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动力船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47780发布日期:2022-09-27 20:43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LNG动力船舶的制作方法
lng动力船舶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lng动力船舶。


背景技术:

2.液化天然气(lng)作为一种经济、绿色、安全的新型能源已成为业内公认的未来船舶绿色能源的首选。
3.以lng为能源的船舶称为lng动力船舶。在lng动力船舶使用的过程中,lng通常储存在燃料罐内,当燃料罐内的lng使用完后,lng动力船舶通常只能专程开往加气站,重新向燃料罐内加注充装lng,导致在一定程度上耽误时间。并且,海洋上的lng动力船舶的燃料加注主要还是采用岸基罐车码头加注模式,其中燃料罐固定在船体上,对燃料罐的加注充装时间较长,安全隐患多的缺点,导致lng动力船舶的大规模应用受到严重制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ng动力船舶,解决了相关技术中lng动力船舶燃料罐的加注充装时间较长,隐患多的缺点。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ng动力船舶,该lng动力船舶包括:船体,所述船体上设有甲板,所述船体内设有内燃机;罐箱,用于装载lng,所述罐箱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甲板上,并能够被吊运;冷箱,设于所述甲板上,并间隔地设于所述罐箱的一侧;供应管路,其一端与所述罐箱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箱连接,以用于连通所述罐箱和所述冷箱;输送管路,其一端与所述冷箱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内燃机相连,以用于连通所述冷箱和所述内燃机。
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罐箱包括框架及罐体;所述框架可拆卸地支撑在所述甲板上,并能够被吊运;所述罐体装载于所述框架内;所述冷箱间隔地设于所述框架的一侧;所述供应管路与所述罐箱相连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罐体上。
8.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供应管路包括供气管路和供液管路;所述供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罐体可拆卸连接,并与所述罐体的气相空间相连通;所述供气管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冷箱;所述供液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罐体可拆卸连接,并与所述罐体的液相空间相连通;所述供液管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冷箱。
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罐箱还包括第一快接接头和第二快接接头;所述第一快接接头固定于所述框架上,并连通所述罐体的气相空间;所述第二快接接头固定于所述框架上,并连通所述罐体的液相空间;所述供气管路的与所述罐体相连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快接接头;所述供液管路的与所述罐体相连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快接接头。
1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供气管路和所述供液管路均包括内管和套设于所述内管外周的外管,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具有间隔,并形成夹层。
1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罐箱还包括第一充装接头和第一回气接头;所述第一充装接头连接所述罐体,并连通所述罐体的液相空间;所述第一回气接头连接所述罐体,并连通所述罐体的气相空间。
1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充装接头和所述第一回气接头设于所述罐体的同一端部,所述第一充装接头和所述第一回气接头分别固定于所述框架内。
1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冷箱还包括第二充装接头和第二回气接头;所述第二充装接头和所述第二回气接头分别外露于所述冷箱;所述供液管路的与所述冷箱相连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充装接头;所述供气管路的与所述冷箱相连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回气接头。
14.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冷箱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冷箱分别间隔地设于所述罐箱的一侧;所述供应管路设有多组,并一一对应地设于所述冷箱与所述罐箱之间;所述第二充装接头和所述第二回气接头设于其中一所述冷箱上。
