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9645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浮空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平流层浮空器,由于工作需要,需要长时间驻留在空中。现有的浮空器,在白天太阳照射条件下,囊体内气体急剧升温,囊体内部压力超压,只能通过放气方式解决,但释放气体后的囊体在夜间温度下降后,会使得浮空器浮力不够难以保持在空中,使得现有技术中的浮空器难以持续维持自身浮力的平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空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浮空器难以维持自身浮力平衡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空器,浮空器包括气囊;吊舱,连接在与气囊的下方;充放气装置,与气囊连通,充放气装置用于调节气囊内的气体量。

进一步地,浮空器还包括控制装置,与充放气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根据气囊内的压强控制充放气装置运行或停止。

进一步地,浮空器还包括测量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气囊内的压强值、气囊外部的压强值、气囊内的温度值、气囊外部的温度值、气囊内的湿度值、气囊外部的湿度值、气囊外部风力和气囊外部风向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进一步地,充放气装置包括充气装置;气管,气管的一端与气囊的充气口相连通,气管的另一端与充气装置相连通。

进一步地,充放气装置还包括储气装置,储气装置通过气管与气囊相连通。

进一步地,充放气装置还包括压缩装置,压缩装置设置在气管上。

进一步地,气管包括充气管路和储气管路,充放气装置还包括第一气阀和第二气阀,第一气阀设置在充气管路上,第二气阀设置在储气管路上。

进一步地,充放气装置还包括放气装置,放气装置通过气管与气囊相连通。

进一步地,放气装置、储气装置以及压缩装置均设置在同一管路上。

进一步地,测量装置包括压差监控器,压差监控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地,浮空器还包括固定装置,设置在吊舱与充放气装置之间,固定装置用于将充放气装置固定在吊舱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气囊上设置充放气装置,并将充放气装置与气囊相连接,当气囊内压强过大时,通过充放气装置释放气囊内的气体以降低气囊内的压强;当气囊内压强过低时,通过充放气装置对气囊充气以增大气囊内的压强。通过该装置能够使气囊适应由于昼夜温差大带来的压强变化,使气囊能够维持自身浮力平衡,进而使浮空器能够长期驻留在空中。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空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气囊;20、吊舱;30、充放气装置;31、充气装置;32、气管;32a、充气管路;32b、储气管路;33、压缩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空器的实施例,该浮空器包括气囊10、吊舱20以及充放气装置30。其中,吊舱20连接在气囊10的下方,通过气囊10吊挂吊舱20,以使吊舱20飘浮在空中。充放气装置30与气囊10的内部连通,通过充放气装置30能够对气囊10进行充气或放气操作,以调节气囊10内的气体量。

应用该浮空器,在气囊10上设置充放气装置30,并将充放气装置30与气囊10相连接,当气囊10内气体压强过大时,通过充放气装置30释放气囊10内的气体以降低气囊10内的气体压强;当气囊10内的气体压强过低时,通过充放气装置30对气囊10充气以增大气囊10内气体的压强。通过该装置能够使气囊10适应由于昼夜温差大带来的压强变化,使该浮空器能够维持自身浮力平衡,进而能够使浮空器能够长期驻留在空中。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浮空器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充放气装置30电连接,控制装置可根据气囊10内的气体压强控制充放气装置30运行或停止。具体地,当气囊10内气体压强过小时,控制装置控制充放气装置30对气囊10充气,以增大气囊10内的气体压强;当气囊10内气体压强过大时,控制装置控制充放气装置30对气囊10放气,以减少气囊10内的气体压强;当气囊10气体压强适当时,充放气装置30停止工作。

其中,该浮空器还包括测量装置,测量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通过测量装置测量气囊10内的气体压强值,并将测量数据实时反馈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检测数据实时控制充放气装置30工作。为了使浮空器浮动更加稳定,测量装置可同时测量气囊10内部压强和气囊10外部压强,将气囊10内、外部压强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而能够减少浮空器的浮动。为了使测量数据更加准确,测量装置还可测量气囊10内、外部的温度值与湿度值,进而还可以检测气囊10外部风力、风向等。当然,测量装置也可以间隔地将测量数据反馈至控制装置。

具体地,该充放气装置30包括充气装置31和气管32,气管32的一端与气囊10的充气口相连通,气管32的另一端与充气装置31相连通。充气装置31通过气管32向气囊10内部充气。其中,充气装置31可以设置为压缩气罐,也可设置为风机。在本实施例中,将充气装置31设置为气罐,将控制装置与该充气通路上的阀门连接,以控制该充气阀门的打开或关闭,进而能够根据需要对气囊10进行充气操作。本实施例中选用气罐作为充气装置31,可在气罐中存储与气囊10内相同的气体,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气囊10内填充的为氦气,充气气罐中也填充为氦气,以在对气囊10进行充气时,能够保证气囊10内气体一致,增加气囊10的安全性。

