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开式盒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7635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开式盒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包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开式盒子。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的香烟盒大多是单盒式香烟盒,这种香烟盒在多次打开后,会使盒内的香烟受潮、烟味流失,同时也不满足一些烟者同时携带两种香烟的需求,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双盒式香烟盒。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旋开式盒子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旋开式盒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盒和内盒,外盒包括外盒基体和外盒壳体,外盒壳体包裹设置在外盒基体的外表面上;所述外盒基体包括配合设置的第三底面、第五侧面、第六侧面、第七侧面和第八侧面;所述外盒壳体包括配合设置的第四底面、第九侧面、第十侧面、第十一侧面、第十二侧面、第三粘贴面、第四粘贴面、第五粘贴面、第六粘贴面、第七粘贴面、第八粘贴面、第九粘贴面和第十粘贴面;所述内盒包括配合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第一贴面、第二贴面、第一底面、第二底面、第一粘贴面、第二粘贴面、上盖和连接面;所述内盒通过连接面与所述外盒连接。

所述的一种旋开式盒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盒展开状态的结构为:

所述上盖和连接面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的上端和第一表面的下端,所述第二侧面和第四侧面分别设在第一表面的左端和第一表面的右端,所述第二表面设置在第二侧面的左端,所述第三侧面和第二底面分别设置在第二表面的左端和第二表面的下端,所述第二贴面设置在第三侧面的左端,所述第二粘贴面设置在第二贴面的下端,所述第三表面设置在第四侧面的右端,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一底面分别设置在第三表面的右端和第三表面的下端,所述第一贴面设置在第一侧面的右端,所述第一粘贴面设置在第一贴面的下端;所述外盒壳体展开状态的结构为:

所述第九侧面和第十侧面分别设置所述第四底面的左端和第四底面的右端,所述第十一侧面和第十二侧面分别设置在第四底面的上端和第四底面的下端,所述第十粘贴面设置在第九侧面的左端,所述第九粘贴面设置在所述第十侧面的右端,所述第五粘贴面、第六粘贴面和第三粘贴面分别设置在第十一侧面的左端、第十一侧面的右端和第十一侧面的上端,所述第七粘贴面、第八粘贴面和第四粘贴面分别设置在第十二侧面的左端、第十二侧面的右端和第十二侧面的下端;

所述外盒基体展开状态的结构为:

所述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分别设置所述第三底面的左端和第三底面的右端,所述七侧面和第八侧面分别设置在第三底面的上端和第三底面的下端。

所述的一种旋开式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上端和所述第三表面的上端均设有凹口。

所述的一种旋开式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面的上端和第四侧面的上端均呈左高右低设置;所述第一侧面上端和第二侧面上端均呈右高左低设置。

所述的一种旋开式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呈上窄下宽设置,上盖上部的左端和上盖上部的右端均设有圆弧结构。

所述的一种旋开式盒子,其特征在于:内盒包括左内盒和右内盒。

所述的一种旋开式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侧面与所述第十粘贴面之间、所述第十侧面与所述第九粘贴面之间、所述第十一侧面与所述第三粘贴面之间以及所述十二侧面与所述第四粘贴面之间均设有由压痕形成的翻边结构。

所述的一种旋开式盒子,其特征在于盒子的制作方法为:

外盒的制作方法:

W1:在第一印刷纸上进行模切,切出外盒基体展开状态的结构;

W2:在第三底面与第五侧面之间、第三底面与第六侧面之间、第三底面与第七侧面之间以及第三底面和第八侧面之间均开设一角度为100度的槽;

W3:对第七侧面的左端和右端、第八侧面的左端和右端、第五侧面的上端和下端以及第六侧面的上端和下端均进行打角处理;

W4:把第五侧面、第六侧面、第七侧面和第八侧面均上折90度,然后用胶带把第七侧面与第六侧面、第六侧面与第八侧面、第八侧面与五侧面以及第五侧面与第七侧面均连接起来,此时外盒基体的雏形成型;

W5:用包装糊盒机器对外盒基体的雏形进行定位裱糊,再用空压机对外盒基体的雏形进行空压整形;

W6:在第八侧面的上冲出一半圆形的第一通孔,此时外盒基体成型;

W7:在第二印刷纸上进行模切,切出外盒壳体展开状态的结构,并对其进行刷胶操作;

W8:把外盒基体放在第四底面上,使外盒基体的第三底面与第四底面粘贴;上折第十一侧面使第十一侧面与第七侧面的外表面粘贴,将第三粘贴面与第七侧面的内表面粘贴,将第五粘贴面与第五侧面的外表面粘贴,将第六粘贴面与第六侧面的外表面粘贴;上折第十二侧面使第十二侧面与第八侧面的外表面粘贴,将第四粘贴面与第八侧面的内表面粘贴,将第七粘贴面与第五侧面的外表面粘贴,将第八粘贴面与第六侧面的外表面粘贴;上折第十侧面使第十侧面与第六侧面的外表面粘贴,将第九粘贴面与第六侧面的内表面粘贴;上折第九侧面,使第九侧面与第五侧面的外表面粘贴,将第十粘贴面与第五侧面的内表面粘贴;

