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气井放喷专用燃烧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8430阅读:1229来源:国知局
油田气井放喷专用燃烧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气井完井放喷作业装置的技术领域,是一种油田气井放喷专用燃烧罐。



背景技术:

以往传统的气井放喷出口管线一般直接在地面挖污水坑,气水混合物在放喷出口管线点火放喷,燃烧产生的废水排放到污水坑中。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对钻完井作业的现场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场不再挖污水坑,气水混合物燃烧后,废水无处排放。按新的环境保护法要求,必须解决废水排放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田气井放喷专用燃烧罐,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了气井放喷点燃后产生的废水收集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油田气井放喷专用燃烧罐包括内层壳体、外层壳体,内层壳体固定在外层壳体内,在内层壳体与外层壳体之间设置有空隙,在外层壳体上设置有与内层壳体相连的进气管和排液管。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内层壳体的下端座在外层壳体内的底部,内层壳体为独立的密闭空间或内层壳体通过外层壳体构成了密闭的空间。

上述内层壳体与外层壳体之间的空隙内设置有多个支撑体。

上述外层壳体上设置有注水管或注水孔。

上述进气管线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上述外层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液位计。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通过设置内层壳体与外层壳体,在内层壳体与外层壳体之间注水冷却,使气水混合物燃烧产生的废水被限制在密闭的内层壳体内,避免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外层壳体,2为支撑体,3为进气管,4为内层壳体,5为排液管,6为液位计,7为注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至3所示,该油田气井放喷专用燃烧罐包括内层壳体4、外层壳体1,内层壳体4固定在外层壳体1内,在内层壳体4与外层壳体1之间设置有空隙,可以在此空隙内注水,以便给内层壳体4与外层壳体1降温,因为内层壳体4内燃烧着高温气体,避免内层壳体4与外层壳体1被高温烧坏,在外层壳体1上设置有与内层壳体4相连的进气管3和排液管5,进气管3方便将气体引入到内层壳体4内,排液管5可以将气水混合物燃烧后产生的废水排出到罐外,使用专用液罐收集,避免废液在内层壳体4里大量积聚。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油田气井放喷专用燃烧罐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3所示,内层壳体4安装在外层壳体1内的底部位置,内层壳体4为独立的密闭空间或内层壳体4通过外层壳体1构成了密闭的空间,密闭的内层壳体4可以避免气水混合物产生的废水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如附图1、3所示,内层壳体4与外层壳体1之间的空隙内设置有多个支撑体2,支撑体2可以增加整个设备的强度,防止内层壳体4与外层壳体1在高温环境下剧烈变形,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如附图1至3所示,上述外层壳体1上设置有注水管7或注水孔,这样可以方便向内层壳体4与外层壳体1之间的空隙内加水。

如附图1至3所示,进气管线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这样不仅可以增大可燃气体的进气量,也方便助燃气体进入到内层壳体4里。

如附图1至3所示,外层壳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液位计6,方便观察内层壳体4与外层壳体1之间的水位变化,可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使得内层壳体4与外层壳体1一直受到水分的降温保护。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