该充放气装置30还包括放气阀门,该阀门安装在气囊10的气口处。当气囊10内部气体压强过大时,可打开放气阀门对气囊10进行放气,以降低气囊10内的气体压强,待气囊10内部压强与外界气压相适应后,关闭放气阀门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该充放气装置30还包括储气装置,气管32包括充气管路32a和储气管路32b,储气装置通过储气管路32b与气囊10相连通。具体地,可与气囊10上的放气阀门相连通,以收集气囊10内释放处的气体。

其中,该充放气装置30还包括压缩装置33,压缩装置33设置在储气管路32b上且位于气囊10与储气装置之间,气囊10释放出的气体经压缩装置33压缩后进入储气装置内,进而能够对气囊10内释放出的气体进行再利用,当充气装置31内的气体用完后,可利用储气装置内的气体对气囊10进行充气。

充气装置31设置为气罐,可分别设置两个气罐,一个气罐用于充气,一个气罐用于储气。也可设置一个气罐,通过两条通路分别连接气罐与气囊10,将其中一条通路设置为充气通路,将另一条通路设置为储气通路。在本实施例中,充气装置31选用的气罐与储气装置相连通,即该充气气罐与储气装置为一体结构。如图1所示,充气装置31既可以实现充气,也可对气囊10内释放的气体进行存储。其中,气管32可分为充气管路32a和储气管路32b,充气管路32a的一端与充气装置31的充气口连通,充气管路32a的另一端与气囊10的充气口连通。储气管路32b的一端与充气装置31的储气口连通,储气管路32b的另一端与气囊10的排气口连通。

具体地,充气管路32a和储气管路32b上均设置有阀门,具体地,在充气管路32a上设置第一气阀,在储气管路32b上设置第二气阀。第一气阀和第二气阀可以设置为双向阀门,也可设置为单向阀。当第一气阀和第二气阀为双向阀门时,在对气囊10充气时,打开充气管路32a上的第一气阀并关闭储气管路32b上的第二气阀。在对气囊10放气时,打开储气管路32b上的第二气阀并关闭充气管路32a上的第一气阀。当第一气阀和第二气阀为单向阀时,即充气管路32a上的第一气阀只允许气体由充气装置31的充气口流动至气囊10内,储气管路32b上的第二气阀只允许气体由气囊10流动至充气装置31的储气口。当需要对气囊10充气时,打开充气管路32a上的第一气阀,当需要对气囊10放气时,打开储气管路32b上的第二气阀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该测量装置包括压差监控器,压差监控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具体地,该压差监控器可分别测量气囊10内部的气体压强和气囊10外部的大气压强,通过比较二者的压强差来控制充放气装置30。当通过测量得到的压强差大于预设范围时,即气囊10内部压强大于外部大气压强时,充放气装置30执行放气操作,以减少气囊10内的压强。当通过测量得到的压强差小于预设范围时,即气囊10内部的压强小于外部大气压强时,充放气装置30执行充气操作,以增加气囊10内的压强。

为了稳固设置充放气装置30,该浮空器还包括固定装置,固定装置设置在吊舱20与充放气装置30之间,固定装置用于将充放气装置30固定设置在吊舱20内,以保证充放气操作的正常进行。具体地,可在吊舱20内设置支架,将充放气装置30固定安装在支架上;或通过螺栓等紧固件直接将充放气装置30安装在吊舱20上。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空器,在将该浮空器放置在平流层时,当白天环境温度升高时,气囊10内部温度升高,气体压强急剧增大,此时开启储气管路32b,利用导管将气囊10内的气体引入压缩装置33进行压缩,并实时通过压差监控器监测气囊10内、外部的压强变化,控制气囊10内、外的压强差维持在正常工作范围内。在夜晚温度降低时,气囊10内气体温度降低,气囊10内压强减小,此时将开启充气管路32a,将气罐内的气体适量放出以对气囊10进行充气,以增大气囊10内压强,增大气囊10的浮力。通过该浮空器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浮空器由于白天气囊10压强过大、夜间气囊10压强过小的问题,使浮空器能够长期、稳定地驻留在空中。并且,在使用该浮空器之前,可以在气罐内预存一定量的氦气,当气囊10由于泄漏引起氦气量下降时,还可以适时进行补充调节,以提高该浮空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