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的吊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8123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稳定的吊装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装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稳定的吊装机。



背景技术:

吊装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垂直提升和水平搬运重物的多动作起重机械,主要包括起升机构、运行机构、变幅机构、回转机构和金属结构等,起升机构是起重机的基本工作机构,大多是由吊挂系统和绞车组成,也有通过液压系统升降重物的,运行机构用以纵向水平运移重物或调整起重机的工作位置,一般是由电动机、减速器、制动器和车轮组成,变幅机构只配备在臂架型起重机上,臂架仰起时幅度减小,俯下时幅度增大,分平衡变幅和非平衡变幅两种,回转机构用以使臂架回转,是由驱动装置和回转支承装置组成,金属结构是起重机的骨架,主要承载件如桥架、臂架和门架可为箱形结构或桁架结构,也可为腹板结构,有的可用型钢作为支承梁,目前市场上大多吊装机,都存在在吊装的过程中不稳固,吊装物来回摇晃,存在了一定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的吊装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稳定的吊装机,包括升降轮和转轴,所述升降轮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滑轮,所述滑轮通过副钢丝绳与平衡板上的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平衡板的底部设置有挤压块,所述升降轮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主钢丝绳,且主钢丝绳的一端穿入第一承重块并与设置在第一承重块内部的卡块固定连接,所述卡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贯穿第二承重块并与设置在第二承重块下方的挂钩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承重块的内部还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套接在转轴的表面上且与第二承重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挂钩与转轴的连接处设置有卡拷。

优选的,所述副钢丝绳与固定块均为四个,且四个固定块分别设置在平衡板的四角。

优选的,所述卡拷的一端通过销轴活动连接在挂钩与转轴的连接处,且卡拷另一端设置为圆弧形。

优选的,所述平衡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穿绳孔。

优选的,所述挤压块的数量有两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稳定的吊装机,通过副钢丝绳和平衡板的设置,可以使在吊物的时候减轻主钢丝绳的压力,使主钢丝绳摇摆力度减小,通过挤压块和吊钩装置的配合设置,可以使被吊起物件与挤压块产生挤压,这样可以使吊物时物件不会晃动,降低了物件的晃动产生的危险,卡拷的设置,可以更好的保证了在吊起物件的时候脱落的危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升降轮、2滑轮、3副钢丝绳、4主钢丝绳、5平衡板、6第一承重块、7第二承重块、8挂钩、9卡块、10转轴、11轴承、12卡拷、13挤压块、14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稳定的吊装机,包括升降轮1和转轴10,升降轮1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滑轮2,升降轮1控制货物 的升降,滑轮2通过副钢丝绳3与平衡板5上的固定块14固定连接,副钢丝绳3与固定块14均为四个,且四个固定块14分别设置在平衡板5的四角,通过副钢丝绳3和平衡板5的设置,可以使在吊物的时候减轻主钢丝绳4的压力,使主钢丝绳4摇摆力度减小,平衡板5的底部设置有挤压块13,挤压块13的数量有两个,平衡板5的上表面设置有穿绳孔,通过挤压块13和挂钩8的配合设置,可以使被吊起物件与挤压块13产生挤压,这样可以使吊物时物件不会晃动,降低了物件的晃动产生的危险,升降轮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主钢丝绳4,且主钢丝绳4的一端穿入第一承重块6并与设置在第一承重块6内部的卡块9固定连接,主钢丝绳4与卡块9的连接带动了整个吊装装置,卡块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轴10,转轴10的一端贯穿第二承重块7并与设置在第二承重块7下方的挂钩8固定连接,第二承重块7的内部还设置有轴承11,轴承11套接在转轴10的表面上且与第二承重块7的底部固定连接,轴承11可以控制转轴10不随意转动,第一承重块6和第二承重块7是用来承载一定的重量不让挂钩8太轻避免摆动,挂钩8与转轴10的连接处设置有卡拷12,卡拷12可以更好的减轻了工作过程产生的危险,卡拷12的设置,可以更好的保证了在吊起物件的时候脱落的危险,卡拷12的一端通过销轴活动连接在挂钩8与转轴10的连接处,且卡拷12另一端设置为圆弧形,卡拷12设置为圆弧形可以更好的与挂钩8卡接。

工作原理:当吊装机装置使用时,通过主钢丝绳4来带动挂钩8来使物件上升,通过挂钩8使吊起的物件和挤压块13进行挤压来固定物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