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室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96919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室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多室袋具备形成有强密封部和弱密封部的袋主体,该强密封部通过将两片薄片材料相接合来划定内部空间;该弱密封部通过将上述两片薄片材料可剥离地相接合来至少将上述内部空间分隔成药剂容纳室和药液容纳室,其特征在于,具备以覆盖上述药剂容纳室的方式分别层叠在两片薄片材料上的一对保护片,其中一侧薄片材料以及层叠在该薄片材料上的一侧保护片由透明薄片构成,并且另一侧保护片形成为使其能够吸收使药剂变质的恶因物质,各保护片与薄片材料和从该薄片材料伸出的相反侧的保护片中至少任一方接合以形成沿划定药剂容纳室的强密封部延伸的第一外侧密封部;并且与薄片材料接合并在与对置的薄片材料之间形成空间以形成沿划定药剂容纳室的弱密封部延伸的第二外侧密封部,上述第一外侧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内侧边缘位于划定药剂容纳室的强密封部内侧边缘的外侧,在该强密封部内侧边缘和位于该内侧边缘的外侧的第一外侧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使一侧的保护片侧空间与另一侧的保护片侧空间连通的连通部。此外,此处所谓"以可以吸收恶因物质的方式构成"是指向保护片掺入吸收恶因物质的素材,或者设置吸收恶因物质的吸收层,在面向薄片材料的保护片的内面上直接或间接地设置吸收恶因物质的吸收剂。 通过上述结构的多室袋,由于其中一侧的薄片材料和一侧的保护片由透明薄片构成,从该一侧直接用视觉确认药剂容纳室内状况,从而能够确认药剂状态。
并且,由于该多室袋经由连通部使于其中一侧的保护片侧形成的空间与于另一侧的保护片侧形成的空间连通,从而从一侧的保护片进入到一侧的保护片侧空间的恶因物质通过连通部流入另一侧的保护片侧空间,从而被以能够吸收恶因物质的结构形成的另一侧保护片吸收。即,由于一侧保护片侧形成的空间与于另一侧保护片侧形成的空间连通,进入的恶因物质欲在两空间内以均匀的浓度分布。因此,由于另一侧保护片逐渐吸收恶因物质,两空间的恶因物质浓度变低,其结果为从一侧保护片进入的恶因物质在通过袋主体(薄片材料)之前就被另一侧保护片吸收。并且,欲通过另一侧保护片的恶因物质由于依靠该保护片自身功能而被吸收,因此不能到达空间内。 从而,该多室袋即使其中一侧的薄片材料及保护片中没有使得缺乏透明性的吸收剂或阻挡层,也能够阻止恶因物质到达药剂容纳室从而防止药剂变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优选地,上述袋主体在药剂容纳室的一端侧形成有上述药液容纳室,并且在药剂容纳室的其他端侧还形成有与排出和药液混合后的药剂的口部构件连通设置的空室;上述强密封部包括接合上述薄片材料的两侧端部之间的一对第一强密封部以及接合上述薄片材料的两端部之间的一对第二强密封部;上述弱密封部为了将内部空间分隔成药剂容纳室、药液容纳室以及空室三部分而隔开间隔形成有两条;各保护片与两侧端部对置的薄片材料的侧端部以及从该薄片材料伸出的相反侧的保护片的侧端部中至少任一方接合以形成上述第一外侧密封部,至少在任何一侧的第一强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与第一外侧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之间形成有上述连通部。 如此,由于在袋本体内形成空室,在给药时药剂或药液不会直接排出,从而能够防止错误给药。即,由于能够使药剂容纳室和药液容纳室连通并使药剂和药液混合后再使药剂容纳室与空室连通,不会发生药剂未与药液完全混合的状态下被排出的情况,安全有保障。并且,由于至少一侧的第一强密封部的内侧边缘和第一外侧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之间形成有上述连通部,进入一侧的保护片侧空间的恶因物质能够被另一侧的保护片吸收,能够防止由恶因物质导致的药剂变质。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案,优选地,上述连通部形成于划定药剂容纳室的一对第一强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与一对第一外侧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之间。这样,由于在袋主体(薄片材料)两侧的两个位置形成有连通部,能够将进入一侧保护片侧的恶因物质可靠地引入另一侧保护片侧的空间并将其吸收。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案,上述连通部可以由穿透设置于上述强密封部的开口构成。这样,能够在维持药剂容纳室为封闭空间的同时经由开口使两空间连通。此外,所谓开口是除了包括圆孔和长孔,还包括多边形孔等的概念。 并且,作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案,上述强密封部通过两片薄片材料的外周端部之间的相接合而形成,并且第一外侧密封部通过从薄片材料伸出的保护片端部之间的相接合而形成,上述连通部由形成于划定上述药剂容纳室的强密封部的外侧边缘与第一外侧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之间的间隙而构成。这样,即使在强密封部不设置开口,经由连通部(间隙)也可以将进入一侧保护片侧空间的恶因物质可靠地引入另一侧保护片侧空间并将其吸收。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多室袋达到以下卓越效果,即在不需要繁杂操作就能够对容纳的药剂进行准确的确认的基础上,阻止使药剂变质的物质到达药剂容纳室内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药剂的变质。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为整体立体图,(b)为分解立体图。 图2为第一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表示省略药剂及稀释室状态的主视
图,(b)表示省略药剂及稀释室状态的后视图,(c)表示中间纵向剖面图。 图3为第一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表示俯视图,(b)表示仰视图,(c)表
示侧视图。 图4为第一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部分放大图,表示图2(a)中A_B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第一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为强调表示接合薄片材料之间的强密封部的主视图,(b)为强调表示可剥离地接合薄片材料之间的弱密封部(第一弱密封部及第二弱密封部)的主视图,(c)为强调表示保护片接合于袋主体的外侧密封部的主视图。
