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55999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塑料卡片、厚纸卡片等记录介质记录电子信息或图像信息的印刷装置,涉及在卡片表面形成面部照片、文字数据等图像的机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通常,这种信息记录装置作为在各种证明书用卡片、结账用卡片等所使用的卡片类进行信息记录的装置而众所周知。卡片是用塑料、厚纸等以规定的标准尺寸做成,将该卡片(空白卡片)装填于装置的卡盒,或将收纳有卡片的盒装填在装置中。公知有如下的再转印方式的印刷装置:利用熔融性或升华性的色带在转印膜上一次形成墨像,其后,将形成于该转印膜上的墨像转印到卡片上。在该情况下,在转印膜上形成了墨像之后,需要从转印膜剥离色带而转印到卡片上。在进行这样的剥离时,若使转印膜和色带以大角度、例如大致直角地拉开剥离,则能够防止转印膜的一部分残留于转印膜,进行可靠地剥离。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33440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862471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 - 26351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07 - 5245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若以大角度拉开剥离转印膜和色带,则必须向与转印膜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输送色带,在该方向上需要空间,产生装置大型化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将转印膜和色带剥离时,使转印膜的行进路径在剥离部分的移送方向与行进方向不同,能够确保剥离角度较大的印刷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向彼此压接的压印辊与热印刷头之间的印刷位置供给色带和转印膜,并在转印膜上形成图像,包括:供给卷轴,卷绕未使用的所述转印膜;卷取卷轴,卷绕使用完毕的所述转印膜;膜盒,构成为相对于装置框架装卸自如,保持所述供给卷轴和所述卷取卷轴;剥离构件,配置在所述压印辊的下游侧,将所述转印膜和所述色带从重合状态剥离并向不同的两个方向输送;膜输送辊,在所述剥离构件的下游侧,相对于所述转印膜而固定配置于所述膜盒的内侧;压辊,配置在隔着所述转印膜与所述膜输送辊相对的位置,且构成为能够在将所述转印膜压接于所述膜输送辊的压接位置和与所述转印膜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以及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膜输送辊旋转,通过所述压辊从所述分离位置向所述压接位置移动,使所述转印膜向所述膜盒的内侧位移规定量而压接于所述膜输送辊,通过所述膜输送辊的旋转,一边输送所述转印膜,一边在所述转印膜上形成图像。在此,所述压 印辊相对于所述转印膜配置在所述膜盒的内侧,所述热印刷头固定配置在隔着所述转印膜及色带与所述压印辊相对的位置,所述压印辊构成为:能够在与所述转印膜分离的非印刷位置和同所述热印刷头夹持所述转印膜及色带地在所述转印膜形成图像的印刷位置之间移动,通过所述压印辊从所述非印刷位置向所述印刷位置移动,由此使所述转印膜向所述膜盒的外侧位移规定量。此外,所述压印辊被保持在借助第I凸轮的旋转而朝向所述热印刷头前进的第I托架上,所述压辊由在沿着输送所述转印膜的膜输送通路的上游侧和下游侧配置的一对压辊构成,被保持在借助第2凸轮的旋转而朝向所述膜输送辊前进的第2托架上,该印刷装置具有:对被保持在所述第I托架的所述压印辊施力使其压靠于所述热印刷头的第I弹簧构件;以及对被保持在所述第2托架的所述一对压辊施力使其压靠于所述膜输送辊的第2弹簧构件,将所述膜输送辊、所述第I凸轮和所述第I托架一体化作为第I单元,将所述第2凸轮和所述第2托架一体化作为第2单元。而且,所述剥离构件由以使所述转印膜和所述色带为重合状态地夹持所述转印膜和所述色带的辊对构成,配置成一方的辊能够与另一方的辊压接、分离,并且与从所述非印刷位置向所述印刷位置移动的所述压印辊联动地进行压接、分离。或者,所述剥离构件由以使所述转印膜和所述色带为重合状态地夹持所述转印膜和所述色带的辊对构成,配置成一方的辊被保持于所述第I托架,并能够与另一方的辊压接、分离,并且与从所述非印刷位置向所述印刷位置移动的所述压印辊联动地进行压接、分离。另外,所述压印辊相对于所述热印刷头的接触分离移动、和所述压辊相对于所述膜输送辊的接触分离移动的驱动是同一驱动源。而且,所述第I凸轮和所述第2凸轮由同一驱动源驱动。此外,将所述热印刷头作为第3单元。在此,所述压印辊被保持于分别支承该压印辊的两端的一对压板支承构件,所述压板支承构件经由所述第I弹簧构件而被保持于所述第I托架。并且,所述第I托架和所述压板支承构件设有用于配置所述第I凸轮和所述第I弹簧构件的间隔地被连结。
`
此外,所述一对压辊分别支承于压辊支承构件的两端,所述压辊支承构件利用中央部转动自如地被保持于所述第2托架。并且,中央被轴支承的所述第2托架,在一端受到所述第2凸轮的施力而转动时,使在另一端进行支承的所述压辊支承构件朝向所述膜输送辊移动。而且,所述第2托架具有张力接受构件,在所述压辊隔着所述转印膜压接所述膜输送辊时,所述张力接受构件与所述转印膜抵接,以吸收反弹压接的所述转印膜的张力。所述膜输送辊相对于所述转印膜的摩擦系数被设定为高于所述压印辊相对于所述转印膜的摩擦系数。此外,所述压印辊的硬度被设定为高于所述膜输送辊的硬度。此外,在所述压印辊的上游侧配置有以使所述色带和所述转印膜重合的状态将所述色带和所述转印膜送到印刷位置的引导辊,相对于将所述引导辊和所述剥离辊连结的直线,所述压印辊与热印刷头的压接点配置在向所述膜盒的外侧偏置规定量的位置,所述膜输送辊与所述压辊的压接点向所述膜盒的内侧偏置规定量。而且,所述剥离构件的另一方的辊被固定于收容有所述色带的色带盒。此外,被所述剥离构件剥离下的所述色带被向所述膜盒的外侧的倾斜方向卷取,通过了所述剥离构件的所述转印膜与所述色带被向相互分离的方向输送。另外,所述色带的卷取辊配置在隔着所述分离位置处的所述压辊与所述膜输送辊相对的位置。根据本发明的印刷装置,在转印膜和色带的剥离部位,能够使膜输送辊的移送方向错开,不会使装置大型化,就能使转印膜和色带以大角度分离,能够进行可靠的剥离。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在压辊与膜输送辊相分离、压印辊与热印刷头相分离的待命位置处的利用凸轮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图3是在压辊与膜输送辊抵接、压印辊与热印刷头抵接的印刷位置处的利用凸轮进行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图4是在压辊与膜输送辊抵接、压印辊与热印刷头抵接的输送位置处的利用凸轮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图5是说明印刷装置的待命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图6是说明印刷装置的输送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图7是说明印刷装置的印 刷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图8是说明将膜输送辊、压印辊和其周边部分组装入印刷装置而一体化的第I单元的结构的外观图。图9是说明将压辊及其周边部分组装入印刷装置而一体化的第2单元的结构的外观图。