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装饰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9582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装饰容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装饰的容器。



背景技术:

容器是现实生活中一种随处可见的必备用品,工艺精细的容器不仅能作为放置物品的容具,还是一种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的艺术作品。双层的容器在加工成型的时候,容器壁被特别制成双层的构造,在内外容器壁之间预留着的空间。这样的设计除了起到有效的隔热防烫,长效保温效果外,还能在双层容器壁之间植入装饰品,为容器增色不少。

现有的双层容器都是一体成型,且其双层容器的夹层空间间狭窄,仅能容下纸张图画作为装饰,不能加入立体设计元素,因而限制了容器的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在现有技术上进行改进,提供了一种具有较大夹层空间,且能采用立体图案装饰的容器,增大了容器设计的可观赏性。同时为了延长容器的使用寿命,在容器的底座上也加设了防滑的外底层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观赏性的双层装饰容器,包括:双层的容器主体、装饰带;所述容器主体的内、外容器壁之间形成一个底部开口的环形空隙,所述环形空隙用于收纳所述装饰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还具有底座,所述容器主体与装饰带分别安装在所述底座上。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容器主体的内外容器壁在顶部相互融合;所述内容器壁在底端向内延伸封闭而形成容器主体的底部,所述外容器壁的开口端突出于容器主体的底部。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底座包括内底和外底,所述外底通过注塑的方式包裹在所述内底的外层。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底座包括内底和外底,所述外底注塑的方式包裹所述内底的外层和所述外容器壁的开口端。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沿所述内底环周开设有第一安装凹位,用于安装所述装饰带。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沿所述内底环周还开设有与所述外容器壁的开口端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凹位,所述第二安装凹位位于第一安装凹位的外缘。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在所述内底的上表面还设有平面图案或立体图形。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装饰带上设有三维图案和/或镂空浮雕,或所述装饰带采用立体造型。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装饰带的最大厚度小于所述环形空隙的宽度。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外容器壁是透明材料制成,或内、外容器壁均是透明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层装饰容器,其容器底座上增设有防滑的外底层来延长该双层容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案例所提供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双层容器的正面视图。

图3是图1实施例中双层容器的正面剖视图以及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装饰容器,包括一个双层的容器主体20、用于美化容器主体20的装饰带30以及底座50,所述底座包括内底51和外底55,其中外底55通过注塑的方式包裹在内底51的外表层上。

所述双层装饰容器可以做成任何形状的造型,例如圆柱形,长方体形,椭圆体形等。在本实施案例中,采用了圆柱形的双层容器的技术方案。

容器主体20具有内容器壁22、外容器壁24,且所述内外容器壁之间形成了一个底部开口的环形空隙40,用于收纳装饰带30。在装饰带30的表面上可添加各类三维动物,卡通,字,或者镂空花纹等装饰对象,同时,装饰带30也可以设置成不同的颜色,用于丰富产品的外观色彩。

在本实用新型中,装饰带30的最大厚度不得超过于环形空隙40的宽度,所述装饰带30被卷制成圆环形后,放置在环形空隙40之内。

优选的,容器主体20的外容器壁24为透明材料制成。从容器的外容器壁24外部,可以清楚的看见装饰带上的图案或者立体造型。

所述容器主体20的内外容器壁在顶部相互融合,内容器壁22与外容器壁24的连接处经过光滑处理,实现无缝衔接。本实用新型在用作饮水杯或盛装食物的餐具时,这种设计确保了光滑的容器边沿在进食过程中不会刮伤人体。

内容器壁22在底端向内延伸封闭而形成容器主体20的底部。外容器壁24的开口端则突出于容器主体20的底部。

考图3,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底座50包括内底51和外底55,内底51套设在外底55上,通过注塑的方法,内底51与外底55之间不易剥落。其中,外底55采用了防滑的材质制作,增加了外底对接触面的摩擦力,使容器不会轻易的滑动倾斜。

在容器主体20与底座50之间有多种实施方案,可以采用永固的衔接方式或可活动的衔接方式。

采用永固式衔接时,外底55除了使用注塑方法包裹着内底51外,还同时与外容器壁24的根部注塑缝合;容器主体20与内底51使用超声熔合方法。这些衔接方式将整个双层容器牢固一体,容器主体与底座间不易剥落或摔烂。此设计在未熔合的容器主体20和底座50前,可以随意更换不同的立体图案设计的装饰带30。容器主体20和底座50熔接后,可以做成不同款式的容器。

而另一种实施方案,则是将容器主体20与底座50作可活动式衔接,与容器主体20直接衔接的内底51端面为非平整端面,内底51的中心部分凸出于其边沿部分。内底51上环周开设有第一安装凹位53,用于安装所述装饰带30。内底51与外底55的上表面接合处形成第二安装凹位57,第二安装凹位57环周设置在内底51上,并处于第一安装凹位53的外缘。用于安装装饰带30的第一安装凹位的深度大于第二安装凹位57。

作为另一种方案,在第一安装凹位53、第二安装凹位57上设有螺纹,或者安装卡扣。在装饰带30和外容器壁24的开口端上同样设有螺纹,或者安装卡扣,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凹位53、第二安装凹位57安装。外容器壁24的根部和装饰带30分别安装在内底51上的第一安装凹位和第二安装凹位内,使得容器主体20与底座50衔接安装得更稳固。

容器主体20与底座50可随意进行拆卸、安装,移除容器主体后,可以拆卸第二安装凹位上装饰带30。更换完装饰带30后,再将容器主体安装回底座50上方。

安装后的双层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与内底51保留有一部分空间,因此,可在内底51的上表面加入装饰设计,例如增设平面图案和/或三维立体图形。透过容器主体20的外容器壁24,或者容器主体20的内底部,能够清晰看到内底51上的装饰物。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