图6是为了说明第一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保护片的层构造的说明图,(a)表示设置于正面侧的一侧保护片的层构造图,(b)表示设置于背面侧的另一侧保护片的层构造图。
图7为第一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部分剖面图,(a)为表示图4的C-C剖面图,(b)表示图4的D-D剖面图。 图8为第一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表示容纳药剂及稀释液状态的主视图,(b)表示剥离弱密封部(第一弱密封部及第二弱密封部)后使各室处于开通状态时的中间纵向剖面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表示整体立体图,(b)为分解立体图。 图10为第二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表示省略药剂及稀释室状态下的主视图,(b)表示省略药剂及稀释液状态下的后视图,(c)表示中间纵向剖面图。 图11为第二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表示俯视图,(b)表示仰视图,(c)
表示侧视图。 图12为第二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部分放大图,表示图10(a)的E-F部分的放大图。 图13为第二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为强调表示接合薄片材料之间的强密封部的主视图,(b)为强调表示可剥离地接合薄片材料之间的弱密封部(第二弱密封部及第二弱密封部)的主视图,(c)为强调表示保护片接合于袋主体的外侧密封部的主视图。
图14为第二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部分剖面图,(a)表示图12的G_G剖面图,(b)表示图12的H-H剖面图。 图15为第二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表示容纳药剂及稀释剂状态的主视图,(b)表示剥离弱密封部(第二弱密封部及第二弱密封部)使各室处于开通状态的中间纵向剖面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表示整体立体图,(b)表示分解立体图。 图17为第三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表示省略药剂及稀释室状态下的主
视图,(b)表示省略药剂及稀释室状态下的后视图,(c)表示中间纵向剖面图。 图18为第三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的说明图,(a)表示俯视图,(b)表示仰视图,(c)
表示侧视图。 图19为第三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部分放大图,表示图17(a)的I-J部分放大图。
图20为第三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为强调表示接合薄片材料之间的强密封部的主视图,(b)为强调表示可剥离地接合薄片材料之间的弱密封部(第三弱密封部及第三弱密封部)的主视图,(c)为强调表示保护片接合于袋主体的外侧密封部的主视图。
图21为第三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部分剖面图,(a)表示图19的K_K剖面图,(b)表示图19的L-L剖面图。 图22为第三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表示容纳药剂及稀释剂状态下的主视图,(b)表示剥离弱密封部(第三弱密封部和第三弱密封部)后使各室处于开通状态下的中间纵向剖面图。 图23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案中多室袋的说明图,(a)为用剖面线强调表示强密封部及弱密封部,用点来强调表示外侧密封部的部分放大主视图,(b)表示(a)的M-M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多室袋,10...袋主体,11...药剂容纳室,12...稀释液容纳室(药液容纳室),13...空室,14. .. 口部构件,20a、20b...保护片,IOO...内部空间,101a、 101b...薄片材料,102...强密封部,102a、102b...第一强密封部,102c、102d...第二强密封部,103...第一弱密封部(弱密封部),104...第二弱密封部(弱密封部),104a...易开通部,104b、104b…直线部,105、105"...连通部,105'...开口 (圆孔),200...外侧密封部,200c、200d...第二外侧密封部,200a、200b...第一外侧密封部,X...第一空间,Y...第二空间
具体实施例方式
接下来,对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参照附图来进行说明。
此多室袋如图1 图4所示,包括至少形成有容纳粉状或液体状药剂的药剂容纳 室11和容纳药液的药液容纳室12的袋主体10 ;以及以包覆上述药剂容纳室11的方式设 置于袋主体10两面的一对保护片20a、20b。 更加具体来说,本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l形成有容纳药剂的药剂容纳室ll ;容纳 药液(稀释液)的药液容纳室(以下称作稀释液容纳室)12 ;以及与用于排出混合了稀释 液的被稀释后的药剂的口部构件14连通设置的空室13,从给药的安全性来考虑,将药剂容 纳室11设置于中间,其两侧设置上述稀释液容纳室12和空室13。并且,就本实施方案中的 多室袋1而言,药剂容纳室11中容纳的药剂以会因水分及氧气影响而变质的粉状抗生剂为 对象,作为稀释液容纳室12中容纳的稀释液(药液),例如,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为对象, 将稀释液容纳室12置于上侧的同时将空室13置于下侧的状态下,能够经由口部构件14给 予与稀释液混合(稀释)的药剂。 上述袋主体10通过接合重叠的两片薄片材料101a、101b而形成。更具体来说,该 袋主体10包括重叠的两片薄片材料101a、101b相接合来划定内部空间100的强密封部 102 ;以及薄片材料101a、101b之间可剥离地接合,从而将上述内部空间100分隔成药剂容 纳室11及稀释液容纳室12的弱密封部103。 因为本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1包括空室13,袋主体IO通过将两片薄片材料101a、 101b之间可剥离地接合来形成两条弱密封部103、104,以将由强密封部102划定的内部空 间100分隔成三部分。从而,该袋主体10通过剥离其中一侧的弱密封部(以下称为第一弱 密封部)103,能够使药剂容纳室11与稀释液容纳室12连通,通过剥离另一侧弱密封部(以 下称为第二弱密封部)104能够使药剂容纳室11与空室13连通。 本实施方案中,两片薄片材料101a、101b的外形与袋主体10的正面形状相对应地 形成为大致的长方形,通过接合相互的外周端部(形成强密封部102)划定上述内部空间 IOO,通过在长尺寸方向隔开间隔而接合对置的部分之间(形成第一弱密封部103及第二弱 密封部104),使上述内部空间100划定成药剂容纳室11、稀释液容纳室12以及空室13。