1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冷箱设有两个,一所述冷箱间隔地设于所述罐箱的一端,为另一所述冷箱间隔地设于所述罐箱的另一端;所述输送管路设有两组,所述内燃机设有两个;一组所述输送管路连接一所述冷箱和一所述内燃机,另一组所述输送管路连接另一所述冷箱和另一所述内燃机。
16.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船体上还设有集液盘,所述集液盘设于所述甲板上,并设于所述供应管路的下方。
1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罐箱还包括放散管,所述放散管设于所述罐体外,并与所述罐体内部相连通;所述放散管包括竖主管、横向管及竖支管;所述竖主管沿竖向延伸,所述竖主管的下端与所述罐体连通;所述横向管由所述竖主管的顶端向一侧横向延伸;所述竖支管沿竖向延伸,并设于所述横向管的远离所述竖主管的一端;所述竖支管通过所述横向管与所述竖主管相连通,且所述竖支管的上下两端均具有开口。
18.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横向管由所述竖主管的顶端向两侧分别横向延伸;所述竖支管设有两个,分别设于所述横向管的两端。
1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罐体包括内罐和外罐,所述外罐套设在所述内罐外部;所述外罐上设有出液口和由所述出液口向外延伸的出液套管;所述出液套管的外端连接一截止阀;所述内罐与所述外罐之间设有走液管,所述走液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内罐,所述走液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出液套管内,并连通所述截止阀。
2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外罐的外壁与所述出液套管的外壁之间还设有补强板,所述补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外罐的外壁相接,所述补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液套管的外壁相接。
21.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lng动力船舶中,将罐箱与冷箱分离,并间隔地设置在甲板上,罐箱与冷箱之间通过供应管路进行连接,冷箱通过输送管路与内燃机连接,进而将罐箱内的lng输送至内燃机中使用。其中罐箱可拆卸地设置在甲板上,且罐箱能够被吊运。因此,当罐箱内lng被使用完后,可将供应管路与罐箱分离,进而使罐箱和冷箱断开连接,并单独将罐箱吊运离开,将充装有lng的罐箱吊运回甲板上,将供应管路重新与罐箱连接,使得该罐箱能够重新为内燃机提供燃料,从而有效地解决lng动力船舶燃料罐的加注充装时间较长,隐患多的缺点。且因罐箱与冷箱分离,燃料罐的加注充装时,仅需要吊运更换罐箱,操作
简单快捷,可大幅度节约充装时间。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lng动力船舶上罐箱和冷箱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图1的一俯视结构图。
25.图3是图2中罐箱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图3的一侧视图。
27.图5是图2中第一冷箱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图5的一侧视图。
29.图7是图2中第二冷箱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图7的一侧视图。
31.图9是图2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2.图10是图3中放散管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1是图3中罐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4.图12是图11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罐箱;11、框架;111、角件;12、罐体;121、筒体;122、封头;123、内罐;124、外罐;125、走液管;126、出液套管;127、截止阀;128、补强板;13、第一充装接头;14、第一回气接头;15、第一快接接头;16、第二快接接头;17、放散管;171、竖主管;172、横向管;173、竖支管;2、冷箱;21、箱体;22、气密门;23、第二充装接头;24、第二回气接头;3、供应管路;31、供气管路;32、供液管路;4、第一集液盘;5、第二集液盘。
具体实施方式
36.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0.以lng为能源的船舶称为lng动力船舶。在lng动力船舶使用的过程中,lng通常储存在燃料罐内,当燃料罐内的lng使用完后,lng动力船舶通常只能专程开往加气站,重新向燃料罐内加注充装lng,导致在一定程度上耽误时间。并且,海洋上的lng动力船舶的燃料加注主要还是采用岸基罐车码头加注模式,其中燃料罐固定在船体上,对燃料罐的加注充装时间较长,安全隐患多的缺点,导致lng动力船舶的大规模应用受到严重制约。
