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排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97654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纸张排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已运送到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的纸张从该终止部 分向配置在比该终止部分低的高度位置上的纸张放置部排出的纸张排出机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在照片打印系统等的打印机中,在打印机主体内设有运送纸张 的纸张运送路径,这是一种很多人所知道的事情。该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 位于打印机主体的纸张排出口附近。已运送到该终止部分的纸张(已印刷好的 纸张)由设置在该终止部分的辊对子等纸张排出机构从该终止部分经过纸张排 出口排出。
在所述打印机主体的外侧中的所述纸张排出口附近配置有纸张放置部,该 纸张放置部接住纸张并进行放置,由托盘或皮带运送装置(运送带)的皮带等 构成。在该纸张放置部是皮带运送装置的情况下,沿着与该纸张的排出方向垂 直相交的方向运送放置于该皮带运送装置的皮带上的纸张,再将各批订购内容 的纸张分开积存在纸张积存部中(例如,参照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
2001-83684号公报)。
在通常情况下,所述纸张放置部配置在比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低的高 度位置上。因此,从该终止部分向纸张放置部排出的纸张的前端由于重力而下 垂,再在纸张放置部的上表面或已放置于该上表面上的纸张的上表面上滑动着 被排出。因此,在排出纸张的后端部分后,纸张停止位置由于作用于纸张前端 的摩擦阻力而不稳定,使得不同纸张的纸张放置位置互不相同。特别是在将已 巻成巻(roll)状且尺寸长的纸张切断成规定长度并进行排出的情况下,纸张 通常以被进行印刷的打印面成为外侧的方式巻上,并且以已打印好的打印面朝 上的方式被排出。由此,因为纸张容易保持巻绕状态,所以该排出的纸张会巻 曲成下述状态,即该纸张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与两端部分相比向上侧突 出。这使纸张放置位置的偏差更大。在纸张放置位置如上所述造成偏差的情况
3下,特别是在用皮带运送装置运送纸张而使该纸张移动到积存部等时的授受方 面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高。
在此,若将纸张排出速度设为在一定程度上快的速度,就能够使纸张停止 位置即纸张放置位置稳定。
然而,例如在使已附着于纸张的打印面上的油墨干燥的干燥装置配置于打 印机主体内的排出口附近的情况下,必须将排出速度设为很慢的速度,以让该
油墨确实地干燥,因而难以将纸张排出速度设为很快的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所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即使在难以将纸张排出速度设为很快的速度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纸张在纸张放 置部上的放置位置稳定的纸张排出机构。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以下述纸张排出机构为对象,即该纸张排出 机构设置在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将已运送到该终止部分的纸张从该终止 部分向配置在比该终止部分低的高度位置上的纸张放置部排出。该纸张排出机 构包括辊对子和辊位置切换机构。该辊对子由第一辊及构成为能够绕该第一辊 移动的第二辊构成,当该第二辊位于该第二辊的移动路径上的第一位置上时,
通过用该第一辊及该第二辊夹住所述纸张,并用致动器(actuator)驱动该第 一辊及该第二辊中的至少一根辊进行旋转,来向所述纸张放置部排出该纸张。 该辊位置切换机构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二辊的位置,该 第二位置处在该第二辊的移动路径上的比该第一位置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
位置上。所述辊位置切换机构构成为在用所述第一辊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上
的所述第二辊向所述纸张放置部排出所述纸张的过程中,当向该纸张放置部排 出该纸张的后端部分时,将所述第二辊的位置从所述第一位置切换为所述第二 位置。
根据所述结构,因为第二辊当向纸张放置部排出纸张后端部分时从第一位 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所以第二辊随着该移动向纸张后端部分施加排出方向上的 力,使得纸张在排出方向上加快速度。这样,排出后端部分后的纸张容易抗着 作用于该纸张前端的摩擦阻力移动。因此,即使排出纸张的后端部分以外的部 分时的排出速度很慢,因为当排出纸张后端部分时加快排出速度,所以纸张在
4纸张放置部上的放置位置也很稳定。此外,通过将排出纸张的后端部分以外的 部分时的排出速度设为比较慢的速度,就例如能够使已附着于纸张的打印面上 的油墨确实地干燥。
最好是这样的,即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心比所述第二辊 的旋转轴心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第二辊的旋转轴 心比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心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并且是解除该第一辊 和该第二辊夹住所述纸张的位置。
这样,就能够将第二辊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为止的移动行程设为很长 的行程,来将纸张后端部分的排出速度设为尽量快的速度。此外,在第一位置 上,在纸张由于纸张容易保持巻绕状态的性质而己巻曲的情况下,能够对该纸 张容易地进行巻曲的矫正(巻曲消除),能够进一步使纸张在纸张放置部上的 放置位置稳定。而且,在第二位置上,因为解除夹住纸张,所以下一张纸张顺 利地进入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能够防止下一张纸张的前端挂在第一或第二辊 上。