图10是将热印刷头组装入印刷装置而一体化的第3单元的外观图。图11是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的要部放大图。图12是表示引导轴机构的一实施例的说明图。图13是表示引导轴机构的另一实施例的说明图。图14是表示引导轴机构的另一实施例的说明图。图15是表示在引导轴机构的另一实施例中,转印膜发生歪斜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6是从斜向表示卡片清洁机构的各辊的安装状态的说明图。图17是从斜向表示卡片清洁机构的各辊的分离状态的说明图。图18是表示收纳卡片清洁机构的接触辊的墨盒的说明图。图19是表示收纳卡片清洁机构的清洁辊的墨盒的说明图。图20是表示从装置的正面观察将接触辊和清洁辊卸下了的状态的图。图21是表示从装置的正面观察安装了接触辊的状态的图。图22是表示从装置的正面观察安装了清洁辊的图。图23是表示从装置的正面观察安装的接触辊与清洁辊进一步接触的状态的图。图24是表示联锁构件的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优选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I的整体结构的图。印刷装置I是在各种证明用的ID卡片、商业交易用的信用卡等卡片记录信息的装置,在装置外壳2具有信息记录部A、图像形成部B、介质收容部C和收容部D。
信息记录部A由磁记录部24、非接触式IC记录部23和接触式IC记录部27构成。介质收容部C由将多张卡片以站立姿势排列收纳的、与装置外壳2分离的卡片盒3构成。在卡片盒3的前端设有分离开口 7,由引纸棍19自最前列的卡片起输出供给卡片。所输出的卡片首先由搬入辊(接触辊)22除去卡片表面的尘埃,然后送到翻转单元F。接触辊22由在夹持着卡片将其送出时与卡片表面接触而除去表面尘埃的一对第I辊22a和第2辊22b构成。清洁辊Re与第I辊22a接触,以除去附着于第I辊22a的表面上的尘埃。出于更换或维护方面考虑,接触辊22及清洁辊Re构成为相对于装置装卸自如,具体将后述。翻转单元F由能够回旋转动地被轴承支承于装置外壳2的旋转框架80和被支承于该旋转框架80的2个辊对20、21构成。并且,辊对20、21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承于旋转框架80。旋转框架80被构成为利用回旋马达(脉冲马达等)而沿规定角度方向回旋转动,安装于旋转框架80上的辊对20、21利用输送马达沿正反转方向旋转。虽然未图示,该驱动机构可以构成为利用I个脉冲马达而用离合器切换旋转框架80的回旋转动和辊对20、21的旋转,也可以构成为分别驱动旋转框架80的回旋转动和辊对20、21的旋转。在翻转单元F回旋的外周配置有磁记录部24、非接触式IC记录部23及接触式IC记录部27。并且,辊对20、21形成向这些信息记录部23、24、27的任一个搬入卡片的介质搬入路径65。另外,图示28是条形码读取器,是用于例如读取在后述的图像转印部B印刷的条形码而进行正误判断(错误判断)的单元。当在翻转单元F将呈向规定的角度方向偏向的姿势的卡片通过由辊对20、21形成的介质搬入路径65而移送到磁记录部24或非接触式IC记录部23或接触式IC记录部27时,可以在卡片上以磁方式或电方式进行数据输入。此外,在这些信息记录部23、24、27发生了记录错误的情况下,将记录错误的卡片搬出到废纸盒25。

图像形成部B是在卡片的正反面形成面部照片、文字数据等图像的部件,在介质搬入路径65的延长线上设有用于移送卡片的介质输送路径P1。此外,在介质输送路径Pl配置有用于输送卡片的输送辊29、30,与未图示的输送马达连结。图像形成部B具有膜状介质输送装置,并具有一次转印部和二次转印部,首先一次转印部对由该输送装置输送来的转印膜46由热印刷头40印刷图像,接着,二次转印部利用加热辊33将印刷到转印膜46上的图像印刷到位于介质输送路径Pl的卡片的表面上。在图像形成部B的下游侧设有向收容堆叠盒60移送印刷后的卡片的介质输送路径P2。在介质输送路径P2配置有用于输送卡片的输送辊37、38,与未图示的输送马达连结。在输送辊37与输送辊38之间配置有去卷机构36,通过对保持在输送辊37、38之间的卡片中央部进行按压,来矫正由于加热辊33的热转印而产生的卷曲。因此,去卷机构36构成为可借助未图示的由凸轮等形成的升降机构而在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移动位置。收容部D构成为将从图像形成部B送来的卡片收容到收容堆叠盒60。收容堆叠盒60构成为利用升降机构61而向图1的下方移动。在上述的印刷装置I的整体结构中,对本发明尤其相关的图像形成部B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转印膜46分别卷绕于由马达Mr2的驱动而旋转的膜盒100的卷取辊47和输出辊48上,该转印膜46被卷装成向压印辊31和加热辊33移送转印图像。膜输送辊49是移送转印膜46的主要的驱动辊,固定配置在膜盒100的内侧。通过控制该辊49的驱动来决定转印膜46的输送量及输送停止位置。在膜输送辊49驱动时马达Mr2也驱动,但这是为了卷取辊47卷取所输出的转印膜46,而不是作为输送的主体来驱动转印膜46。另外,转印膜46以与色带41相同的速度向图1逆时针方向移动。此外,膜输送辊49相对于转印膜46的摩擦系数被设定为大于压印辊31相对于转印膜46的摩擦系数。在膜输送辊49的周面配置有压辊32a和压辊32b。在图1中未示出,压辊32a、32b构成为能够移动,以相对于膜输送辊49前进及退避,图示的状态是通过相对于膜输送辊49前进并压接,从而将转印膜46卷绕于膜输送辊49上。由此,转印膜46以与膜输送辊49的转速相应的距离进行准确的输送。色带41收纳于盒(色带盒)42,在该盒42收容有输出辊(供给卷轴)43和卷取辊(卷取卷轴)44,卷取棍44由马达Mrl驱动。压印棍45和热印刷头40构成一次转印部,在与压印棍45相对的位置配置有热印刷头40。热印刷头40被印刷头控制用IC (未图示)按照图像数据进行加热控制,使用升华式色带41在转印膜46上印刷图像。另外,冷却风扇39用于冷却热印刷头40。向转印膜46的印刷结束了的色带41被一对剥离构件34、35从转印膜46拉开剥离。该一对剥离构件34、35由剥离辊(剥离滚轮)34和压辊35构成,压辊35固定设于盒42,剥离辊34以能够相对于该固定的压辊35压接/分离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压印辊45的上游侧具有以使色带41和转印膜46重合的状态将其送到印刷位置的引导辊,相对于将该引导辊与一对剥离构件34、35连结而成的直线,压印辊45与热印刷头40的压接点配置在向膜盒100的外侧偏置规定量的位置,膜输送辊49与压辊32的压接点向所述膜盒100的内侧偏置规定量。另外,膜盒100 中,由多个引导轴形成转印膜46的膜通路,在图5中示出初始状态的膜通路。也可以是如下方式:相对于该初始状态的膜通路(即,将配置在膜输送辊49及压印辊45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引导轴连结的直线),压印辊45与热印刷头40的压接点配置在向膜盒100的外侧偏置规定量的位置,膜输送辊49与压辊32a、32b的压接点配置在向所述膜盒100的内侧偏置规定量的位置(参照图6)。而且,优选是剥离辊34与压辊35的压接点也配置在相对于初始状态的膜通路向膜盒100的外侧(热印刷头40侧)偏置规定量的位置。如此,使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的膜通路如图6那样位移,来形成图像形成时的膜输送通路,由此能够增大转印膜46与色带42的剥离角度。此外,通过了剥离辊34及压辊35的压接点的剥离后的色带42,在与膜输送辊46相对的一侧(膜盒100的外侧),被向相对于初始状态的膜通路倾斜的方向输送而将剥离角度设定为大致90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压辊35为中心、由初始状态的膜通路的方向及其正交的方向划分出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图5的分离位置的压辊32a、32b而与膜输送辊49相对的位置)配置色带42的卷取辊44,剥离后的色带42在该范围内被向倾斜的方向卷取。