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翻转下料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09429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翻转下料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全自动翻转下料架,包括台架、翻管架、翻管气缸、感应器、电气控制箱以及储料架;台架的上表面均匀、等间隔安装有输送滚轮;翻管架安装在输送滚轮之间;翻管气缸与翻管架相连;感应器安装于台架的感应端;电气控制箱安装于台架的底部,并与翻管气缸以及感应器相连;储料架由支撑架以及缓冲绳构成;支撑架呈“凹”形;支撑架的内端的顶部为由台架的下料端处向下的斜面;支撑架的外端边缘的上下端分别设有滑轮;缓冲绳的一端固定于下料端的下方;另一端绕过滑轮连接于台架的底部。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钢管的自动下料,避免了操作人员灼伤的危险;有效避免了钢管在输送以及下料过程中因为碰撞发生损伤并且结构简单、易操作。
【专利说明】 全自动翻转下料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钢管加工过程中的下料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进行自动下料并且避免钢管在下料过程中发生碰撞损伤的全自动下料架。

【背景技术】
[0002]在钢管加工过程中,经过锻造之后需要进行下料,但是目前在对钢管进行下料时,由于用于下料的台架与下料之后用于存放钢管的储料架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差,钢管在落到储料架上时会发生较为强烈的碰撞,从而导致钢管发生变形、降低其成品质量。若将这种发生变形、低质量的钢管用于工程制造当中,会给工程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并且,若是在对钢管进行锻造后进行下料,由于此时钢管的温度过高,极其容易给操作人员带来灼伤的危险。
[0003]因此,制造出一种能够进行自动下料,并且能够避免钢管在下料过程中发生碰撞损伤的下料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翻转下料架。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全自动翻转下料架,包括台架、翻管架、翻管气缸、感应器、电气控制箱以及储料架;台架包括进料端、下料端、感应端以及防掉落端;台架的上表面均匀、等间隔安装有输送滚轮;翻管架安装在输送滚轮之间,并且与台架的下料端转动连接;翻管气缸与翻管架相连;感应器安装于台架的感应端;电气控制箱安装于台架的底部,并与翻管气缸以及感应器相连;储料架安装于台架靠其下料端一侧;储料架由支撑架以及缓冲绳构成;支撑架呈“凹”形,分为靠近台架的内端以及远离台架的外端;支撑架的内端的顶部为由台架的下料端处向下的斜面;支撑架的外端边缘的上下端分别设有滑轮;缓冲绳的一端固定于下料端的下方;另一端绕过滑轮连接于台架的底部。
[0007]本发明为一种全自动翻转下料架,由台架、翻管架、翻管气缸、感应器、电气控制箱以及储料架构成。
[0008]本发明中的台架包括进料端、下料端、感应端以及防掉落端;台架的上表面均匀、等间隔安装有输送滚轮;翻管架安装在输送滚轮之间,并且与台架的下料端转动连接;翻管气缸与翻管架相连;感应器安装于台架的感应端;电气控制箱安装于台架的底部,并与翻管气缸以及感应器相连。进料端用于对钢管进行进料;下料端用于对钢管进行下料;感应端安装有感应器,用于对输送滚轮上的钢管进行感应,到达设定好的位置后,通过电气控制箱控制翻管气缸将翻管架进行翻转,使得原先在输送滚轮上的钢管能够通过翻管架的翻转经过下料端进行下料;放掉落端则能够防止钢管从台架上掉落。
