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纤维调湿片的瓶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9622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保存湿度有要求产品的包装瓶盖,具体是一种带有纤维调湿片的瓶盖。



背景技术:

文物的安全保存,食品的保鲜,药品、货物的保质等对保存环境的相对湿度要求较高,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湿度值。当前,环境相对湿度调节方式按是否消耗人工能源可以分为主动式方法和被动式方法。主动式方法主要是现有的暖通技术,它主要用于调节货物仓库、文物库房等室内环境的湿度,该方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且控制的平稳性和精度受设备的工作原理、通风管路的布置等因素的影响。而被动式方法则是利用某些材料的吸放湿特性来调控环境的湿度,这种方式具有节能、控制平稳、安全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对相对密闭小环境中湿度的平稳控制。

被动式湿度调控方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大部分湿度调控材料属于干燥剂范畴,以干燥功能为主,即能够不断吸收环境中多余水汽;而当环境湿度较低的时候需要释放出水分来平衡环境湿度,这个“放湿”功能是干燥剂产品没有的技术指标。这大大影响了其应用范围。每种物质都有其最佳的保存湿度范围,如对某些珍贵的文物,湿度太低会引起开裂变形,湿度太高则会滋生霉菌,控制其保存环境的湿度,并非是简单的干燥,这就需要真正意义上在某个湿度区间能吸放平衡的调湿剂。

调湿剂作为一种被动湿度控制调节的手段,指不需要借助任何人工能源和机械设备,依靠自身的吸放湿性能,感应所在空间空气湿度的变化,自动调节空气相对湿度的材料。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硅胶类、无机盐类、无机矿物类、有机高分子材料类。但这些调湿剂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吸放湿特性不好;吸放湿容量有限;本身带有有毒、有害物质等,无法直接应用于食品、药品的储存环境和文物保存环境的湿度控制。

现有的瓶内干燥产品一般都是在瓶盖内放置颗粒状的干燥剂,再放一张盖纸,或者放一个带卡口的塑料圆柱,里面也是颗粒状干燥剂,该瓶盖只能起到干燥作用,无调湿作用,成本高,吸湿速度慢,破损时容易洒落颗粒干燥剂,污染瓶内产品;同时,瓶盖内的干燥剂吸湿速度慢,当有外界湿度进入瓶内,先吸湿的很有可能是药品本身,而不是干燥剂;而且组装成本高,安全性不强,颗粒状干燥剂也都是不可降解的产品,对环境存在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纤维调湿片的瓶盖,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纤维调湿片的瓶盖,包括瓶盖、塑料内圈和纤维调湿片,所述瓶盖内部的中心处设有塑料内圈,塑料内国内设有多个纤维调湿片,塑料内圈的边缘处向内弯曲和倾斜,对内部纤维调湿片进行限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塑料内圈的内侧顶部设有多个三角形限位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纤维调湿片上印刷有产品的调湿范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纤维调湿片在环境湿度发生变化时,能快速的作出反应,通过吸收、释放水汽平衡环境湿度,保持环境中湿度的恒定,使得瓶内的物品不会发生受潮、霉变或干燥、开裂等现象,可以精准的控制湿度,而且无毒无害,适合多种瓶装物品的保存,尤其是药品和保健品等对湿度有一定要求的物品;通过加热塑料内圈,使用受热软化并向内弯曲,对纤维调湿片的运动进行限位,无需用不干胶来和瓶盖粘接,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带有纤维调湿片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盖、2-塑料内圈、3-纤维调湿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带有纤维调湿片的瓶盖,包括瓶盖1、塑料内圈2和纤维调湿片3,所述瓶盖1内部的中心处设有塑料内圈2,塑料内圈2内设有多个纤维调湿片3,纤维调湿片3在环境湿度发生变化时,能快速的作出反应,通过吸收、释放水汽平衡环境湿度,保持环境中湿度的恒定,使得瓶内的物品不会发生受潮、霉变或干燥、开裂等现象,尤其适合使用对药品和保健品的保存,塑料内圈2的边缘处向内弯曲和倾斜,对内部纤维调湿片3进行限位,防止其脱落,而且不需要使用不干胶进行固定,节约了成本。

所述塑料内圈2的内侧顶部设有多个三角形限位块,对内部的纤维调湿片3进行固定。

所述纤维调湿片3上印刷有产品的调湿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将适宜数量的纤维调湿片3放入到瓶盖1中的塑料内圈2中,然后加热塑料内圈2,使用受热软化并向内弯曲,对纤维调湿片3的运动进行限位,无需用不干胶来和瓶盖1粘接,降低了成本,纤维调湿片3在环境湿度发生变化时,能快速的作出反应,通过吸收、释放水汽平衡环境湿度,保持环境中湿度的恒定,使得瓶内的物品不会发生受潮、霉变或干燥、开裂等现象,可以精准的控制湿度,适合多种瓶装物品的保存,尤其是药品和保健品等对湿度有一定要求的物品。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