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0704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瓶。本申请基于2014年4月30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4-093353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作为以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瓶,已知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那样的结构。在该瓶中,底部的底壁部具备:位于外周缘部的接地部;从瓶径向的内侧与接地部连接且朝向上方延伸的竖立周壁部;以及从竖立周壁部的上端部朝向瓶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可动壁部。在该瓶中,可动壁部通过以与竖立周壁部的连接部分为中心朝向上方转动,从而吸收瓶内的减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918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的瓶中,对于提高瓶内的减压吸收性能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瓶内的减压吸收性能。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以下的方法。

本发明的瓶,为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有底筒状,底部的底壁部具备:接地部,位于外周缘部;竖立周壁部,从瓶径向的内侧与接地部连接且朝向上方延伸;以及可动壁部,从竖立周壁部的上端部朝向瓶径向的内侧突出,其中,可动壁部配设为以与竖立周壁部的连接部分为中心而朝向上方移动自如,在可动壁部,以瓶轴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设有多个肋,肋具备朝向上方凹陷的主体凹部和连接凹部,主体凹部在瓶径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连接凹部将在瓶径向上相邻的主体凹部之间在瓶径向上进行连接,连接凹部的深度D2相对于主体凹部的深度D1的比率为深度比D2/D1,该深度比D2/D1大于2/9且在1以下。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深度比D2/D1大于2/9且在1以下,能够较大地确保在瓶内的减压时的可动壁部向上方的移动量,能够提高瓶内的减压吸收性能。也就是说,在深度比D2/D1为2/9以下的情况下,在瓶内的减压时,可能难以使可动壁部沿瓶轴方向进行较大的位移。应予说明,在可动壁部随着从瓶径向的外侧向内侧逐渐向下方延伸的结构中,在使深度比D2/D1大于2/9且在1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在瓶内的减压时,使可动壁部沿瓶轴方向进行较大的位移,例如使可动壁部沿瓶轴方向以反转状进行变形等。

深度比D2/D1可以小于1。

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主体凹部形成得比连接凹部深。由此,在瓶内成为减压状态时,能够以进一步提高瓶内的减压吸收性能的方式,使可动壁部有效地向上方移动。

深度比D2/D1可以为2.5/9以上且5/9以下。

在该情况下,能够以可靠地提高瓶内的减压吸收性能的方式,使可动壁部更加有效地向上方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瓶内的减压吸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瓶的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瓶的仰视图。

图3为从图2的A-A箭头方向观察的剖面图。

图4为图3所示的X部的放大图。

图5为表示对深度比给吸收容量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的结果的图表。

符号说明

1 瓶

14 底部

18 接地部

19 底壁部

21 竖立周壁部

22 可动壁部

23 凹陷周壁部

25 曲面部(与竖立周壁部的连接部分)

26 肋

26a 主体凹部

26b 连接凹部

O 瓶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瓶。

本实施方式的瓶1如图1~图4所示,具备口部11、肩部12、主体部13以及底部14,并概略构成为以使各自的中心轴线位于共用轴上的状态按照11~14的顺序连接设置这些11~14。

以下,将共用轴称为瓶轴O,沿瓶轴O方向将口部11侧称为上侧,将底部14侧称为下侧。在从瓶轴O方向观察瓶1的平面视图中,将与瓶轴O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瓶径向),将围绕瓶轴O周围的方向称为周向。

瓶1是由注射成型而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瓶坯被吹塑成型而形成,且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一体。在口部11上安装未图示的瓶盖。口部11、肩部12、主体部13以及底部14各自的与瓶轴O正交的横截面视图形状为圆形。

在肩部12与主体部13的连接部分,遍及整周而连续地形成有第一环状凹槽16。

主体部13形成为筒状,在瓶轴O方向上的两端部之间被形成为直径比该两端部的直径小。在主体部13,在瓶轴O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第二环状凹槽15,所述第二环状凹槽15遍及整周而连续地形成。

