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6158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车体在两个输送装置之间转运的移载机接车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适用于不同轴距不同车型的车体转运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该系统包括下层轨道装置、上层轨道装置、前叉和后叉,所述上层轨道装置通过下层滑块连接件滑动连接在所述下层轨道装置上,所述后叉通过上层滑动连接件滑动连接在所述上层轨道装置上,所述上层轨道装置上还固定安装有与所述后叉并行排布的前叉。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前叉分别即时的定位于各不同车型的原点(前轮罩中心),且通过上层轨道装置上的后叉的往复滑动,可使后叉对应于不同车型的后轮轩,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移载机接车系统可实现对于不同轴距和不同车型的车体的同时转运。
【专利说明】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体在两个输送装置之间转运的移载机接车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适用于不同轴距不同车型的车体转运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车体在两个输送装置之间转运的移载机接车系统均为固定式,该固定式的移载机接车系统主要包括底座和固定在底座上的前叉、后叉,只能通过调整车体停止位变化或者车体的支撑撬体来适应移载机来实现接车,费时费力且效率低,因此,其固定式结构无法灵活的适用于不同轴距和不同车型的车体的转运。具体而言:1、车型复杂,最小PX车型长3.88m,最大VAN车型长5.96m,待转运的车体在转运之前,其各车型原点(前轮罩中心)无法统一到同一位置,而原有固定式接车系统不能调整后叉位置,因此无法适用于原点位置不统一的多个车体的转运;2、车型轴距差异很大,最小PX车型轴距2.50m,最大VAN车型轴距3.75m,而原有固定式接车系统的叉距(前叉和后叉的间距)固定无法调整,因此不能同时适应不同轴距的多个车型。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定位各车型原点和调整叉距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以适用于不同轴距和不同车型的车体的同时转运。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该系统包括下层轨道装置、上层轨道装置、前叉和后叉,所述上层轨道装置通过下层滑块连接件滑动连接在所述下层轨道装置上,所述后叉通过上层滑动连接件滑动连接在所述上层轨道装置上,所述上层轨道装置上还固定安装有与所述后叉并行排布的前叉。
[0007]优选的,所述上层轨道装置包括上层轨道、上层电动机、上层变速器、上层丝杠和上层滑块,其中:所述上层电动机与所述前叉固定连接,所述上层丝杠的一端与所述上层电动机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上层丝杠的另一端插装在所述上层滑块的螺纹孔内,所述上层滑块固定连接于所述后叉。
[0008]优选的,所述下层轨道装置包括下层轨道、下层电动机、下层变速器、下层丝杠和下层滑块,所述下层电动机与所述下层轨道固定连接,所述下层丝杠的一端与所述下层电动机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下层丝杠的另一端插装在所述下层滑块的螺纹孔内,所述下层滑块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层轨道。
[0009]优选的,所述上层轨道包括两上层铁轨和固接在两上层铁轨之间的至少一根上层横梁,所述上层横梁用于固定连接所述下层滑块。
[0010]优选的,所述下层轨道包括两下层铁轨和固接在两下层铁轨之间的至少一根下层横梁,所述下层横梁用于固定连接所述下层电动机。[0011]优选的,所述下层轨道平行于所述上层轨道,所述前叉和所述后叉垂直于所述上层轨道。
[0012]优选的,所述下层轨道的各所述下层铁轨分别包括一铁轨基座和固装在所述铁轨基座上的两段轨体,各所述轨体上分别对应设置有一用于固定连接所述上层轨道的所述下层滑动连接件。
[0013]优选的,所述上层电动机和所述下层电动机均为伺服电机。
[0014]优选的,该系统还包括主控机构以及分别电连接于所述主控机构的感应器和位移传感器,其中:所述感应器安装在所述前叉端部,用于检测所述前叉与后轮轩的对准度;所述位移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后叉的端部,用于监测所述后叉相对于所述前叉的位移量以及所述上层轨道装置相对于所述下层轨道装置的位移量;所述主控机构分别与所述上层电动机和所述下层电动机电连接。
[0015]一种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该系统包括下层轨道装置、上层轨道装置、前叉和后叉,所述下层轨道装置的位置固定,所述上层轨道装置通过下层滑块连接件滑动连接在所述下层轨道装置上,所述前叉通过上层滑动连接件滑动连接在所述上层轨道装置上,所述上层轨道装置上还固定安装有与所述前叉并行排布的后叉。