上述强密封部102如图5(a)所示,包括为了划定内部空间100而隔开间隔在两 侧端侧形成的一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 ;以及以连接该一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 的两端之间的方式形成的一对第二强密封部102c、102d。本实施方案中,如上所述,由于接 合长方形薄片材料101a、101b的外周端部而形成强密封部102,所以上述一对第一强密封 部102a、102b以及一对第二强密封部102c、102d划定上述内部空间IOO使其在主视图中呈 大致的长方形。 并且,一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中划定药剂容纳室11及空室13的部分比划 定稀释液容纳室12的部分更宽,其中一侧的第一强密封部102a中划定药剂容纳室11的部 分比划定空室13的部分更宽。 并且,在该一侧的第一强密封部102a中划定药剂容纳室11的宽幅部分设置有后 述的使第一空间X和第二空间Y(参照图2(c))连通的连通部105。本实施方案中的连通 部105由在第一强密封部102a向第一强密封部102a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的多个 开口 105'...构成,各开口 105'...形成为圆孔。上述连通部105的开口面积优选为非粘贴密封部分面积(接下来称为保护面积)的1% 20%,该非密封部分非粘贴部分是由 在薄片材料101a、101b上密封保护片20a、20b的外周部的部分(后述的第一外侧密封部 200a、200b及第二外侧密封部200c、200d(参照图5(c)))包围的部分。即,如果连通部105 的开口面积比保护面积的l^小,恶因物质的通过效率(通过保护片20b的恶因物质吸收效 率)降低,开口面积大于20%的话,就必须增大设置有连通部105(开口 105')的第一强 密封部102a的宽度,因其不仅使药剂容纳室11中药剂的容纳空间变小,而且妨碍弱密封部 103、 104的开通,所以优选地使开口面积为保护面积的1% 20%。 上述第一弱密封部103如图5(b)所示,其两端与为了划定上述内部空间100而隔 开间隔形成的强密封部102(位于袋主体IO两侧端部的一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连 接,本实施方案中由笔直延伸的带状区域构成。与此相对,就第二弱密封部104而言,相对 于第一弱密封部103隔开间隔而并列设置,并与第一弱密封部103同样地,其两端与划定内 部空间100的强密封部102(—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连接。 本实施方案中的第二弱密封部104包括以向药剂容纳室ll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 易开通部104a ;以及从该易开通部104a的两端笔直延伸并与强密封部102连接的一对直 线部104b、104b。上述易开通部104a由将顶点置于药剂容纳室11侧的弯曲区域构成,药 剂容纳室11侧的边缘以及空室13侧的边缘分别在向药剂容纳室11侧变位的位置上形成 顶点。并且,该易开通部104a以空室13侧边缘形成的顶点比直线部104b、104b在药剂容 纳室11侧的边缘更靠向药剂容纳室11侧的方式形成。从而,在挤压袋主体10来施加内压 时,第二弱密封部104能够从易开通部104a优先剥离。 并且,上述口部构件14如图2(c)所示,以被夹在构成袋主体10的两片薄片材料 101a、101b的状态,与各薄片材料101a、101b接合,并且空室13与该口部构件14的内部连 通的方式设置。 构成袋主体10的两片薄片材料101a、101b分别为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至少作为 袋主体10正面侧的一侧的薄片材料101a采用透明薄片。作为该透明薄片,能够采用低密 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聚酰亚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聚乙烯醇(PV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环稀共聚物、环烯烃聚合物环稀聚合物等作为医 疗用容器被人们公知的各种树脂的单层或层叠后形成的多层物质。特别地,该两片薄片材 料(透明薄片)101a、101b优选采用由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的混合树脂层(厚度为 20ym)、聚乙烯(PE)层(厚度为60ym)、环稀共聚物(COC)层或环烯烃聚合物(COP)层(厚 度为20 ii m)、聚乙烯(PE)层(厚度为50 ii m)组成的多层结构物质。 本实施方案的多室袋l中的薄片材料101a、101b之间的接合,薄片材料101a、101b 与保护片20a、20b的接合,口部构件14与薄片材料101a、101b的接合采用热熔敷方式进 行。 上述一对的保护片20a、20b如图5(c)所示,其两端部与薄片材料101a、101b接合 并其两侧端部也与薄片材料101a、101b接合,由该接合部形成包围药剂容纳室11的外侧密 封部200。 本实施方案中,各保护片20a、20b如图1及图2所示,以对应于袋主体10中的药 剂容纳室11形状的尺寸形成为大致的四角形。即,设定为与划定药剂容纳室11的一对第 一强密封部102a、102b,第一弱密封部103以及第二弱密封部104(直线部104b、104b)的外侧边缘所划定的区域大致相同的形状及尺寸。 并且,就本实施方案中多室袋1而言,因为药剂容纳室11中容纳的药剂为会因水 分及氧气而变质的抗生剂,所以向一对保护片20a、20b赋予能够阻止水分及氧气通过的水 蒸气阻挡性及氧气阻挡性。此外,保护片20a、20b的水蒸气渗透率优选为5g/m2 24hr以 下,氧气透过率优选为lcc/m2 day atm以下。 其中一侧保护片20a如上所述采用具有水蒸气阻挡性及氧气阻挡性的透明薄片。 作为该透明薄片可以采用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酰胺上蒸镀氧化铝(矾土) 及/或氧化硅(硅石)所得物质,或聚偏二氯乙烯等公知的各种树脂薄片。并且,也可以层 叠具有水蒸气阻挡性的树脂与具有氧气阻挡性的树脂。作为具有氧气阻挡性的树脂,除上 述之外还可以举出聚乙烯醇(PVA)及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EVOH)等。在本实施方案中, 其中一侧的保护片20a如图6(a)所示采用如下叠层的4层结构在外面侧具有的两层为在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上蒸镀氧化铝(AL203)的第一层Fa及第二层Fb,与此相对, 朝向内面侧具有由尼龙(Ny)构成的第三层Fc,由聚乙烯(PE)构成的第四层Fd。