最好是这样的,即在用所述第一辊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辊 向所述纸张放置部排出所述纸张的过程中,当向该纸张放置部排出该纸张的后 端部分时,由所述致动器驱动而进行旋转的辊的驱动旋转速度变为更快的速 度。
这样,就与第二辊的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切换互起作用,能够在排出 方向上进一步加快纸张的速度,能够进一步使纸张在纸张放置部上的放置位置 稳定。
最好是这样的,所述辊对子设置在位于在打印机主体内所设的纸张运送路 径的终止部分且该打印机主体的纸张排出口附近的位置上。
这样,就能够得到为使用已巻曲的纸张的照片打印系统的打印机最适当的 纸张排出机构。


图1是立体图,显示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纸张排出机 构的巻曲消除机组的喷墨打印机的外观。
图2是立体图,显示喷墨打印机的壳体内部结构。
5图3是平面图,显示喷墨打印机的壳体内部结构。 图4是正面图,显示喷墨打印机的壳体内部结构。 图5是从壳体的左侧看而得到的概略图,显示打印纸的运送路径。 图6是从壳体的左侧看而得到的剖面图,显示干燥机组及巻曲消除机组的 结构。
图7是从壳体的前侧看而得到的立体图,显示纸张排出口附近的结构。 图8是从壳体的前侧看而得到的正面图,显示纸张排出口附近的结构。 图9是当使巻曲消除辊位于夹持解除位置上时得到的侧面图。 图10是当使巻曲消除辊位于运送位置上时得到的侧面图。 图11是当使巻曲消除辊位于巻曲消除位置上时得到的侧面图。 图12是立体图,显示包括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巻曲消除机组 的喷墨打印机的结构。
图13是平面图,显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的结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补充说明一下,以下的实 施方式的说明基本上只不过是例子,没有对本发明、采用本发明的对象或其用 途加以限制的意图。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显示包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纸张排出机构的巻曲消除机组 的喷墨打印机A的外观,图2到图5显示喷墨打印机A的内部结构。该喷墨 打印机A用于照片打印系统,例如根据通过通讯电缆从取得图像数据并进行 必要的修正处理等的接收块传送来的图像数据对打印纸P1、 P2进行印刷。该 喷墨打印机A构成为能够进行自动印刷和手动进纸印刷,当自动印刷时拉 出已巻成巻状的尺寸很长的打印纸P2的一端并对该打印纸P2 (以下,称为巻 纸P2)的打印面进行印刷,当手动进纸印刷时对已切断成规定尺寸的薄片 (sheet)状打印纸P1 (以下,称为薄片纸P1)的打印面(相当于印刷面)进 行印刷。
在以下说明中,当不需要区别薄片纸P1和巻纸P2时将薄片纸P1及巻纸 P2称为打印纸P1、 P2。此外,打印面是指进行印刷的面,薄片纸P1的打印面是当将薄片纸P1设在手动进纸盘7 (参照图5)上时决定的。具体而言,设
为这样的,g卩当将薄片纸P1设在手动进纸盘7上时,朝向上侧的面就是打 印面。另一方面,巻纸P2的打印面设为这样的,S卩当巻纸P2处于巻成巻 状的状态时,朝向直径方向的外侧的面就是打印面。 一整体结构一
如图1到图5所示,所述喷墨打印机A包括打印机主体部90、手动进纸 盘7及作为纸张放置部的排出盘5,手动进纸盘7用来通过手动设薄片纸Pl 而将该薄片纸Pl提供给打印机主体部90内,该排出盘5用来接住从打印机主 体部90排出后的打印纸P1、 P2并进行放置。
所述打印机主体部90包括壳体6、巻纸收纳部l、打印部2 (参照图2和 图5)、油墨积存部3及辊机组200。该巻纸收纳部1设置在该壳体6内的下部, 以打印面朝向外侧的方式已巻成巻状的巻纸P2收纳在该巻纸收纳部1内。该 打印部2设置在壳体6的上部(比巻纸收纳部1还靠上侧),根据图像数据对 从手动进纸盘7提供的薄片纸P1的打印面或从巻纸收纳部1内拉出的巻纸P2 的打印面进行印刷。该油墨积存部3在壳体6的下部位于巻纸收纳部1的两侧 侧边,用来积存提供给打印部2的油墨。该辊机组200设置在以开闭自如的方 式安装在壳体6中的门部件95的上部,当门部件95处于关闭状态时向打印部 2运送并提供设在手动进纸盘7上的薄片纸Pl 。
在所述壳体6的上部且比打印部2还靠近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的部位配置 有圆盘状切纸部(roller cutter) 41、背面打字机组4、干燥机组U6、排出机组 U4及巻曲消除机组U7。该圆盘状切纸部41用来将打印后的打印纸Pl、 P2 中不需要的部分切掉。该背面打字机组4用来对打印纸P1、 P2的背面打印整 理用号码。该干燥机组U6使在打印部2中印刷后的打印纸P1、 P2干燥。该 排出机组U4将在打印部2中印刷后的打印纸Pl、 P2进一步送向下游一侧。 该巻曲消除机组U7进行对巻纸P2容易保持巻绕状态而产生的巻曲进行矫正 的巻曲消除处理。在比该巻曲消除机组U7还靠近纸张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的 位置上配置有排出盘5,该排出盘5设置为从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 47向外侧 突出,并且用来接住从巻曲消除机组U7排出后的打印纸P1、 P2并进行放置。
以下,在壳体6中,将排出盘5—侧(在图3中所记载的排出一侧)称为 壳体前侧,将与排出盘5相反的一侧(在图3中所记载的提供一侧)称为壳体后侧,将从壳体前侧看时的左侧称为壳体左侧,并将右侧称为壳体右侧。因此,
图5的左右方向是壳体前后方向,而图5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是壳体左右方向。 该壳体左右方向与设在所述手动进纸盘7上且进行运送的薄片纸Pl的宽度方 向以及收纳在巻纸收纳部1内且进行运送的巻纸P2的宽度方向一致。 一纸张运送机构一
如图5所示,在喷墨打印机A中设置有纸张运送机构,该纸张运送机构 从所述巻纸收纳部l内拉出巻纸P2并沿着规定的纸张运送路径进行运送。该 纸张运送机构从提供巻纸P2的供给机组U1开始依次包括供给机组U1、打印 机组U2、切纸机组U3、干燥机组U6、排出机组U4及巻曲消除机组U7,以 构成所述纸张运送路径,并对位于配置在打印部2中的打印机组U2的纸张运 送路径上的打印纸P1、 P2的打印面进行图像数据的印刷。
补充说明一下,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一实施方式中,除了从供给机组U1向 打印机组U2提供巻纸P2以外,对应于该打印机组U2还包括手动进纸供给机 组U5,该手动进纸供给机组U5构成为能够从手动进纸盘7上拉进薄片纸 Pl并向打印部2进行运送及提供。