由此,剥离后的转印膜46及色带42被向相对于初始状态的膜通路彼此倾斜地分离的方向卷取,因此能够增大剥离角度(在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剥离),且防止装置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另外,也可以使压印辊45与热印刷头40的压接点、剥离辊34与压辊35的压接点、膜输送辊49与压辊32的压接点为大致直线状,向相对于该直线大致正交方向剥离色带42。由此,在图像形成时通过使各压接点为大致直线状,由此能够减轻由于转印膜46使剥离辊34与压辊35的压接分离的力,因此剥离辊34和压辊35能够可靠地夹持,能够将剥离位置保持为适当。在印刷时,剥离辊34向压辊35侧移动,用二者夹持转印膜46和色带41,由此进行剥离。并且,被剥离了的色带41借助马达Mrl的驱动而被卷取辊44卷取,转印膜46被膜输送辊49输送到包括压印辊31和加热辊33的二次转印部。在二次转印部,转印膜46与卡片一起被加热辊33及压印辊31夹持,转印膜46上的图像被转印到卡片表面。另外,加热辊33以夹着转印膜46而与压印辊31压接/分离的方式被安装于升降机构(未图示)。该加热辊33由加热辊构成,利用配置在内部的加热机构将转印膜46上的图像转印到卡片表面上。另外,图示Sel是色带41的位置检测传感器,图示Se2、Se3分别是转印膜46的有无检测传感器及位置检测传感器。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一次转印部的结构及其作用。如图2至图4所示,压辊32a、32b分别支承于压辊支承构件57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压辊支承构件57转动自如地被支承于穿过其中央部的支承轴58。如图9所示,支承轴58的两端部架设在设于压辊支承构件57上的长孔76、77,并且在中间部被托架50的固定部78固定。此外,使长孔76、77相对于支承轴58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具有空间。因此,能进行后述的压辊32a、32b对膜输送辊49的调整。

并且,在支承轴58安装有弹簧构件51 (51a、51b),压辊支承构件57的安装压辊32a、32b —侧的端部分别与弹簧构件51接触,借助其弹簧力而被向膜输送辊49的方向施力。托架50构成为:用凸轮承接部81与凸轮53的凸轮工作面抵接,与以由驱动马达54 (图9所示)驱动的凸轮轴82为支点的凸轮53的向箭头方向的转动相应,相对于膜输送辊49向图中左右方向移动。因此,托架50向膜输送辊49前进时(图3及图4),压辊32a、32b反抗弹簧构件51而夹着转印膜46向膜输送辊49压接,将转印膜46卷绕于膜输送辊49上。此时,处于远离托架50的转动支点即轴95的位置的压辊32b首先压接膜输送辊49,接着压辊32a压接膜输送辊49。如此,通过将转动支点即轴95配置在膜输送辊49的上方,由此压辊支承构件57不是平行移动,而是一边转动地一边与膜输送辊49抵接,具有与平行移动相比可减少宽度方向的空间的优点。此外,压辊32a、32b向膜输送辊49压接时的压接力借助弹簧构件51在转印膜46的宽度方向均匀。此时,在压辊支承构件57的两侧设有长孔76、77,支承轴58在固定部78被固定,因此能够向三个方向调整压辊支承构件57,不会由于膜输送辊49的旋转而引起转印膜46的歪斜,以正确姿势输送。另外,在此所指的三个方向的调整是指:(i)使压辊32a、32b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轴向的压接力均匀,因此调整压辊32a、32b的轴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轴在水平方向的平行度,(i i )为了使压辊32a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压接力与压辊32b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压接力均匀,调整压辊32a和压辊32b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移动距离,及(iii)为使压辊32a、32b的轴与膜行进方向垂直,调整压辊32a、32b的轴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轴在垂直方向的平行度。并且,在托架50上设有在托架50朝向膜输送辊49前进时、与转印膜46的未卷绕于膜输送辊49的部分抵接的张力接受构件52。张力接受构件52是为了防止如下状况而设置的,即,防止由于在压辊32a、32b将转印膜46压接于膜输送辊49时产生的转印膜46的张力,使得压辊32a、32b分别对抗弹簧构件51的作用力而从膜输送辊49退避。因此,张力接受构件52安装于托架50的转动侧端部的前端,以在与压辊32a、32b相比图中左侧位置与转印膜46抵接。图1示出张力接受构件52与转印膜46抵接的状态。由此,由转印膜46的弹性产生的张力能够通过张力接受构件52而由凸轮53直接接受。因此,可防止由于该张力使压辊32a、32b从膜输送辊49退避而减小压辊32a、32b的压接力,因此能够维持转印膜46与膜输送辊49的紧贴卷绕状态而进行准确的输送。如图8所示,沿转印膜46的横宽方向配置的压印辊45被支承于以轴71为支点而转动自如的一对压板支承构件72。一对压板支承构件72支承压印辊45的两端。压板支承构件72分别经由弹簧构件99而与以轴71为共同的转动轴的托架50A的端部连接。此外,压印辊45也转动自如地被轴支承于轴96。

托架50A由基板87、和从该基板87向压板支承构件72的方向弯折而形成的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构成,由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保持凸轮承接面84。并且,在基板87与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之间配设以由驱动马达54 (图9所示)驱动的凸轮轴83为支点转动的凸轮53A,构成为使凸轮工作面与凸轮承接面84抵接。因此,若利用凸轮53A的转动使托架50A向热印刷头40的方向前进,则压板支承构件72也移动,压印辊45压接于热印刷头40。通过这样在托架50A与压板支承构件72之间上下配置弹簧构件99和凸轮53A,能够将该压板移动单元收纳在托架50A与压板支承构件72的间隔内。此外,能够将宽度方向收纳在压印辊45的宽度内,可谋求省空间化。此外,由于使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与在压板支承构件72上形成的穿孔部72a、72b(图8所示)嵌合,因此即使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向压板支承构件72的方向突出地形成,也不会使托架50A与压板支承构件72的间隔变宽,在这一方面也可谋求省空间化。在压印辊45压接于热印刷头40上时,与各个压板支承构件72连接的弹簧构件99发挥作用,以使向转印膜46的宽度方向的压接力均匀。因此,在转印膜46被膜输送辊49输送时防止歪斜,不会使转印膜46的印刷区域在宽度方向错位而能够准确进行利用热印刷头40进行的热转印。在托架50A的基板87经由弹簧构件97设有支承剥离辊34的两端的一对剥离滚轮支承构件88,在托架50A借助凸轮53A的转动而相对于热印刷头40前进时,剥离辊34与压辊35抵接而将二者所夹持的转印膜46和色带41剥离。剥离滚轮支承构件88也与压板支承构件72同样地分别设于剥离辊34的两端,构成为使相对于压辊35的宽度方向的压接力均匀。