与此相对,另一侧的保护片20b采用除了具有水蒸气阻挡性及氧气阻挡性之外还 具有水分吸收性的薄片。该薄片可以采用铝箔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酰胺上 蒸镀铝后层叠水分吸收层所形成的物质。本实施方案中,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如图6所示, 采用从外侧开始为由铝箔构成的第一层Fa'、由聚乙烯(PE)构成的第二层Fb'、由聚乙 烯(PE)中掺入作为水分吸湿剂的氧化钙(CaO)的第三层Fc'、由聚乙烯(PE)构成的第四 层Fd'的4层结构。这样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因为具有铝箔或蒸镀铝形成的层,虽然不透 明,但与由透明薄片构成的一侧保护片 20a相比不仅水蒸气阻挡性及氧气阻挡性高而且具 有遮光性,能够有效防止药剂变质。 并且,一侧的保护片20a如图2(a)所示,为了覆盖药剂容纳室11层叠于和一侧的 薄片材料101a,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如图2(b)所示,为了覆盖药剂容纳室11层叠于另一 侧的薄片材料101b。保护片20a、20b接合于薄片材料101a、 101b所形成的外侧密封部200 如图5 (c)所示,形成有沿一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 102b的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200b,沿第 一弱密封部103及第二弱密封部104的一对第二外侧密封部200c、200d。上述一对第二外 侧密封部200c、200d以与第一弱密封部103及第二弱密封部104大致在整个区域内相重合 的方式形成。与此相对,一对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200b中,一侧(一侧端部)的第一外侧 密封部200a以其内侧边缘E1与划定药剂容纳室11的强密封部102(第一强密封部102a) 内侧边缘E2相比更靠向外侧的方式形成。本实施方案中,以与对应的第一强密封部102a 相比更窄的宽度重合在该第一强密封部102a的方式形成。此外,另一侧的第一外侧密封部 200b可以以对应于第一强密封部102b宽度而形成,但在本实施方案中以对应于一侧的第 一外侧密封部200a的宽度而形成。 本实施方案中的保护片20a、20b因为以与划定一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第 一弱密封部103以及第二弱密封部104的外侧边缘的区域相对应的尺寸及形状形成,所以 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200b使其外侧边缘E3与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外侧边缘(薄片 材料101a、 10lb的侧端)E4对齐而形成。从而,如上所述,通过设定成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 宽度比第一强密封部102更窄,使得一侧的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200b能够避开形成于第 一强密封部102的连通部105。
这样通过将一对保护片20a、20b接合于袋主体IO(薄片材料lOla、 101b),如图 2(c)及图7(a)所示,在一侧的薄片材料101a(袋主体10)与一侧的保护片20a之间形成有 空间(以下称为第一空间)X,并且在另一侧的薄片材料101b(袋主体10)与另一侧的保护 片20b之间形成有空间(以下称为第二空间)Y,如图7(a)及图7(b)所示,经由于保护片 20a、20b —侧端侧的外侧密封部200( —侧的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的内侧边缘El与袋主 体10 —侧端侧的强密封部102( —侧的第一强密封部102a)内侧边缘E2之间设置的连通 部105(孔105'...)使第一空间X和第二空间Y处于连通状态。 本实施例中的多室袋1由以上结构构成,接下来对其作用进行说明,该多室袋1虽 然向其一侧的保护片20a赋予了水蒸气阻挡性及氧气阻挡性,但为了确保透明性其水蒸气 阻挡性不完善,并且由于并未赋予其水分吸湿功能,水分会通过该一侧的保护片20a到达 第一空间X内。但是,本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1中,向另一侧的保护片20b赋予比一侧保 护片20a更高的水蒸气阻挡性及氧气阻挡性并且赋予水分吸湿性,并使该另一侧的保护片 20b与袋主体10之间形成的第二空间Y,经由连通部105与第一空间X连通,因而使进入第 一空间X的水分经由连通部105进入第二空间Y。这样,通过另一侧的保护片20b的水分吸 湿性能吸收进入第二空间Y的水分。更加具体来说,如果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吸收水分,则 为了使连通的第一空间X与第二空间Y之间的水分浓度均等,进入第一空间X的水分被引 入到第二空间Y,从而被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吸收。从而,氧气和水分不会到达药剂容纳室 ll,防止容纳的药剂变质。 并且,因为一侧的保护片20a及袋主体IO(—侧的薄片材料101a)为透明的,如图 8(a)所示,能够对药剂容纳室11中容纳的药剂进行视觉确认,如图8(b)所示,剥离第一弱 密封部103使药剂容纳室11与稀释液容纳室12连通时,能够确认药剂的稀释状态。并且, 通过剥离第二弱密封部104,能够将稀释的药剂经由空室13及口部构件14给予。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多室袋1由于一侧的薄片材料101a及一侧的保护片20a 由透明薄片构成,不必进行剥离保护片20a这种复杂操作,而能够一 目了然地准确确认药 剂的状态。并且,由于在保护片20a、20b的至少一侧端侧的外侧密封部200的内侧边缘E1 与袋主体10的至少一侧端侧的强密封部102的内侧边缘E2之间形成有使一侧的保护材料 101a与一侧的保护片20a之间的第一空间X和另一侧的保护材料101b与另一侧的保护片 20b之间的第二空间Y连通的连通部105,能够使通过一侧的保护片20a进入第一空间X的 水分流入第二空间Y并被划定该第二空间Y的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吸收。