[0009]本发明中的储料架安装于台架靠其下料端一侧;储料架由支撑架以及缓冲绳构成;支撑架呈“凹”形,分为靠近台架的内端以及远离台架的外端;支撑架的内端的顶部为由台架的下料端处向下的斜面;支撑架的外端边缘的上下端分别设有滑轮;缓冲绳的一端固定于下料端的下方;另一端绕过滑轮连接于台架的底部。储料架由“凹”形支撑架与缓冲绳组成;支撑部靠近台架的内部的顶部设为由下料端处向下的斜面,使得从下料端进行下料的钢管能够通过支撑架内端的斜面缓缓滑动至支撑架的凹槽中,不会在支撑架内端顶面堆积;同时本发明在支撑架的外端边缘上下端分别设有滑轮,缓冲绳的一端固定于下料端的下方,另一端绕过滑轮连接于台架的底部,当钢管从支撑架内端滑动至缓冲绳上时,钢管由于缓冲绳的缓冲作用,会缓缓下落至支撑架的凹槽中,支撑架凹槽装满钢管之后,还可以将缓冲绳从台架上解下对钢管进行捆绑固定。
[0010]作为优选,输送滚轮以及翻管架上均匀设有圆弧状的钢管凹槽,并且输送滚轮上的钢管凹槽的位置与翻管架上的钢管凹槽的位置相对应。
[0011]本发明在输送滚轮以及翻管架上均匀设有圆弧状的钢管凹槽,并且输送滚轮上的钢管凹槽的位置与翻管架上的钢管凹槽的位置相对应;使得钢管在输送滚轮上输送时,能够通过钢管凹槽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使得钢管传输更加稳定。
[0012]作为优选,缓冲绳的数量为两根,分别位于下料架的两端,并且两根缓冲绳之间的距离为台架的下料端长度的70-80%。
[0013]本发明将缓冲绳的数量设为两根,并且两根缓冲绳之间的距离为下料端长度的70-80%,保证钢管在下料时能够落在两根缓冲绳上进行缓冲。
[0014]作为优选,支撑架的外端高于支撑架的内端顶部斜面的最低处;并且所述缓冲绳与支撑架的内端相交点为支撑架的内端顶部斜面的最低处或者高于支撑架的内端顶部斜面的最低处。
[0015]本发明将支撑架的外端高度设为大于支撑架内端顶部斜面最低处的高度,并且将缓冲绳与支撑架内端的相交点设计为支撑架内端顶部斜面的最低处或者高于最低处,使得钢管在支撑部内端顶面向下滑动到最低处时,正好落在缓冲绳上;或者还没有滑动到支撑部内端顶面最低处就已落在缓冲绳上,有效避免了由于高度差而发生钢管与支撑架以及钢管之间的碰撞。
[0016]作为优选,台架的进料端、下料端、感应端、防掉落端、支撑架的内侧以及支撑架的内端顶面都设有尼龙板。
[0017]本发明在台架的进料端、下料端、感应端、防掉落端、支撑架的内侧以及支撑架的内端顶面都设有尼龙板;尼龙板具有优秀的机械减振性、滑动性以及耐磨性,能够对钢管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防止因为碰撞而对钢管造成损伤。
[0018]作为优选,缓冲绳与台架的底部相连一端还设有弹簧。
[0019]本发明在缓冲绳与台架底部相连一端设有弹簧,能够增强缓冲绳的缓冲性能;同时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劲度系数的弹簧,来控制缓冲绳增强的缓冲效果。
[0020]本发明与现有的下料架相比,通过增设有感应器以及分别与感应器以及翻管气缸相连的电气控制箱来实现钢管的自动下料;并且通过增设有带有斜面的支撑架、缓冲绳以及尼龙板来防止钢管因碰撞而带来损伤。因此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实现了钢管的自动下料,避免了操作人员灼伤的危险;(2)有效避免了钢管在输送以及下料过程中因为碰撞发生损伤;(3)结构简单、易操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本发明的俯视图;
[0022]图2、本发明的侧视图。
[0023]附图标记列表:台架1、翻管架2、翻管气缸3、感应器4、电气控制箱5、进料端6、下料端7、感应端8、防掉落端9、输送滚轮10、支撑架11、缓冲绳12、滑轮13、弹簧14。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5]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俯视图,本发明为一种全自动翻转下料架,包括台架1、翻管架2、翻管气缸3、感应器4、电气控制箱5以及储料架。
[0026]台架I包括进料端6、下料端7、感应端8以及防掉落端9 ;台架I的上表面均匀、等间隔安装有输送滚轮10 ;翻管架2安装在输送滚轮10之间,并且与台架I的下料端7转动连接;翻管气缸3与翻管架2相连;输送滚轮10以及翻管架2上均匀设有圆弧状的钢管凹槽,并且输送滚轮10上的钢管凹槽的位置与翻管架2上的钢管凹槽的位置相对应;感应器4安装于台架I的感应端8 ;电气控制箱5安装于台架I的底部,并与翻管气缸3以及感应器4相连;储料架安装于台架I靠其下料端7 —侧。