在托架50A的轴71侧的端部和与其相反一侧的端部设有张力接受构件52A。张力接受构件52A被设置成吸收在将压印辊45和剥离辊34分别压接于热印刷头40和压辊35时所产生的转印膜46的张力。弹簧构件99和弹簧构件97是为了使对转印膜46的宽度方向的压接力均匀而设置,但为了防止弹簧构件99、97反而弱于转印膜46的张力而使对转印膜46的压接力减小,由张力接受构件52A接受来自转印膜46的张力。另外,张力接受构件52A也与上述的张力接受构件52同样地固定于托架50A,因此转印膜46的张力经由托架50A而由凸轮53A接受,不会弱于转印膜46的张力。由此,由于热印刷头40与压印辊45的压接力及压辊35与剥离辊34的压接力得以保持,因此能够进行良好的印刷及剥离。此外,在膜输送辊49的驱动时不会在转印膜46的输送量上产生误差,能够将所述印刷区域的长度的转印膜准确地输送到热印刷头40而进行高精度的印刷。另外,张力接受构件52A在不有损上述一对剥离构件34、35的剥离性能的范围接受转印膜46的张力。即,如后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剥离部分的转印膜46的移送方向与行进方向不同,来增大色带41与转印膜46的剥离角度,提高其剥离性能,但张力接受构件52A位于减小该剥离角度的位置。因此,张力接受构件52A设置在充分吸收转印膜46的张力、同时能将剥离角度的减小抑制在最低限度的位置。由此,能够充分维持基于剥离构件34,35的剥离角度,同时抑制由于转印膜46的张力造成热印刷头40与压印辊45的压接力及压棍35与剥尚棍34的压接力减弱。在凸轮53和凸轮53A上张设有带98 (图2所示),由同一驱动马达54 (图9所示)驱动。[转印膜与色带的剥离]以下,与印刷动作一起,说明用于转印膜和色带的剥离的结构。图5是原位(待命位置)的状态,图像形成部B位于图5所示的待命位置时,凸轮53及凸轮53A处于图2所示的状态,压辊32a、32b不与膜输送辊49压接,并且压印辊45不与热印刷头40压接。在该状态下,若发出印刷命令,则输出辊48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卷取转印膜46。并且,卷取到设定于转印膜46上的定位用标记46a位于比传感器Se3靠输出棍48侧的位置。并且,在凸轮53及凸轮53A联动地旋转而成为图3所示的状态时,图像形成部B移至图6所示的印刷位置。此时,首先,压辊32a、32b向膜输送辊49卷绕转印膜46,并且张力接受构件52与转印膜46抵 接。其后,压印辊45压接于热印刷头40。在该印刷位置中,压印辊45朝向热印刷头40移动,将转印膜46和色带41夹入压接,剥离辊34与压辊35接触。在该状态下,当利用膜输送辊49的旋转开始转印膜46的输送时,同时色带41也利用马达Mrl的动作而被卷取辊44卷曲朝向相同方向输送。在该输送期间,在设于转印膜46的定位用标记46a通过传感器Se3并移动规定量、转印膜46到达印刷开始位置的时刻,在转印膜46的规定区域进行利用热印刷头40的印刷。尤其在印刷中,由于转印膜46的张力变大,因此转印膜46的张力向使压辊32a、23b离开膜输送辊46的方向及使剥离辊34和压印辊45离开压辊35和热印刷头40的方向作用。但是,如上所述,由于转印膜46的张力被张力接受构件52、52A接受,因此压辊32a、32b的压接力不会减弱,能够进行准确的膜输送,热印刷头40与压印辊45的压接力及压辊35与剥离辊34的压接力也不会减弱,所以能够进行准确的印刷及剥离。印刷结束后的色带41被从转印膜46拉开剥离而被卷取辊44卷取。此外,在此的特征在于不是在到达印刷位置的同时开始印刷,而是首先利用压印辊45向热印刷头40的前进来夹持转印膜46,在使色带41与转印膜46重合的状态下移动到印刷开始位置后开始印刷。由此,色带41与转印膜46的接触可靠,提高了印刷精度。另一方面,利用热印刷头40的印刷结束了的转印膜46和色带41,被剥离辊34和压辊35夹持着,色带41被卷取辊44卷取,并且转印膜46被膜输送辊49卷取,两者被剥离。此时,相对于将一对剥离构件34、35与在使色带41和转印膜46以重合的状态下送到印刷位置的引导辊连结而成的直线,压印辊45与热印刷头40的压接点配置在向膜盒100的外侧偏置规定量的位置,膜输送辊49与压辊32a、32b的压接点配置在向所述膜盒100的内侧偏置规定量的位置,因此能够将转印膜46和色带41以大角度分离,进行可靠的剥离。转印膜46的基于输送的移动量、即要施加印刷的所述印刷区域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由设于膜输送辊49的传感器(未图示)检测,根据其检测,膜输送辊49的旋转停止,同时基于马达Mr2的动作的卷取辊44的卷取也停止。由此,热印刷头40对转印膜46的所述印刷区域的第一种颜色的印刷结束。并且,当凸轮53及凸轮53A联动地进一步旋转并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时,图像形成部B移至图7所示的输送位置,压印辊45向从热印刷头40退避的方向复位。在该状态下,压辊32a、32b依然在膜输送辊49上卷绕转印膜46,张力接受构件52与转印膜46接触,由于膜输送辊49的反方向的旋转,转印膜46被反向输送到初始位置。此时,转印膜46的移动量也由膜输送辊49的旋转控制,被施加了印刷的所述印刷区域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的转印膜被反向输送。另外,色带41停止,处于使接下来要印刷的颜色的面板在初始位置待命的状态。并且,基于凸轮53、53A的控制状态再次成为图3所示的状态,并成为图6所示的印刷位置,使压印辊45压接于热印刷头40,膜输送辊49再次进行向正向的旋转而使转印膜46移动相当于所述印刷区域的长度的量,则由热印刷头40进行下一颜色的印刷。如此,重复在印刷位置与输送位置的动作,直到全部颜色的印刷结束。并且,当热印刷头40的印刷(一次转印)结束时,将转印膜46的一次转印后的区域输送到加热辊33,但此时凸轮53及53A向图2所示的状态移动,解除对转印膜46的压接。其后的二次转印是一边在卷取辊47的驱动下输送转印膜46 —边向卡片进行转印。S卩,将通过传感器Se2的检测而形成于转印膜46的图像的前端设置在加热辊33上方的转印开始位置。并且,卡片的前端也设置到转印开始位置,通过使加热辊33上升,从而一边用加热辊33和压印辊30夹持着转印膜46和卡片一边进行加热来进行转印。此时,转印膜46由卷取辊47卷取,借助加热辊33的旋转输送卡片。[一次转印部的单元化]上述结构的一次转印部分割为三个单元91、92、93而分别一体化。以下,详述构成一次转印部的三个单元91、92、93。通常,在如专利文献I所示那样的转印膜利用色带进行转印的印刷装置中,若转印膜、色带消耗,则需要频繁更换收纳各自的盒。但是,盒的装卸是为了将转印膜、色带挂到输送机构、热转印机构的各构件等上而需要注意的操作。尤其是安装盒时,在这些构件上架设转印膜、色带时,若弄错安装架设的位置,则无法印刷。另一方面,若构成转印膜、色带的输送机构、热转印机构的各构件之间的配置也未准确对位,则在印刷中产生错位,存在印刷品质降低的问题,在制造时、维护时的调整中,组装这些构件非常费时间和劳力。从上述这一点考虑,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将印刷装置的一次转印部分的各构件分割为多个单元并分别一体化,从而作为单元而最适于一体化的结构。图8所示的第I单元91将利用马 达54 (图9所示)的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轴70安装架设于单元框体75,在驱动轴70上安装膜输送辊49。在膜输送辊49的下方配置托架50A和一对压板支承构件72,这些构件转动自如地被支承于在单元框体75的两侧板安装架设的轴71上。在图8中,由形成于压板支承构件72的穿孔部72a、72b表示作为托架50A的一部分的一对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保持配置于其后方的一对凸轮承接面84。