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用小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0841发布日期:2018-08-31 20:20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发明涉及加热用小袋。
背景技术
:现在,连收容食品的袋一起进行加热的包装形式数量很多。特别是专利文献1及2所示的微波炉加热用小袋,是能保持着完全密封包装不变地由微波炉加热烹饪的安全方便且卫生的包装袋。专利文献1及2的微波炉加热用小袋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单独的自动通蒸气机构。在此微波炉加热用小袋中,袋因从被加热了的食品出来的蒸气而膨胀。而且,若该袋内达到一定压力,则蒸气从该蒸气口向该袋外安全地排出,能均匀地加热食品。此蒸气口具备安全构造,不存在小袋破裂,内容物飞散等危险性。进而,即使内容物是液体,因为也没有泄漏的担心,所以不论内容物是什么,在很多的烹饪食品中都被利用。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的加热处理用包装体。即,一种加热处理用包装体,所述加热处理用包装体由塑料薄膜使其同一面侧相互抵接,设置由规定宽度的热密封接合为合掌状的第一接合部,使加热处理用的内容物密封包装在其内部,该加热处理用包装体是一种易开封性密封体,其中,前述第一接合部在内容物的加热处理时位于前述包装体的上面侧,且从该包装体的一方端部朝向中心侧地偏向一方的侧部地设置,在因加热导致的前述包装体的内部压力上升了时,进行其压力释放。特别是,此易开封性密封件的剥离强度是150~1800g/15mm,在前述包装体膨胀了时,隔着前述第一接合部,短的单侧因通过膨胀产生的张力而成为大致立起状态,并且前述第一接合部因相反侧的长的单侧的前述包装体的薄膜的张力而相对于前述包装体的上面立起,避免前述第一接合部的一侧面和前述包装体的短的单侧面的抵接或接近。在被制成合掌状的包装体中,成为此合掌的第一接合部如上所述具有易开封性,进而,如上所述,在包装体中,以其偏向一方的侧部的状态成形,在将内容物充填到其内部后,将上部通过热密封进行密封包装,完成适合保存、管理的加热处理用包装体。在加热处理被收容在上述包装体中的内容物时,将包装体收容在微波炉中,根据规定温度和时间进行加热,若伴随着此加热,内部压力因水蒸气的产生、包装体内的空气的热膨胀而上升,则设置在第一接合部的压力释放部剥离,将内部气体排出,由此,包装体内的压力降低。由于第一接合部在包装体中偏向一侧地安装,所以在前述包装体膨胀了时,隔着第一接合部,短的单侧因通过膨胀产生的张力而成为大致立起状态,并且第一接合部因相反侧的长的单侧的包装体薄膜的张力而相对于包装体的上面立起,避免第一接合部的一侧面和包装体面的抵接或接近。因为压力释放部的连通孔位于包装体的上部,所以不产生内容物的从该连通孔的漏出。因此,在包装体内上升了的过剩压力,由于在具有易开封性的第一接合部的适当部位发挥作用使之剥离,所以将内部压力释放。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加热处理用包装体,所述加热处理用包装体由塑料薄膜使其同一面侧相互抵接,通过热密封进行制袋,并且在这些热密封的一个部位设置合掌状的通蒸气接合部,使加热处理用的内容物密封包装在该制袋内部,所述加热处理用包装体是一种易开封性密封件,其中,前述通蒸气接合部在与前述塑料薄膜之间夹装了温度依存性高的薄膜,该通蒸气接合部在进行内容物的加热处理时位于前述包装体的上面侧,在因加热导致的前述包装体的内部压力上升了时,进行该压力的释放,此易开封性密封件在常态时的剥离力是3kgf/15mm以上,在摄氏90度热时的剥离力是0~1200g/15mm,前述通蒸气接合部中的前述温度依存性高的薄膜是被插入塑料薄膜之间的胶带,此胶带是由无规共聚聚丙烯树脂和无规共聚聚丙烯树脂60重量%、乙烯-α-烯烃共聚物树脂20重量%及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0重量%的混合物构成的共挤压薄膜,或者是由无规共聚聚丙烯树脂和无规共聚聚丙烯树脂60重量%、丙烯-α-烯烃共聚物树脂20重量%、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0重量%的混合物构成的共挤压薄膜,前述合掌状的通蒸气接合部经前述胶带热密封。根据上述结构,在充填食品等的包装体中,能将食品等内容物保持着包装不变地由微波炉进行加热烹饪,并且能防止因内部的加热上升压力导致的包装体的破裂。特别是,不仅包装体的结构简单,而且在制袋或者内容物充填密封包装方面,也起到能降低制造成本,廉价地向市场提供包装食品等特有的效果。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03548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150513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本申请的发明者没有满足于上述微波炉加热用小袋,进一步反复认真研究,谋求提供一种适合于微波炉加热和放进开水里烫双方的加热用小袋。