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控智能张力放线系统动力中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7507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集控智能张力放线系统动力中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控智能张力放线系统动力中心。



背景技术:

张力机是输电线路导线展放施工中最主要的施工设备;输电线路导线一般采用二分裂、四分裂、六分裂和八分裂方式,对于不同分裂导线的线路施工时所需的张力机数量也不同,一般在张力场需配置双线张力机1—4台,或四线张力机1-2台;每台张力机需配备操作手1名,每个工作现场需要2-6名操作人员,现场配置人员多且互相配合要求高,特别是位于两机中间操作人员,承受噪音太大极易出现安全隐患。同时,每台张力机都配有一台发动机,在张力机工作时造成功率浪费,不利于环保。且每台张力机都配有一套液压系统和控制系统,多台设备工作时系统故障点分散,故障率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控智能张力放线系统动力中心(以下简称动力中心),突破现有技术的局限,能够提供最多至8组动力的控制和输出,极大的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动力中心由一台发动机提供动力,替代了原来由多台发动机才能完成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节能减排,高度集成,系统故障源减少,工作可靠性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集控智能张力放线系统动力中心采用如下技术手段:

一种集控智能张力放线系统动力中心,

包括动力部,设有电瓶箱,液压油箱,发动机,分动箱,插装阀块,导线架节流阀,空滤器,主泵组,辅泵,风扇泵,柴油箱,散热器,其中动力中心由一台柴油发动机作为动力,通过分动箱带动主泵组及齿轮泵工作,各泵打出高压液压油通过液压插装阀块分配到各组外接液压接口通过液压管路为多组牵引或张力执行单元提供动力;散热器位于动力中心前端两侧。

包括控制部,设有仪表箱,外接电气接口,外接液压接口,回油集合块;其中仪表箱设于动力中心右侧,动力中心右侧下方设有多组外接电气接口,动力中心前端两侧设有多组外接主液压接口,位于散热器下方;动力中心尾部设有多 组外接辅助液压接口,位于油箱下方。

进一步的,外接电气接口为6组。

进一步的,外接主液压接口为8组;外接辅助液压接口为8组。

进一步的,动力中心为单桥拖挂式结构,前端设有拖钩。

进一步的,动力中心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后支腿,前端有一个前支腿。

进一步的,动力中心两侧设有轮胎。

进一步的,动力中心设计有两套集成液压插装阀块系统。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突破现有技术的局限,能够提供最多至8组动力的控制和输出,极大的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动力中心由一台发动机提供动力,替代了原来由多台发动机才能完成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节能减排,高度集成,系统故障源减少,工作可靠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动力中心结构图;

图2为动力中心传动原理图;

图3为动力中心控制连接图;

图4为动力中心插件接口图;

图5为动力中心管路接口图;

图6为动力中心控制示意图。

其中1电瓶箱,2后支腿,3导线架节流阀,4液压油箱,5吊点,6发动机,7仪表箱,8轮胎,9分动箱,10空滤器,11主泵组(1),12主泵组(2),13辅泵,14风扇泵,15柴油箱,16电缆接口,17、5-8轮张力输出口,18散热器(1),19散热器(2),20前支腿,21拖钩,22插装阀块(1),23、1-4轮张力输出口,24散热器(3),25、插装阀块(2),26回油集合块,27、1-8轮导线架动力输出口,29、插装阀块1,30导线架1动力输入输出,31导线架2动力输入输出,32、1路张力输入输出,33、2路张力输入输出,34、3路张力输入输出,35、4路张力输入输出,36、散热器1-3,37、5路张力输入输出,38、6路张力输入输出,39、7路张力输入输出,40、1路张力输入输出,41导线架5动力输入输出,42导线架6动力输入输出,43插装阀块2,44、牵引输入输出 2,45导线架8动力输入输出,46、导线架7动力输入输出,47、齿轮泵3-5,48、吸油滤油器4-7,49、主泵组2,50、发动机及分动箱,51、回油滤油器,52、主泵组1,53、吸油滤油器1-3,54、齿轮泵1-2,55、导线架4动力输入输出,56、导线架3动力输入输出,57、牵引输入输出1,58、处理器1,59、处理器2,60、5-8路张力调节,61、1路牵引、松线控制,62、导线架5-8张力调节,63、显示器,64、发动机ECU,65、导线架1-4张力调节,66、2路牵引、松线控制,67、1-4路张力调节,68、张力单元插口1;69,74,75,76、1-2轮公共端;70-71、1轮转速传感器,72-73、2轮转速传感器,77、张力单元插口2;78,83、3-4轮公共端;79-80、3轮转速传感器;81-82、4轮转速传感器;84、张力单元插口3;85,90,91,92、5、6轮公共端;86-87、5轮转速传感器;88-89、6轮转速传感器;93、张力单元插口4;94,99、7-8轮公共端;95-96、7轮转速传感器;97-98、8轮转速传感器;100、集控室插口;101-102、CAN1、CAN2;103、负极,104、1轮进油;105、1轮制动;106、2轮进油;107、1,2轮马达壳体回油;108、3轮进油;109、3轮制动;110、4轮进油;111、牵引工况制动1;112、牵引工况制动2;113、4轮回油;114、4轮制动;115、3轮回油;116、3,4轮马达壳体回油;117、2轮回油;118、2轮制动;119、1轮回油;120、5轮进油;121、5轮制动;122、6轮进油;123、5,6轮马达壳体回油;124、7轮进油;125、7轮制动;126、8轮进油;127、支腿进油;128、支腿回油;129、8轮回油;130、8轮制动;131、7轮回油;132、7,8轮马达壳体回油;133、6轮回油;134、6轮制动;135、5轮回油;136、开关;137、旋钮;138、手柄;139、显示器;140、发动机;141、液压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动力中心设计由一台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发动机通过联轴器带动分动箱工作,一台分动箱带动两套主泵组及五台齿轮泵工作,主泵组打出的油通过集成插装阀块分配到各外接液压接口,通过液压胶管与牵引或张力执行单元连接;主泵变量控制手柄通过处理器控制主泵的排量大小及排量方向从而实现对张力或牵引执行单元的速度及牵引与送线的控制;张力控制旋钮通过处理器控制张力系统的压力来实现对张力执行单元的张力控制;两台齿轮泵打出的液压油 通过集成插装阀块分配到外接液压接口为八台导线架单元提供动力;三台齿轮泵为三套散热系统提供动力;

