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堵塞的打汤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689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饮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堵塞的打汤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时间的利用越来越紧张,我们每天都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做其他事情,甚至有时都没有陪陪父母的时间。导致如何合理利用时间问题成为了现代社会必须关注的热门话题。根据严格的调查:很多的国家对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都有自己明确的见解,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于时间的安排都十分的明确,他们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一切。”因此,他们对于时间非常的重视。中国对时间的认识也有自己的看法,但相比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时间观念还不是很明确认真。

过去的喝汤难问题是因为经济问题,使我们喝不到汤,这些可以通过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而如今的喝汤难的问题是因为人数多,排队长又使我们不能达到打汤快且饭菜可口,汤水美味的愿望。自动打汤机的产生,不仅解决了“打汤难,排队长,卫生差”的难题,而且也解决了日益增长的学校和工厂企业人口数量和密集度的增长。目前而言,大部分免费汤是装在桶里,然后每个人自己取汤,为此会引出的很多负面的问题,一是碗的放置较凌乱;二是汤四处溅飞;三是自己打汤比较慢,浪费了很多休息时间;四是太多人围在汤的附近,导致汤会不卫生等等,现有的一些打汤设备还存在容易堵塞的问题,因此,一种能够自动化打汤且防止堵塞的设备迫切被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止堵塞的打汤机,其打汤效率高,且能够防止出汤口的堵塞,提高打汤的可靠性。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堵塞的打汤机,包括盛汤容器、托架、托架传送装置、升降装置、三轴夹持装置、碗传送装置和框架;

所述盛汤容器安装于所述框架的顶部,所述盛汤容器的底部设有出汤口;

所述托架传送装置安装于所述框架内;

所述托架设于所述托架传送装置上,被所述托架传送装置传送;

所述升降装置安装于所述框架内,且位于所述托架传送装置的一侧;

所述三轴夹持装置安装于所述框架的顶部,其能够在X轴、Y轴和Z轴方向上移动,且能够夹持汤碗;

所述碗传送装置设于所述盛汤容器的下方,且所述碗传送装置正对所述出汤口;

所述盛汤容器包括容纳部和支撑部;

所述容纳部为中空的圆柱体,所述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其等间距地设于所述容纳部的外壁;

所述支撑部安装于所述框架的顶部;

所述容纳部的内部设有搅拌器;

所述支撑部为一侧面为凹面的长方体,且该凹面贴合固定于所述容纳部的外壁;

所述支撑部的数量为四个;

所述容纳部的顶部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容纳部顶部的边沿之间形成加汤口。

进一步,所述托架传送装置包括上料传送带、平移传送带和下料传送带;

所述上料传送带的一端和下料传送带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平移传送带的两端相接触,组成U型的所述托架传送装置。

进一步,所述上料传送带包括固定传送段和转动传送段;

所述转动传送段设于所述固定传送段的末端,所述转动传送段与所述平移传送带的一端相接触;

所述转动传送段能够在垂直方向上升降,且能够够水平方向上旋转;

所述上料传送带和下料传送带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电机、升降皮带、主动皮带轮、从动皮带轮和升降板

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框架内,且位于所述托架传送装置的一侧;

所述主动皮带轮安装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从动皮带轮安装于所述框体的顶部,所述主动皮带轮位于所述从动皮带轮的正上方,所述升降皮带套于所述主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之间;

所述升降板安装于所述升降皮带;

所述托架为长方体形状的,其一侧面开有从起底部至其顶部的避空槽。

进一步,所述托架的三个侧面开有矩形的开孔,所述开孔从其所在的所述托架的侧面的底部至顶部等间距设置。

进一步,三轴夹持装置包括三轴移动机构和夹持部;

所述夹持部安装于所述三轴移动机构,所述三轴移动机构安装于所述框架的顶部;

所述夹持部包括顶座和夹持臂;

所述夹持臂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夹持臂为弧形的,所述夹持臂的一端安装于所述顶座的底部。

进一步,所述夹持臂的数量为四,所述顶座为圆饼形的;

四个所述夹持臂等间距地安装于所述顶座的外周。

本实用新型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防止堵塞的打汤机,其打汤效率高,且能够防止出汤口的堵塞,提高打汤的可靠性。

使用时,将多个汤碗放在所述托架内,将多个汤碗集中在一起管理,有利于提高后续的打汤效率;所述升降装置且位于所述托架传送装置的一侧,当装有汤碗的所述托架传送至所述升降装置的一侧时,所述升降装置将所述托架内的汤碗托起,然后,所述三轴夹持装置通过在X轴、Y轴和Z轴三个方向上的移动,当所述三轴夹持装置到达所述汤碗的上方时,便将所述汤碗夹持起来,然后再将汤碗移送至所述碗传送装置上,本实施例的所述碗传送装置为皮带,然后再重复将所述托架内的碗逐个夹持至所述碗传送装置的前端;所述碗传送装置将汤碗送至其末端,在这个过程中,当汤碗到达所述盛汤容器的出汤口的下方时,所述碗传送装置停止运行,然后所述出汤口打开,向汤碗内注入汤液和汤料,然后再将盛有汤液和汤料的汤碗送至所述碗传送装置的末端,供人们饮用。当所述托架上的汤碗被所述三轴夹持装置取完时,所述托架会被所述托架传送装置传送至其下料端,然后再将另一个装满汤碗的托架放置到所述托架传送装置上,保证打汤的有效进行。