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用小袋,该加热用小袋的袋片材作为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具备易剥离性的密封部,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是将构成前述袋片材的片材的一部分与前述片材的另一部分重叠地粘接的部分,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是在内压上升时剥离而形成将前述袋片材的内部和前述袋片材的外部联络的放气用通路的部分。本发明中的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具备易剥离层和表皮层,前述表皮层是构成密封面的树脂层,该密封面将片材的前述一部分和前述另一部分的至少前述任意一方覆盖,相对于不被覆盖的另一方粘接。此表皮层使用在高温下拉伸屈服点应力比易剥离层高的、在层间剥离类型中在高温下与易剥离层的层间强度降低的原材料,特别是做成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比前述易剥离层高的结构。另外,上述的“将片材的一部分重叠在前述片材的另一部分”是指除了包括前述片材彼此直接接触的那样重叠的情况以外,还包括经其它的夹装物间接地将前述片材彼此重叠的情况,例如,包括将与前述两片材分体地形成的胶带夹在前述两片材之间将两片材重叠的情况。进而,“表皮层覆盖片材的前述一部分和前述另一部分的至少前述任意一方”是指除了包括表皮层直接与前述片材的任意一方接触进行覆盖的情况以外,也包括经其它的夹装物间接地将前述片材的任意一方覆盖的情况,例如,也包括表皮层被设置在与前述两片材分体地形成的胶带的表面上,经该胶带间接地覆盖前述片材的任意一方的情况。在夹装该胶带的情况下,对在该胶带的两面上设置表皮层而使该胶带夹装在前述两片材之间的配置来说,例如对该胶带的表面侧的表皮层来说,也将胶带和里面侧的表皮层作为夹装物间接地做成上述间接地覆盖一方的片材的结构,对该胶带的里面侧的表皮层来说,将胶带和表面侧的表皮层作为夹装物间接地做成上述间接地覆盖另一方的片材的结构。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用小袋,该加热用小袋的袋片材作为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具备易剥离性的密封部,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是将构成前述袋片材的片材的一部分与前述片材的另一部分重叠地粘接的部分,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是在内压上升时剥离而形成将前述袋片材的内部和前述袋片材的外部联络的放气用通路的部分,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具备平坦部和珠部,该平坦部构成平坦的密封面,该珠部被形成为与前述平坦部相比朝向前述袋片材的内面侧突出的突状。另外,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兼作由微波炉进行的加热和由放进开水里烫进行的加热使用的小袋。进而,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用小袋,其特征在于,该加热用小袋的袋片材作为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具备易剥离性的密封部,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是将构成前述袋片材的片材的一部分与前述片材的另一部分重叠地粘接的部分,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是在内压上升时剥离而形成将前述袋片材的内部和前述袋片材的外部联络的放气用通路的部分,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具备第一密封机构和第二密封机构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密封机构,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是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为6~30kpa的部分,可进行由放进开水里烫和微波炉进行的加热。在前述第一密封机构中,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具备易剥离层和表皮层,前述表皮层是构成密封面的树脂层,该密封面将片材的前述一部分和前述另一部分的至少前述任意一方覆盖,相对于不被覆盖的另一方粘接。在前述第二密封机构中,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具备平坦部和珠部,该平坦部构成平坦的密封面,该珠部被形成为与前述平坦部相比朝向前述袋片材的内面侧突出的突状,前述珠部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为6~30kpa,前述珠部是耐压强度比前述平坦部大的部分。另外,在这里,放进开水里烫包括用于烹饪的放进开水里烫和用于加热杀菌(沸腾加热)的放进开水里烫双方。在本发明中,能做成如下的结构来实施,即,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是具备易剥离胶带的部分,前述易剥离胶带在比常温高的高温时比在常温时容易剥离。