[0016](三)有益效果
[00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所增设的上层轨道装置可在下层轨道装置上往复滑动,进而可实现前叉分别即时的定位于各不同车型的原点(前轮罩中心),且通过上层轨道装置上的后叉的往复滑动,可使后叉对应于不同车型的后轮轩,即适用于不同的轴距,为此,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移载机接车系统可实现对于不同轴距和不同车型的车体的同时转运;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通过主控机构、感应器和位移传感器,能够实现前叉定位和叉距调整的智能化操作,提高了该系统的准确度和操作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轴侧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主视示意图;
[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轴侧示意图;
[0022]其中:100、底座,200、下层轨道装置,210、下层轨道,211、下层铁轨,2111、铁轨基座,2112、轨体,212、下层横梁,220、下层电动机,230、下层变速器,240、下层丝杠,250、下层滑块,260、下层滑动连接件,270、上层滑动连接件,300、上层轨道装置,310、上层轨道,311、上层铁轨,312、上层横梁,320、上层电动机,330、上层变速器,340、上层丝杠,350、上层滑块,400、前叉,500、后叉,600、主控机构,700、感应器,800、位移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层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层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4]实施例一:[0025]如图1、2所示,一种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该系统自下而上设置有下层轨道装置200、上层轨道装置300和并行排布的前叉400、后叉500,具体而言,所述下层轨道装置200安装在所述底座100上,上层轨道装置300通过下层滑动连接件260可滑动的连接在所述下层轨道装置200上,所述后叉500通过上层滑动连接件270可滑动的连接在所述上层轨道装置300上,所述上层轨道装置300上还固定安装有与所述后叉500并行排布的前叉400。为此,该实用新型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通过对现有的移载机接车系统进行改进,即增设了上层轨道装置300和下层轨道装置200,其上层轨道装置300连同其上的前叉400和后叉500可相对于上层轨道装置300的轨道的同步往复移动,驱使前叉400与前轮罩中心的对准定位,实现了在不需要调整车体停车位和支撑撬体的基础上,对于不同车型的多个车体不同位置的前轮罩中心的实时对准和定位;同时,其后叉500相对于上层轨道装置300的轨道的往复移动,可调整后叉500与前叉400的间距,使得在前叉400与车体前轮罩中心保持对准的基础上,进一步驱动后叉500对准定位于后轮轩,进而实现了该移载机接车系统能够适用于具有不同轴距的多个车体。
[0026]具体而言,为简化上层轨道装置300和下层轨道装置200的结构并提高其定位于前轮罩中心和调整叉距的准确率及效率,以及提高接车系统整体的紧凑性,优选设置为:
[0027]所述下层轨道装置200包括下层轨道210、下层电动机220、下层变速器230、下层丝杠240和下层滑块250。所述下层电动机220与所述下层轨道210固定连接,例如可具体设计为,所述下层轨道210包括架设在底座100上的两下层铁轨211和固接在两所述下层铁轨211之间的至少一根下层横梁212,所述下层横梁212用于将两所述下层铁轨211固接为一体,以提高其整体的稳定性,两下层铁轨211上分别卡合有下层滑动连接件260,所述下层电动机220固定连接在下层横梁212上(如图示),或者所述下层电动机220固定连接在底座100上,只要实现下层电动机220相对于下层轨道装置200的轨道位置固定即可。所述下层丝杠240的一端与所述下层电动机220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下层丝杠240的另一端插装在所述下层滑块250的螺纹孔内,所述下层滑块250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层轨道310,例如可以将下层滑块250固接在上层轨道310的上层横梁312上,用于实现下层滑块250与上层轨道310的同步移动。下层电动机220驱使下层丝杠240转动,进而驱使下层滑块250连同上层轨道310相对于下层轨道210往复移动,此时,前叉400和后叉500与上层轨道310同步移动,据此,实现了前叉400与车体原点、即前轮罩中心的对准和定位。