在主体部13和底部14的连接部分,遍及整周而连续地形成有第三环状凹槽20。

底部14形成为具备踵部17和底壁部19的杯状,其中,踵部17的上端开口部与主体部13的下端开口部连接,底壁部19将踵部17的下端开口部封闭并且底壁部19的外周缘部作为接地部18。

在踵部17,遍及整周而连续地形成有深度与第三环状凹槽20相同的第四环状凹槽31。踵部17中的从径向的外侧与接地部18连接的踵下端部27形成为直径比从上方与踵下端部27连接并且形成有第四环状凹槽31的上踵部28的直径小。踵下端部27与上踵部28的连结部分29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逐渐缩径。应予说明,上踵部28与主体部13的瓶轴O方向的两端部一起成为瓶1的最大外径部。

在踵部17的外周面以及主体部13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凹凸部17a。由此,在填充工序中,当使多个瓶1直立排列而进行运送时,能够抑制相邻的瓶1的踵部17的外周面之间,以及主体部13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之间相互密合而变得难以滑动,抑制所谓的堵塞(Blocking)的产生。应予说明,在图示的例中,在第三环状凹槽20的表面以及第四环状凹槽31的表面也形成有凹凸部17a。

底壁部19如图3所示,具备:竖立周壁部21,从径向的内侧与接地部18连接且朝向上方延伸;环状的可动壁部22,从竖立周壁部21的上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以及底中央部30,与可动壁部22的径向的内端部连接。可动壁部22和底中央部30配置于竖立周壁部21的径向的内侧,并将竖立周壁部21的上端开口部封闭。

竖立周壁部21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逐渐缩径。

可动壁部22形成为朝向下方突出的曲面状,并且随着从径向的外侧朝向内侧逐渐向下方延伸。可动壁部22和竖立周壁部21经由朝向上方突出的曲面部25而连结。可动壁部22以使凹陷周壁部23朝向上方移动的方式,以曲面部(与竖立周壁部的连接部分)25为中心而转动自如。

底中央部30配置于瓶轴O上,并位于可动壁部22的径向的内侧。底中央部30通过可动壁部22的径向的内端部将形成于可动壁部22的径向的内侧的开口封闭。在底中央部30中位于瓶轴O上的部分位于比可动壁部22的径向的内端部靠上的上侧。本实施方式中的底中央部30具备:凹陷周壁部23,从可动壁部22的径向的内端部朝向上方延伸;和顶壁24,在凹陷周壁部23的上端部与瓶轴O同轴配置。

凹陷周壁部23配设成与瓶轴O同轴,并且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逐渐扩径。在凹陷周壁部23的上端部连接有顶壁24,凹陷周壁部23和顶壁24的整体形成有顶筒状。凹陷周壁部23形成为横截面视图为圆形的形状。顶壁24形成为与瓶轴O同轴配置的圆板状。

凹陷周壁部23具备:弯曲壁部23a,以朝径向的内侧突出的曲面状而形成;和倾斜壁部23c,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逐渐扩径。弯曲壁部23a的上端与顶壁24连接设置。弯曲壁部23a的下端经由弯曲部23b与倾斜壁部23c连接设置。倾斜壁部23c的下端与环状的可动壁部22的径向上的内端部连接设置。

如图2所示,在可动壁部22以瓶轴O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设有多个肋26。各肋26沿径向笔直地延伸。多个肋26沿周向等间隔地配设。在本实施方式中,肋26限定配置于可动壁部22,在平面视图中,以从径向的外侧包围底中央部30的方式配置。

肋26具备从可动壁部22朝向上方凹陷的主体凹部26a、和连接凹部26b。

如图3和图4所示,主体凹部26a在径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在图示的例中配置有五个。主体凹部26a的内表面形成为朝向上侧成为凸起的球面状。