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做成的结构来实施,即,构成前述袋片材的片材具有前述易剥离层。通过预先在构成前述袋片材的片材本身上形成前述易剥离层,即使为了形成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而不使用前述胶带,也能实施。根据上面的具体的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用小袋,该加热用小袋的袋片材作为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具备易剥离性的密封部,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是将构成前述袋片材的片材的一部分与前述片材的另一部分重叠地粘接的部分,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在内压上升时剥离,形成使前述袋片材的内部和前述袋片材的外部联络的放气用通路,在这种加热用小袋中,关于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具备下述的方案。作为第一方案,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为6~30kpa。作为第二方案,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为1.3~20n/15mm。作为第三方案,在上述第二方案中,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的初期峰值/中间值为1.3~3.0。也可以是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分别单独地具备上述的第一及第二方案的结构,也可以是一起具备前述两种方案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具备全部上述的第一~第三方案的结构。另外,本发明能提供一种使前述表皮层的厚度为3~40μm的加热用小袋。本发明通过上述的各方案,在进行微波炉加热时,通过在内压上升时剥离而可靠地形成放气用通路,能从放气用通路将水蒸气等释放,能抑制因袋内的内压上升导致的破裂。与此同时,在进行放进开水里烫时,在放进开水里烫的条件下(摄氏100度左右的加热条件下),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不因内压上升而简单地剥离,不用形成放气用通路就能保持袋的密闭状态,能抑制内容物向热水中流出等这样的不好的事态的产生。发明的效果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本发明能容易提供一种适合于由微波炉进行的加热和放进开水里烫的共用的加热用小袋。即,能容易提供一种下述的加热用小袋,所述加热用小袋在微波炉加热内压上升时剥离,可靠地形成放气用通路,防止因内压上升导致的破裂,此外,在放进开水里烫时,即使内压上升也不简单地剥离,即防止破袋,不简单地使袋片材的内部和外部联络,不使内容物向热水中流出。特别是,通过形成表皮层,能容易对压力释放用密封部赋予必要的耐压强度,能容易实现适合于兼顾微波炉加热时的放气和放进开水里烫时的密闭性两者这样的目的的耐压强度。另外,通过形成表皮层,压力释放用密封部的设计变得容易,品质的稳定性也好。进而,提供一种下述的构造,所述构造通过在压力释放用密封部与上述平坦部一起形成上述珠部,压力释放用密封部能成为在珠部与上述平坦部相比难以剥离的结构,防止在内压上升时压力释放用密封部整体一下子剥离,容易确保适合于微波炉加热及放进开水里烫的耐压强度。更具体地说,本发明者研究的结果,得到如下的见解,即,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为6~30kpa,这适合于满足微波炉加热和放进开水里烫双方,本发明是能提供用于稳定且容易地得到该耐压强度的方案。附图说明图1(a)是有关本发明的加热用小袋的简要俯视图,(b)是形成(a)的加热用小袋的袋片材的局部切掉放大剖视图,(c)是(a)的x-x剖视图,(d)是(c)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e)是(d)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f)是表示(d)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因微波炉加热时在小袋内的蒸气的产生而剥离了的状态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g)是表示(a)~(d)所示的加热用小袋的剥离强度的推移的说明图。图2(a)是表示图1(a)的加热用小袋的制造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b)是表示(a)的下个工序的说明图,(c)是表示(b)的下个工序的说明图,(d)是有关在(a)~(c)的工序中进行的塑料薄膜的间歇性的进给的机构的说明图,(e)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各部分的尺寸的说明图。