当对巻纸P2进行印刷时,所述纸张运送机构用供给机组Ul向打印机组 U2运送并提供设在巻纸收纳部1内的巻纸P2。之后, 一边用打印机组U2运 送该提供的巻纸P2, 一边用打印头H进行图像数据的印刷。之后,向切纸机 组U3运送印刷后的巻纸P2,再用该切纸机组U3将该巻纸P2切成规定的打 印尺寸,然后用干燥机组U6使巻纸P2干燥, 一边用巻曲消除机组U7进行巻 曲消除处理, 一边送向排出盘5。补充说明一下,在以下说明中,将当所述印 刷时运送巻纸P2时的运送方向的上游一侧及下游一侧分别简明地称为上游一 侧及下游一侧。
所述供给机组U1包括巻芯(winding core)辊21、宽度限制辊22、运送 驱动辊24及两根推压接触辊25。该巻芯辊21用来将巻纸P2巻成巻状并收纳 在巻纸收纳部1内。该宽度限制辊22用来在宽度方向上对从巻芯辊21上拉出 后的巻纸P2进行定位。该运送驱动辊24由未示的电动马达驱动而旋转着运送 巻纸P2。所述两根推压接触辊25配置为与该运送驱动辊24相向,并对运送 驱动辊24进行推压及接触,以在该两根推压接触辊25与运送驱动辊24之间 夹住巻纸P2。
8所述供给机组U1构成为通过驱动运送驱动辊24旋转,来从巻纸收纳
部1内拉出巻纸P2而向打印部2 —侧进行运送。
所述运送驱动辊24构成为能够通过未示的电动马达进行正向旋转和反
向旋转,当该正向旋转时,所述运送驱动辊24从巻纸收纳部1内拉出巻纸P2 并向打印部2—侧进行运送,而当该反向旋转时,所述运送驱动辊24使该巻 纸P2回到巻纸收纳部1内。
这样,就在比打印部2还靠近下游一侧的切纸机组U3将巻纸P2中的已 印刷的部分切成规定尺寸后,或者能够使己切断的巻纸P2回到上游一侧,再 从该巻纸P2的前端开始进行印刷,或者能够使切断后的巻纸P2回到巻纸收 纳部1内,通过手动进纸供给机组U5向打印部2提供切片(cut sheet)状薄 片纸Pl并进行印刷。此外,还能够当将巻纸P2换为新的巻纸P2时使已拉到 巻纸收纳部1的外侧的巻纸P2回到巻纸收纳部1内。
所述打印机组U2包括打印头H、纸张保持部D及推压接触式打印运送辊 33。该打印头H向打印纸P1、 P2喷出油墨而形成图像。该纸张保持部D通过 吸附将打印纸P1、 P2保持在能够用打印头H进行印刷的位置上。该推压接触 式打印运送辊33配置在比该纸张保持部D还靠近下游一侧的位置上。补充说 明一下,供给机组Ul的运送驱动辊24及推压接触辊25兼用于打印机组U2, 起到在打印机组U2中运送打印纸P1、 P2的作用。
所述打印头H构成为能够沿轨道30移动,该轨道30沿着与打印纸P1、 P2的宽度方向(壳体左右方向) 一致的主扫描方向X (参照图3)延伸。具体 而言,驱动马达32的旋转力通过皮带轮(pulley)传给驱动带31,打印头H 根据驱动带31的旋转量在主扫描方向X上移动。
此外,打印头H具有沿副扫描方向Y (参照图3)排列的两个头机组38 (参照图5),该副扫描方向Y与主扫描方向X垂直,并与打印纸Pl、 P2的 移动方向(壳体前后方向) 一致。该打印头H能够通过从设置在所述两个头 机组38中的油墨喷嘴(省略图示)喷出油墨,来对打印纸Pl、 P2印刷规定 的图像或文字等。
打印纸Pl、 P2由运送驱动辊24及推压接触辊25以及打印运送辊33以 一定不变的单位运送量沿副扫描方向Y间歇地(阶段性地)运送。当该间歇 性运送时的打印纸P1、 P2的各次停止时,打印头H在主扫描方向X上进行一
9次扫描(进行往返中的往一次的动作或返一次的动作)。当该扫描时,在主扫
描方向X上的各个位置上从各个头机组38的油墨喷嘴向打印纸Pl、 P2的打 印面(上侧表面)同时喷出油墨。就是说,在打印头H进行一次扫描后,将 打印纸P1、 P2运送单位运送量,然后再次使打印头H进行一次扫描,反复进 行所述动作,这样来印刷所希望的图像。
所述两侧油墨积存部3分别包括配置在喷墨打印机A的左右两侧的盒状 箱(case) 61 (参照图4),在该各个箱61内以能够进行安装及取下的方式收 纳有封住色调(hue)互不相同的油墨的七个油墨盒(ink cartridge) 62 (在图 4中,在左侧收纳有三个油墨盒62,在右侧收纳有四个油墨盒62)。因此,通 过将这些油墨盒62安装在箱61内或从箱61内取下,就能够将正在使用或用 完的油墨盒62换为新的油墨盒62。补充说明一下,这些油墨盒62分别封住 下述各种油墨黄(Y: yellow)、洋红(M: magenta)、青(C: cyan)、黑(K: black)、 红(R: red)、紫(V: violet)及透明(CL: clear)。
所述切纸机组U3构成为包括圆盘状切纸部41,通过使该圆盘状切纸部 41一边旋转, 一边在打印纸P1、 P2的长度方向上的规定位置上沿宽度方向移 动,来将该打印纸P1、 P2切成规定的尺寸(长度)。
在比所述圆盘状切纸部41还靠近下方的位置上配置有切纸碎片回收盒 65,该切纸碎片回收盒65用来回收由于切断而产生的打印纸P1、 P2的碎片。 该切纸碎片回收盒65设为工作人员能够把住把手66使该切纸碎片回收盒 65向壳体前侧滑动,来向壳体6的外部取出该切纸碎片回收盒65,能够将收 纳在切纸碎片回收盒65内的碎片扔掉。
此外,由所述切纸机组U3切断后的打印纸Pl、 P2由推压接触式运送辊 43送向排出机组U4。补充说明一下,在切纸机组U3与排出机组U4之间配 置有背面打字机组4。在该背面打字机组4中,将整理用号码等打印在通过这 个部分的打印纸P1、 P2的背面(下表面)上。
所述排出机组U4具有两组推压接触式排出辊45、 46,该两组推压接触式 排出辊45、 46用来运送打印纸P1、 P2并向巻曲消除机组U7进行排出。
在此,所述运送辊43和所述排出辊45、 46由未示的电动马达驱动而以互 相同步的方式旋转。而且,后述的巻曲消除机组U7的运送辊81和巻曲消除 辊82也一样,就是说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而以与运送辊43及排出辊45、 46同步的方式旋转。补充说明一下,不需要驱动运送辊81及巻曲消除辊82这两 根辊都进行旋转。也可以设为仅驱动所述两根辊中的任一根辊(最好是运送辊 81)进行旋转。
此外,所述运送辊43和排出辊45、 46设为这样的,g口在由上游一侧的 运送驱动辊24及打印运送辊33运送来的打印纸Pl、 P2的前端部分夹在该运 送辊43或排出辊45、46的辊与辊之间之前,解除该辊与辊互相进行推压接触。
具体而言,在打印纸P1、 P2从所述运送驱动辊24及打印运送辊33向运 送辊43被运送来的情况下,在打印纸Pl、 P2的前端部分接触到运送辊43之 前,位于上侧的辊向上方移动,来解除辊与辊互相进行推压接触。同样,在通 过运送辊43后的打印纸P1、 P2向排出辊45、 46被运送来的情况下,在打印 纸P1、 P2的前端部分分别接触到排出辊45、 46之前,位于上侧的辊向上方 移动,来解除辊与辊互相进行推压接触。这样,就能够解决下述问题,即打 印纸P1、 P2的前端部分挂在运送辊43或排出辊45、 46上,使得打印纸P1、 P2折弯等问题。
此外,在用所述打印机组U2印刷图像后,在用切纸机组U3切断打印纸 Pl、 P2之前使运送辊43及排出辊45、 46中已向上方移动的位于上侧的辊同 时分别回到推压接触位置上,这样来夹住打印纸P1、 P2。这样,打印纸P1、 P2就当切断纸张时不会错动位置,能够正确地进行切断。
如图6所示,所述干燥机组U6设置在所述排出机组U4的两组推压接触 式排出辊即上游侧及下游侧排出辊45、 46之间,将空气从形成在壳体6的纸 张排出口 47的上方附近的吸入口 48吸入到壳体6内,并对吸入后的空气进行 加热,以该加热后的空气作为千燥风送风。
