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柱上断路器起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4598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柱上断路器起吊装置。



背景技术:

柱上断路器即在电线杆上安装盒操作的断路器,现阶段因电网改造需要,需要大量更换或加装柱上断路器,目前,柱上断路器的起吊作业,人员上杆配合,不但需要配合的工作人员较多,工作人员拉动强度大。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柱上断路器起吊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柱上断路器起吊装置,所述柱上断路器起吊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撑装置、位于所述支撑装置上方的支架装置、位于所述支架装置左侧的配重装置、位于所述配重装置上方的的电机装置、位于所述支撑装置右侧的气缸装置、位于所述气缸装置上方的提升装置及位于所述提升装置上方的滚轮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支撑块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下方的第一滚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二支撑块、收容于所述第二支撑块内的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左右两侧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块右侧的第二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下方的第二支撑杆,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三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上的第二滚轮、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右方上下两侧的第一顶靠块、位于所述第一顶靠块下方的第三横杆,所述配重装置包括配重块、位于所述配重块右侧的第四横杆、位于所述第四横杆上方的第一弯曲杆、位于所述配重块上方的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五横杆、位于所述第五横杆上方的第一竖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左侧的第六横杆及位于所述第六横杆下方的第二支架,所述电机装置包括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上的输出轴、位于所述电机左侧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电机右侧的第一斜杆、位于所述第一斜杆上方的第四支架、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架左侧的第二斜杆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斜杆上的第三滚轮,所述气缸装置包括第五支架、位于所述第五支架左侧的第七横杆、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架上的第一定位板、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上方的第二定位板、位于所述第七横杆左侧的气缸、位于所述气缸左侧的第一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上方的第二推动杆,所述提升装置包括第四支撑杆、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下方的第五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五支撑杆下方的第六支撑杆、位于所述第六支撑杆右侧的第八横杆及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撑杆上的弹性杆,所述滚轮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上的第四滚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下方的第二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杆上的第五滚轮、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下方的第三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杆上的第六滚轮、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杆下方的固定架、位于所述固定架上方的拉线及位于所述拉线下端的挂钩。

所述第一支撑块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块轴转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块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设有一空腔,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与所述第三支撑杆轴转连接,所述第一顶靠块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顶靠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顶靠块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配重块呈长方体,所述配重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四横杆的左端与所述配重块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配重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五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五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六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六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横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电机的下表面与所述第六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与电机连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斜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架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三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三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斜杆轴转连接。

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七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七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五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七横杆的左端与所述气缸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板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定位板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板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定位板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五支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推动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的下端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推动杆的下端轴转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左表面滑动连接。