并且,在凸轮承接面84的更后方配置有在穿过单元框体75的凸轮轴83上安装的凸轮53A。凸轮轴83安装架设在单元框体75的两侧板上。在夹着转印膜46和色带41的输送通路并与压印辊45相对的位置配置有热印刷头40。热印刷头40中,与加热相关的构件及冷却风扇39如图10所示那样一体化为第3单元93,与第I单元91相对配置。第I单元91利用能够移动的托架50A将通过印刷动作而变动位置的压印辊45、剥离辊34和张力接受构件52A —起保持,由此不需要进行这些构件之间的位置调整。而且,利用凸轮53的转动使托架50A移动,由此能够使这些构件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此外,通过设置托架50A,能够与固定的膜输送辊49收纳于相同的单元,必须高精度输送转印膜的膜输送辊49的输送驱动部分与压印辊45的转印位置限制部分被包含在相同单元中,因此不需要进行二者间的位置调整。图9所示的第2单元92中,使安装有凸轮53的凸轮轴82穿过单元框体55,使凸轮轴82与驱动马达54的输出轴连结。并且,第2单元92中,以与凸轮53抵接的方式将托架50移动自如地支承于单元框体55, 在托架50上固定设有张力接受构件52和转动自如地支承压辊支承构件57的支承轴58。在压辊支承构件57,在支承轴58上安装有弹簧构件51a、51b,使其端部分别与支承压辊32a、32b的压辊支承构件57的两端抵接,从而向膜输送辊49的方向施力。并且,压辊支承构件57将支承轴58插入长孔76、77,支承轴58在中央部被固定支承于托架50。在托架50与压辊支承构件57之间设有对压辊支承构件57朝向托架50施力的弹簧89。利用该弹簧89,压棍支承构件57被向从第I单兀91的膜输送棍49后退的方向施力,因此,在将膜盒100设置在印刷装置I上时,能够使转印膜46容易通过第I单元91与第2单元92之间。第2单元92中,利用托架50A保持相应于印刷动作而变动位置的压辊32a、32b和张力接受构件52,利用凸轮53的转动使托架50A移动,由此使压辊32a、32b和张力接受构件52移动,因此可简化二者间的位置调整、压辊32a、32b与膜输送辊49的位置调整。这样的第2单元92隔着转印膜46与第I单元91相对配置。通过这样单元化,第I单元91、第2单元92及第3单元93与转印膜46、色带41的各盒同样,也能够分别从印刷装置I的主体拉出。因此,在因转印膜46、色带41的消耗而更换盒时,若根据需要也将这些单元91、92、93取出,则盒插入时能够简单地将转印膜46、色带41安装架设于装置内。如上所述,组合将压印辊45、托架50A、凸轮53A和压板支承构件72 —体化而成的第I单元91、和将压辊32a、32b、托架50、凸轮53和弹簧构件51 —体化而成的第2单元92,并且将安装了热印刷头40的第3单元93与压印辊45相对配置地组装,由此能够容易且准确地进行印刷装置制造时的组装、维护时的调整。
尤其是,能够将必须高精度地输送转印膜的固定的膜输送辊49与通过移动按压转印膜46来规定转印位置的压印辊45—体化为同一单元地构成,由此通过一体化,不需要输送驱动部分与转印部分的位置调整。并且,能够以该单元为基准而构成其他单元,因此不仅制造、维护时的调整容易,而且单元之间及各单元所包含的构件之间的位置精度提高。而且,通过一体化为单元,提供一种在转印膜、色带的各个盒更换时,能够容易识别配置转印膜、色带的位置,并且从装置的卸下也能容易进行,且操作性优异的印刷装置。此外,如上所述,由张力接受构件52防止在膜输送辊49与压辊32a、32b之间产生的松弛(压接的解除),由张力接受构件52A防止在压印辊45与热印刷头40之间产生的松弛(压接的解除)、和在压辊35与剥离滚轮(剥离辊)34之间产生的松弛(压接的解除),由此能够不受转印膜46的张力影响而准确地输送,能够进行高精度地印刷。通常,色带41以3色或4色的墨为I帧而周期性地涂布各色的墨,要在转印膜46形成图像需要使转印膜46往返移动。因此,转印膜46若不能以适当的姿势且输送到准确的位置,则在墨的转印位置产生错位而存在印刷品质降低的问题,但通过如上所述那样构成,能够使对转印膜46夹持 的压接力始终均匀地输送,从而能够提高印刷装置的印刷品质。另外,上述说明了印刷装置中输送转印膜的装置,但只要是由压接构件和被压接构件夹持膜状介质的表面进行输送的装置即可,也可适用于其他装置。[引导轴机构]接着,说明用于矫正输送中的膜的歪斜的引导轴机构。例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引导轴是在将色带热转印于卡片面的印刷装置中,具有作为在印刷后将色带从介质拉开剥离的剥离辊的功能,但外周面被摩擦构件覆盖,并且以能够沿色带的宽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弹性构件弹性施力。并且,在色带发生了歪斜时,引导轴与该色带的歪斜相应地弹性移动,使歪斜的色带返回中央部加以矫正。通常,引导轴必须是始终与膜的进给方向正交的状态,但要随着膜的卷取移动向相同方向顺滑地旋转,对支承引导轴的机构的孔部设有游隙地插入引导轴。因此,根据以往的技术,若由于膜的歪斜而成为引导轴的位置偏离膜的进给方向的中心而倾斜的状态,则即使利用弹性构件的施力使其恢复到中央,也无法消除倾斜的姿势,歪斜没有得到矫正。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轴,在用于输送转印膜、色带的膜输送装置中,即使偏离膜的进给方向也能够矫正歪斜。图11是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I的要部放大图,放大表示图像形成部B。如图11所示,卷取辊47与输出辊48之间的转印膜46架设在膜输送辊49、引导轴101、引导滚轮56a、剥离滚轮56b等上而被输送。膜盒100由多个引导轴IOla 101e、引导滚轮56a、剥离滚轮56b和包括后述的侧壁102AU02B的盒壳体构成,对卷绕有转印膜46的卷取辊47和输出辊48进行保持。并且,膜盒100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装置装卸,在更换使用完毕的转印膜46时,将膜盒100从装置取下来更换转印膜46。如上所述,色带41收纳于墨盒42,在该墨盒42中收容有输出辊43和卷取辊44,利用马达Mrl的驱动被卷取辊44卷绕着进行输送。墨盒42也与膜盒100同样地构成为能够装卸于装置,能够更换使用完毕的色带41。
配置在二次转印部的引导滚轮56a用于向压印辊31引导转印膜46,剥离滚轮56b用于将转印后的转印膜46从卡片剥离。S卩,剥离滚轮56b通过基于马达Mr2的卷取辊47的卷取动作而旋转,向与介质输送路径P2大致垂直的方向将转印膜46从卡片拉开剥离。在此,一边矫正所输送的膜的歪斜一边加以引导的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轴机构,适用于转印膜46的输送装置、色带41的输送装置中的配置在各膜输送通路的适当位置的各引导轴,但在此,以下说明应用于转印膜46的输送装置的引导轴IOla时的例子。配置引导轴IOla的部位是利用剥离滚轮56b将印刷结束后的转印膜46从卡片剥离,并卷取输送到卷取辊47的位置。为了使转印膜46的滑动性良好,在引导轴IOla的表面以氟树脂类或硅类的材质实施涂覆。此外,即使由不锈钢构成引导轴101a,通过研磨其表面也能够确保必要的滑动性。如图12所示,该引导轴IOla在印刷装置I内架设于形成转印膜46的输送通路的侧壁102AU02B (膜盒100的壳体)上,凸缘103A、103B被插入引导轴IOla的两端。并且,在侧壁102A与凸缘103A之间和侧壁102B与凸缘103B之间分别配置有施力构件104A、104B。施力构件104A、104B是插入安装于引导轴IOla的弹簧,但也可以如图13所示,是一端抵接于侧壁102AU02B,另一端抵接于凸缘103AU03B的板簧。凸缘103A、103B分别被施力构件104A、104B施力,沿着贯穿中央部的引导轴IOla移动。但是,在引导轴IOla的与转印膜46接触的膜抵接构件105上划分的部分的直径被设定为比其他部分的直径大,因此该台阶106成为限制部,进行限制以使凸缘103AU03B不向引导轴101所引导的转印膜46的宽度的内侧移动。