所述干燥机组U6包括干燥室71、干燥装置72及外部罩(cover) 70。该 干燥室71设置在打印纸Pl、 P2的纸张运送路径上。该干燥装置72向干燥室 71送干燥风。该外部罩70将从吸入口 48吸入后的空气引导到干燥装置72内。 该干燥室71由夹着打印纸Pl、 P2相向的上侧区划壁71a及下侧区划壁71b 区划,构成使从干燥装置72向打印纸P1、 P2喷出的干燥风滞留的滞留空间。
所述干燥装置72包括吸入风扇73、加热部74及排气喷嘴部75。为了通 过壳体6的吸入口 48将空气从外部吸入到干燥装置72内,在壳体6的左右方 向上以互相隔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所述吸入风扇73。该加热部74对由吸
ii入风扇73吸入后的空气进行加热。该排气喷嘴部75设置在干燥装置72的下 端部,将由加热部74加热后的干燥风喷向打印纸Pl、 P2。该排气喷嘴部75 向下侧且纸张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开口,向下侧且纸张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喷 出所述干燥风。利用该干燥风使在打印部2中附着于打印纸P1、 P2的打印面 上的油墨干燥。
所述外部罩70设置在比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 47还靠近上方的位置上,用 来使从壳体6的吸入口 48吸入后的空气流通于外部罩70内部的流通空间76, 并将该空气引导到吸入风扇73。在外部罩70的表面设置有能够开闭的后门77。 通过设置这样的干燥机组U6,就即使在打印头H喷向打印纸P1、 P2上后的 油墨还没干燥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干燥风的送风促进油墨干燥。
一巻曲消除机组一
接着,对巻曲消除机组U7的结构加以说明。如图6所示,该巻曲消除机 组U7 (由后述的运送辊81及巻曲消除辊82构成的辊对子)设置在下述位置 上,该位置是设置于打印机主体部90的壳体6内的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 分、并且该壳体6中的纸张排出口 47附近(比干燥装置72还靠近下游一侧) 的位置。该巻曲消除机组U7从该终止部分经过所述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 47 向所述排出盘5排出运送到该终止部分后的打印纸P1、 P2。该排出盘5配置 在比所述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纸张排出口 47)低的高度位置上,在排 出盘5与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之间有高度差。
巻曲消除机组U7还具有下述功能,即进行对巻纸P2容易保持巻绕状 态而产生的巻曲(以巻纸P2的背面一侧成为内侧的方式弯曲的巻曲)进行矫 正的巻曲消除处理。该巻曲消除机组U7包括辊对子和位置变更部件83。该辊 对子由运送辊81 (相当于第一辊)及构成为能够绕该运送辊81移动的巻曲消 除辊82 (相当于第二辊)构成。该位置变更部件83对巻曲消除辊82相对于 运送辊81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此外,在比运送辊81还靠近上游一侧的位置 上配置有连锁于进行运送的打印纸P1、 P2的动作旋转的自由辊(free roller) 80。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运送辊81由辊轴81a和多个辊部81b、
81b、......构成。该辊轴81a沿打印纸Pl、 P2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多个辊
部81b、 81b、......是以相互之间留有间隔的方式沿辊轴81a的轴向配置的。在比所述运送辊81还靠近下游一侧的位置上配置有引导部件92。该引导 部件92用来一边对打印纸P1、 P2进行引导,以免从运送辊81向排出盘5 — 侧排出的打印纸P1、 P2的后端部分巻进运送辊81—侧, 一边将该打印纸P1、 P2顺利地送向排出盘5。该引导部件92包括左右配成一对的引导板92b、 92b
和突出部92a、 92a、......。所述引导板92b、 92b以覆盖运送辊81的下侧边
缘部分的方式沿该运送辊81的轴向延伸,将打印纸Pl、 P2引导到排出盘5
一侧。所述突出部92a、 92a、......对应于辊部81b、 81b、......相互之间
的位置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引导板92b的上侧边缘部分,对打印纸P1、 P2进
行引导,以免打印纸P1、 P2的后端部分巻进运送辊81b、 81b、......相互之间。
所述巻曲消除辊82的外径小于运送辊81的外径,并且该巻曲消除辊82 以连续不断的方式沿打印纸P1、 P2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为能够大致沿着 运送辊81的辊面(辊部81b的外周面)移动。如后面所述,在该巻曲消除辊 82的移动路径上设定有巻曲消除位置、运送位置及夹持解除位置,该巻曲消 除辊82在所述多个位置之间变更位置。
具体而言,所述巻曲消除辊82的轴端部分安装为相对于转动部件(lever) 84转动自如。该转动部件84包括安装部84a和接触部84b。从辊轴81a的轴 向(打印纸Pl、 P2的宽度方向)来看,该安装部84a大致呈包围运送辊81 中靠近上游一侧的部分的C字形。该接触部84b从该安装部84a的上游侧下 部向上游一侧的斜下方延伸。在大致呈C字形的安装部84a的上侧前端部分 上,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有所述巻曲消除辊82,而在下侧前端部分上安装 有转动部件轴85。该转动部件84构成为通过使转动部件84以该转动部件 轴85为中心转动,来使巻曲消除辊82大致沿着运送辊81的辊面以圆弧状移 动。
此外,在所述转动部件84上,跨着接触部84b和配置在比自由辊80还靠 近上游一侧的位置上的安装支架91配置有推动弹簧86,该推动弹簧86推动 转动部件84沿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移动,来将巻曲消除辊82定在后述的夹持 解除位置上。
在比所述转动部件84还靠近上游一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位置变更部件83。 该位置变更部件83 —边与接触部84b接触, 一边对该接触部84b进行推压,