连接凹部26b将在径向上相邻的主体凹部26a之间在径向上进行连接。在穿过肋26的瓶1的纵截面视图中,连接凹部26b的内表面形成为朝向下侧成为凸起的凸曲面状。在纵截面视图中,连接凹部26b的内表面将在径向上相邻的主体凹部26a的内表面之间以在径向上无高低差的方式平滑地连接。由此,肋26在纵截面视图中,形成为在瓶轴O方向上交替地成为凸起的波浪形状。

各主体凹部26a分别形成为相同形状且相同大小,并沿径向等间隔地配置。在多个肋26中的各个肋26中,配置有多个主体凹部26a的沿径向的各个位置彼此等同。各连接凹部26b分别形成为相同形状且相同大小,并沿径向等间隔地配置。在多个肋26中的各个肋26中,配置有多个连接凹部26b的沿径向的各个位置彼此等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凹部26b的深度D2相对于主体凹部26a的深度D1的比率的深度比D2/D1为大于2/9且在1以下。进一步地,在图示的例中,深度比D2/D1小于1,更具体来说,深度比D2/D1为2.5/9以上且5/9以下。

如果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瓶1内处于减压状态,则可动壁部22以底壁部19的曲面部25为中心向上方转动,由此可动壁部22以向上方抬高凹陷周壁部23(底中央部30)的方式移动。也就是说,在减压时,通过使瓶1的底壁部19主动地变形,无需伴随主体部13等的变形,而能够吸收瓶1的内压变化(减压)。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竖立周壁部21和可动壁部22的连接部分形成为朝向上方突出的曲面部25,因此能够容易使可动壁部22以竖立周壁部21的上端部为中心进行移动(转动)。另外,在底壁部19的可动壁部22形成有多个肋26,使可动壁部22的表面积增加,因此能够使可动壁部22中的受压面积增加,容易使可动壁部22快速地应对瓶1的内压变化而进行变形。

在此,本申请发明人专心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调整上述的深度比D2/D1,能够提高瓶1内的减压吸收性能。在得出该见解时,本申请发明人对使深度比D2/D1彼此不同的多个瓶1各自的减压吸收性能进行了分析。

在该分析中,以比较例1~3和实施例1~6的九种瓶1为对象。每个瓶1都是除了肋26的形态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都是内容量为350ml,瓶高为155.58mm,瓶径为66mm,重量为21g的瓶1。

在比较例1~3和实施例1~6的各个瓶1中,如以下的表1所示,使肋26的形态不同。应予说明,在表1中还一并记载了分析结果。

在比较例1的瓶1中,采用了未在底壁部19形成肋26的构成。在比较例2的瓶1中,采用了肋26上不具备连接凹部26b的构成。因此在表1中,比较例1的主体凹部26a的深度D1和连接凹部26b的深度D2,以及比较例2的连接凹部26b的深度D2都记载为0。

另外,在实施例6的瓶1中,将主体凹部26a的深度D1与连接凹部26b的深度D2设为相同。在实施例6的瓶1中,肋26形成为无论径向的位置如何深度都相等的槽状,肋26的底面在纵截面视图中,以直线状沿径向延伸。应予说明,在比较例2、3以及实施例1~5的各个瓶1中,主体凹部26a的深度D1与主体凹部26a的内表面的曲率半径相等。

如表1所示,在该分析中,在比较例2、3和实施例1~6的各个瓶1中,通过不使主体凹部26a的深度D1变化,而使连接凹部26b的深度D2变化,来调整深度比D2/D1。

在这些各个瓶1中,对将减压强度设为20kPa时的可动壁部22的底壁部19中心的位移量、吸收容量进行了比较。在此,底壁部19中心的位移量是指在底壁部19中位于瓶轴O上的部分的朝向上方的位移量。