施力构件104A、104B的作用力被设定为小于转印膜46张紧时的转印膜46的弹性力、且大于转印膜46松弛时的转印膜46的弹性力。通过设定这样的作用力,不会发生如下状况:张紧时的转印膜46的弹性力小于施力构件104AU04B的作用力而在凸缘103部分产生转印膜46弯曲。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104的作用力(弹簧压力)分别被设定为5g,但可根据转印膜46的弹性力 而适当设定。转印膜46发生松弛是在加热辊33与压印辊31相分离的瞬间。虽然转印膜46由加热辊33与压印辊31的压接所保持,但在压接突然脱开的瞬间,转印膜46成为挠曲松弛的状态。其后,转印膜46被输送机构输送,由此再次恢复成张紧的状态,但若在产生松弛的瞬间产生歪斜,则转印膜46以歪斜的状态被保持。于是,在进行下一次的卡片印刷时,出现由于转印膜46的墨的涂布部分与卡片表面错位而导致的问题。这样的歪斜尤其在如下情况等产生,S卩,在将转印膜46从卡片剥离时,在转印膜46的宽度方向根据图像数据而墨浓度不同,因此无法均匀地剥离,在一个端部的剥离花费时间的情况。并且,一旦产生歪斜,则由于对于卷取辊47,以旋转轴与转印膜46的宽度方向不是正对的状态下进行卷取,因此卷取时其误差扩大,成为不能卷取的状态,陷入发生卡纸、停止印刷的状况。但是,在这样转印膜46松弛而歪斜时,转印膜46碰到膜的长度方向的偏向侧端部所相对的某一凸缘103AU03B而欲向外侧移动,但由与该凸缘103AU03B对应的施力构件104AU04B的作用力阻止该偏向移动。因此,在转印膜46产生了松弛时,由于从转印膜4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直接加以限制,因此歪斜被矫正,转印膜46以适当的姿势被卷取到卷取辊47上。并且,虽然在转印膜46以张紧状态被输送时不会产生歪斜,但有时输送中转印膜4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会碰到凸缘103A、103B,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力构件104A、104B向外侧后退,因此不会妨碍转印膜46的输送。此外,在安装架设引导轴101的侧壁102A、102B上穿设比引导轴101的直径稍大的孔部,引导轴101的两端部穿过该孔部而转动自如地被支承。因此,若由于卷取辊47的重量平衡、在转印膜46的宽度方向产生褶皱等,而在两端产生不均,则有时引导轴101自身变得与转印膜46的行进方向不垂直。这也是导致引导轴101的错位、歪斜的原因,但由于利用施力构件104AU04B加以矫正,因此能够利用卷取辊47进行正常的卷取。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膜输送装置中的引导轴机构,一边矫正所输送的转印膜46的歪斜一边加以引导,但不限于在从卡片剥离后的引导轴,也可以适用于配置在转印膜46的输送通路上的任意引导轴。此外,可以适用于配置在色带41的输送通路上的引导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引导轴IOla设于膜盒100的例子,但不限于膜盒100,也可以适用于为了形成转印膜46的输送通路而设于印刷装置I主体上的轴。另外,引导轴IOla也可以是图14所示的结构。在该方式中,凸缘103A、103B与膜抵接构件105以能够成一体地沿引导轴IOla的轴向移动的方式设于引导轴IOla的周围。引导轴IOla构成为两端的直径小、中央部的直径大,形成台阶106 (限制部)。在引导轴IOla的两端侧(直径小的部分)设有施力构件104A、104B、以及借助该施力构件104A、104B按压凸缘103AU03B来施力的凸缘按压构件107A、107B,通过按压凸缘103AU03B而沿引导轴IOla的轴向移动。另外,利用限制部106限制凸缘按压构件107A、107B的移动。由此,能够 将凸缘103AU03B及膜抵接构件105定位在引导轴IOla与转印膜46正交的位置(图14的状态)。此外,凸缘103AU03B及膜抵接构件105设置成能够在引导轴IOla的周面旋转,凸缘103A与凸缘按压构件107A及凸缘103B与凸缘按压构件107B之间分别能够滑动。在该情况下,不需要改善膜抵接构件105周面的滑动性。施力构件104A、104B的作用力被设定为小于转印膜46张紧时的转印膜46的弹性力、且大于转印膜46松弛时的转印膜46的弹性力。因此,在转印膜46张紧时,如图15所示,凸缘103AU03B及膜抵接构件105移动,但在转印膜46松弛的瞬间,借助施力构件的力返回图14所示的位置(引导轴IOla与转印膜46正交的位置),转印膜46的歪斜被修正。关于施力构件104AU04B的作用力,与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本例中,示出了施力构件104A、104B为弹簧的例子,但也可以如图13所示,通过制成板簧形状,来将施力构件和凸缘按压构件一体形成。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在形成膜的输送通路的一对侧壁上安装架设的引导轴;分别设于所述引导轴的两端部的一对凸缘;形成于一对所述凸缘之间,在横宽方向与所输送的所述膜接触的膜抵接部;设于相对的所述侧壁与所述凸缘之间的施力构件;阻止所述凸缘向所述膜抵接部前进的限制部,因此利用被施力构件施力的凸缘限制直接输送的膜状介质,因此引导轴能够一边矫正歪斜地一边弓I导膜。[卡片清洁机构]接着,说明用于对从卡片盒3供给的卡片除去尘埃的清洁机构。对卡片记录电子信息或图像信息时,若在卡片附着有尘埃,则有时引起记录信息错误、图像错误,因此通常将收容的卡片表面的尘埃除去后进给到记录部。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用粘附性辊构成与卡片表面接触的辊和与卡片背面接触的辊来对通过的卡片进行清洁的机构。该文献中公开了将夹着卡片的一对粘附性辊、和与该辊的一方接触来清洁辊表面的清洁辊构成为单元,将该清洁单元能够装卸地安装于装置的输送路径上的机构。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在卡片的输送路径配置粘附性辊,用清洁辊除去附着于该辊的表面的尘埃的机构。在该文献中,将与输送路径的粘附性辊接触的清洁辊配置在印字用的色带盒中。并且,在色带盒安装时,沿装置内的粘附性辊的轴向插入盒的清洁辊。因此,清洁辊以能够在与粘附性辊接触的位置和离开该粘附性辊的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内置于盒中,在盒上设置在该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位置的机构并使其与盒安装动作联动。具体而言,构成为:当将用于安装色带盒的开闭盖(装置前盖)开盖时,清洁辊联动地位于分离位置,当将用于安装色带盒的开闭盖(装置前盖)关闭时,清洁辊联动地位于接触位置。如上所述,公知有在将卡片进给到记录部之前,将卡片表面的尘埃除去的清洁机构。并且,在专利文献I中提出将与卡片表面接触的粘附辊和除去该辊上附着的尘埃的清洁辊做成单元来安装于装置上的清洁机构。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用色带盒的清洁辊除去设于装置内的粘附性辊的尘埃的清洁机构。如此,与卡片接触的粘附性辊和用清洁辊除去附着于辊表面的尘埃是已经公知的。在该情况下,若采用如专利文献3所提出的方案那样,将与卡片接触的粘附性辊和清洁辊做成单元而装卸于装置的机构,则在从装置取下清洁单元更换清洁辊时,产生在该更换时使粘附性辊的表面破损的问题。另一方面,若采用在专利文献4提出的机构,则在装置内与所准备的卡片接触的粘附性辊产生问题时,例如附着有金属片而无法用清洁辊除去时,操作者必须在装置内将附着于辊表面的金属片除去。与此同时,在更换色带时必须同时更换清洁辊,伴随着经济上的损失。如上所述,在除去附着于卡片表面上的尘埃时,在每次与卡片接触的粘附性辊发生问题时,需要更换该辊或进行维护,清洁辊需要根据其破损程度而定期更换,色带需要根据其消耗量进行更换。因此,本发明人得到以下见解:在分别需要进行色带的更换、清洁辊的更换、与卡片接触的粘附性辊的维护时,能够单独地装卸于装置内。此时,会产生如下新问题:由于粘附性辊和清洁辊分别其表面具有粘附性,因此在将两辊单独地装卸于装置内时,产生必须将两辊分离的问题,在将它们单独地装卸于装置上时,若辊之一未被安装,则会出现在该状态下装置再起动的问题。因此,在以下的本实施方式中,将与卡片表面接触来除去尘埃的接触辊和用于去除附着于接触辊表面的尘埃的清洁辊,构成为能够根据各自的状态而适时地相对于装置装卸更换或维护。以下,说 明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印刷装置I的整体结构中,为了更换或维护接触辊22及清洁辊Re,相对于装置装卸自如的结构。