13来使转动部件84抗着推动弹簧86的推动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该位置变更部 件83包括主体部83a和辊部83b。该主体部83a以沿打印纸Pl、 P2的宽度方 向延伸的旋转轴83c为中心转动自如。该辊部83b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该 主体部83a的上端部分,并且与接触部84b接触。未示的脉冲马达使所述主体 部83a绕着所述旋转轴83c转动。
所述位置变更部件83通过一边使该位置变更部件83的辊部83b与转动部 件84的接触部84b接触, 一边变更位置变更部件83的旋转角度,来变更巻曲 消除辊82相对于运送辊81的相对位置。
更为具体地说,如图9所示,在不使位置变更部件83的辊部83b与转动 部件84的接触部84b接触的情况下,转动部件84由于推动弹簧86的推动力 而定在最左端位置(最靠近下游一侧的位置)即夹持解除位置上。在该夹持解 除位置上,巻曲消除辊82己从纸张运送路径上向与运送辊81相反的一侧(上 侧)离开,在运送辊81与巻曲消除辊82之间设有规定的缝隙H (该缝隙H 大于打印纸P1、 P2的厚度),解除夹住打印纸P1、 P2 (推压接触)。这样,在 该夹持解除位置上就不能够运送打印纸P1、 P2。此外,在该夹持解除位置上, 巻曲消除辊82的旋转轴心位于比运送辊81的旋转轴心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 (下游一侧)的位置上。补充说明一下,在位置变更部件83的主体部83a上 安装有检测片87。当该检测片87处于如图9所示从透过型传感器(transmission sensor) 88向左侧错开的状态时,检测出巻曲消除辊82定在夹持解除位置上 这一事情。
通过设为所述结构,来解除运送辊81和巻曲消除辊82夹住打印纸Pl、 P2。例如,在当形成图像时由于间歇性运送而暂时停止纸张的运送的情况下, 通过使巻曲消除处理过程中的巻曲消除辊82从后述的巻曲消除位置移动到夹 持解除位置,来解除巻曲消除辊82对巻纸P2进行推压。这样,就能够解决巻 曲消除辊82的推压痕迹会留在巻纸P2上的问题。因此,能够防止该推压痕迹 使打印质量恶化。
接着,如图10所示,通过一边使位置变更部件83的主体部83a沿逆时针 方向转动而使辊部83b与转动部件84的接触部84b接触, 一边将该接触部84b 推压到透过型传感器88检测出检测片87为止,来使转动部件84抗着推动弹 簧86的推动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巻曲消除辊82定在不能够进行所述巻曲
14消除处理、并且运送薄片纸P1的运送位置上。在该运送位置上,通过用运送
辊81及巻曲消除辊82夹住薄片纸Pl,并驱动该运送辊81及该巻曲消除辊82 旋转,来将该薄片纸P1向排出盘5排出。此外,在运送位置上,巻曲消除辊 82配置在与运送辊81相比稍微靠近上游一侧的位置上。就是说,运送辊81 的旋转轴心位于比巻曲消除辊82的旋转轴心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上。 此外,在该运送位置上,薄片纸P1不会沿着巻曲消除辊82的辊面弯曲。此外, 即使在该运送位置时运送巻纸P2,因为巻纸P2不会沿着巻曲消除辊82的辊 面弯曲,所以也不能够矫正巻纸P2的巻曲。
因为所述巻曲消除辊82配置在与所述运送辊81相比稍微靠近上游一侧的 位置上,所以与将运送辊81及巻曲消除辊82配置为沿着垂直于纸张运送方向 的方向排列的情况相比,在两根辊81、 82相互之间设有更大的缝隙(不过, 该缝隙小于薄片纸P1的厚度)。这样,就能够减弱对薄片纸P1施加的推压接 触力,来减轻施加在薄片纸P1上的负载。就是说,因为在薄片纸P1弯曲一 点的状态下运送该薄片纸Pl,所以即使减弱所述推压接触力,也能够借助薄 片纸Pl要舒展得直的恢复力和薄片纸Pl与两根辊81、 82之间的摩擦力实现 利用薄片纸P1的弹性的、顺利的运送。
补充说明一下,在所述运送位置上,虽然所述两根辊81、 82相互之间的 缝隙小于薄片纸P1的厚度,但是当两根辊81、 82夹住薄片纸P1时,两根辊 81、 82中至少有运送辊81的辊面变形,使得两根辊81、 82相互之间的缝隙 大小与薄片纸P1的厚度相等。
如图11所示,通过使位置变更部件83的主体部83a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 转动,将辊部83b向转动部件84的接触部84b推压到检测片87从透过型传感 器88向右侧错开而移动到不被检测出的位置上为止,来将巻曲消除辊82定在 能够进行所述巻曲消除处理、并且运送巻纸P2的巻曲消除位置上。在该巻曲 消除位置上,巻曲消除辊82的旋转轴心位于比运送辊81的旋转轴心还靠近上 游一侧的位置上,并且巻曲消除辊82移动到比纸张运送路径靠近运送辊81 一侧(下侧)的位置上。这样,巻曲消除辊82就将巻纸P2推向下侧,使该巻 纸P2以打印面一侧成为内侧的方式沿着巻曲消除辊82的辊面弯曲,这样来进 行巻曲消除处理。此外,与所述运送位置一样,通过用运送辊81及巻曲消除 辊82夹住巻纸P2并驱动该两根辊81、 82旋转,来向排出盘5排出该巻纸P2。与所述运送位置一样,在该巻曲消除位置上,运送辊81的旋转轴心位于比巻 曲消除辊82的旋转轴心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上,而与所述运送位置时 相比,两个旋转轴心相互之间的、沿运送方向测量的距离更大。
在此,巻曲消除辊82与运送辊81之间的在所述巻曲消除辊82位于巻曲 消除位置上时的缝隙设定为宽于巻曲消除辊82位于运送位置上时的缝隙。具 体而言,所述巻曲消除辊82与运送辊81之间的缝隙设定为当巻曲消除辊 82位于巻曲消除位置上时,该缝隙大于巻纸P2的厚度;当巻曲消除辊82位 于运送位置上时,该缝隙小于巻纸P2的厚度(及薄片纸P1的厚度)。
这样,就能够通过当使所述巻曲消除辊82从运送位置向巻曲消除位置移 动时使该缝隙逐渐变化,来抑制很强的推压力对巻纸P2要舒展得直的恢复力 急剧起到作用,将巻纸P2会受到的损害抑制到最小限度。
在大致沿着运送辊81的辊面存在的多个位置(在图11中,分别用双点划 线(long dashed double-short dashed line)进行了记载)上设定有所述巻曲消除 位置。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以用实线记载的巻曲消除辊82的位置作为基准 巻曲消除位置,设定有强位置、弱位置及最弱位置。该强位置是使巻曲消除辊 82从该基准巻曲消除位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而到达的、巻曲消除力(巻曲消 除辊82对巻纸P2施加的推压力)比较强的位置。该弱位置是使巻曲消除辊 82从基准巻曲消除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到达的、巻曲消除力比较弱的位 置。该最弱位置是使巻曲消除辊82从弱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转动而到达 的、巻曲消除力最弱的位置。位置变更部件83通过使巻曲消除辊82在从所述 最弱位置到强位置的范围内移动,来对施加在巻纸P2上的巻曲消除力的强弱 进行调整。