更进一步,由于向一对保护片20a、20b赋予氧气阻挡性,使抗生剂变质的氧气无 法进入,由此能够防止抗生剂变质。并且,本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1由于在另一侧的保护片 20b上设置由铝箔构成的第一层Fa'来赋予遮光性,如果以该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处于外 侧的方式对其进行对折,则光不会直接到达药剂容纳室ll,而能够防止抗生剂由于光照射 而引起的变质。 并且,由于通过穿透设置于上述强密封部102的多个孔105'...构成上述连通 部105,因而能够在维持药剂容纳室11为封闭空间的同时经由各孔105'...使第一空间 X与第二空间Y连通。 接下来,对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案中的多 室袋如图9 图15所示,除了使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连通的连通部形状不同之外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多室袋相同,因而对于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结构或相当于第一实施方案的结构 赋予相同名称及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1如图13(a)所示,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地,强密封部102 包括为了划定内部空间100隔开间隔在两侧端侧形成的一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 ; 以及以连接该一对的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两端之间的方式形成的一对第二强密封部 102c、102d。在本实施方案中,如上所述由于通过将长方形的薄片材料101a、101b外周端 部之间接合来形成强密封部102,上述一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与一对第二强密封部 102c、102d划定内部空间100使其在主视图中呈长方形。 —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中划定药剂容纳室11及空室13的部分与划定稀释 液容纳室12的部分相比更宽,一侧的第一强密封部102a的划定药剂容纳室11部分比划定 空室13部分更宽。并且,如图13(c)所示,一对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200b中,一侧( 一侧 端部)的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的内侧边缘El比划定药剂容纳室ll的强密封部102(第一 强密封部102a)的内侧边缘E2更加靠向外侧而形成。 在一侧的第一强密封部102a的划定药剂容纳室11宽幅部分(第一外侧密封部 200a的内侧边缘E1与划定药剂容纳室11的强密封部102(第一强密封部102a)的内侧边 缘E2之间)设置有作为连通部105的开口 。该连通部(开口 ) 105以向第一强密封部102a 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长孔形成。从而,如图14(a)及图14(b)所示,与第一实施方案中由多个 孔105'...构成连通部105相同地,在维持药剂容纳室11为封闭空间的同时经由长孔105 使第一空间X与第二空间Y连通,从而使通过一侧的保护片20a进入第一空间X的水分流 入第二空间Y并被划定该第二空间Y的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吸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1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地,由于一侧的薄片材 料101a及一侧的保护片20a由透明薄片构成,不必进行剥离保护片20a这种复杂操作,而 能够一 目了然地准确确认药剂状态。并且,由于在至少一侧端侧的外侧密封部200的内侧 边缘E1与强密封部102的内侧边缘E2之间,形成有使一侧的薄片材料101a和一侧的保护 片20a之间的第一空间X与另一侧的薄片材料101b和另一侧的保护片20b之间的第二空 间Y连通的连通部105,能够使通过一侧的保护片20a进入第一空间X的水分流入第二空间 Y并被划定该第二空间Y的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吸收。 并且,由于向一对保护片20a、20b赋予氧气阻挡性,不会发生使抗生剂变质的氧 气进入的情况,从而能够防止抗生剂变质。并且,本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l由于在另一侧的 保护片20b上设置铝层来赋予遮光性,若将该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对折使其成为外侧以该 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处于外侧的方式对其进行对折,光就不会直接照射药剂容纳室11,从 而能够防止由于光照射弓I起的抗生剂变质。 并且,由于上述连通部105由穿透设置于上述强密封部102的长孔构成,能够在维
持药剂容纳室11为封闭空间的同时经由长孔105使第一空间X与第二空间Y连通。 接下来,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案中的多室
袋如图16 图22所示,由于除了使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连通的连通部的配置不同之外与
第一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相同,对于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结构或相当于第一实施方案的