所述盛汤容器安装于所述框架的顶部,保证汤料和汤液在高处,把所述出汤口设于所述盛汤容器的底部,能够利用重力的作用,使汤液和汤料有效地从所述出汤口落至所述汤碗内;由于汤碗竖向排列在所述托架内,所述三轴夹持装置安装于所述框架的顶部,更利于其夹持汤碗。所述框架为所述盛汤容器、托架传送装置、升降装置和三轴夹持装置提供一个稳固的安装空间。通过所述盛汤容器、托架、托架传送装置、升降装置、三轴夹持装置、碗传送装置和框架的配合,使所述打汤机能够全自动高效地打汤,提高打汤的效率。

所述容纳部为中空的圆柱体,使其能够盛装汤液和汤料;所述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其等间距地设于所述容纳部的外壁,使得所述支撑部能够更有效地安装于所述框架的顶部,所述搅拌器能够搅拌所述容纳部内的汤液和汤料,避免汤料堵住所述出汤口,提高打汤的可靠性。

所述挡板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掉落至所述容纳部内,以免影响汤料和汤液;所述加汤口的设置更加方便对所述盛汤容器进行加汤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盛汤容器1、容纳部11、挡板111、加汤口112、支撑部12、托架2、开孔21、托架传送装置3、上料传送带31、平移传送带32、下料传送带33、升降装置4、电机41、升降皮带42、三轴夹持装置5、夹持部51、顶座511、夹持臂512、碗传送装置6、框架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堵塞的打汤机,包括盛汤容器1、托架2、托架传送装置3、升降装置4、三轴夹持装置5、碗传送装置6和框架7;

所述盛汤容器1安装于所述框架7的顶部,所述盛汤容器1的底部设有出汤口;

所述托架传送装置3安装于所述框架7内;

所述托架2设于所述托架传送装置3上,被所述托架传送装置3传送;

所述升降装置4安装于所述框架7内,且位于所述托架传送装置3的一侧;

所述三轴夹持装置5安装于所述框架7的顶部,其能够在X轴、Y轴和Z轴方向上移动,且能够夹持汤碗;

所述碗传送装置6设于所述盛汤容器1的下方,且所述碗传送装置6正对所述出汤口。

使用时,将多个汤碗放在所述托架2内,将多个汤碗集中在一起管理,有利于提高后续的打汤效率;所述升降装置4且位于所述托架传送装置3的一侧,当装有汤碗的所述托架2传送至所述升降装置4的一侧时,所述升降装置4将所述托架2内的汤碗托起,然后,所述三轴夹持装置5通过在X轴、Y轴和Z轴三个方向上的移动,当所述三轴夹持装置5到达所述汤碗的上方时,便将所述汤碗夹持起来,然后再将汤碗移送至所述碗传送装置6上,本实施例的所述碗传送装置6为皮带,然后再重复将所述托架2内的碗逐个夹持至所述碗传送装置6的前端;所述碗传送装置6将汤碗送至其末端,在这个过程中,当汤碗到达所述盛汤容器1的出汤口的下方时,所述碗传送装置6停止运行,然后所述出汤口打开,向汤碗内注入汤液和汤料,然后再将盛有汤液和汤料的汤碗送至所述碗传送装置6的末端,供人们饮用。当所述托架2上的汤碗被所述三轴夹持装置5取完时,所述托架2会被所述托架传送装置3传送至其下料端,然后再将另一个装满汤碗的托架2放置到所述托架传送装置3上,保证打汤的有效进行。

所述盛汤容器1安装于所述框架7的顶部,保证汤料和汤液在高处,把所述出汤口设于所述盛汤容器1的底部,能够利用重力的作用,使汤液和汤料有效地从所述出汤口落至所述汤碗内;由于汤碗竖向排列在所述托架2内,所述三轴夹持装置5安装于所述框架7的顶部,更利于其夹持汤碗。所述框架7为所述盛汤容器1、托架传送装置3、升降装置4和三轴夹持装置5提供一个稳固的安装空间。通过所述盛汤容器1、托架2、托架传送装置3、升降装置4、三轴夹持装置5、碗传送装置6和框架7的配合,使所述打汤机能够全自动高效地打汤,提高打汤的效率。

进一步,所述托架传送装置3包括上料传送带31、平移传送带32和下料传送带33;

所述上料传送带31的一端和下料传送带33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平移传送带 32的两端相接触,组成U型的所述托架传送装置3。

所述托架传送装置3包括上料传送带31、平移传送带32和下料传送带33,使得装满汤碗的所述托架2更好地上料和平移传送至所述升降装置4的一侧,使得空载的所述托架2更容易地下料,利于后续将其装满汤碗。所述上料传送带31的一端和下料传送带33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平移传送带32的两端相接触,保证所述托架2能够连续地在所述上料传送带31、平移传送带32和下料传送带 33进行不间断的传送。