通过设为所述结构,就能够将对应于巻曲形状的、适当的巻曲消除力施加 在巻纸P2上。具体而言,在已巻成巻状的巻纸P2的内周部分附近,因为该 部分的曲率半径比较小,所以巻曲得比较强,而在外周部分,因为曲率半径比 较大,所以巻曲得不厉害。因此,若根据收纳在巻纸收纳部l内的巻纸P2的 纸张使用量对巻曲消除力的强弱进行调整,就能够以最佳的巻曲消除力矫正巻 纸P2的巻曲。就是说,在使用的初期判断为巻曲得弱,设定巻曲消除辊82 为所述最弱位置,在中期设定巻曲消除辊82为所述弱位置,而在后期设定巻 曲消除辊82为所述强位置。
16此外,也可以设为这样的,即当由切纸机组U3切断成规定长度的巻纸
P2的该长度大于规定值时,将施加在巻纸P2上的巻曲消除力设定为比该长度
在规定值以下时的巻曲消除力强的力。就是说,判断为若巻纸P2的长度比 较长,就比较容易弯曲,因而巻曲得比较强。于是,在该情况下设定巻曲消除 力为比较强的力。或者,也可以设为这样的,§卩巻纸P2的长度越长,设定 施加在巻纸P2上的巻曲消除力为越强的力。
再说,也可以根据巻纸P2的材料性质对施加在巻纸P2上的巻曲消除力
进行调整。根据材料性质将能够容易地矫正巻曲的、适当的巻曲消除力施加在
巻纸P2上,例如对具有弹性高的、比较硬的材料性质的巻纸P2设定比较
强的巻曲消除力等。
此外,也可以设为这样的,即事先将巻纸P2的制造日信息储存在设置
于巻纸P2的巻芯中的集成电路芯片等的存储部中,然后读出该制造日信息, 根据从巻纸P2的制造日算起已经过的时间长短对施加在巻纸P2上的巻曲消
除力的强弱进行调整。就是说,只要这样设定就可以,即在从巻纸P2的存
储部读出制造日,并从该制造日算起已经过的期间已超过规定期间的情况下,
判断为巻纸P2巻曲得比较强,于是在该情况下设定比较强的巻曲消除力。
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巻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相当于巻
曲消除辊82的移动路径上的第一位置,夹持解除位置相当于巻曲消除辊82 的移动路径上的位于比第一位置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上的第二位置。此 外,位置变更部件83和转动部件84构成将巻曲消除辊82的位置切换为所述 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中的任意位置的辊位置切换机构。
如图6所示,在构成所述干燥机组U6的干燥室71的下侧区划壁71b的 下表面中靠近下游一侧的部位上,配置有检测打印纸P1、 P2的前端部分及后 端部分的检测传感器93。在用该检测传感器93检测出打印纸P1、 P2的前端 部分的情况下,从该检测出的时间开始将打印纸P1、 P2运送规定长度,再当 打印纸Pl、 P2的前端部分位于对应于运送辊81的位置上时使巻曲消除机组 U7的巻曲消除辊82从夹持解除位置移动到巻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上。就是 说,巻曲消除辊82如后面所述在夹持解除位置上待命,来设为当从排出机 组U4向巻曲消除机组U7进行打印纸Pl、 P2的授受时,能够用运送辊81及 巻曲消除辊82顺利地夹住打印纸P1、 P2。这样,就能够解决下述问题,艮口
17打印纸P1、P2的前端部分会挂在运送辊81或巻曲消除辊82上,使打印纸Pl、 P2折弯等问题。
此外,在用所述检测传感器93检测出打印纸Pl、 P2的后端部分的情况 下,从该检测出的时间开始将打印纸P1、 P2运送规定长度,再当打印纸P1、 P2的后端部分位于自由辊80与运送辊81之间时使巻曲消除机组U7的巻曲消 除辊82从巻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移动到夹持解除位置上。就是说,在用运 送辊81及位于巻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上的巻曲消除辊82将打印纸Pl、 P2 向排出盘5排出的过程中,在该打印纸P1、 P2的后端部分被排出到该排出盘 5上之际,将巻曲消除辊82的位置从巻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切换为夹持解 除位置。
这样,打印纸Pl、 P2的后端部分与巻曲消除辊82从巻曲消除位置或运 送位置向夹持解除位置进行的移动连锁,向排出盘5—侧一口气移动。因此, 打印纸P1、 P2的排出速度比较块,这样就能够向排出盘5顺利地排出打印纸 Pl、 P2,打印纸P1、 P2在排出盘5上的放置位置很稳定。就是说,因为在排 出盘5与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纸张排出口 47)之间有高度差,所以打 印纸P1、 P2的前端由于重力而下垂,再在排出盘5的上表面或已放置在该上 表面上的打印纸P1、 P2的上表面上滑动着被排出,而在打印纸P1、 P2的后 端部分被排出后,由于作用于该打印纸P1、 P2的前端的摩擦阻力,纸张停止 位置即纸张放置位置不稳定。然而,通过如上所述设定排出打印纸P1、 P2的 后端部分时的排出速度为比较快的速度,就能够使纸张放置位置稳定。另一方 面,通过设定排出打印纸P1、 P2中的后端部分以外的部分时的排出速度为比 较慢的速度,就能够用干燥机组U6的干燥装置72使已附着于打印纸P1、 P2 的打印面上的油墨确实地干燥。当结束打印纸P1、 P2的排出时,因为巻曲消 除辊82位于夹持解除位置上,所以只要保持着该状态待命到下一张打印纸Pl、 P2的前端部分被送来为止就可以,不需要当对下一张打印纸P1、 P2进行授受 时特意使巻曲消除辊82移动到夹持解除位置上。
再说,当打印纸P1、 P2的后端部分位于自由辊80与运送辊81之间时, 就是说,在用运送辊81及位于巻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上的巻曲消除辊82 向排出盘5排出打印纸P1、 P2的过程中,在向该排出盘5排出该打印纸P1、 P2的后端部分之际,除了使巻曲消除辊82移动到夹持解除位置上以外,还加
18快驱动运送辊81和巻曲消除辊82的电动马达的旋转速度,从而使运送辊81 及巻曲消除辊82的驱动旋转速度变化到更快的速度。这样,打印纸Pl、 P2 在排出盘5上的放置位置就更为稳定。
此外,因为将所述巻曲消除机组U7配置在比干燥装置72还靠近下游一 侧的位置上,来对由于干燥装置72而刚刚干燥后的巻纸P2进行巻曲消除,所 以在适当地矫正巻纸P2的巻曲这一方面很有利。就是说,因为由干燥装置72 的干燥风加热后的巻纸P2处于非常容易变形的状态,所以若用巻曲消除机组 U7对该状态下的巻纸P2进行巻曲消除,就与未对巻纸P2进行加热的情况相 比能够得到更高的巻曲消除效果。
如上所述,在运送已巻成巻状的巻纸P2的情况下,所述巻曲消除机组U7 通过使巻曲消除辊82移动到巻曲消除位置上并进行巻曲消除处理来矫正巻纸 P2的巻曲。另一方面,在运送呈薄片状的薄片纸P1的情况下,所述巻曲消除 机组U7使巻曲消除辊82移动到运送位置上,在不进行巻曲消除处理的状态 下向排出盘5运送该薄片纸P1。因此,巻曲消除机组U7根据所运送的打印纸 Pl、 P2的种类切换是否进行巻曲消除,因而不会对本来未巻曲的薄片纸P1进 行巻曲消除处理产生巻曲,能够适当地应付巻状及薄片状打印纸P1、 P2。