[0027]储料架由支撑架11以及缓冲绳12构成;如图2所示,支撑架11呈“凹”形,分为靠近台架I的内端以及远离台架I的外端;支撑架11的内端的顶部为由台架I的下料端7处向下的斜面;支撑架11的外端边缘的上下端分别设有滑轮13 ;缓冲绳12的一端固定于下料端7的下方;另一端绕过滑轮13连接于台架I的底部;缓冲绳12的数量为两根,分别位于下料端7的两端,并且两根缓冲绳12之间的距离为台架I的下料端7长度的80%。
[0028]如图2所示,支撑架I的外端高于支撑架11的内端顶部斜面的最低处;并且所述缓冲绳12与支撑架I的内端相交点为支撑架I的内端顶部斜面的最低处或者高于支撑架I的内端顶部斜面的最低处;缓冲绳12与台架I的底部相连一端还设有弹簧14。
[0029]台架I的进料端6、下料端7、感应端8、防掉落端9、支撑架11的内侧以及支撑架11的内端顶面都设有尼龙板。
[0030]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性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全自动翻转下料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台架(I)、翻管架(2)、翻管气缸(3)、感应器(4)、电气控制箱(5)以及储料架;所述台架(I)包括进料端(6)、下料端(7)、感应端(8)以及防掉落端(9);台架(I)的上表面均匀、等间隔安装有输送滚轮(10);所述翻管架(2)安装在输送滚轮(10)之间,并且与台架(I)的下料端(7)转动连接;所述翻管气缸(3)与翻管架(2)相连;所述感应器(4)安装于台架(I)的感应端(8);所述电气控制箱(5)安装于台架(I)的底部,并与翻管气缸(3)以及感应器(4)相连;所述储料架安装于台架(I)靠其下料端(7)—侧;储料架由支撑架(11)以及缓冲绳(12)构成;所述支撑架(11)呈“凹”形,分为靠近台架(I)的内端以及远离台架(I)的外端;所述支撑架(11)的内端的顶部为由台架(I)的下料端(7)处向下的斜面;所述支撑架(11)的外端边缘的上下端分别设有滑轮(13);所述缓冲绳(12)的一端固定于下料端(7)的下方;另一端绕过滑轮(13)连接于台架(I)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翻转下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滚轮(10)以及翻管架(2)上均匀设有圆弧状的钢管凹槽,并且输送滚轮(10)上的钢管凹槽的位置与翻管架(2)上的钢管凹槽的位置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翻转下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绳(12)的数量为两根,分别位于下料端(7)的两端,并且两根缓冲绳(12)之间的距离为台架(I)的下料端(7)长度的70-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翻转下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I)的外端高于支撑架(11)的内端顶部斜面的最低处;并且所述缓冲绳(12)与支撑架(I)的内端相交点为支撑架(I)的内端顶部斜面的最低处或者高于支撑架(I)的内端顶部斜面的最低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翻转下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台架(I)的进料端(6)、下料端(7)、感应端(8)、防掉落端(9)、支撑架(11)的内侧以及支撑架(11)的内端顶面都设有尼龙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翻转下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绳(12)与台架(I)的底部相连一端还设有弹簧(14)。
【文档编号】B65G57/32GK203998029SQ201420372437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8日
【发明者】陈惠明 申请人:张家港市圣鼎源制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