作,小巧坚固的浮体,一方面给机身及救援人员提供浮力,另一方面,配合喷水推进器可以在狭小滩涂、岛礁及冰盖水域航行并进行有效救助。在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的艉部形成有一平台,该平台由浮体的尾部的甲板与机身的尾部齐平拼接形成,以便救援人员将被救援人员或物体省力地拖放于该平台上,进行有效转移。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救援巡逻船艇还兼具工作艇的多项功能:可拖带救生艇筏、工作船、围油栏等设施,可安全进行艇、船之间的人员转移工作。

喷水推进器的喷射部分浸在水中,利用喷射水流产生的反作用力驱动船艇前进。喷水推进器包括水泵、管道、吸口和喷口等组成,并能通过喷口改变水流的喷射方向来实现船舶的操纵,操纵性能好,特别是对于泥沙底的浅水航道,喷水推进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在本实施例中,机身1的内部安装有发动机以驱动水泵,发动机通过传动轴驱动水泵将水从吸口吸入并经由喷口喷出。在机身上方安装有跨骑式座位12。救援人员可以跨骑于跨骑式座位上,通过机身的头部的方向盘间接控制喷口的喷射角度以驾驶船艇行进。

为了使得机身更加稳固的安装于浮体上,机身1的侧部弹性安装有锁附件13。容置槽21的侧壁形成有锁孔。锁附件13插设于锁孔中。

具体的,机身的机头上弹性安装有控制按钮,控制按钮连接有传动组件以驱动锁附件缩回机身内,使得机身与容置槽分离。

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齿条、第二齿条、齿轮轴、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机身内设有安装空腔。齿轮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机身内的安装空腔中。齿轮轴上同轴安装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机身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贯孔,第一齿条可活动地插设于第一贯孔中。第一齿条的第一端啮合于第一齿轮,第一齿条的第二端连接于锁附件。第一弹性件连接于第一贯孔的内壁和第一齿条之间,用于将锁附件经由第一贯孔推至锁孔中。机身的顶部开设有第二贯孔,第二齿条可活动地插设于第二贯孔中。第二齿条的第一端啮合于第二齿轮,第二齿条的第二端连接于控制按钮。控制按钮和机身的顶部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用于对控制按钮施加向上的推力。

在常态下,锁附件在第一弹性件的推动下插设于锁孔中。在解锁时,救援人员向下按压控制按钮,第二齿条向下运动使得齿轮轴转动以带动第一齿条朝向机身内侧运动,进而使得锁附件缩回机身内。在救援人员松开控制按钮后,锁附件在第一弹性件的推动下伸出第一贯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为弹簧。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机身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设有拖带眼环14。

拖带眼环呈倒u形。在牵引、拖带其它设备或物体时,可以通过牵引绳或牵引索,一端系于拖带眼环上,另一端固定于拖带的设备或物体上。

在本实施例中,拖带的设备或物体包括但不限于工作艇、救生艇、救生筏及溢油回收系统围油栏。

在本实施例中,机身1的中部设有手扶桅杆15。手扶桅杆15上安装有桅灯(附图未示出)。

手扶桅杆一方面用于安装桅灯,在夜间作业时便于过往人员识别,防止发生碰撞事故。另一方面,手扶桅杆还可用作人员扶手,在进行艇、船之间的人员转移工作,救援巡逻艇靠近船舶舷侧,待转移人员踩到救援巡逻艇尾部甲板面上,双手抓住手扶桅杆保持站立,船艇航行至目的船舶,靠近其甲板面,待转移人员登上目的船舶,1次人员转移工作完成。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机身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设有抓绳16。

在本实施例中,浮体2的艏部的厚度大于浮体2的尾部的厚度。浮体的尾部和机身的尾部拼接成的平台面完全敞开,甲板的边缘无凸起及栏杆设计。甲板从船艇的中部到船艇的艉部方向,略微下倾,甲板从船艇中到船艇的左右舷侧基本保持水平。

跨骑式座位可坐1至2人,一般情况下只坐1人,这名人员既是操艇人员也是救援人员。船艇靠近落水人员后,操艇人员一只手握住方向盘,另一只手牵引落水人员,将其托拽至尾部甲板平台上,由于船艇航行时,尾部甲板大部分伸到水面以下,操艇人员不需要费太大力气即可将落水人员托拽到甲板上。另外,尾部的甲板要设计得比较粗糙,以增加获救人员衣服与甲板面件的摩擦力,防止获救人员滑出甲板面,若获救人员受伤或昏迷,返航速度要略微放慢。如获救人员清醒且未受伤,其手部可抓紧抓绳和桅杆等部位,船艇可快速航行。

船艇的艏部的甲板较船艇的艉部的甲板高,船艇的艏部外板沿船纵向倾斜设计,使得船艇前进时,船艇的艏部上抬,船艇的艉部伸水面下,更有利于救起落水人员。

本实用新型的艇身小巧(全长3.5m左右,船宽1.5m左右),浮体为加强型玻璃纤维的浮体,轻便而坚固,可以在狭小滩涂、岛礁及冰盖水域航行并进行有效救助。

本实用新型采用喷水推进设计,这种设计的好处是防止落水人员接近船艇的艉部被卷入螺旋桨中导致风险。此外该船艇的浮体结构都采用圆滑弧状设计,防止落水人员靠近船艇时意外碰撞受伤。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船艇的小巧的外形和模块化(机身模板+浮体模块)设计,使得船艇的浮体模块可采用精密的模压成型工艺,一次成型。结构完整,圆弧过度缓和。

浮体2的底部设有自扶正拉绳24。

浮体2的底部装有自扶正拉绳,自扶正拉绳有一定的弹力。存放状态下,自扶正拉绳贴合浮体的底部。当船艇倾覆后,救援人员可爬上倒扣的船艇(艇底)上,双手拉住自扶正拉绳,保持站立,身体向后倾斜,可扶正船艇。扶正原理和救生筏类似。

浮体2的尾部开设有一缺口,缺口连通于所述孔洞22,机身1的尾部连接有固定板17,固定板17伸至缺口中,缺口上覆盖有封板25,封板25连接于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板17,封板25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搭接于缺口的两侧的甲板23。

封板螺栓连接于固定板和浮体的甲板。

浮体2和机身内分别设有多个水密分隔舱。浮体和机身均为水密设计,均设有不同水密分隔舱,当某个或某些舱室受损时,船艇仍能保持漂浮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