W9:在第四粘贴面和第十二侧面上均冲出一半圆形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紧贴,此时外盒成型;

内盒的制作方法:

N1:在第三印刷纸上进行模切,切出内盒展开状态的结构;

N2:对模切后的平摊状内盒上的折痕进行预折,降低压痕挺度;

N3:将一木质模具放在第二贴面上,第二贴面随木质模具逆时针旋转180度,使第二贴面贴近第一表面,再把第二贴面与第一表面粘贴;将木质模具放在第一贴面上,第一贴面随木质模具顺时针旋转180度,使第一贴面贴近第一表面,再把第一贴面与第一表面粘贴;

N4:将第三侧面与第一侧面粘贴,将第二粘贴面与第二底面粘贴,将一粘贴面与第一底面粘贴,此时内盒的雏形成型,用空压机对内盒的雏形进行空压整形;

N5:将上盖向内盒方向内折90度,再用空压机对其进行空压整形操作,此时内盒成型;

内盒与外盒连接方法:

将内盒的连接面与外盒的第三粘贴面粘贴,此时旋开式盒子成型,将内盒推向外盒即可关闭盒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 将全自动机器包装糊盒工艺与手工折叠糊盒工艺相结合,充分吸收开槽工艺与折叠工艺的优点,盒型方正,内盒双盒设计,内盒与外盒可实现180度大角度旋转;

2. 內盒采用双盒型设计,可以装两种不同口味的烟支;

3. 内盒与外盒的间隙配合可达到±0.2mm,内盒和外盒合体后间隙小,美观大方;

4. 外盒充分利用了开槽工艺中折痕“挺、直、硬”的特点,提高了盒体整体强度;

5. 內盒采用上盖插口式设计,内盒靠顶部与底部纸张向外的挺度,合闭时自然锁定,可防止內盒朝下时自然开盒;

6. 内外盒旋转打开可实现多面设计印刷面,丰富了盒子的层次,增强盒子神秘感;

7. 盒体多处采用流线型与弧度相结合,提高了盒体展示的美学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盒子打开状态参考图;

图2为盒子关闭状态参考图;

图3为内盒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外盒壳体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外盒基体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其中:1-第一表面,2-上盖,3-连接面,4-第二侧面,5-第二表面,6-第三侧面,7-第二贴面,8-第二粘贴面,9-第二底面,10-第四侧面,11-第三表面,12-第一侧面,13-第一贴面,14-第一底面,15-第一粘贴面,16-凹口,17-第四底面,18-第九侧面,19-第十一侧面,20-第十侧面,21-第十二侧面,22-第四粘贴面,23-第八粘贴面,24-第九粘贴面,25-第六粘贴面,26-第三粘贴面,27-第五粘贴面,28-第十粘贴面,29-第七粘贴面,30-圆弧结构,31-翻边结构,32-第三底面,33-第五侧面,34-第七侧面,35-第六侧面,36-第八侧面,37-第一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本发明包括外盒和内盒,外盒包括外盒基体和外盒壳体,外盒壳体包裹设置在外盒基体外表面上,外盒壳体包裹在外盒基体外表面,增加外盒的美观度;外盒基体包括第三底面32、第五侧面33、第六侧面35、第七侧面34和第八侧面36;外盒壳体包括第四底面17、第九侧面18、第十侧面20、第十一侧面19、第十二侧面21、第三粘贴面26、第四粘贴面22、第五粘贴面27、第六粘贴面25、第七粘贴面29、第八粘贴面23、第九粘贴面24和第十粘贴面28;内盒包括第一表面1、第二表面5、第三表面11、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4、第三侧面6、第四侧面10、第一贴面13、第二贴面7、第一底面14、第二底面9、第一粘贴面15、第二粘贴面8、上盖2和连接面3;内盒通过连接面3与外盒连接,內盒的连接面3充分利用了折叠纸盒工艺中“可变性、可塑性和可活动性”的特点,提高了內盒体的挠度,使内盒可绕外盒旋转180度。

内盒展开状态的结构为:

上盖2和连接面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1的上端和下端,第二侧面4和第四侧面10分别设在第一表面1的左端和右端,第二表面5设置在第二侧面4的左端,第三侧面6和第二底面9分别设置在第二表面5的左端和下端,第二贴面7设置在第三侧面6的左端,第二粘贴面8设置在第二贴面7的下端,第三表面11设置在第四侧面10的右端,第一侧面12和第一底面14分别设置在第三表面11的右端和下端,第一贴面13设置在第一侧面12的右端,第一粘贴面15设置在第一贴面13的下端。

外盒壳体展开状态的结构为:

第九侧面18和第十侧面20分别设置第四底面17的左端和右端,第十一侧面19和第十二侧面21分别设置在第四底面17的上端和下端,第十粘贴面28设置在第九侧面18的左端,第九粘贴面24设置在第十侧面20的右端,第五粘贴面27、第六粘贴面25和第三粘贴面26分别设置在第十一侧面19的左端、右端和上端,第七粘贴面29、第八粘贴面23和第四粘贴面22分别设置在第十二侧面21的左端、右端和下端。