图3(a)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加热用小袋的其它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b)是对有关本发明的加热用小袋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c)是对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表示另外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d)是对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表示另外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e)是表示易剥离胶带的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f)是表示易剥离胶带的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g)是表示易剥离胶带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h)是表示易剥离胶带的另外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i)是表示易剥离胶带的又一另外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4(a)是对上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b)是表示(a)所示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的形成方法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c)是表示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的剥离状态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d)是对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表示另外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e)是对前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表示另外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f)是表示(d)所示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的剥离强度的推移的说明图。图5(a)是表示压力释放用密封部的形成方法的其它的例子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b)(c)(d)(e)是表示与(a)不同的形成方法的局部切掉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为有关本发明的加热包装体的加热用小袋的形态能选定三方密封、四方密封、合掌平袋、合掌三角袋等任意的形态。另外,加热用小袋既能作为一面制袋一面自动充填内容物的小袋实施,也能在做成了预先制袋的袋片材后,作为充填了内容物并将袋片材密封的小袋实施。(基本结构)图1(a)表示收容了内容物的状态的加热用小袋1。此实施方式的加热用小袋1,是作为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具备易剥离性的密封部的袋片材10。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是将构成该袋片材10的片材的一部分与前述片材的另一部分重叠进行密封的部分,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是在因微波炉加热导致的内压上升时剥离而形成使加热用小袋1的内部和加热用小袋1的外部联络的放气用通路的部分。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是释放蒸气的部分,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以使作为袋片材10的加热用小袋1内的压力释放为最终目的。袋片材10,在此例中,如图1(a)(c)所示,具备下侧片材部12和重叠地配置在下侧片材部12之上的上侧片材部11,是向下侧片材部12和上侧片材部11之间收容食品f的俯视大致矩形的部分。易剥离性的上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被设置在上侧片材部11。即,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是将上侧片材部11的一部分和上侧片材部11的另一部分呈合掌状地重叠进行了粘接的部分。至于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将在后面详细地说明。俯视大致矩形的加热用小袋1分别由前端边3a、后端边3b和左右的端边3c、3d密封下侧片材部12和上侧片材部11,将食品f密闭。