动力中心仪表箱控制系统如图所示。通过仪表箱内的控制手柄、旋钮和开关可以对动力中心液压系统的基本控制,相关的参数通过仪表箱内的显示器显示和观测。实际使用中,通过八组外接主液压接口可以控制八相张力轮的速度和方向,通过八组外接辅助液压接口可以控制八组导线架单元的压力。

如图4所示,动力中心插件接口68、张力单元插口1;69,74,75,76、1-2轮公共端;70-71、1轮转速传感器,72-73、2轮转速传感器,构成一个插件单元。77、张力单元插口2;78,83、3-4轮公共端,79-80、3轮转速传感器,81-82、4轮转速传感器,构成一个插件单元。84、张力单元插口3;85,90,91,92、5、6轮公共端,构成一个插件单元。86-87、5轮转速传感器;88-89、6轮转速传感器;93、张力单元插口4;94,99、7-8轮公共端;95-96、7轮转速传感器;97-98、8轮转速传感器,构成一个插件单元。100、集控室插口;101-102、CAN1、CAN2;103、负极,构成一个控制单元。

动力中心管路接口如图5,104、1轮进油;105、1轮制动;106、2轮进油;107、1,2轮马达壳体回油;108、3轮进油;109、3轮制动;110、4轮进油;111、牵引工况制动1;112、牵引工况制动2;113、4轮回油;114、4轮制动;115、3轮回油;116、3,4轮马达壳体回油;117、2轮回油;118、2轮制动;119、1轮回油;120、5轮进油;121、5轮制动;122、6轮进油;123、5,6轮马达壳体回油;124、7轮进油;125、7轮制动;126、8轮进油;127、支腿进油;128、支腿回油;129、8轮回油;130、8轮制动;131、7轮回油;132、7,8轮马达壳体回油;133、6轮回油;134、6轮制动;135、5轮回油。

对应设置8组进油管路,出油管路,制动管路,同时对于支腿也设计一组进出油管路。

经过上述配置的动力中心其能力如下:

可以同时为4台双轮张力执行单元(8分裂张力放线)提供动力(各种规格)。

可以为1台180kN牵引执行单元或同时为2台90kN牵引执行单元提供动力。

可以同时为8台张力机导线架(8分裂张力放线)提供动力。

动力中心设计为单桥拖挂式结构;设有两只轮胎以便拖挂运输;

动力中心设置仪表箱,可以实现动力中心的发动机控制(启动,停止及调速),两套主泵的工作控制及五台齿轮泵的工作压力控制;仪表箱中的显示器可显示动力中心发动机的各项工作参数及两台变量主泵与五台齿轮泵的工作状态;

动力中心设计了接收执行单元速度传感器信号插口,可显示张力执行单元的放线速度和放线里程。

动力中心设计了三套散热系统以便对整个液压系统进行散热确保系统正常工作。

动力中心设计有两台RC12-10处理器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所有输入的指令及执行指令都由处理器来完成。

动力中心设计有两套集成液压插装阀块系统。

动力中心设计有前后支腿实现动力中心的调整及固定。

动力中心设计有一个吊点,可以单点起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