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lng动力船舶。该lng动力船舶是以lng为能源的船舶,可以是只以lng作为燃料的船舶,也可以是以lng作为主要燃料或辅助燃料的船舶。本实施例的lng动力船舶主要包括船体及设置在船体上的供气机构。
42.其中,船体上设有甲板,甲板设于船体的顶部,并呈露天的状态。甲板可用于为罐箱及冷箱提供安装空间。
43.船体内具有一定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位于甲板下方。船体的内部空间根据需求划分形成货舱、机舱和压载舱等。
44.船体内设有内燃机,内燃机设置在船体的内部空间中,内燃机以ng为燃料燃烧。内燃机可以作为推进发动机,并设于机舱内,以提供动力实现整船的航行。需要说明的是,该内燃机也可以作为其他机器的动力。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内燃机可以设有多个,部分内燃机用于作为船体的发动机,部分内燃机作为其他设备的驱动动力。
45.请参阅图1和图2,供气机构设置在船体上,并用于与内燃机连接,以为内燃机提供lng。在本实施例中,供气机构包括罐箱1、冷箱2、供应管路3及输送管路。其中,罐箱1用于装载lng。冷箱2用于将罐箱1内的lng气化成ng,以供内燃机使用。供应管路3用于连通罐箱1和冷箱2,以将罐箱1内的lng输送至冷箱2内。输送管路用于连通冷箱2和内燃机,以将冷箱2气化后的ng输送至内燃机中。
46.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罐箱1包括框架11和罐体12。
47.其中,罐体12作为用于装载lng的存储容器,lng装载于罐体12内时,罐体12内形成气相空间和液相空间,大部分的lng以液态的形式存储于罐体12内的底部,即形成液相空间;少部分的lng以气态的形式存储于罐体12内的顶部,即形成气相空间。气相空间和液相空间上下布置。框架11用于装载并支撑罐体12。
48.在一些实施例中,罐体12包括筒体121和封头122。筒体121呈圆筒状,即筒体121的截面呈圆形。封头122设置有两个,其中一封头122设置于筒体121的一端,另一封头122设置于筒体121的另一端。两个封头122封闭筒体121的两端,进而在罐体12内部形成用于存储lng的封闭的存储空间。
49.框架11呈长方体结构,框架11的内部具有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用于装载罐体12。罐体12固定地设于框架11的容纳空间内,以通过框架11固定罐体12。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罐体12在位于框架11内时,筒体121的外周与框架11相切,进而可以减小框架11的体积。
50.框架11可拆卸地安装在甲板上。框架11顶部的四角设置有角件111,框架11顶部的角件111可用于吊装,使得框架11和罐体12能够被吊运。在罐体12内lng使用完后,可以通过吊运框架11更换新的罐体12,实现罐箱1整体的更换。
51.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罐箱1还包括设于罐体12端部的第一充装接头13和第一回气接头14。其中,第一充装接头13连接罐体12,并连通罐体12底部的液相空间。第一回气接头14连接罐体12,并连通罐体12顶部的气相空间。当罐体12内的lng被用完后,
可以随框架11被吊运至加气站。在罐箱1被吊运至加气站内时,可通过第一充装接头13对罐体12内进行充装lng,并在通过第一充装接头13充装lng时,通过第一回气接头14进行回气,以使罐体12的充装能够顺利进行。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装接头13和第一回气接头14设于罐体12的同一端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充装接头13和第一回气接头14可以分别设置在罐体12的不同区域处。
53.请参阅图1和图2,冷箱2设置于甲板上,并间隔地设于罐箱1的一侧。具体地,冷箱2与框架11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用于避免冷箱2影响罐箱1被吊运,也避免罐箱1被吊运时,罐箱1碰撞或损坏冷箱2。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冷箱2设有两个,两个冷箱2分别间隔地设置在罐箱1的两端侧。供应管路3设有两组,两组供应管路3一一对应地设于两个冷箱2与罐箱1之间,即一组供应管路3连通一冷箱2与罐体12,另一组供应管路3连通另一冷箱2与罐体12。相应地,输送管路也设有两组,一组输送管路连通一冷箱2与一内燃机,另一组输送管路连通另一冷箱2与另一内燃机。两个冷箱2可形成两套独立的供液系统,可以使船舶具有两套独立的内燃机燃料供应系统,两个内燃机燃料供应系统互为备用,可以保证lng动力船舶的动力安全。
55.需要说明的是,冷箱2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相应地供应管路3和输送管路的数量也对应增加。
56.请参阅图5至图8,并结合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冷箱2包括箱体21和设置于箱体21上可相对于箱体21开合的气密门22。具体地,箱体21上设有开口,气密门22用于密封箱体21上的开口。箱体21采用气密箱体21,即箱体21各处的连接均为密封连接,从而能够防止泄漏于箱体21内的低温液体向外泄漏,保证了燃料供应装置的使用安全。
57.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21能够耐-196℃的低温,从而能够在发生泄漏的情况下保护船体,避免船体遭受低温的破坏。