该密封能由热密封进行。为了与形成放气用通路的上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区别,与需要相应地将加热用小袋1的上述各端边称为接合部。具体地说,将密封后的前端边3a称为前接合部3a,将密封后的后端边3b称为后接合部3b,将密封后的右端边3c称为右接合部3c,将密封后的左端边3d称为左接合部3d。如在图2(c)中最上层所示的左右的袋片材10的那样,食品的收容前的加热用小袋1,将左右的端边3c、3d的一方开放,在收容食品后,将开放的端边如图1(a)(c)所示的那样密封。在此例中,构成上述袋片材10的上侧片材部11和下侧片材部12由一张塑料薄膜p形成。因此,上侧片材部11和下侧片材部12,左右的端边3c、3d中的一方在收容食品前相连。即,若采用图2(c)的最上层的袋片材为例,则右侧的袋片材10的左端边3d被开放,右端边3c从起初就被关闭,左侧的袋片材10的右端边3c被开放,左端边3d从起初就被关闭。上述袋片材10只要是对微波炉的加热具备耐热性的塑料即可。上述袋片材10,如图1(b)所示,具有基材10a和密封胶层10b。密封胶层10b是被层叠在基材10a的一方的面上的层。作为基材10a,使用对微波炉的加热具有耐热性的塑料原材料。例如,基材10a能由以聚丙烯、聚酰胺、聚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构成的双轴取向薄膜、偏二氯乙烯-丙烯酸酯型共聚物薄膜、氧化铝蒸镀双轴取向聚酯薄膜、聚己二酰己二胺类聚酰胺延伸薄膜(包括与6-尼龙的共挤压层叠薄膜)等原材料形成。但是,若是对微波炉的加热具备耐热性的基材,则作为基材10a也可以采用上述以外的塑料原材料实施。作为上述密封胶层10b,使用对密封强度和机械强度双方优异,具有能承受加热杀菌、微波炉烹饪的耐热性和强度,且耐油性等耐内容物性优异的薄膜。作为这样的薄膜,具体地说,能举出单独或混合使用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高密度的各聚乙烯、均聚·无规共聚·嵌段共聚的各聚丙烯、α-烯烃共聚物、其它材料的薄膜。另外,密封胶层10b,在由微波炉加热、放进开水里烫进行的加热时也不产生因软化导致的剥离。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上述接合部3a~3d的至少1个上形成开封用的凹口。前述凹口是成为撕开袋片材1时的起点的部分,只要是容易进行开封的切入即可。凹口也可以做成v字状的切口部,此外,也可以做成例如u字状的切口部,另外,也可以单一地做成一条线状的切入。(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前述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优选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为6~30kpa。作为在烹饪用加热以外的包括沸腾杀菌在内的放进开水里烫加热中的防破袋的数值,这样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的下限值为6kpa。此耐压强度的下限值,若采用沸腾杀菌为例,则是在摄氏95度的水箱内从水面向下浸入数十cm以下这样的条件下的防破袋的数值。即,在沸腾杀菌中,根据方式,需要耐在摄氏95度的水箱内从水面离开数十cm以下的水压,避免破袋,被限制为上述下限值。特别是,为了更可靠地防止破袋,优选使该下限值为8kpa。另外,如上所述,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的上限值为30kpa。此上限值是为了确保微波炉加热时的通蒸气性而特别优选的数值。这是因为,需要在因微波炉加热而从食品产生的水蒸气产生的内压下通蒸气。在此例中,特别是为了更可靠地进行通蒸气,优选使该上限值为25kpa。通过使耐压强度的上限值为上述30kpa,若加热用小袋的内压超过30kpa,则在小袋内产生的蒸气无声且顺畅地排出。另外,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从密封强度的观点看,也能通过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为1.3~20n/15mm来实施。进而,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从初期峰值/中间值的比率这样的观点看,也能通过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的初期峰值/中间值为1.3~3.0来实施。上述数值范围是最希望的,但在能兼顾微波炉加热和放进开水里烫两者的情况下,即使是与上述各强度、比率的范围的数值有一些偏差也没有问题。对此实施方式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1(a)(d)所示,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具备第一密封机构21和蒸气口8。(第一密封机构21)第一密封机构21具备易剥离胶带20。易剥离胶带20具备作为易剥离层的胶带主体4和表皮层5。下面,与需要相应地,将胶带主体4称为易剥离层4。如图1(d)所示,易剥离胶带20被插入上侧片材部11的一部分和通过合掌重叠在该一部分上的上侧片材部11的另一部分之间。