[0028]所述上层轨道装置300包括上层轨道310、上层电动机320、上层变速器330、上层丝杠340和上层滑块350。所述上层轨道310平行于所述下层轨道210,且在上层轨道310底部设置有与下层轨道装置200的下层铁轨211相适配的下层滑动连接件260,下层滑动连接件260可在下层轨道210上往复滑动,以实现上层轨道310相对于下层轨道210往复移动。上层轨道310包括两上层铁轨311和固接在两上层铁轨311之间的至少一根上层横梁312,所述上层横梁312用于将两上层铁轨311固接为一体,以实现上层轨道装置300相对于下层轨道装置200同步移动,上层电动机320固定连接在上层横梁312或者前叉400上,只要满足上层电动机320相对于上层轨道310位置固定即可,图中示出了上层电动机320与前叉400固定连接。所述上层丝杠340的一端与所述上层电动机320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上层丝杠340的另一端插装在所述上层滑块350的螺纹孔内,所述上层滑块350固定连接于所述后叉500,以实现上层滑块350与后叉500的同步移动。上层电动机320驱使上层丝杠340转动,进而驱使上层滑块350连同后叉500相对于上层轨道310往复移动,此时,前叉400相对于上层轨道310静止不动,据此,即实现了后叉500和前叉400的间距调

iF.0
[0029]为满足车体转运的移动范围最低要求,同时,为尽量减小该移载机接车系统的体积和耗材,以控制运行耗能和制作成本,优选的,前叉400和后叉500的间距设置为2500—3750mm,即通过后叉500相对于前叉400的移动调整,使得前叉400和后叉500的最小间距为2500mm,最大间距为3750mm ;另,上层轨道装置300往复移动的范围设置为±750mm,SP,上层轨道310在下层轨道210上的总位移量为1500mm。为进一步提高该移载机接车系统的效率、动作准确度和提高该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优选设置为:所述上层电动机320和所述下层电动机220均采用可控性高和精度更准确的伺服电机,同时,增设有主控机构600以及分别电连接于所述主控机构600的感应器700和位移传感器800,其中:所述感应器700安装在所述前叉400端部,用于检测所述前叉400与后轮轩的对准度;所述位移传感器800安装在所述后叉500的端部,用于检测所述后叉500相对于所述前叉400的位移量以及所述上层轨道装置300相对于所述下层轨道装置200的位移量;所述主控机构600分别与所述上层电动机320和所述下层电动机220电连接。首先,通过主控机构600控制开启下层电动机220驱动上层轨道装置300和前叉400、后叉500移动,使前叉400对准并定位于车体前轮罩中心,此过程中,通过安装在前叉400上的感应器700即时检测前叉400与前轮罩的对准状况,并将感应信息即时反馈至主控机构600,以即时纠正主控机构600对下层电动机220的驱动指令;前叉400与前轮罩中心定位后,主控机构600开启上层电动机320驱动后叉500移动,调整后叉500与前叉400的间距,直到后叉500对准于车体后轮轩为止,此过程中,通过安装在后叉500上的位移传感器800即时监测后叉500与前叉400的间距,以确保该间距与该车体的轴距相等同,优选的,主控机构600中可预设有各种车体的轴距数据,运行过程中,可手动或者自动调取该车体的轴距信息,并据此信息控制后叉500的移动,进而使得该间距调整的操作更加准确。
[0030]实施例二:
[0031]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改进,实施例一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实施例一公开的内容也属于本实施例公开的内容。
[0032]具体而言,轨道越长,其精度越难以保证,加工成本越高,据此,为进一步的降低加工成本,所述下层轨道210的各下层铁轨211分别包括铁轨基座2111和固装在铁轨基座2111上的两段轨体2112,据此,用两个较短的轨体替代一整根轨体,可充分降低加工成本,与之相对应的,在各轨体2112上分别设置有一下层滑动连接件260,用于与所述上层轨道310固定连接。
[0033]实施例三:
[0034]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改进,实施例一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实施例一公开的内容也属于本实施例公开的内容。
[0035]为了适用于先通过后叉定位后轮轩,后调整前叉的位置以适应不同轴距的车型,将本实用新型的移载机接车系统的前叉和后叉功用更替,即后叉固定、前叉可移动,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一种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该系统自下而上设置有下层轨道装置200、上层轨道装置300和并行排布的前叉400、后叉500,具体而言,所述下层轨道装置200安装在所述底座100上,上层轨道装置300通过下层滑动连接件260可滑动的连接在所述下层轨道装置200上,所述前叉400通过上层滑动连接件270可滑动的连接在所述上层轨道装置300上,所述上层轨道装置300上还固定安装有与所述前叉400并行排布的后叉500。为此,该实施例3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其上层轨道装置300连同其上的前叉400和后叉500可相对于上层轨道装置300的轨道的同步往复移动,驱使后叉500与后轮轩的对准定位,实现了在不需要调整车体停车位和支撑撬体的基础上,对于不同车型的多个车体不同位置的后轮轩的实时对准和定位;同时,其前叉400相对于上层轨道装置300的轨道的往复移动,可调整后叉500与前叉400的间距,使得在后叉500与车体后轮轩保持对准的基础上,进一步驱动前叉400对准定位于前轮罩中心,进而实现了该移载机接车系统能够适用于具有不同轴距的多个车体。