结构赋予相同名称及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对不同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多室袋1如图16所示,于药剂容纳室11的两侧设置有使第一空间X与第二空间Y连通的连通部105。具体来说,本实施方案中的强密封部102如图20(a)所示, 包括为了划定内部空间100于两侧端侧隔开间隔而形成的一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 ; 以连接该一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两端之间的方式形成的一对第二强密封部102c、 102d。并且,一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的划定药剂容纳室11部分与划定稀释液容纳室 部分及划定空室13部分相比更宽幅。 并且,在两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的划定药剂容纳室11的宽幅部分穿透设置有 构成连通部105的开口 105'。本实施方案中的连通部105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地,由在第 一强密封部102a延伸方向隔开间隔而设置的多个开口 105'...构成,各开口 105'...为 圆孔。 —侧的保护片20a如图17(a)所示,以覆盖药剂容纳室11的方式层叠于一侧的薄 片材料101a,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如图17(b)所示,以覆盖药剂容纳室11的方式层叠于另 一侧的薄片材料101b。并且,上述外侧密封部200如图20(c)所示,形成有与一对第一强 密封部102a、102b对应的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200b ;与第一弱密封部103及第二弱密封 部104对应的一对第二外侧密封部200c、200d。并且,一对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200b各自 的内侧边缘E1与划定药剂容纳室11的强密封部102(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的内侧边 缘E2相比分别更靠向外侧形成。 本实施方案中的保护片20a、20b如图19所示,由于以与一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 102b,第一弱密封部103及第二弱密封部104外侧边缘划定的区域相同的尺寸及形状形成, 两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200b如图20(c)所示,在使外侧边缘E3与该第一强密封部102a、 102b的外侧边缘(薄片材料101a、101b的侧端)E4对齐的状态下,以与对应的第一强密封 部102a、102b相比更窄的宽度重叠于该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而形成。从而,一对第一 外侧密封部200a、200b以避开形成于第一强密封部102的连通部105的方式形成。
这样通过使一对保护片20a、20b与袋主体IO(薄片材料101a、101b)接合,如图 17(c)及图21(a)所示,在一侧的薄片材料101a(袋主体10)与一侧的保护片20a之间形成 第一空间X的同时,在另一侧的保护材料101b(袋主体10)与另一侧的保护片20b之间形成 第二空间Y。并且,如图21(a)及图21(b)所示,经由一对第一外侧薄片200a、200b的内侧 边缘E1、E1与一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的内侧边缘E2、 E2之间设置的连通部105 (孔 105)使第一空间X与第二空间Y成为连通状态。从而,对于本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l来说, 能够使通过一侧的保护片20a进入第一空间X的水分流入第二空间Y并被划定该第二空间 Y的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吸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1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案同样地,由于其一侧 的保护材料101a及一侧的保护片20a由透明薄片构成,不必进行剥离保护片20a这种复杂 操作,而能够一目了然地准确确认药剂的状态。由于在保护片20a、20b的两侧端的外侧密 封部200( —对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200b)的内侧边缘El、 El与袋主体10的两侧端部的 强密封部102(—对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的内侧边缘E2、E2之间形成有使一侧的保护 材料101a与一侧的保护片20a之间的第一空间X和另一侧的保护材料101b与另一侧的保 护片20b之间的第二空间Y连通的连通部105,能够使通过一侧的保护片20a进入第一空间 X的水分流入第二空间Y并被划定该第二空间Y的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吸收。
并且,由于向一对保护片20a、20b赋予以氧气阻挡性,不会出现使抗生剂变质的氧气进入的情况,从而能够防止抗生剂变质。并且,本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l由于在另一侧 的保护片20b上设置铝层来赋予遮光性,若以该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处于外侧的方式对其 进行对折,光不会直接照射药剂容纳室ll,能够防止由于光照射产生的抗生剂变质。
并且,由于上述连通部105由穿透设置于上述强密封部102的多个孔105'构成, 能够在维持药剂容纳室11为封闭空间的同时经由各孔105'...使第一空间X与第二空间 Y连通。此外,本实施方案中,由于在袋主体10两侧形成有一对连通部105,能够将进入第 一空间X的水分可靠地引入第二空间Y并使其被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吸收。
实施例 发明人为了确认本发明多室袋的性能,在以下条件下进行了性能试验。
〈多室袋结构> 多室袋的形态第一实施方案中的多室袋(参照图1)
构成袋主体10的薄片材料101a、101b :PE (20 ii m) 、 PE+PE系弹性材料(60 ii m) 、 COP+PE (10 ii m) 、 PE系弹性材料
+PE (60 ii m) 、 PE+PP (30 y m)层叠后的层叠薄片(PE (20 y m)层配置于外侧) —对保护片20a、 20b —侧的保护片(透明的保护片)20a : 蒸镀氧化铝的PET(12ym)、蒸镀氧化铝的PET(12ym)、蒸镀氧化铝的 PET (12 ii m) 、 PP (50 ii m)层叠后的层叠薄片(水蒸气透过率0. 058 :蒸镀氧化铝的 PET(12iim)层配置于外侧) 另一侧的保护片(具有遮光性的保护片)20b :PET(12iim)、铝箔(9iim)、掺入CaO(50X )的PE (30 y m) 、 PP (10 y m)层叠后的层
叠薄片(水蒸气透过率0 :PET (12 m)层配置于外侧) —对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200b的间隔A :90mm —对第二外侧密封部200c、200d的间隔B :62mm 与第二外侧密封部200d的易开通部104a对应部分的形状三角形 与第二外侧密封部200d的易开通部104a对应部分的尺寸 底边长(第二外侧密封部延伸方向的长度)W :23mm 高(向药剂容纳室11侧的突出量H) :9mm 保护面积(被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200b及第二外侧密封部200c、200d包围的
