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救生衣

文档序号:31494195发布日期:2022-09-10 10:2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救生衣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衣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救生衣。


背景技术:

2.救生衣是一种救护生命的服装,使用浮力材料制成,穿戴在人身上,使人具有足够的浮力,保障落水者头部可露出水面,避免落水者沉入水中,保障落水者的生命安全;
3.但目前使用的救生衣救生效果不理想,仅靠救生衣对落水人员的保护效果有限,且落水人员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使得落水人员备受煎熬,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因此,提出一种新型救生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救生衣,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救生衣救生效果不理想,仅靠救生衣对落水人员的保护效果有限,且落水人员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使得落水人员备受煎熬,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
6.伸缩连接绳,所述伸缩连接绳固定安装于所述救生衣本体的背面;
7.气囊,所述气囊与所述伸缩连接绳相连接;
8.压缩气瓶,所述压缩气瓶安装于所述救生衣本体的背面下端;
9.伸缩气管,所述伸缩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气瓶相连接,且所述伸缩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囊相连接;
10.落水传感器,所述落水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救生衣本体的背面;
11.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定安装于所述救生衣本体的背面;
12.通管,所述通管安装在所述救生衣本体上,且所述通管贯通所述固定座的侧壁设置;
13.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置于所述通管上;
14.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与所述限位机构相连接;
15.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与所述转动机构相连接;
16.拆装机构,所述拆装机构与所述推动机构相连接。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提高对落水人员的保护效果。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19.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通管的内顶面滑动连接;
20.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同时贯穿所述滑块和开设于所述通管顶面的通槽设置,且所述限位杆与所述滑块滑动连接;
21.面板,所述面板固定安装在所述限位杆上,且所述面板位于所述滑块的下方;
22.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限位杆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弹簧的上下两端
分别与所述滑块的底面和所述面板的顶面固定连接;
23.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开设于所述通管的内底面,且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限位槽相吻合。
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通过限位杆和限位槽的设置保障对滑块限位固定。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动机构包括:
26.钢丝绳,所述钢丝绳固定安装于所述滑块的右侧面,且所述钢丝绳通过所述通管伸入所述固定座内设置,并且所述钢丝绳的直径为4~6mm;
27.转轴,所述转轴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座的前后内壁轴承连接;
28.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固定套装在所述转轴上,且所述转动杆的底端与所述钢丝绳固定连接。
2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通过拉动钢丝绳使转动杆以转轴为中心产生转动。
3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推动机构包括:
31.滑板,所述滑板的前后两侧面分别与所述固定座的前后内壁滑动连接;
32.卡杆,所述卡杆固定垂直安装于所述滑板的右侧面;
33.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卡杆的后侧面轴承连接,且所述转动杆贯穿所述连接块设置,并且所述转动杆与所述连接块滑动连接;
34.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固定安装于所述滑板的左侧面,且所述第二弹簧的左端与所述固定座的左侧内壁固定连接。
3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转动杆转动时通过连接块的设置使卡杆产生移动。
3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轴至所述转动杆底端的距离是所述转轴至所述连接块距离的4倍。
3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拉动钢丝绳使转动杆转动带动卡杆移动时更省力。