此外,当向排出盘5排出打印纸P1、 P2的后端部分时,通过将巻曲消除 机组U7的巻曲消除辊82的位置从巻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切换为夹持解除 位置,来在排出方向上加快打印纸P1、 P2的速度。因此,能够使打印纸P1、 P2在排出盘5上的放置位置稳定。
第二实施方式
图12是立体图,显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的结构。该第二 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异在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运 送机组100及积存机组110,来代替排出盘5。因此,下面以相同的符号表示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仅对互不相同的事项加以说明。
如图12和图13所示,该喷墨打印机A包括打印机主体部90、运送机组 100及积存机组110。该运送机组100配置在比打印机主体部90还靠近下游一 侧的位置上。该积存机组110配置在比运送机组100还靠近该运送机组100的 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的位置上。补充说明一下,打印机主体部90具有与在所 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打印机主体部90大致相同的结构,省略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主体部90的说明。
所述运送机组100构成接住从打印机主体部90的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 47 排出来的打印纸P1、 P2并进行放置的纸张放置部。该运送机组100包括运送 带101、驱动辊102及大尺寸用盘104。该运送带101以传送带方式向下游一 侧运送放置着的打印纸Pl、 P2。该驱动辊102驱动运送带101。该大尺寸用 盘104配置在比运送带101还靠近运送方向的上游一侧的位置上。补充说明一 下,定义为运送机组100的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是指走向壳体右恻(积存机 组110—侧)的方向。
所述运送带101中对应于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 47的位置设为放置区域R (严格说来,该放置区域R相当于纸张放置部),在该放置区域R内接住经过 纸张排出口47刚刚排出后的打印纸P1、 P2。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排出盘 5 —样,该运送带101中的放置区域R也配置在比设于打印机主体部90的壳 体6内的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纸张排出口 47)低的高度位置上。该运 送机组100以下述方式驱动并控制运送带101,即在经过壳体6的纸张排出 口 47排出的下一张打印纸Pl、 P2放置在放置区域R内之前,使已放置的打 印纸P1、 P2离开放置区域R。
这样,打印纸P1、 P2就不会在运送带101上重叠起来。因此,能够抑制 由于打印纸P1、 P2上的油墨不均匀地干燥而出现的、打印图像的色调参差不 齐等问题。
补充说明一下,该运送带101的驱动控制是通过下述办法进行的,g卩对 运送速度加以调整,来在已放置的打印纸P1、 P2离开了放置区域R时排出下 一张打印纸Pl、 P2。此外,也可以采用间歇性运送方式,g卩不是以一定不 变的速度一直驱动运送带101,而是当运送下一张打印纸P1、 P2时将已放置 的打印纸Pl、 P2 —口气运送到放置区域R的外部。
在此,在3R等通常照片尺寸的打印纸Pl、 P2被放置于运送带101上的 情况下,驱动并控制所述运送机组100,来使该运送机组100向配置于运送方 向的下游一侧的积存机组110运送该打印纸P1、 P2,而在尺寸大的打印纸P1、 P2被放置的情况下,驱动并控制所述运送机组100,来使该运送机组100向设 置于运送方向的上游一侧的大尺寸用盘104运送该打印纸P1、 P2。在如上所 述根据打印纸P1、 P2的尺寸切换运送方向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各种纸张尺寸向适当的收纳位置运送打印纸P1、 P2。
所述积存机组110配置在比运送机组100还靠近该运送机组100的运送方 向的下游一侧的位置上,用来积存从运送机组IOO送来的打印纸PI、 P2。该 积存机组110包括积存主体部111、积存板112及积存带113。该积存板112 设置在积存主体部111内,将从运送机组IOO运送来的打印纸PI、 P2放置在 该积存板112上。该积存带113以传送带方式向壳体的后侧运送配置为互相留 有间隔的多张积存板112。
在位于比运送带101还靠近下游一侧的位置上的、对打印纸P1、 P2进行 授受的位置上,所述积存板112以板表面水平并且与运送带101的带面大致齐 平的状态待命。在积存了与规定的一批打印订购内容对应的张数之后,在开始 运送下一批订购内容的打印纸P1、 P2之前,所述待命的积存板112由积存带 113运送到壳体的后侧。支撑为水平状态的积存板112的板面在由积存带113 运送的过程中竖起来,作为使各批订购内容的打印纸P1、 P2互相隔开的隔板 发挥作用。
在此,所述运送机组100以下述方式驱动并控制运送带101,即当从运 送带101向积存机组110的积存板112进行打印纸Pl、 P2的授受时,打印纸 Pl、 P2的运送速度为规定速度以上的速度。具体而言,因为在运送带101与 积存板112之间设有缝隙,所以若运送带101的运送速度太慢,打印纸P1、 P2的端部边缘部分就会陷入该缝隙中,有不能进行顺利的授受或者授受本身 就不成立之虞。因此,将运送带101的运送速度控制为能够稳定地进行打印纸 Pl、 P2的授受的速度以上的速度,来设为能够确实地进行打印纸P1、 P2的授 受。
通过如上所述用积存板112使各批订购内容的打印纸Pl、 P2互相隔开, 就能够对各批订购内容的打印纸P1、 P2容易地分开进行整理。此外,因为能 够使打印纸P1、 P2的收纳张数增多,所以能够将工作人员取出印刷图像后的 打印纸P1、 P2的工作次数设为很少的次数,工作效率提高。
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二实施方式中,还是在设于 打印机主体部90的壳体6内的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配置有巻曲消除机组 U7 (由运送辊81及巻曲消除辊82构成的辊对子),该巻曲消除机组U7将打 印纸P1、 P2经过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 47向运送带101中的放置区域R排出。