非粘贴部分面积) (AXB)-(WXH) XO. 5 = (90mm X 62mm) - (23mm X 9mm) X 0. 5 = 5476. 5mm2 连通部105的开口 105'的形状圆形
.开口105'的尺寸d:直径4mm 开口 105'的个数5个 *连通部105的面积 Ji/4Xd2X5f= Ji/4X (4mm)2X5个=62. 8mm2 连通部105的开口面积对保护面积的比例
62. 8mm2/5476. 5mm2 = 0. 011467(1. 1% )
药剂容纳室11的容纳物头孢唑兰粉末剂
〈药剂容纳室容纳物的水分测定>
*根据卡尔费歇尔法 将上述结构的多室袋放置14日后,根据卡尔费歇尔法测定容纳物(头孢唑兰粉末 剂)水分的结果,容纳物水分为1.95%。 并且,发明人将由与上述实施例中袋主体IO(薄片材料101a、101b)相同材料构 成的一对薄片叠合,密封其外周而形成为与药剂容纳室11相同尺寸的袋内装入头孢唑兰 粉末剂,然后将其装入如下形成的袋内的物质(以下称为样品)将以与实施例中一对保护 片20a、20b相同材料形成的一对薄片叠合后密封其外周,S卩,做成在药剂容纳室11的整个 外周使一侧的保护片20a侧与另一侧的保护片20b侧连通的样品,将该样品放置14日后根 据卡尔费歇尔法测定其容纳物(头孢唑兰粉末剂)的水分。其结果为样品容纳物的水分为 1.93%。此外,将由与袋主体10相同材料的薄片形成的袋子内装入头孢唑兰粉末剂后,以 该状态直接放置的时候,确认了头孢唑兰粉末剂吸收水分而变质的情况。
这样,可以判断上述多室袋与水分和气体的流动在内部袋的整个外周顺畅流通 的样品相同地,用保护片20b能够有效吸收药剂容纳室11周围存在的水分。S卩,通过使连 通部105相对于保护面积的开口面积为1%以上,能够确认在确保药剂容纳室的药剂容纳 空间的基础上有效进行恶因物质的吸收。此外,根据药剂容纳室ll中容纳药剂的不同,能 抑制药剂变质的水分率也不同,但一般来说,最好抑制容纳物(药剂)的水分在2. 5%以下, 并确认了通过采用上述保护片20b吸收水分的有效性。 并且,本发明的多室袋不被上述任何实施方案限定,在不背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 内毫无疑问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作为药剂容纳室11中容纳的药剂举出了粉状的抗生剂,但 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液体状的药剂当然也可以。并且,上述各实施方案中,因为作为药剂容 纳室11中容纳的药剂为抗生剂,作为使该药剂变质的恶因物质以氧气和水分为对象,但并 不限定于此,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只需根据药剂容纳室11中容纳的药剂,能够吸收使该药 剂变质或变色等的恶因物质的结构就可以。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将稀释药剂容纳室 11中容纳药剂的稀释液作为药液,将药液容纳室作为稀释液容纳室12进行了说明,但药液 容纳室12中容纳的药液并不限定于稀释液,也可以为与药剂容纳室11中容纳的药剂混合 的液体状药剂。 上述各实施方案中,虽然将两张薄片材料101a、101b接合形成的内部空间100分 为三个部分从而形成药剂容纳室11、稀释液容纳室(药液容纳室)12以及空室13,但并不 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内部空间100分为二个部分从而形成药剂容纳室11和药液容纳 室12,于药剂容纳室11或药液容纳室12连接设置口部构件14。此时药剂容纳室11与药 液容纳室12也能够被可剥离的弱密封部103(相当于第一弱密封部103)分隔。另外,上述 各实施方案中,采用将药剂容纳室11置于中间并在其两侧形成药液容纳室12及空室13的 结构,但例如也可以将药液容纳室12置于中间并在其两侧形成药剂容纳室11及空室13。 但是,考虑到使药剂可靠地被稀释,优选采用与上述实施方案相同的配置。
上述第一及第三实施方案中,将构成连通部105的各开口 105'形成为圆孔,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三角形或四边形等多边形的孔。并且,上述第一及第三实施方 案中,虽然连通部105由多个开口 105'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与第二实施方案相同地,也 可以将构成连通部105的开口形成为长孔。 上述各实施方案中,由在第一强密封部102a、102b设置的开口形成连通部105,但 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23(a)所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使第一强密封部102a'的内侧 边缘E2及外侧边缘E4的位置与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 、200b'的内侧边缘E1的位置相比 更靠向药剂容纳室11侧的方式形成第一强密封部102',并且接合从薄片材料101a、101b 伸出的保护片20a、20b端部之间从而形成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 、200b',各保护片20a、 20b的两端部与袋主体10接合形成第二外侧密封部200c'。这样,各薄片材料101a、101b 与保护片20a、20b之间能够形成第一空间X及第二空间Y,并且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 200b'的内侧边缘E1与第一强密封部102'的外侧边缘E4之间形成间隙。
从而,如图23(b)所示,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 、200b'的内侧边缘E1与第一强密 封部102'内侧边缘E2(外侧边缘E4)之间形成的间隙成为使一侧的薄片材料101a和一 侧的保护片20a之间的第一空间X与另一侧的薄片材料101b和另一侧的保护片20b之间 的第二空间Y连通的连通部105〃 。从而,能够使通过一侧保护片20a进入第一空间X的 恶因物质流入第二空间Y并被划定该第二空间Y的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吸收。并且,这样 通过由第一外侧密封部200a' 、200b'内侧边缘El与第一强密封部102a' 、102b'外侧边 缘E4之间形成的间隙构成连通部105〃 ,不需要于第一强密封部102a' 、102b'设置作为 连通部105的开口 (孔)的工序就能够提供起上述作用及效果的多室袋。
上述各实施方案中,通过向另一侧保护片20b掺入吸收作为恶因物质的水分的吸
收剂来吸收水分,但例如也可以在与袋主体io相对的内面上直接或间接设置吸收恶因物