3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拆装机构包括:
39.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安装于所述气囊的内侧面;
40.安装块,所述安装块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板的内侧面,且所述安装块贯穿开设于所述固定座后侧壁的通口设置,并且所述安装块与所述通口相吻合;
41.卡槽,所述卡槽开设于所述安装块的左侧面,且所述卡槽与所述卡杆相吻合。
4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通过卡杆和卡槽的设置实现对安装块和固定板的固定和拆卸。
4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救生衣能便于对落水人员提供更好的保护,同时可实现落水人员从水中脱离,操作简便灵活,实用性强;
44.1、当人员落水时,通过落水传感器感知落水后,使压缩气瓶通过伸缩气管对气囊进行充气,使得充满气的气囊漂浮在水面,对落水人员提供更好的保护作用;
45.2、可通过向上拉动限位杆,使限位杆从限位槽中移动出,此时可向左推动限位杆使滑块同步移动,使得将拉动钢丝绳进行移动,从而使钢丝绳对转动杆进行拉动,进而使转动杆以转轴为中心产生转动;
46.3、转动杆转动时,通过连接块的设置使卡杆在滑板的作用下稳定的向左产生移动,使得卡杆从卡槽中移动出,从而可使连接块从安装座内取出,进而实现气囊从救生衣本体的背面取下,此时可将气囊作为浮板使用,落水人员可爬至气囊上,实现从水中脱离。
附图说明
4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48.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视结构示意图;
49.图3为本实用右侧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50.图4为本实用限位杆与限位槽主视剖面连接结构示意图;
51.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a处结构示意图;
52.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b-b处结构示意图。
53.图中:1、救生衣本体;2、伸缩连接绳;3、气囊;4、压缩气瓶;5、伸缩气管;6、落水传感器;7、固定座;8、通管;9、滑块;10、限位杆;11、通槽;12、面板;13、第一弹簧;14、钢丝绳;15、转轴;16、转动杆;17、滑板;18、卡杆;19、连接块;20、第二弹簧;21、固定板;22、安装块;23、通口;24、卡槽;25、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5.实施例一
56.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1,伸缩连接绳2固定安装于救生衣本体1的背面,气囊3与伸缩连接绳2相连接,压缩气瓶4安装于救生衣本体1的背面下端,伸缩气管5的一端与压缩气瓶4相连接,且伸缩气管5的另一端与气囊3相连接,落水传感器6安装于救生衣本体1的背面,固定座7固定安装于救生衣本体1的背面,通管8安装在救生衣本体1上,且通管8贯通固定座7的侧壁设置,当有人员身穿救生衣本体1落水后,通过落水传感器6感知落水后,压缩气瓶4将通过伸缩气管5对气囊3进行充气,使得充满气的气囊3可对落水人员提供更好的保护作用;
57.滑块9与通管8的内顶面滑动连接,限位杆10同时贯穿滑块9和开设于通管8顶面的通槽11设置,且限位杆10与滑块9滑动连接,面板12固定安装在限位杆10上,且面板12位于滑块9的下方,第一弹簧13套设于限位杆10的外侧,且第一弹簧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滑块9的底面和面板12的顶面固定连接,限位槽25开设于通管8的内底面,且限位杆10与限位槽25相吻合,通过向上拉动限位杆10使面板12同步向上移动并将第一弹簧13压缩,当限位杆10从限位槽25中移动出后,可向左推动限位杆10使滑块9同步进行移动;
58.钢丝绳14固定安装于滑块9的右侧面,且钢丝绳14通过通管8伸入固定座7内设置,并且钢丝绳14的直径为4mm,转轴15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固定座7的前后内壁轴承连接,转动杆16固定套装在转轴15上,且转动杆16的底端与钢丝绳14固定连接,滑块9移动时将带动钢丝绳14产生移动,使得钢丝绳14拉动转动杆16,从而使转动杆16在转轴15的作用下产生转动;
59.滑板17的前后两侧面分别与固定座7的前后内壁滑动连接,卡杆18固定垂直安装于滑板17的右侧面,连接块19与卡杆18的后侧面轴承连接,且转动杆16贯穿连接块19设置,并且转动杆16与连接块19滑动连接,第二弹簧20固定安装于滑板17的左侧面,且第二弹簧
20的左端与固定座7的左侧内壁固定连接,转轴15至转动杆16底端的距离是转轴15至连接块19距离的4倍,转动杆16转动时,通过连接块19的作用可使卡杆18通过滑板17稳定的向左产生移动,并将第二弹簧20压缩;
60.固定板21固定安装于气囊3的内侧面,安装块22固定安装于固定板21的内侧面,且安装块22贯穿开设于固定座7后侧壁的通口23设置,并且安装块22与通口23相吻合,卡槽24开设于安装块22的左侧面,且卡槽24与卡杆18相吻合,当卡杆18从卡槽24中移动出后,可将安装块22从固定座7内移动出,使得气囊3从救生衣本体1的背面取下此时漂浮水面的气囊3可当作浮板使用,落水人员可爬至气囊3上,从而使落水人员从水面脱离;
61.当落水人员获救后,将安装块22通过通口23重新伸入固定座7内,在松开限位杆10后,在第二弹簧20的释放作用下使滑板17带动卡杆18进行复位移动,使得卡杆18伸入卡槽24中,将安装块22进行固定,同时使转动杆16产生复位转动,使得钢丝绳14带动滑块9复位转动,当限位杆10复位移动至与限位槽25共线时,在第一弹簧13的释放作用下面板12带动限位杆10向下复位移动,使得限位杆10伸入限位槽25中,实现限位固定,以便下次使用。
62.实施例二
6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区别在于:
64.钢丝绳14的直径为6mm,钢丝绳14采用此直径可提高强度,延长使用寿命,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6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