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电梯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6517发布日期:2018-06-28 01:26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电梯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梯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电梯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电梯远程监视管理系统是采用传感器采集电梯运行数据,通过微处理器进行非常态数据分析,经由GPRS网络传输,公用电话线传输,局域网传输与485通讯传输多种方式实现电梯故障报警、困人救援、日常管理、质量评估、隐患防范等功能的综合性电梯管理平台。GPRS为无线网络,设备连接网络方便快捷,能极大的减轻设备网络架设工作强度。

然而现有的电梯监控在进行使用过程没有一个很好的便利性,不方便使用者进行操作,同时在使用过程不能够很全面的对电梯的运行情况进行远程监控,使得使用者在进行使用过程没有一个很好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电梯监控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物联网电梯监控系统,包括电梯主体,所述电梯主体的内腔上端两侧均安装有透气装置,且透气装置两两之间安装有内部监控装置,所述电梯主体的两侧均安装有连接装置,且连接装置远离电梯主体的一侧安装有机械臂,所述电梯主体的上端四角呈矩阵排列安装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下两两平行安装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两两之间安装有横梁,所述横梁的中部安装有固定装置,所述电梯主体的上端一侧安装有无线信号收发装置,且电梯主体的另一侧安装有控制装置,所述横梁的上端安装有拉力传感器,且拉力传感器的上端安装有悬吊装置,所述电梯主体的一侧上端安装有稳固装置,且稳固装置的下端安装有速度感应装置,所述电梯主体的内壁下端安装有承重感应装置,所述电梯主体的内壁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的一侧安装有指示灯,所述控制面板的外侧设有显示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无线信号收发装置、拉力传感器、速度感应装置和承重感应装置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梯主体的内壁下端设有称重板,且称重板的外侧设有防滑纹。

优选的,所述电梯主体的上端设有拉力稳固装置,且拉力稳固装置的一侧设有连接螺纹。

优选的,所述电梯主体的一侧设有连接插销,且连接插销通过固定螺纹固定。

本发明中,通过采用多项监控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同时通过采用物联网的方式,可以实现电梯的远程控制,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有着更多的使用便利,同时该系统在使用过程有一个很好的操作性,方便使用,同时能够有效的节约使用者的时间和精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电梯监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电梯监控系统的俯视图;

图3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电梯监控系统的内壁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横梁、2悬吊装置、3拉力传感器、4透气装置、5电梯主体、6机械臂、7连接装置、8无线信号收发装置、9固定装置、10连接柱、11连接臂、12显示装置、13控制面板、14稳固装置、15指示灯、16承重感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基于物联网电梯监控系统,包括电梯主体5,电梯主体5的内腔上端两侧均安装有透气装置4,且透气装置4两两之间安装有内部监控装置,电梯主体5的两侧均安装有连接装置7,且连接装置7远离电梯主体5的一侧安装有机械臂6,电梯主体5的上端四角呈矩阵排列安装有连接柱10,连接柱10上下两两平行安装有连接臂11,连接臂11两两之间安装有横梁1,横梁1的中部安装有固定装置9,电梯主体5的上端一侧安装有无线信号收发装置8,且电梯主体5的另一侧安装有控制装置,横梁1的上端安装有拉力传感器3,且拉力传感器3的上端安装有悬吊装置2,电梯主体5的一侧上端安装有稳固装置14,且稳固装置14的下端安装有速度感应装置,电梯主体5的内壁下端安装有承重感应装置16,电梯主体5的内壁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13,且控制面板13的一侧安装有指示灯15,控制面板13的外侧设有显示装置12,控制装置分别与无线信号收发装置8、拉力传感器3、速度感应装置和承重感应装置16电性连接,电梯主体5的内壁下端设有称重板,且称重板的外侧设有防滑纹,电梯主体5的上端设有拉力稳固装置,且拉力稳固装置的一侧设有连接螺纹,电梯主体5的一侧设有连接插销,且连接插销通过固定螺纹固定。本发明使用简单,安装便捷,在使用过程能够很好的给使用者带来便利,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有一个很好的安全效果。

本发明通过采用多项监控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同时通过采用物联网的方式,可以实现电梯的远程控制,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有着更多的使用便利,同时该系统在使用过程有一个很好的操作性,方便使用,同时能够有效的节约使用者的时间和精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