表皮层5被设置在成为易剥离胶带20的上面的易剥离胶带20的表面侧,在易剥离胶带20的表面侧形成密封面m。在此例中,易剥离胶带20的下面即上述胶带主体4的里面被直接粘接在上侧片材部11。在图1(d)所示的例子中,仅在易剥离胶带20的单面上形成了表皮层5。即使在使用这样在胶带主体4上形成了表皮层5的易剥离胶带20的情况下,作为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整体,也如上述的那样,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为上述6~30kpa,更优选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为上述8~25kpa。作为表皮层5,使用拉伸屈服应力(jisk7161、7162)为10-40mpa,可进行热密封,在常态下产生30n/15mm以上的密封强度的树脂。具体地说,表皮层5能由聚烯烃树脂形成。此外,表皮层5能单独或混合地使用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高密度的各聚乙烯、均聚·无规共聚·嵌段共聚的各聚丙烯、α-烯烃共聚物及其它的材料。就表皮层5的制法而言,有与其它的层一起通过一起挤压进行薄膜成形或通过挤压层压法直接赋予,或通过干式层压法赋予薄膜这样的方法。但是,并不是将通过公知的其它的制法形成表皮层5的方法排除在外。上述的胶带主体4是由温度依存性高的薄膜形成的部分,是构成易剥离层的部分。作为胶带主体4,例如能使用聚丙烯系、聚乙烯类等聚烯烃类树脂或聚酯类树脂等具有密封胶层10b和热密封性的原材料。在这里,对易剥离层的剥离的机构进行说明,作为剥离机构,有(a)界面剥离、(b)层间剥离、(c)凝集剥离,根据情况,能选择性或综合性地采用它们。(a)界面剥离是指在袋主体(构成袋片材的片材)和插入胶带(易剥离胶带20)的界面中易剥离。因此,在中间层中存在易剥离层4的情况下没有关系(不存在界面剥离)。(b)层间剥离是指在将表皮层5撕碎后,在表皮层5和易剥离层4的层间进行剥离,表皮层5的拉伸屈服应力及表皮层5和易剥离层4的层间粘接力影响剥离强度。(c)凝集剥离是指易剥离层4的原材料本身被破坏,通过在连续相中适度地设置分散相,调整凝集力进行制作。在中间层中存在易剥离层4的情况下,也影响将表皮层5撕碎时的强度。作为用于将易剥离层4作为上述凝集剥离层形成的树脂组合,例如,可举出在低密度聚乙烯中混合聚丁烯的组合。表皮层5的厚度,做成3~40μm,优选做成3~30μm,更优选做成3~15μm。就表皮层5的厚度而言,最优选做成5~15μm。如在后面的制造方法的说明中叙述的那样,通过将上述易剥离胶带20插入被做成合掌状前的上述塑料薄膜p的折痕间,能在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设置表皮层5。在此例中,作为表皮层5,是将上述的温度依存性高的薄膜,例如,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系的原材料层叠在胶带主体4上形成的。表皮层5,在此例中是聚烯烃层,表皮层5是通过将形成胶带主体4的薄膜和聚烯烃一起挤压形成在易剥离胶带20即胶带主体4的表面上的层。另外,在此例中,表皮层5的上述形成是向进行覆盖的易剥离胶带20(胶带主体4)的表面赋予密封面m。在微波炉加热时,由于因加热产生的升压,温度依存性高的易剥离层的强度降低,并且如图1(f)所示,由于小袋的膨胀,表皮层5裂开,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剥离,成为能通蒸气的状态。另外,图1(f)的5a表示表皮层5的裂痕。易剥离胶带20,在与常温相比被加热到高温时,因为袋内存在蒸气压,所以与常温时相比相对于上述袋片材10容易剥离,并且通过表皮层5的调整能进行简单地赋予必要的剥离强度的设计,进而,能使该剥离强度变得稳定。即,形成了上述表皮层5的易剥离胶带20,与能在常温下通过人工简单地开封的易剥落薄膜不同,做成具备若通过加热达到规定压力则可靠地剥离的性质的胶带。因此,能简单地进行在微波炉加热中在内压上升时由易剥离胶带20可靠地使袋片材1开封的设计。对表皮层5能采用例示的原材料以外的公知的原材料来实施。另外,如上所述,只要是在易剥离胶带20的表面上配置表皮层5的结构,易剥离胶带20也能作为与表皮层5一起进一步设置了表皮层5以外的层的更多层的易剥离胶带来实施。如果更详细地参见图1(d)所示的袋片材10和易剥离胶带20的关系,则如图1(e)所示,表皮层5是提供以在升压时能剥离的方式相对于袋片材10的密封胶层10b粘接的密封面m的部分。例如,在此图1(e)所示的结构中,就袋片材10而言,密封胶层10b具备60μm的厚度,基材10a是将厚度做成15μm的双轴取向聚酰胺薄膜。而且,在此图1(e)所示的例子中,就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而言,将胶带主体4的厚度做成25μm,将表皮层5的厚度做成5μm。就各层的厚度而言,上述数值是例示,只要是能确保兼顾微波炉加热和放进开水里烫两者的上述剥离强度的数值,则可以变更为其它的数值来实施。另外,胶带主体4的层和上侧片材部11的层之间的剥离强度,是比表皮层5中的剥离强度强的剥离强度。