图16及图17是以立体图表示印刷装置I的接触辊22及清洁辊Re及其周边,图16表示将清洁辊Re和接触辊22安装于装置框架110的状态,图17表示将这些辊从装置框架110取下的状态。在该装置框架110形成有在将接触辊22和清洁辊Re分离的状态下单独地在旋转轴方向能够装卸的安装口 174。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辊22和清洁辊Re分别被收纳于保持构件,利用墨盒形式连同保持构件一起而能够相对于装置装卸。与接触辊22的一对辊22a及与辊22b —起保持的保持构件构成墨盒163 (参照图18)。另一方面,墨盒164 (参照图19)收纳清洁辊Re。并且,在墨盒164的保持构件上形成后述的操作手柄170。接触辊22和清洁辊Re分别由在表面具有粘附性的辊体和与该辊体一体的旋转轴构成。一对接触辊22中,辊22b是驱动辊,辊22a是从动辊。在将从卡片收纳部供给的记录卡片被一对接触辊22夹持而送到翻转单元F的期间,除去附着于卡片表面的尘埃。同接触辊22的辊22a表面彼此接触的清洁辊Re与接触辊22联动地旋转,从而将接触辊22的从记录卡片的表面除去而附着于自身的表面的尘埃除去。因此,上述三种辊的表面粘度设定为从图示的右侧到左侧的辊变高,即清洁辊Re的粘度最高。出于更换、维护的目的,将接触辊22及清洁辊Re连同收纳该接触辊22及清洁辊Re的墨盒163、164 —起从装置框架110取出。在收纳清洁辊Re的墨盒164上设有在安装于装置框架110的安装口 174的状态下用于使辊表面离开接触辊22的操作构件161、和阻止接触辊从安装口 174离开的盖构件162,操作构件161和盖构件162 —体地构成操作手柄170。并且,在墨盒164中设有与清洁辊Re的旋转轴165不同的支轴166,被支承于装置框架110的安装口 174的轴承部185`,通过操作手柄170的操作,能够在锁定姿势位置与解除姿势位置移动。在操作手柄170位于锁定姿势时,阻止收纳有接触辊22的墨盒163从安装口 174分离,在操作手柄170位于解除姿势时,使清洁辊Re的表面从接触辊22的表面分离,成为将墨盒164从安装口 174拉出的状态。此外,在装置框架110上设有使清洁辊Re的表面与接触辊22的表面接触的压接弹簧176,操作操作构件161,使墨盒164以支轴166为中心而抵抗压接弹簧176地摆动,从而能够使清洁辊Re从接触辊22的表面分离。遮蔽构件167被设置成:在收纳有接触辊22的墨盒163未安装到装置框架110上时,阻止收纳有清洁辊Re的墨盒164向装置框架110插入。该遮蔽构件167摆动自如地被支承在装置框架110的轴168上,并且具有凸轮构件169,在墨盒163未插入时,遮蔽构件167被弹簧(未图示)向卡定位置施力以阻止墨盒164 (清洁棍Re)的安装,若墨盒163插入安装口 174,墨盒163与凸轮构件169接触,则遮蔽构件167摆动,成为允许墨盒164安装的解除位置。在图24中,联锁构件171转动自如地被轴固定于装置框架110的轴181,在墨盒164未插入时(图20,图21)及墨盒164插入且操作手柄170位于解除姿势时(参照图22),被弹簧172施力,而位于将形成在装置框架110的前表面的安装口 174堵住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在开闭装置框架110的前表面的开闭盖175上形成的销182未插入开口 183,开闭盖175无法关闭装置框架110的前表面。
另一方面,若墨盒164插入安装口 174且操作手柄170位于锁定姿势(参照图23),则联锁构件171被墨盒164按压而抵抗弹簧172地转动,因此形成于装置框架110的前表面的开口 183显露,开闭盖175的销182能够插入开口 183,开闭盖175能够关闭装置框架110的前表面。基于图20 图23说明上述构成的遮蔽构件167、操作手柄170、联锁构件171的动作。图20表示墨盒163及墨盒164未安装的状态,遮蔽构件167被弹簧施力而位于阻止墨盒164 (清洁辊Re)向安装口 174安装的卡定位置。另一方面,墨盒163称为能够安装的状态。此外,联锁构件171也被弹簧172施力,位于覆盖开口 183的位置。在从图20的状态插入墨盒163而成的图21的状态下,由于墨盒163与凸轮构件169的抵接,遮蔽构件167向下方摆动,成为从安装口 174退避而允许墨盒164安装的解除位置。由此,在安装接触辊22和清洁辊Re时,成为在接触辊22之后安装清洁辊Re的顺序。并且,图22是将墨盒164插入到安装口 174的状态,但形成于墨盒164的操作手柄170在该状态下位于解除姿势,清洁辊Re的表面与接触辊22的表面相分离。在图22的状态下,若使操作手柄170以轴66 (参照图19)为支点向下方转动而成为图23的状态,则清洁辊Re的表面与接触辊22的表面接触,能够进行记录卡片的清洁动作。此时,通过操作手柄170向下方的转动,由遮蔽构件167覆盖墨盒163的拉出侧,无法从装置框架110取出墨盒。并且,联锁构件171被墨盒164按压而转动,装置框架110的前表面的开口 183显露,若要关闭开闭盖175,则将销182插入开口 183,就能关闭装置框架110的前表面。以上是安装接触辊2 2和清洁辊Re时的动作说明,在将这些辊从装置框架110取出时,是反之从图23的状态开始的动作。即,操作操作手柄170使其向上方转动,成为使清洁辊Re的表面与接触辊22的表面相分离的图22的状态,然后拉出墨盒164,由此解除由遮蔽构件167形成的关闭,由此拉出墨盒163。因此,在拉出接触辊22和清洁辊Re时,成为在清洁辊22之后拉出接触辊Re的顺序。如此,根据本发明,在将表面分别具有粘附性的接触辊22和清洁辊Re单独地装卸于装置内时,在安装时,由于遮蔽构件167的作用,只能是在接触辊22之后安装清洁辊Re的顺序才能安装,在分离时,由于操作手柄170的作用将两辊可靠地分离,且利用盖构件162,只能是在清洁辊22后卸下接触辊Re的顺序才能卸下。因此,能够单独可靠地装卸清洁辊22及接触辊Re。而且,利用操作手柄170的操作,若不使接触辊22和清洁辊Re接触,则开闭盖175无法关闭,由此防止出现清洁辊Re的忘记安装、在接触辊22与清洁辊Re相分离的状态下装置再起动那样的状况。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由此在将清洁辊安装于装置上时,必须在之前安装接触辊,因此不会存在忘记安装接触辊,能够可靠地将多个辊安装于装置上。并且,在清洁辊上设有用于解除辊彼此的粘接粘附的操作构件,因此能够将各辊简单地安装到装置上,并且在该安装后,能够使清洁辊与接触辊粘接粘附。此外,在从装置分离各辊单元时,在清洁辊设有阻止将接触辊从安装口分离的盖构件,因此不会出现在辊彼此粘接粘附的状态下拉出接触辊,不会出现因该误操作导致辊表面的破损。而且,在装置外壳设置开闭卡片输送路径的开闭盖,在清洁辊的操作构件为非接触状态时禁止开闭该盖,由此,在开闭盖无法关闭时,能够警告在装置内未安装清洁辊和接触辊这一事项。产生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涉及在塑料卡片、厚纸卡片等记录介质记录电子信息或图像信息的印刷装置,在工业上具有实用性。附图标记的说明32a、32b 压辊34剥离滚轮(剥离辊)35压辊40热印刷头