外盒基体展开状态的结构为:

第五侧面33和第六侧面35分别设置第三底面32的左端和右端,七侧面和第八侧面36分别设置在第三底面32的上端和下端。

内盒包括左内盒和右内盒,左右内盒镜像对称,左内盒与右内盒粘贴在一起,中间形成墙体,提高内盒的强度,避免中间凹陷,同时可以装两种不同口味的烟支;第二表面5的上端和第三表面11的上端均设有凹口16,方便取烟;第三侧面6的上端和第四侧面10的上端均呈左高右低设置,第一侧面12上端和第二侧面4上端均呈右高左低设置,保证内盒能顺畅插入外盒。上盖2呈上窄下宽设置,上盖2上部的左端和上部的右端均设有圆弧结构30,盒子迅速闭合时可顺畅排气,减少空气阻力。

第九侧面18与第十粘贴面28之间、第十侧面20与第九粘贴面24之间、第十一侧面19与第三粘贴面26之间以及十二侧面与第四粘贴面22之间均设有由压痕形成的翻边结构31,充分考虑到外盒基体的厚度,使制作过程更方便。

本发明的制作方法为:

外盒的制作方法:

W1:在第一印刷纸上进行模切,切出外盒基体展开状态的结构;

W2:在第三底面32与第五侧面33之间、第三底面32与第六侧面35之间、第三底面32与第七侧面34之间以及第三底面32和第八侧面36之间均开设一角度为100度的槽;

W3:对第七侧面34的左端和右端、第八侧面36的左端和右端、第五侧面33的上端和下端以及第六侧面35的上端和下端均进行打角处理;

W4:把第五侧面33、第六侧面35、第七侧面34和第八侧面36均上折90度,然后用胶带把第七侧面34与第六侧面35、第六侧面35与第八侧面36、第八侧面36与五侧面以及第五侧面33与第七侧面34均连接起来,此时外盒基体的雏形成型;

W5:用包装糊盒机器对外盒基体的雏形进行定位裱糊,再用空压机对外盒基体的雏形进行空压整形;

W6:在第八侧面36的上冲出一半圆形的第一通孔37,冲孔位置位于第八侧面36远离第三底面32的一端上,并位于第八侧面36的中间,此时外盒基体成型;

W7:在第二印刷纸上进行模切,切出外盒壳体展开状态的结构,并对其进行刷胶操作;

W8:把外盒基体放在第四底面17上,使外盒基体的第三底面32与第四底面17粘贴;上折第十一侧面19使第十一侧面19与第七侧面34的外表面粘贴,将第三粘贴面26与第七侧面34的内表面粘贴,将第五粘贴面27与第五侧面33的外表面粘贴,将第六粘贴面25与第六侧面35的外表面粘贴;上折第十二侧面21使第十二侧面21与第八侧面36的外表面粘贴,将第四粘贴面22与第八侧面36的内表面粘贴,将第七粘贴面29与第五侧面33的外表面粘贴,将第八粘贴面23与第六侧面35的外表面粘贴;上折第十侧面20使第十侧面20与第六侧面35的外表面粘贴,将第九粘贴面24与第六侧面35的内表面粘贴;上折第九侧面18,使第九侧面18与第五侧面33的外表面粘贴,将第十粘贴面28与第五侧面33的内表面粘贴;

W9:在第四粘贴面22和第十二侧面21上均冲出一半圆形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37紧贴,此时外盒成型;

内盒的制作方法:

N1:在第三印刷纸上进行模切,切出内盒展开状态的结构;

N2:对模切后的平摊状内盒上的折痕进行预折,降低压痕挺度;

N3:将一木质模具放在第二贴面7上,第二贴面7随木质模具逆时针旋转180度,使第二贴面7贴近第一表面1,再把第二贴面7与第一表面1粘贴;将木质模具放在第一贴面13上,第一贴面13随木质模具顺时针旋转180度,使第一贴面13贴近第一表面1,再把第一贴面13与第一表面1粘贴;

N4:将第三侧面6与第一侧面12粘贴,将第二粘贴面8与第二底面9粘贴,将一粘贴面与第一底面14粘贴,此时内盒的雏形成型,用空压机对内盒的雏形进行空压整形;

N5:将上盖2向内盒方向内折90度,再用空压机对其进行空压整形操作,此时内盒成型;

内盒与外盒连接方法:

将内盒的连接面3与外盒的第三粘贴面26粘贴,此时旋开式盒子成型,将内盒推向外盒退即可关闭盒子。

第一印刷纸、第二印刷纸和第三印刷纸均代指印刷纸。

左内盒与右内盒的外表面均采用了上宽下窄的梯形设计,可有效控制内盒关闭时的触面膨胀性,提供足够的膨胀缓冲空间,减少內盒外张力对外盒的挤压,保证外盒不变形不开缝。

內盒旋转计算使用了三角勾股定理、双曲线方程以及空间立体向量等数学知识来确定盒体长宽高,使内外盒横向合体间隙小,并采用内弦挖空折痕交点,使直角旋转合体顺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