进一步,所述托架2的底部为方形的,所述上料传送带31、平移传送带32 和下料传送带33的宽度与所述托架2底部的边长的长度相同。

所述托架2的底部为方形的,形状规则,更便于其制造;所述上料传送带 31、平移传送带32和下料传送带33的宽度与所述托架2底部的边长的长度相同,使得所述托架2能够更稳当地安放在所述上料传送带31、平移传送带32和下料传送带33上。

进一步,所述上料传送带31包括固定传送段和转动传送段;

所述转动传送段设于所述固定传送段的末端,所述转动传送段与所述平移传送带32的一端相接触;

所述转动传送段能够在垂直方向上升降,且能够够水平方向上旋转;

所述上料传送带31和下料传送带33的结构相同。

由于所述托架传送装置3为U型的,当所述托架2从所述上料传送带31传送至所述平移传送带32时,所述托架2需要转向,转往所述平移传送带32的传送方向,所以当所述托架2传送至所述转动传送段使,所述转动传送段能够在垂直方向上升降,本实施例是利用气缸驱动其进行升降,然后所述转动传送段在水平方向上转动90度,本实施例同样是利用气缸驱动所述转动传送段进行水平方向的旋转,那么所述托架便能够转至所述平移传送带32的传送方向,然后所述转动传送段下降至与所述平移传送带32同一水平位置,然后托架2便能够在所述平移传送带32上传送;所述上料传送带31和下料传送带33的结构相同,能够降低其制造成本;所述下料传送带33与所述上料传送带31的工作原理相同。

进一步,所述升降装置4包括电机41、升降皮带42、主动皮带轮、从动皮带轮和升降板

所述电机41安装于所述框架7内,且位于所述托架传送装置3的一侧;

所述主动皮带轮安装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从动皮带轮安装于所述框体7的顶部,所述主动皮带轮位于所述从动皮带轮的正上方,所述升降皮带42 套于所述主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之间;

所述升降板安装于所述升降皮带42;

所述托架2为长方体形状的,其一侧面开有从起底部至其顶部的避空槽。

当所述托架2传输至所述升降装置4的一侧时,所述升降板恰好位于所述托架2的底部,然后,所述电机41通过带动所述主动皮带轮的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升降皮带42和从动皮带轮的转动,实现所述升降板的升降;由于所述托架 2为长方体形状的,其一侧面开有从其底部至其顶部的避空槽,所述升降板升降时其从所述避空槽的底部升至其顶部,在所述升降板上升的过程中,其会将设于所述托架2内的汤碗升起,便于所述三轴夹持装置5夹持所述汤碗。

进一步,所述托架2的三个侧面开有矩形的开孔21,所述开孔21从其所在的所述托架2的侧面的底部至顶部等间距设置。

通过所述开孔21能够方便地观察所述托架2内的碗的数量。

进一步,三轴夹持装置5包括三轴移动机构和夹持部51;

所述夹持部51安装于所述三轴移动机构,所述三轴移动机构安装于所述框架7的顶部;

所述夹持部51包括顶座511和夹持臂512;

所述夹持臂512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夹持臂512为弧形的,所述夹持臂 512的一端安装于所述顶座511的底部。

通过所述三轴移动机构,能够实现所述夹持部51在三轴方向上的移动;通过多个所述夹持臂512的配合,能够实现对汤碗的夹持;所述夹持臂512为弧形的,使其更容易夹持汤碗。

进一步,所述夹持臂512的数量为四,所述顶座511为圆饼形的;

四个所述夹持臂512等间距地安装于所述顶座511的外周。

在保证所述夹持臂512能够夹紧汤碗的情况下,所述夹持臂512的数量为四能够节省成本;述顶座511为圆饼形的,方便制造;四个所述夹持臂512等间距地安装于所述顶座511的外周,使其更加容易地夹持到汤碗。

进一步,所述盛汤容器1包括容纳部11和支撑部12;

所述容纳部11为中空的圆柱体,所述支撑部12的数量为多个,其等间距地设于所述容纳部11的外壁;

所述支撑部12安装于所述框架7的顶部;

所述容纳部11的内部设有搅拌器。

所述容纳部11为中空的圆柱体,使其能够盛装汤液和汤料;所述支撑部12 的数量为多个,其等间距地设于所述容纳部11的外壁,使得所述支撑部12能够更有效地安装于所述框架7的顶部,所述搅拌器能够搅拌所述容纳部11内的汤液和汤料,避免汤料堵住所述出汤口,提高打汤的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支撑部12为一侧面为凹面的长方体,且该凹面贴合固定于所述容纳部11的外壁;

所述支撑部12的数量为四个;

所述容纳部11的顶部设有挡板111,所述挡板111与所述容纳部11顶部的边沿之间形成加汤口112。

所述挡板111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掉落至所述容纳部11内,以免影响汤料和汤液;所述加汤口112的设置更加方便对所述盛汤容器1进行加汤操作。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