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限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87156发布日期:2019-04-13 00:14阅读:966来源:国知局
关门限位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减震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关门限位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电动门关门柱主要包括:门框、关门限位器、螺母和限位开关等组合形成,在电动门开关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相应的冲击力与摩擦力,在关门中所产生的冲击得不到很好的平衡与分散会给关门限位器带来不必要的损坏,从而导致限位的失灵与偏离。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手把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的哑铃。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关门限位器,包括: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第三限位板,第二限位板与第一限位板通过第一螺栓连接,第二限位板与第三限位板通过第二螺栓连接,且第三限位板设置在与第一限位板相异的一侧;

第一限位板还连接一行程开关。

本发明提供的关门限位器能够限制电梯门的开关距离,使得电梯门的开关距离受控制,电梯门在使用的时候更加的安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中的关门限位器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关门限位器后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关门限位器俯视图。

附图标记:

1-第一限位板; 2-第二限位板; 3-第三限位板;

4-第一螺栓; 5-第二螺栓; 6-行程开关;

7-减震海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关门限位器,包括:第一限位板1、第二限位板2和第三限位板3,第二限位板2与第一限位板1通过第一螺栓4连接,第二限位板2与第三限位板3通过第二螺栓5连接,且第三限位板3设置在与第一限位板1相异的一侧;

第一限位板1还连接一行程开关6。

本发明中提供的关门限位器能够实现电梯门开关时开门和关门距离的控制,使得电梯门在使用时更加安全。

本发明中的关门限位器除了上述的机械结构相连接之外,在第二限位板上还安装了一个行程开关6,行程开关又称为限位开关,可以安装在相对静止的物体,如固定架、门框等上或者运动的物体,如行车、门等上。当运动的物体接近静止的物体时,开关的连杆驱动开关的接点引起闭合的接点分断或者断开的接点闭合。由开关接点开、合状态的改变去控制电路和电机。

通常利用生产机械运动部件的碰撞使其触头动作来实现接通或分断控制电路,达到一定的控制目的。这类开关被用来限制机械运动的位置或行程,使运动机械按一定位置或行程自动停止、反向运动、变速运动或自动往返运动等。

在实际生产中,将限位开关安装在预先安排的位置,当装于生产机械运动部件上的模块撞击行程开关时,限位开关的触点动作,实现电路的切换。因此,行程开关是一种根据运动部件的行程位置而切换电路的电器,它的作用原理与按钮类似。

在电梯的控制电路中,通过利用行程开关来控制开关轿门的速度、自动开关门的限位,轿厢的上、下限位保护,实现对电梯门行程位置的控制。

可选的,第一限位板1为U型结构。

可选的,第二限位板2为T型结构,且T型结构竖直部位部分向一侧凸起呈U型结构。

如图3所示,为了适应关门限位器在电梯中安装的结构并便于第一限位板与第二限位板之间的连接,将T型结构的竖直部分向一侧凸起,呈现U型结构,且凸起的U型结构中间部分为一平面。

可选的,第一螺栓4具体设置与第一限位板1U型结构中心,和第二限位板2T型结构竖直部位U型结构凸起部分中心。通过中相连的螺栓,固定住第一限位板1与第二限位板2。

可选的,第三限位板3为方形结构。

可选的,第二螺栓5在第三限位板3两端对称设置。第二螺栓5有两个,设置在第三限位板3的两端,一方面能够牢固的固定第三限位板3与第二限位板2,另一方面,在螺栓上还设置有减震的海绵,两个螺栓上都设置有减震海绵,减震效果更好。

可选的,第一限位板1与第二限位板2之间还连接有减震海绵7。

可选的,减震海绵7具体设置与第一限位板1与第三限位板3之间的第二螺栓5上。将减震海绵7设置在第二螺栓5上,即包裹住第二螺栓5,达到了减震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关门限位器通过一定的机械结构和连接在限位板上的行程开关,控制电梯门的开关距离,控制开关轿门的速度、自动开关门的限位,实现对轿厢的上、下限位保护。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