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逃生降落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45090阅读:6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楼逃生降落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降落伞,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高楼逃生的降落伞。
背景技术
随着都市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面对突如其来的火灾、地震等灾害,如何从高楼逃生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利用降落伞从高空降落到地面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但降落伞操作复杂,一方面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员根本不会使用,另一方面普通降落伞的打开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会造成在较低楼层内的逃生者无法使用的局面。中国专利CN-1213573A号公开了一种高楼救灾降落伞,其利用铁圈先将降落伞伞衣撑开,然后利用伞的浮力降落到地面。但这种伞在使用时非常麻烦,如果铁圈太大,则携带不方便,且可能无法在伞撑起后顺利拿到室外使用;如果铁圈太小,降落伞伞衣就不会太大,不能有效地减缓降落速度,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在低楼层也能使用的安全可靠的高楼逃生降落伞。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本降落伞在伞衣底面连接有伞绳和背带,其设计要点在于在伞衣下部接有伞形充气骨架,充气骨架的一端连接进气管,在进气管上接有单向阀。平时,本降落伞的进气管一端与放置在楼上室内的带压储气瓶相连接。使用时,先手持背带将接有充气骨架的伞衣抛到窗外,然后打开阀门,向充气骨架内充入轻质气体如氦气等。通入压缩气体的充气骨架膨胀后,就会将自然伞衣撑起,并且由于充入的是轻质气体,即可使本降落伞向上飘起。最后割断充气管,系上背带,跳出窗外,利用降落伞的漂浮力,即可达到安全降落到地面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还可这样实现充气骨架的上部为弧形伞骨,其与下部的直形伞骨相对应均呈放射状排列,二者均与位于弧形伞骨端部的环形伞骨相连通。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更便于利用弧形伞骨将伞衣撑起,直形伞骨和环形伞骨能有效地支撑弧形伞骨,使伞衣在使用时不变形,从而提高安全降落性。最好在直形伞骨的两端制有穿过伞衣的伸出段。这样即可利用直形伞骨的各伸出段推开下降过程中的障碍物,防止伞衣被划破或被挂住。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单向阀外部一段的进气管上设置充气防爆块,防爆块可以是耐压性小于充气管的管段,即以其自身的爆裂,来防止因充气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充气骨架的充爆现象。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伞衣顶面连接一根定位绳,定位绳的另一端系在压缩储气瓶上。在将伞体抛出窗外后,由于定位绳的拉动,可使伞体处于正置的状态,便于随后的充气和跳伞。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未充气的伞衣可以折叠收放,使用时,只需将其充满气即可,操作简单。本降落伞从下降开始,即可起到减缓下降速度的作用,因此在较低楼层的人员也可安全使用,从而达到高层楼房内的各层住户均可使用逃生的目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伞衣3底面连接有伞绳10和背带9,在伞衣3下部接有伞形充气骨架。充气骨架的上部为弧形伞骨2,其与下部的直形伞骨1相对应均呈放射状排列。这样,可使充气骨架的重心位于使用人和伞顶之间的连线上,以更有效地保持降落伞的稳定性。在弧形伞骨2的端部连通一环形伞骨11,且直形伞骨1也与环形伞骨11相连通。直形伞骨1的两端有穿过伞衣3的伸出段,即直形伞骨1的端部伸出伞衣3,呈放射状向外延伸,以在使用时起到防止伞衣3被划破或挂住的作用。充气骨架的一端接有进气管8,在进气管8上接有单向阀7。可将进气管8与高压气瓶5实现连通,利用高压气瓶5内的高压气体对充气骨架充气。高压气瓶5内可以充空气或氦气等,最好是比重小于空气的氦气。在单向阀7外部的进气管上设有防爆块6,防爆块6是耐压性小于充气管8的软管,避免充气骨架在冲气时被充爆,影响使用。伞衣顶面中心接有定位绳4,定位绳的另一端接在高压气瓶5上。
权利要求1.一种高楼逃生降落伞,在伞衣(3)底面连接有伞绳(10)和背带(9),其特征在于在伞衣(3)下部接有伞形充气骨架,充气骨架的一端连接有进气管(8),在进气管(8)上接有单向阀(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楼逃生降落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气骨架的上部为弧形伞骨(2),其与下部的直形伞骨(1)相对应均呈放射状排列,二者均与位于弧形伞骨端部的环形伞骨(11)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楼逃生降落伞,其特征在于直形伞骨(1)的两端有穿过伞衣(3)的伸出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楼逃生降落伞,其特征在于在单向阀(7)外部的进气管上设有充气防爆块(6)。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高楼逃生降落伞,其特征在于在伞衣(3)顶面接有定位绳(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楼逃生降落伞,本降落伞在伞衣底面连接有伞绳和背带,其设计要点在于在伞衣下部接有伞形充气骨架,充气骨架的一端接有进气管,在进气管上接有单向阀。不用时,未充气的伞可以折叠收放,使用时,只需将其充满气即可,操作简单。本降落伞从下降开始,即可起到减缓下降速度的作用,因此在较低楼层的人员也可安全使用,从而达到高层楼房内的各层住户均可使用逃生的目的。
文档编号B64D17/00GK2778322SQ20052002355
公开日2006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4日
发明者吕敬辉 申请人:吕敬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