这些分析结果分别记载于表1的项目名为“底壁部中心的位移量(mm)”、“吸收容量(ml)”的各行。针对吸收容量的结果,进一步以图表方式示于图5。在图5所示的图表中示出的多个点(plot)中,最左侧的点示出比较例1的结果,除此以外的点从左侧向右侧分别依次示出比较例2、3、实施例1、2、3、4、5、6的结果。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确认了在实施例1~6的瓶1中,如表1的项目名“底壁部中心的位移量(mm)”的行所示,可动壁部22发生了较大的变形,具体来说,底壁部19中心的位移量都在5.0mm以上。应予说明,在这些各个瓶1中,可动壁部22都以反转状变形。

在此,在比较例3的瓶1中的深度比D2/D1为2/9(22.2%),在实施例6的瓶1中的深度比D2/D1为1(100%)。因此,通过该分析,确认了通过使深度比D2/D1大于2/9且在1以下,能够较大地确保在瓶1内的减压时的可动壁部22向上方的移动量。

另外,如表1的项目名为“吸收容量”的行、以及图5的图表所示,确认了在实施例1~4的瓶1中,吸收容量确保在10.0ml以上。

在此,在实施例1的瓶1中的深度比D2/D1为2.5/9(27.8%),在实施例4的瓶1中的深度比D2/D1为5/9(55.6%)。因此,通过该分析,确认了通过使深度比D2/D1为2.5/9以上且5/9以下,能够确保足够的吸收容量。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瓶1,通过使深度比D2/D1大于2/9且在1以下,能够较大地确保在瓶1内的减压时的可动壁部22向上方的移动量,能够提高瓶1内的减压吸收性能。也就是说,在深度比D2/D1为2/9以下的情况下,在瓶1内的减压时,可能难以使可动壁部22沿瓶轴O方向进行较大的位移。

应予说明,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可动壁部22随着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逐渐向下方延伸的结构中,在使深度比D2/D1大于2/9且在1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在瓶1内的减压时,使可动壁部22沿瓶轴O方向进行较大的位移,例如使可动壁部22沿瓶轴O方向以反转状进行变形等。

另外,在使深度比D2/D1小于1的情况下,能够使主体凹部26a形成得比连接凹部26b深。由此,在瓶1内成为减压状态时,能够以进一步提高瓶1内的减压吸收性能的方式,使可动壁部22有效地向上方移动。

进一步地,在使深度比D2/D1为2.5/9以上且5/9以下的情况下,能够以可靠地提高瓶1内的减压吸收性能的方式,使可动壁部22更加有效地向上方移动。

应予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底中央部30具备凹陷周壁部23和顶壁24,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底中央部30可以为在平面视图中构成圆形的平板状。进一步地,底中央部30还可以为在纵截面视图中构成沿瓶轴O方向突出的弯曲板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凹部26b的内表面在纵截面视图中形成为凸曲面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连接凹部26b的内表面在纵截面视图中可以形成为凹曲面状,或者形成为平面状。

另外,也可以将竖立周壁部21例如沿瓶轴O方向平行地延伸等进行适当的改变。

并且,也可以使可动壁部22例如沿径向平行地突出,或随着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逐渐向上方延伸等进行适当的改变。

加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凹陷周壁部23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逐渐扩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使凹陷周壁部23在瓶轴O方向的整个长度上都为相同的直径等进行适当的改变。

进一步地,也可以不形成凹凸部17a。

另外,形成瓶1的合成树脂材料,可以为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或非晶性聚酯等,或者它们的混合材料等进行适当的改变。

进一步地,瓶1不限于单层结构体,也可以为具有中间层的层叠结构体。作为该中间层,例如可举出由具有阻气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的层、由再生材料构成的层,或者由具有氧吸收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的层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肩部12、主体部13以及底部14各自与瓶轴O正交的横截面视图的形状设为了圆形,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设为多边形等进行适当的改变。

除此以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已知的构成要素,或者对上述变形例进行适当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瓶,能够提高瓶内的减压吸收性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