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是遍及上述前端边3a和后端边3b之间的前后宽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虽然也可以作为上述前后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均等地剥离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但特别优选预先形成使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前后宽度方向的规定位置优先于该前后宽度方向的其它的位置地进行剥离的上述的蒸气口8。即,优选是,在加热用小袋1因微波炉加热而升压时,作为压力释放部设置上述蒸气口8,从该蒸气口8可靠地将水蒸气向外部排出。如图1(a)所示,蒸气口8被设置在将上侧片材部11的易剥离胶带20覆盖的部分上,蒸气口8被配置在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上述前端边3a和后端边3b之间的中间部分上。蒸气口8是从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前端2a侧朝向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基部侧(在不到达该基部的深度)切掉了一部分的切口部。另外,蒸气口8也是不将袋片材10密封的非粘接部。在微波炉加热时,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因加热用小袋1的膨胀而(向箭头y所示的方向)立起,蒸气口8成为加热小袋1的最上部(图1(c))。在因微波炉加热引起的膨胀时,蒸气不是从蒸气口8一下子排出,在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即易剥离胶带20中,蒸气由表皮层乃至珠层的效果从蒸气口8向图1(c)的箭头y所示的方向痛快地排出。至于易剥离胶带20,也能做成在具备上述易剥离层4和表皮层5的基础上还具备图3(e)所示的基底层9的易剥离胶带来实施。基底层9与上述的表皮层5同样,优选使用拉伸屈服应力(jisk7161、7162)为10-40mpa,可进行热密封,在常态下产生30n/15mm以上的密封强度的树脂。即,就基底层9而言,也能由聚烯烃树脂形成,此外,基底层9能单独、混合地使用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高密度的各聚乙烯、均聚·无规共聚·嵌段共聚的各聚丙烯、α-烯烃共聚物、其它的材料。另外,也能使基底层9为两层以上,将不位于密封面上的其中的一层做成双轴取向聚酯薄膜、双轴取向聚酰胺薄膜、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无取向聚丙烯薄膜、其它的薄膜,由此,能使之具备防伸长的效果。(第一密封机构21的制造方法)概括地说明图1(a)~(d)所示的加热用小袋的制造方法。此制造方法是执行下述的1)~5)的各工序的方法。1)折入工序在制造生产线中,一面使具备上述基材10a和密封胶层10b的一张带状的塑料薄膜p连续地流动,一面使该塑料薄膜的密封胶层10b侧朝向内侧,使用导向板折入成“ひ”字型。具体地说,如图2(a)所示,在带状的塑料薄膜p的端面看,做成上方开口的平底的袋状,在该袋的上部,将塑料薄膜p的左右的侧端v、w侧以向该袋的外侧横向延伸的方式呈三角状地折入。另外,在图2中,16表示上述三角的底的左右的折入部分。2)胶带插入工序与上述的折入工序平行,一面通过胶带插入工序插入易剥离性胶带20,一面由导向板(未图示)对塑料薄膜p进行最后的折入,关闭成三角状。即,如图2(b)所示,将上述左右的侧端v、w侧彼此朝向内侧折,向图2(c)的最下层如图所示的那样对接。图2(b)的13表示将侧端v、w向内侧折入的折痕。另外,图2(c)的z表示塑料薄膜p的进给方向。在图2(c)所示的状态下,作为右接合部3c的右端边3c和作为左接合部3d的左端边3d分别没有通过密封进行接合,是作为三角袋通过折一张片材形成的折痕。3)间歇进给工序如果图2(d)所示,通过上述张力调节辊d,使塑料薄膜p的流动间歇地运动。具体地说,输送塑料薄膜p的生产线具备使塑料薄膜p移动进而对该移动进行引导的多个滚筒。各滚筒在图2(d)中是作为圆被画出的结构。该滚筒中的上述张力调节辊d与将位置固定了的其它的滚筒不同,能上下地移动。在上述生产线中,在张力调节辊d的上游侧z1,塑料薄膜p连续地进给。另一方面,在张力调节辊d的下游侧z2,塑料薄膜p通过张力调节辊d的上下运动间歇地进给。4)蒸气口形成工序由纵密封装置(未图示)形成蒸气口8,通过狭缝将蒸气口密封端部即上述折痕13附近的耳部13a除去。5)侧密封工序通过由侧密封装置(未图示)将上述左右的折入部分16进行热密封,形成侧密封部即左右接合部3c、3d。但是,作为右接合部3c的右端边3c和作为左接合部3d的左端边3d,也可以分别不通过密封进行接合,而是维持着上述折痕不变。6)横密封工序在上述张力调节辊d的下游侧,由横密封装置(未图示)对与塑料薄膜p的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间歇地进行密封,形成横密封部3e。7)横密封切断工序在上述的横密封部3e,由裁断机(未图示)沿横方向分割塑料薄膜p。通过此分割,依次形成左右一对袋片材10。(上述制造方法的优点)通过经过上述1)~7)的工序,能以附加横向两面的方式有效地制造左右一对微波炉用小袋。最终,将下侧片材部12切断,在如图2(c)的最上层,如图示的那样,能形成左右对称的两张袋片材。由图2所示的方法,能以一般的制袋为基准,以附加横向两面的方式效率良好地制造微波炉用小袋。