质的吸收剂。即,可以将吸收剂装入袋内贴附于另一侧的保护片20b的内面或将吸收剂层 叠于另一侧的保护片20b的内面。 并且,上述实施方案中,向一对保护片20a、20b赋予了氧气阻挡性,但例如在一侧 的保护片20a通过使药剂变质的量的气体的情况下,于另一侧保护片20b设置吸收该气体 的吸收剂(例如脱氧剂)也可。这样做也可以阻止使药剂变质的气体到达药剂容纳室ll 内,从而能够与上述实施方案相同地防止药剂的变质。另外,保护片20a使药剂变质的量的 气体和水分的两者通过时,可以同时使用吸收该气体的吸收剂和水分吸收剂,药剂容纳室 11中容纳的药剂并不限定为粉状,也可以为液体状。 上述各实施方案中,构成袋主体10的两片薄片材料101a、101b均为透明状,但并 不限定于此,毫无疑问另一侧的薄片材料101b可以为由不透明薄片构成。即使这样,由于 一侧的薄片材料101a为透明状,能够确认药剂状态。 上述实施方案中,一对保护片20a、20b各自采用不同结构,例如,也可以使一对保 护片20a、20b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于另一侧的保护片20b附加吸收恶因物质的 吸收性能。 具体来说,当恶因物质为水分和氧气时,一对保护片20a、20b以聚对苯二甲酸乙 二醇酯(PET)或聚酰胺上蒸镀氧化铝(砜土)及/或氧化硅(硅石)后形成的阻挡层为基 本结构,另一侧的保护片20b可以采用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在树脂材料中掺入水分 吸收剂而形成的层,还具有密封层的结构。这样,对于一对保护片20a、20b赋予了对氧气的阻挡性,另一侧的保护片20b赋予了水分吸收功能。 如上所述,设置掺入水分吸收剂的层的情况下,上述水分吸收剂优选采用作为无 机物的氧化钙、氧化铝、沸石、硅胶、烧明矾、硫酸镁、氯化钙、硫酸钠、硫酸钾、五氧化二磷、 碳酸钠、碳酸钾,作为有机物中的聚(异)丙烯酸盐、羧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及从这些的衍 生物中选择的一种材料,上述无机物之间、有机物之间的组合或上述无机物与有机物相互 的组合中的任何一种。 并且,密封层的树脂材料优选采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低密度聚乙烯 (LDPE)、聚丙烯(PP)、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酸共聚物、酸酯共聚物及离聚物中的一 种材料或上述材料之间的组合。 虽然在上述第二及第三实施方案中并未言及,不论何时,上述连通部105的开口 面积优选为在薄片材料101a、101b上密封保护片20a、20b外周部的部分(第一外侧密封部 200a、200b以及第二外侧密封部200c、200d(参照图13 (c)、图20 (c)))所包围的非粘贴部 分面积的1% 20%。
权利要求
一种多室袋,具备形成有强密封部和弱密封部的袋主体,该强密封部通过将两片薄片材料相接合来划定内部空间;该弱密封部通过将上述两片薄片材料可剥离地相接合来至少将上述内部空间分隔成药剂容纳室和药液容纳室,其特征在于,具备以覆盖上述药剂容纳室的方式分别层叠在两片薄片材料上的一对保护片,其中一侧薄片材料以及层叠在该薄片材料上的一侧保护片由透明薄片构成,并且另一侧保护片形成为使其能够吸收使药剂变质的恶因物质,各保护片与薄片材料和从该薄片材料伸出的相反侧的保护片中至少任一方接合以形成沿划定药剂容纳室的强密封部延伸的第一外侧密封部;并且与薄片材料接合并在与对置的薄片材料之间形成空间以形成沿划定药剂容纳室的弱密封部延伸的第二外侧密封部,上述第一外侧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内侧边缘位于划定药剂容纳室的强密封部内侧边缘的外侧,在该强密封部内侧边缘和位于该内侧边缘的外侧的第一外侧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使一侧的保护片侧空间与另一侧的保护片侧空间连通的连通部。
2. 权利要求1记载的多室袋,其特征在于,上述袋主体在药剂容纳室的一端侧形成有 上述药液容纳室,并且在药剂容纳室的其他端侧还形成有与排出和药液混合后的药剂的口 部构件连通设置的空室;上述强密封部包括接合上述薄片材料的两侧端部之间的一对第一 强密封部以及接合上述薄片材料的两端部之间的一对第二强密封部;上述弱密封部为了将 内部空间分隔成药剂容纳室、药液容纳室以及空室三部分而隔开间隔形成有两条;各保护 片与两侧端部对置的薄片材料的侧端部以及从该薄片材料伸出的相反侧的保护片的侧端 部中至少任一方接合以形成上述第一外侧密封部,至少在任何一侧的第一强密封部的内侧 边缘与第一外侧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之间形成有上述连通部。
3. 权利要求2记载的多室袋,其特征在于,上述连通部形成于划定药剂容纳室的一对 第一强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与一对第一外侧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之间。
4. 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记载的多室袋,其特征在于,上述连通部由穿透设置于上述强 密封部的开口构成。
5. 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记载的多室袋,其特征在于,上述强密封部通过两片薄片材料 的外周端部之间的相接合而形成,并且第一外侧密封部通过从薄片材料伸出的保护片端部 之间的相接合而形成,上述连通部由形成于划定上述药剂容纳室的强密封部的外侧边缘与 第一外侧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之间的间隙而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需要繁杂的操作而能够对容纳的药剂进行准确确认的基础上,阻止使药剂变质的物质到达药剂容纳室内,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药剂变质的多室袋。多室袋具有袋主体,该袋主体包括两片薄片材料彼此接合而划定内部空间的强密封部;使薄片材料彼此可剥离地接合而将内部空间分隔成药剂容纳室及稀释液容纳室的弱密封部,其中,具有覆盖药剂容纳室的一对保护片,各保护片与形成包围药剂容纳室的外侧密封部的相对向的薄片材料接合,另一侧的保护片以能够吸收恶因物质的结构形成,在外侧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与强密封部的内侧边缘之间形成有使两侧的薄片材料和保护层之间的空间连通的连通部。
文档编号B65D30/20GK101754741SQ20088002525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9日
发明者石川泰大, 鹤冈达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大塚制药工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