58.请参阅图1和图2,箱体21通过供应管路3与罐体12罐箱1的罐体12连通,使得罐体12内的lng能够流入箱体21内,箱体21内具有供lng流通的管道,箱体21内的管道能够将lng汽化成ng并提纯,进而将提纯后的ng通过输送管路流入内燃机中。
59.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21内的管路中设有气化增压单元、缓冲罐及调压单元。气化增压单元用于接收罐体12送入箱体21内的lng,并对lng进行汽化和增压。即气化增压单元将lng汽化呈成ng,并对ng进行增压。缓冲罐位于气化增压单元的下游,并用于接收并存储气态的ng。缓冲罐能够证船体开始启动时具有足够的能源动力,同时可以为船员提供生活能源。调压单元设置于缓冲罐的下游,调压单元依据需要而对缓冲罐输出的ng进行调压,并将调压后的ng通过输送至内燃机中。
60.请参阅图1至图8,供应管路3设于冷箱2和罐箱1之间,供应管路3的一端连接冷箱2的箱体21,供应管路3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罐箱1的罐体12,使得罐体12内的lng能够通过供应管路3流入箱体21内。同时,当罐体12内的lng使用完后,可以将可将供应管路3与罐箱1分离,进而使罐箱1和冷箱2断开连接,并单独将罐箱1吊运离开,将充装有lng的罐箱1吊运回甲板上,将供应管路3重新与罐箱1连接,使得该罐箱1能够重新为内燃机提供燃料,从而有效地解决lng动力船舶燃料罐的加注充装时间较长,隐患多的缺点。
61.在一些实施例中,供应管路3包括供气管路31和供液管路32。
62.其中,供气管路31的一端与罐体12可拆卸连接,并与罐体12的气相空间相连通,供
气管路31的另一端连接冷箱2的箱体21。罐体12内的部分气态的lng能够通过供气管路31直接输送至冷箱2内进行处理。
63.供液管路32的一端与罐体12可拆卸连接,并与罐体12的液相空间相连通,供液管路32的另一端连接冷箱2的箱体21。罐体12内的液态的lng能够通过供液管路32输送至冷箱2内进行处理。当罐体12内的lng使用完后,可以将供气管路31和供液管路32分别与罐箱1拆开、分离,进而使罐箱1和冷箱2断开连接,将罐箱1吊运离开,将充装满lng的罐箱1吊运回甲板上,将供气管路31和供液管路32分别重新与罐箱1连接,即可恢复对冷箱2及内燃机燃料供应。
64.需要说明的是,供气管路31和供液管路32的与箱体21相连的一端,均可固定连接在箱体21上,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在箱体21上。
65.请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罐箱1上设有第一快接接头15和第二快接接头16。其中,第一快接接头15固定于框架11上,并通过管路连通罐体12的气相空间。第二快接接头16固定于框架11上,并通过管路连通罐体12的液相空间。供气管路31的与罐体12相连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快接接头15。供液管路32的与罐体12相连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快接接头16。因此,当需要对供应管路3与罐箱1连接或分离时,可以通过供气管路31与第一快接接头15进行连接或分离,并通过供液管路32与第二快接接头16进行连接或分离,进而快速地连通或断开冷箱2与罐箱1,以便于提高罐箱1吊运和更换的效率。
6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快接接头15和第二快接接头16均为自锁接头,即第一快接接头15和第二快接接头16均具有自锁功能。具体地,当供气管路31与第一快接接头15相连接时,第一快接接头15处于连通状态。当供气管路31与第一快接接头15相分离时,第一快接接头15能够自动封闭,即自动闭合锁定第一快接接头15的出口,防止罐体12内的lng从第一快接接头15中流出,进而实现罐箱1和冷箱2的干式断开功能。同理,当供液管路32与第二快接接头16相连接时,第二快接接头16处于连通状态。当供液管路32与第二快接接头16相分离时,第二快接接头16能够自动封闭,即自动闭合锁定第二快接接头16的出口,防止罐体12内的lng从第二快接接头16中流出。
67.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气管路31和供液管路32均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用于输送lng。外管套设于内管外周,且内管和外管之间具有间隔,并形成夹层。该夹层可以在内管发生泄露时,防止lng泄露到外管外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管和外管均可采用如金属软管。
68.请参阅图2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船体上还设有第一集液盘4。第一集液盘4设于甲板上,并设于供应管路3的下方,即第一集液盘4设于供气管路31和供液管路32的轮廓下方。在对供气管路31和供液管路32与罐箱1之间进行连接和分离时,可以通过第一集液盘4收集从供气管路31和供液管路32内漏下的液体。
69.请参阅图5、图6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冷箱2还包括第二充装接头23和第二回气接头24。第二充装接头23和第二回气接头24分别设置在箱体21外部,即第二充装接头23和第二回气接头24分别外露于冷箱2。第二充装接头23通过箱体21内的管路连接供液管路32,即供液管路32的与冷箱2相连的一端通过箱体21内的管路连接第二充装接头23。第二回气接头24通过箱体21内的管路连接供气管路31,供气管路31的与冷箱2相连的一端通过箱体21内的管路连接第二回气接头24。当船体靠岸进入加气站时,也可通过第二充装接头23和供液管路32对罐体12内充装lng,并在通过第二充装接头23充装lng时,通过供气管路31和