[0036]所述上层电动机320固定连接在上层横梁312或者后叉500上,图中示出了上层电动机320与后叉500固定连接。所述上层滑块350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叉400,以实现上层滑块350与前叉400的同步移动。上层电动机320驱使上层丝杠340转动,进而驱使上层滑块350连同前叉400相对于上层轨道310往复移动,此时,后叉500相对于上层轨道310静止不动,据此,即实现了后叉500和前叉400的间距调整。
[0037]所述感应器700安装在所述后叉500端部,用于检测所述后叉500与后轮轩的对准度;所述位移传感器800安装在所述前叉400的端部,用于检测所述前叉400相对于所述后叉500的位移量以及所述上层轨道装置300相对于所述下层轨道装置200的位移量。首先,通过主控机构600控制开启下层电动机220驱动上层轨道装置300和前叉400、后叉500同步移动,使后叉500对准并定位于车体后轮轩,此过程中,通过安装在后叉500上的感应器700即时检测后叉500与后轮轩的对准状况,并将感应信息即时反馈至主控机构600,以即时纠正主控机构600对下层电动机220的驱动指令;后叉500与后轮轩定位后,主控机构600开启上层电动机320驱动前叉400移动,调整后叉500与前叉400的间距,直到前叉400对准于车体前轮罩中心为止。
[003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下层轨道装置、上层轨道装置、前叉和后叉,所述上层轨道装置通过下层滑块连接件滑动连接在所述下层轨道装置上,所述后叉通过上层滑动连接件滑动连接在所述上层轨道装置上,所述上层轨道装置上还固定安装有与所述后叉并行排布的前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轨道装置包括上层轨道、上层电动机、上层变速器、上层丝杠和上层滑块,其中:所述上层电动机与所述前叉固定连接,所述上层丝杠的一端与所述上层电动机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上层丝杠的另一端插装在所述上层滑块的螺纹孔内,所述上层滑块固定连接于所述后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轨道装置包括下层轨道、下层电动机、下层变速器、下层丝杠和下层滑块,所述下层电动机与所述下层轨道固定连接,所述下层丝杠的一端与所述下层电动机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下层丝杠的另一端插装在所述下层滑块的螺纹孔内,所述下层滑块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层轨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轨道包括两上层铁轨和固接在两上层铁轨之间的至少一根上层横梁,所述上层横梁用于固定连接所述下层滑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轨道包括两下层铁轨和固接在两下层铁轨之间的至少一根下层横梁,所述下层横梁用于固定连接所述下层电动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轨道平行于所述上层轨道,所述前叉和所述后叉垂直于所述上层轨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轨道的各所述下层铁轨分别包括一铁轨基座和固装在所述铁轨基座上的两段轨体,各所述轨体上分别对应设置有一用于固定连接所述上层轨道的所述下层滑动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电动机和所述下层电动机均为伺服电机。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所述的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主控机构以及分别电连接于所述主控机构的感应器和位移传感器,其中:所述感应器安装在所述前叉端部,用于检测所述前叉与后轮轩的对准度;所述位移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后叉的端部,用于监测所述后叉相对于所述前叉的位移量以及所述上层轨道装置相对于所述下层轨道装置的位移量;所述主控机构分别与所述上层电动机和所述下层电动机电连接。
10.一种轨道式移载机接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下层轨道装置、上层轨道装置、前叉和后叉,所述下层轨道装置的位置固定,所述上层轨道装置通过下层滑块连接件滑动连接在所述下层轨道装置上,所述前叉通过上层滑动连接件滑动连接在所述上层轨道装置上,所述上层轨道装置上还固定安装有与所述前叉并行排布的后叉。
【文档编号】B65G47/52GK203402669SQ201320447834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5日
【发明者】张自主, 韩兆莱, 张军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