41色带42盒(色带盒)45压印辊46转印膜47卷取辊(卷取卷轴)48输出辊(供给卷轴)49膜输送棍50托架(第2托架)50A托架(第I托架)51弹簧构件(第2弹簧构件)52张力接受构件(第2张力接受构件)52A张力接受构件(第I张力接受构件)53凸轮(第2凸轮)53A凸轮(第I凸轮)72压板支承构件91第I单元92第2单元93第3单元100膜盒
权利要求
1.一种印刷装置,向彼此压接的压印辊与热印刷头之间的印刷位置供给色带和转印膜,并在转印膜上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给卷轴,卷绕未使用的所述转印膜; 卷取卷轴,卷绕使用完毕的所述转印膜; 膜盒,构成为相对于装置框架装卸自如,保持所述供给卷轴和所述卷取卷轴; 剥离构件,配置在所述压印辊的下游侧,将所述转印膜和所述色带从重合状态剥离并向不同的两个方向输送; 膜输送辊,在所述剥离构件的下游侧,相对于所述转印膜而固定配置于所述膜盒的内侧; 压辊,配置在隔着所述转印膜与所述膜输送辊相对的位置,且构成为能够在将所述转印膜压接于所述膜输送辊的压接位置和与所述转印膜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以及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膜输送辊旋转, 通过所述压辊从所述分离位置移动到所述压接位置,使所述转印膜向所述膜盒的内侧位移规定量而压接于所述膜输送辊,通过所述膜输送辊的旋转,一边输送所述转印膜,一边在所述转印膜上形成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辊相对于所述转印膜配置在所述膜盒的内侧,所述热印刷头固定配置在隔着所述转印膜及色带与所述压印辊相对的位置, 所述压印辊构成为:能够在与所述转印膜分离的非印刷位置和同所述热印刷头夹持所述转印膜及色带地在所述转印膜形成图像的印刷位置之间移动, 通过所述压印辊从所述非印刷位置向所述印刷位置移动,由此使所述转印膜向所述膜盒的外侧位移规定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辊被保持在借助第I凸轮的旋转而朝向所述热印刷头前进的第I托架上,所述压辊由在沿着输送所述转印膜的膜输送通路的上游侧和下游侧配置的一对压辊构成,被保持在借助第2凸轮的旋转而朝向所述膜输送辊前进的第2托架上, 该印刷装置具有:对被保持在所述第I托架的所述压印辊施力使其压靠于所述热印刷头的第I弹簧构件;以及对被保持在所述第2托架的所述一对压辊施力使其压靠于所述膜输送辊的第2弹簧构件, 将所述膜输送辊、所述第I凸轮和所述第I托架一体化作为第I单元,将所述第2凸轮和所述第2托架一体化作为第2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剥离构件由以使所述转印膜和所述色带为重合状态地夹持所述转印膜和所述色带的辊对构成, 配置成一方的辊能够与另一方的辊压接、分离,并且与从所述非印刷位置向所述印刷位置移动的所述压印辊联动地进行压接、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剥离构件由以使所述转印膜和所述色带为重合状态地夹持所述转印膜和所述色带的辊对构成,配置成一方的辊被保持于所述第I托架,并能够与另一方的辊压接、分离,并且与从所述非印刷位置向所述印刷位置移动的所述压印辊联动地进行压接、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辊相对于所述热印刷头的接触分离移动、和所述压辊相对于所述膜输送辊的接触分离移动的驱动是同一驱动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凸轮和所述第2凸轮由同一驱动源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热印刷头作为第3单元。
9.根据权 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辊被保持于分别支承该压印辊的两端的一对压板支承构件,所述压板支承构件经由所述第I弹簧构件而被保持于所述第I托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托架和所述压板支承构件设有用于配置所述第I凸轮和所述第I弹簧构件的间隔地被连结。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压辊分别被支承于压辊支承构件的两端,所述压辊支承构件利用中央部转动自如地被保持于所述第2托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中央被轴支承的所述第2托架,在一端受到所述第2凸轮的施力而转动时,使在另一端进行支承的所述压辊支承构件朝向所述膜输送辊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托架具有张力接受构件,在所述压辊隔着所述转印膜压接所述膜输送辊时,所述张力接受构件与所述转印膜抵接,以吸收反弹压接的所述转印膜的张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输送辊相对于所述转印膜的摩擦系数被设定为高于所述压印辊相对于所述转印膜的摩擦系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辊的硬度被设定为高于所述膜输送辊的硬度。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印辊的上游侧配置有以使所述色带和所述转印膜重合的状态将所述色带和所述转印膜送到印刷位置的引导辊, 相对于将所述引导辊和所述剥离辊连结的直线, 所述压印辊与热印刷头的压接点配置在向所述膜盒的外侧偏置规定量的位置, 所述膜输送辊与所述压辊的压接点向所述膜盒的内侧偏置规定量。
1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剥离构件的另一方的辊被固定于收容有所述色带的色带盒。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剥离构件剥离下的所述色带被向所述膜盒的外侧的倾斜方向卷取,通过了所述剥离构件的所述转印膜与所述色带被向相互分离的方向输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带的卷取辊配置在隔着所述分离位置处的所述压辊与所述膜输送辊相对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转印膜和色带剥离时,使转印膜的行进路径的在剥离部分处的移送方向与行进方向不同,由此能够确保剥离角度较大的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向彼此压接的压印辊(45)与热印刷头(40)之间的印刷位置供给色带(41)和转印膜(46)而在转印膜(46)上形成图像,其中,转印膜(46)在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装置框架上的膜盒(100)的供给卷轴(48)与卷取卷轴(47)之间形成规定的行进通路并卷绕于其间,膜输送辊(49)与压辊(32a、32b)配置在使安装于装置框架上的转印膜(46)的行进通路向规定量盒内侧位移的位置。
文档编号B65H41/00GK103228452SQ20118005725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7日
发明者金亲大介, 久保田刚, 青柳达三, 村田信雄, 流石诏五, 武井章 申请人: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立志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