第二回气接头24进行回气,以使罐体12的充装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当船体靠岸后也能够通过冷箱2的第二充装接头23和第二回气接头24,直接对船体上的罐箱1直接充装。
70.需要说明的是,当冷箱2通过输送管路为内燃机提供lng时,第二充装接头23和第二回气接头24均被关闭,进而使第二充装接头23与供液管路32之间断开连接,第二回气接头24与供气管路31之间断开连接。
71.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充装接头23和第二回气接头24仅需要设置在其中任一一个冷箱2中即可,无需多个冷箱2均设置第二充装接头23和第二回气接头24。
72.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船体上还设有第二集液盘5。第二集液盘5设于甲板上,并设于第二充装接头23和第二回气接头24的下方,可以通过第二集液盘5收集从第二充装接头23和第二回气接头24内漏下的液体。
73.请参阅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罐箱1还包括放散管17,放散管17设于罐体12外部,放散管17的一端连通罐体12内部,放散管17的另一端连通罐体12的外部空间,放散管17可用于将罐体12内多余的气体排放至大气中。
74.在一些实施例中,放散管17包括竖主管171、横向管172及两个竖支管173。其中,竖主管171沿竖向延伸,竖主管171的下端与罐体12内部相连通。横向管172由竖主管171的顶端向两侧分别横向延伸。两个竖支管173均沿竖向延伸,且竖支管173的上下两端均均匀开口,可分别连通外部空间,两个竖支管173分别设于横向管172的两端。因此,罐体12内部可以依次通过竖主管171、横向管172分别连通两个竖支管173,并通过两个竖支管173直接向上、向下放散气体。竖支管173与横向管172直接形成t字型结构,横向管172与竖主管171之间也形成t字型结构。因此当气体放散时,雨水会直接从两个竖支管173中流过,不会进入到竖主管171中,故不易产生积水。
75.此外,竖支管173的结构使得放散管17内部不会产生背压,不会对罐体12内的安全阀的起跳造成影响,因此该结构的放散管17不会影响罐体12内的安全阀的起跳精度,有利于简化罐体12的结构,并保证罐体12的安全性能。
76.在一些实施例中,放散管17可以通过竖主管171的顶端设置三个t型管,并依次焊接形成。
77.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横向管172也可以由竖主管171的顶端向一侧横向延伸,此时竖支管173仅设置一个,并设于横向管172的远离竖主管171的一端。
78.请参阅图11和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罐体12包括内罐123和外罐124,内罐123内部用于装载lng,外罐124套设在内罐123外部,内罐123与外罐124之间形成有夹层空间,该夹层空间为密闭空间。夹层空间内设有走液管125,走液管125的一端连通内罐123的内部空间,走液管125的另一端伸出外罐124,进而为外部提供lng的气体或液体。当走液管125破裂时,lng仍会封闭在夹层空间内,可以有效地防止低温燃料对燃料仓及船体造成低温伤害。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罐124上设有出液口和由出液口向外延伸的出液套管126,出液套管126的外端连接有一个截止阀127。走液管125的远离内罐123的一端伸入出液套管126内,并连通截止阀127。出液套管126和走液管125同时连接截止阀127,可以提高走液管125与截止阀127之间的连接强度。出液套管126也可以作为走液管125的次屏蔽结构,提高走液管125的安全性。
80.请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罐124的外壁与出液套管126的外壁之间还设有
补强板128,该补强板128的一端与外罐124的外壁相接,补强板128的另一端与出液套管126的外壁相接。补强板128的剖面可以呈弧形结构,补强板128可以环绕设置在出液套管126的外周,进而增强外罐124与出液套管126之间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走液管125的安全性。
81.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8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lng动力船舶中,将罐箱1与冷箱2分离,并间隔地设置在甲板上,罐箱1与冷箱2之间通过供应管路3进行连接,冷箱2通过输送管路与内燃机连接,进而将罐箱1内的lng输送至内燃机中使用。其中罐箱1可拆卸地设置在甲板上,且罐箱1能够被吊运。因此,当罐箱1内lng被使用完后,可将供应管路3与罐箱1分离,进而使罐箱1和冷箱2断开连接,并单独将罐箱1吊运离开,将充装有lng的罐箱1吊运回甲板上,将供应管路3重新与罐箱1连接,使得该罐箱1能够重新为内燃机提供燃料,从而有效地解决lng动力船舶燃料罐的加注充装时间较长,隐患多的缺点。且因罐箱1与冷箱2分离,燃料罐的加注充装时,仅需要吊运更换罐箱1,操作简单快捷,可大幅度节约时间。
83.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