21在纸张放置部如上所述是运送带101的情况下,与采用排出盘5的情况相比,
纸张放置部与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纸张排出口 47)之间的高度差通常 更大,因而作用于打印纸P1、 P2的前端的摩擦阻力更大,使得打印纸P1、 P2 的放置位置容易产生偏差。不过,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本实施方式即 第二实施方式中,当打印纸P1、 P2的后端部分位于自由辊80与运送辊81之 间时,巻曲消除机组U7的巻曲消除辊82还是从巻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移 动到夹持解除位置,运送辊81及巻曲消除辊82的驱动旋转速度也变为更快的 速度。这样,就能够使打印纸P1、 P2在排出方向上加快速度,来使打印纸P1、 P2在放置区域R上的放置位置稳定。其结果是,能够确实地进行从运送带101 向积存机组110的积存板112进行的、打印纸Pl、 P2的授受。
补充说明一下,在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将第二位置设为解除运送辊81 及巻曲消除辊82夹住打印纸Pl、 P2的夹持解除位置。不过,只要是位于比 第一位置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上并且能够通过使巻曲消除辊82从第一 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来使打印纸P1、 P2在排出方向上加快速度的位置,就将 第二位置设在哪个位置上都可以,该第二位置也可以是能够夹住打印纸Pl、 P2进行运送的位置。
此外,第一及第二辊的旋转轴心在第一及第二位置上的位置关系不被限于 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位置关系。
再说,并不一定需要当打印纸Pl、 P2的后端部分位于自由辊80与运送 辊81之间时加快运送辊81及巻曲消除辊82的驱动旋转速度。
而且,本发明不被限于配置在设于喷墨打印机A的打印机主体部90内的 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的纸张排出机构,能够用于下述纸张排出机构,艮口 在设有纸张运送路径的装置中向装置外部排出纸张的纸张排出机构。此外,本 发明不被限于向装置外部进行排出的纸张排出机构,例如也可以用于下述纸张 排出机构,即从装置内部中的第一处理部的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向配置 在比该终止部分低的高度位置上的第二处理部的纸张放置部进行排出的纸张 排出机构。
2权利要求
1. 一种纸张排出机构,设置在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将已运送到该终止部分的纸张从该终止部分向配置在比该终止部分低的高度位置上的纸张放置部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张排出机构包括辊对子,由第一辊及构成为能够绕该第一辊移动的第二辊构成,当该第二辊位于该第二辊的移动路径上的第一位置上时,通过用该第一辊及该第二辊夹住所述纸张,并用致动器驱动该第一辊及该第二辊中的至少一根辊进行旋转,来向所述纸张放置部排出该纸张,和辊位置切换机构,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二辊的位置,该第二位置处在该第二辊的移动路径上的比该第一位置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上;所述辊位置切换机构构成为在用所述第一辊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辊向所述纸张放置部排出所述纸张的过程中,当向该纸张放置部排出该纸张的后端部分时,将所述第二辊的位置从所述第一位置切换为所述第二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纸张排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心比所述第二辊的旋转轴心还靠近 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第二辊的旋转轴心比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心还靠近 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并且是解除该第一辊和该第二辊夹住所述纸张的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纸张排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在用所述第一辊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辊向所述纸张放置部 排出所述纸张的过程中,当向该纸张放置部排出该纸张的后端部分时,由所述 致动器驱动而进行旋转的辊的驱动旋转速度变为更快的速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纸张排出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对子设置在位于在打印机主体内所设的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且该打印机主体的纸张排出口附近的位置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纸张排出机构。在该纸张排出机构中设置有当构成为能绕第一辊(81)移动的第二辊(82)位于第一位置上时用该两根辊(81)、(82)夹住纸张(P1)、(P2)并向纸张放置部(5)、(R)进行排出的辊对子,以及将第二辊(82)的位置切换为所述第一位置及位于比该第一位置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上的第二位置中的任意位置的辊位置切换机构(83)、(84)。该辊位置切换机构(83)、(84)设为当向该纸张放置部(5)、(R)排出纸张(P1)、(P2)的后端部分时,将第二辊(82)的位置从第一位置切换为第二位置。因此,能够使纸张(P1)、(P2)在纸张放置部(5)、(R)上的放置位置稳定。
文档编号B65H29/20GK101497407SQ20091000607
公开日2009年8月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9日
发明者山本章仁 申请人: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