所述第四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支撑杆上设有第三凹槽及第三通孔,所述第五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五支撑杆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第四支撑杆轴转连接,所述第六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六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六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五支撑杆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且与所述第六支撑杆轴转连接,所述第八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八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八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六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八横杆的右端顶靠在所述第一推动杆的左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弹性杆呈弯曲状,所述弹性杆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端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四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四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轴转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上端设有第六凹槽,所述第五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五滚轮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轴转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上端设有第七凹槽,所述第六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六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七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连接杆轴转连接,所述固定架呈L型,所述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一端与所述挂钩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柱上断路器起吊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轻松的完成对柱上断路器的起吊作业,降低人工拉动强度,提高工人劳动效率,节约时间,并且移动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柱上断路器起吊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柱上断路器起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柱上断路器起吊装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撑装置2、位于所述支撑装置2上方的支架装置3、位于所述支架装置3左侧的配重装置4、位于所述配重装置4上方的的电机装置5、位于所述支撑装置2右侧的气缸装置6、位于所述气缸装置6上方的提升装置7及位于所述提升装置7上方的滚轮装置8。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所述底板1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支撑块11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下方的第一滚轮12。所述第一支撑块1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底板1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凹槽111呈半圆柱体状。所述第一滚轮1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滚轮1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块11轴转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装置2包括第二支撑块21、收容于所述第二支撑块21内的第一支撑杆2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2左右两侧的第一横杆23、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块21右侧的第二横杆24及位于所述第二横杆24下方的第二支撑杆25。所述第二支撑块21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二支撑块2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21设有一空腔211,所述空腔211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撑杆2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22的上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块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2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横杆23呈水平状,所述第一横杆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支撑块2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横杆24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横杆24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24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块2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支撑杆25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杆25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25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杆24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装置3包括第三支撑杆31、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31上的第二滚轮32、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31右方上下两侧的第一顶靠块33、位于所述第一顶靠块33下方的第三横杆34。所述第三支撑杆31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支撑杆31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3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31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311,所述第一通孔3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滚轮32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32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311内且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32可以在所述第一通孔311内旋转。所述第一顶靠块33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顶靠块33呈长方体,所述第一顶靠块33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34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横杆34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34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配重装置4包括配重块41、位于所述配重块41右侧的第四横杆42、位于所述第四横杆42上方的第一弯曲杆43、位于所述配重块41上方的第一支架44、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44上的第五横杆45、位于所述第五横杆45上方的第一竖杆46、位于所述第一支架44左侧的第六横杆47及位于所述第六横杆47下方的第二支架48。所述配重块41呈长方体,所述配重块4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配重块41的质量较大。所述第四横杆42呈水平状,所述第四横杆42的左端与所述配重块4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42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43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43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横杆4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43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44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44的一端与所述配重块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4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45呈长方体,所述第五横杆45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横杆45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架44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45的右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46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46呈竖直状,所述第一竖杆46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架4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46的下端与所述第五横杆45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横杆47呈长方体,所述第六横杆47水平放置,所述第六横杆47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架44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横杆47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架44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支架48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4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4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4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横杆4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装置5包括电机51、设置于所述电机51上的输出轴52、位于所述电机51左侧的第三支架53、位于所述电机51右侧的第一斜杆54、位于所述第一斜杆54上方的第四支架55、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架55左侧的第二斜杆56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斜杆56上的第三滚轮57。所述电机5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六横杆4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机51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输出轴52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52与电机连接51,带动所述输出轴52旋转。所述第三支架53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53的一端与所述电机5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5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横杆4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54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54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5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44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55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5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斜杆54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5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55上设有第二通孔551,所述第二通孔55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斜杆56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56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架55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56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三滚轮57呈圆柱体,所述第三滚轮57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斜杆56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滚轮57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气缸装置6包括第五支架61、位于所述第五支架61左侧的第七横杆62、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架61上的第一定位板63、位于所述第五支架61上方的第二定位板64、位于所述第七横杆62左侧的气缸65、位于所述气缸65左侧的第一推动杆66、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66上方的第二推动杆67。所述第五支架61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61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6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板6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横杆62呈长方体,所述第七横杆62水平放置,所述第七横杆62的右端与所述第五支架61固定连接,所述第七横杆62的左端与所述气缸65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板63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定位板63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板64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定位板64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板64的下端与所述第五支架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气缸65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杆2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66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推动杆66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66的下端与所述气缸65连接,使得所述气缸65带动所述第一推动杆66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推动杆6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推动杆67的下端轴转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67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定位板63的左表面滑动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提升装置7包括第四支撑杆71、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71下方的第五支撑杆72、位于所述第五支撑杆72下方的第六支撑杆73、位于所述第六支撑杆73右侧的第八横杆74及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撑杆72上的弹性杆75。所述第四支撑杆71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支撑杆71上设有第三凹槽711及第三通孔712,所述第三凹槽7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五支撑杆72呈长方体,所述第五支撑杆72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711内且与所述第四支撑杆7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四支撑杆71与所述第五支撑杆72可以相对旋转。所述第六支撑杆73呈长方体,所述第六支撑杆73竖直放置,所述第六支撑杆7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支撑杆73的上端设有第四凹槽731,所述第四凹槽73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五支撑杆72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731内且与所述第六支撑杆73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五支撑杆72可以围绕所述第六支撑杆3的上端旋转。所述第八横杆74呈长方体,所述第八横杆74呈水平状,所述第八横杆74的左端与所述第六支撑杆7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八横杆74的右端顶靠在所述第一推动杆66的左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弹性杆75呈弯曲状,所述弹性杆75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71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杆75的下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杆72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杆75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推动杆67的上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杆72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滚轮装置8包括第一连接杆81、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杆81上的第四滚轮82、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81下方的第二连接杆83、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杆83上的第五滚轮84、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83下方的第三连接杆85、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杆85上的第六滚轮86、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杆85下方的固定架87、位于所述固定架87上方的拉线88及位于所述拉线88下端的挂钩89。所述第一连接杆8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连接杆81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7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81的上端设有第五凹槽811,所述第五凹槽8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四滚轮82呈圆柱体,所述第四滚轮82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811内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杆81轴转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83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7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83的上端设有第六凹槽,所述第六凹槽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五滚轮84呈圆柱体,所述第五滚轮84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连接杆83轴转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85呈长方体,所述第三连接杆85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7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85的上端设有第七凹槽851,所述第七凹槽85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六滚轮86呈圆柱体,所述第六滚轮86收容于所述第七凹槽851内且与所述第三连接杆85轴转连接。所述固定架87呈L型,所述固定架87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7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8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85固定连接。所述拉线88的一端与所述挂钩89固定连接,所述拉线88绕过所述第六滚轮86、第五滚轮84、第四滚轮82,且穿过所述第五凹槽811、第三通孔712、第一通孔311、第二通孔551,然后绕过所述第三滚轮57与所述输出轴52固定连接,当所述输出轴52旋转时,可以通过所述拉线88带动所述挂钩89上下移动。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柱上断路器起吊装置使用时,首先将本发明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上。然后将挂钩89钩住柱上断路器,然后启动气缸65,使得第一推动杆66向上推动第二推动杆67,所述第二推动杆67使得第五支撑杆72围绕所述第六支撑杆73的上端逆时针旋转,同时所述第四支撑杆71围绕所述第五支撑杆72的上端顺时针旋转,从而使得所述第四支撑杆71的上端开始升高,所述弹性杆75可以对所述第四支撑杆71及第五支撑杆72起到支撑的作用,并且顶靠在所述第三支撑杆31的右表面上,同时所述弹性杆75发生弹性变形,当所述第四支撑杆71及第五支撑杆72处于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一顶靠块33顶靠在所述第四支撑杆71及第五支撑杆72上,从而对所述第四支撑杆71及第五支撑杆72起到支撑的作用。当需要继续提升柱上断路器的高度时,可以启动电机51,使得输出轴52顺时针旋转,进而使得拉线88移动,使得挂钩89上升,进而可以将柱上断路器提升到需要的高度。所述第二定位板64可以使得所述第四支撑杆71的下端及第五支撑杆72的上端顶靠在其上,对其起到支撑作用。至此,本发明柱上断路器起吊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