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反馈的信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8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反馈的信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办公用品,涉及一种通讯用信封。
目前广泛使用的信封通常使用一次就废弃了,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大国来说,仅信封用纸每年需几十吨之多,为此,如能制作一种既方便又能重复使用的信封,将无疑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纸源紧缺的今天,如能节省一批优质纸张,用来印刷科技文化书藉,将更有益于中华民族的昌盛繁荣。
本实用新型所说的可返馈的信封是由信袋1和与信封相连的(亦可以独立的)附加封面2所组成。在信袋和附加封面的左上角均印有邮政编码空格,右上角的适当位置印有粘贴邮票的空格标记。附加封面2兼有信函封口的功能,其上的e-f虚线区可供第一次寄信时的封口用(刷浆糊区),其上的f-g虚线区可供返馈时封口用。
当信函写好后,装入信袋1中,然后用附加封面2封口(仅用e-f区封口),完成信函的封装工作。在信袋表面的左上角邮政编码空格内填入寄信单位的邮政编号,以及具体地址、单位、姓名等信件必要的内容,从而作好了返馈的必要准备(可方便收信人的复信)。对于“单位”的公函,可以将上述必要的内容事先印刷好(当然姓名可不印)。在附加封面的左上角邮政编码空格内填上收信人的邮政编号以及具体地址、单位、姓名等信件必要的内容,完成信函的寄发手续,然后将附加封面的尾端(h端)插入1D与1B构成的空隙(插袋)中,贴上邮票,即可发送。
当收信人收到来信后,可按本实用新型预先设置的切口(R区),插入小刀,沿虚线e切开信函的封口。
图1 为可返馈信封的示意图。
图2 为可返馈信封的展开图。
图3 为可返馈信封展开图印刷面的示意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简要地阐明可返馈信封的制作过程按附图2裁切的纸,其中m为15毫米左右,j为20~22毫米,i≥70毫米,k为20~25毫米,h比信封的宽度小20毫米左右,l比信封的长度小10毫米左右,α1=α2=30°~45°,C,d虚线间距离≤10毫米,图示阴影区为信袋固定封口端的刷浆糊区,信封的其余尺寸可随信封所需的大小而变化,与目前市场供应的信封相一致。
制作时,先沿虚线a折叠,使1B复盖在1A上,然后沿虚线b折叠,并在1C表面刷上浆糊,再粘贴在1A的反面,最后按虚线C折叠,并在1D的阴影区刷上浆糊,将1D粘贴在1B上,完成信袋的固定封口并形成插袋,即1D的非阴影区与1B之间形成一空隙——插袋,可供附加封面的尾端h的插入,至此,信封的信袋部分制作完成;再将附加封面沿虚线e折叠盖在信袋上,即构成本实用新型所说的可返馈信封。由于切口的α1角是预先裁好的,故在制作过程中,会自动完成本实用新型所说的切口(图1所示的R区),以便于用小刀插入切口,沿虚线e切开信函的封口。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既可节省制作信封用纸,又能为复信人提供方便,特别是,当工厂、机关、学校等单位大量发信并需要信息返馈时,信袋上可事先印好发信人的邮政编码、地址、单位名称等内容,再盖上邮资已总付的邮戳,收信人就可尽快地按信函内容,迅速地返馈信息。
此外,当本发明的信封需要进行二次返馈,三次返馈以及多次返馈时,可以使用独立的附加封面,其长度比相连的附加封面长10~15毫米,增长部分起信函的封口作用;同时,对信袋的粘贴邮票标志区的附近范围预先进行表面处理,在处理后的表面上盖上邮资已付邮戳,当信件完成返馈功能后,该邮戳可用物理的方法(亦可用化学的方法)揩去,这样本实用新型可实行多次返馈,直至信袋不能再利用为止。
权利要求
1.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可返馈的信封,其特征在于信封的信袋和附加封面组合而成。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信封,其特征在于在信袋的右端固定封口处有一插袋,可供附加封面尾端h的插入。
3.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信封,其特征在于信封的左下端设有一个切口(R区),便于收信人将小刀插入,沿虚线e切开信函的封口。
4.如权利要求
书所述的信封,其特征在于在附加封面的左下方的反面有一条折叠线g,沿虚线g切下多余部分纸片,留下部分可作返馈信函的封口。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可反馈的信封,它由信袋和附加封面组合而成,特别适用于工厂、机关、学校等单位发送书面订货单、调查信息单之类的函件,可获得快速反馈的效果。
文档编号B65D27/06GK87200243SQ87200243
公开日1987年10月14日 申请日期1987年1月22日
发明者车金林, 陆立丰 申请人:车金林, 陆立丰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