另外,易剥离性胶带的使用,与作为对袋片材10的特定部位赋予易开封性的易开封性处理进行分离剂涂敷、电晕处理等比较,品质稳定,在成本方面有利。进而,通过在设备上附带张力调节辊d,能一面使塑料薄膜p连续地流动一面折入。由此,能抑制关于流动方向的折入尺寸的变动。另外,具有防止折入位置在其下游错开或折入打开的效果,能防止产生不良,品质稳定,能降低损失率。另外,通过将张力调节辊d与构成生产线的其它的滚筒相比做成径大的大径或对辊圆周附加凹凸,能抑制折入位置变化。通过在上述2)的胶带插入工序中在叙述的时机插入易剥离性胶带,能不紧张地将胶带插入规定位置。若与之相比在下游实施插入,则必须使胶带在横方向移动(大致)袋长度的量,成为胶带折断·反转·胶带损伤等的不良原因。(第一密封机构21的剥离强度的推移)采用具备第一密封机构21的图1(d)~(f)所示的小袋为例,图1(g)表示加热升压时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剥离强度的推移。图1(g)的纵轴表示剥离强度,横轴表示时间。在此图1(g)的曲线图的由单点划线的圆圈所包围的部分中作为初期值出现剥离强度的峰,如由其后的虚线的圆圈包围的中间值所示,剥离强度降低,稳定地推移。因此,能把握下述的情况,能确保图1(f)所示的表皮部5裂开的加压初期的大的剥离强度,在表皮层5裂开后,剥离强度降低,稳定在一定的状态。(袋片材10的结构的变更例)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构成袋片材10的上侧片材部11和下侧片材部12分别由一张塑料薄膜p形成。此外,如图3(a)所示,上侧片材部11和下侧片材部,也能作为单个地形成的塑料薄膜p,并通过将塑料薄膜p的各右端边3c彼此、各左端边3d彼此密封,作为被做成一体的结构来实施。另外,图3(a)表示从与图2(c)的最下层的图相同的方向看到的状态。(具备第一密封机构21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变更例)与图1(d)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易剥离胶带20也能如图3(b)所示的那样做成具备伸出部h的结构来实施。伸出部h是在易剥离胶带20中向加热用小袋1的袋的内侧即食品的收容空间k侧突出的部位。另外,在具备伸出部h和不具备伸出部h的情况下的任意一种情况下,表皮层5都可以做成设置在胶带主体4的上面侧的结构,也可以做成设置在胶带主体4的下面侧的结构。另外,在图1(d)~(f)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易剥离胶带20可以做成仅在单面即易剥离胶带20(胶带主体4)的表面(上面)上设置表皮层5的结构。此外,如图3(c)所示,易剥离胶带20也能做成在两面即胶带主体4的表面侧和里面侧双方设置表皮层5的结构来实施。图3(c)表示在微波炉加热时,胶带主体4的上面侧的表皮层5的密封面剥离的状态。但是,也可以是在微波炉加热时胶带主体4的下面侧的表皮层5的密封面剥离的结构,还可以是上下的两表皮层5剥离的结构。在图3(a)所示的例子中,若将上下两表皮层5做成相同的结构的表皮层,则在微波炉加热时,如图3(c)所示,为了使胶带主体4上方的表皮层5剥离,与和该表皮层5粘接的密封胶层10b不同,需要预先将与不剥离的表皮层5粘接的密封胶层10b做成具备即使产生水蒸气也不会剥离的剥离强度的密封胶层。在这里,与需要相应地,将在产生蒸气时从密封胶层10b剥离的上述表皮层5称为剥离表皮层5h,将被粘接在该剥离表皮层5h上的上述密封胶层10b称为剥离侧密封胶层10h,将在产生蒸气时不从密封胶层10b剥离的表皮层5称为非剥离表皮层5n,将与该非剥离表皮层5n粘接的密封胶层10b称为非剥离侧密封胶层10n。另外,在此情况下,袋片材10做成由具备基材10a及剥离侧密封胶层10h的片材部件(以下称为第一片材部件14)和具备基材10a及非剥离侧密封胶层10n的片材部件(下面称为第二片材部件15)的分别单个的片材部件构成的结构。而且,第一片材部件14的剥离侧密封胶层10h是已经在图1(d)的说明中表示的条件·组成的密封胶层,另一方面,第二片材部件15的非剥离表皮层5n是做成被调整为在从剥离表皮层5h的剥离侧密封胶层10h剥离的加压条件下不从非剥离侧密封胶层10n剥离的剥离强度的密封状况(从相反侧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减少或消除伸出部)或采用被调整了的原材料的密封胶层。即,剥离强度只要由构成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原材料的选择和密封状况的调整双方实现即可。另外,压力释放密封部2被形成在两张袋片材的接合部分之间,将这两张袋片材以怎样的方式接合能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但希望采用合掌密封来实施。最希望以图5(a)所示的方式实施,因为这能容易调节密封状况,所以有利。具体地说,作为密封状况的调节方法,采用合掌密封的形状,且使伸出部h的长度在非剥离侧(上侧u1的上侧片材部11和易剥离胶带20之间)比在剥离侧(下侧u2的上侧片材部11和易剥离胶带20之间)短。被密封的区间的长度,换言之,非剥离侧的(上侧u1的上侧片材部11和易剥离胶带20之间的)形成了密封部g1的区间的长度比易剥离侧的(下侧u2的上侧片材部11和易剥离胶带20之间的)形成了密封部g2的区间的长度长(在图5的各图中,是上述非剥离侧密封部g1和易剥离侧密封部g2的各个由浓的斑点表示的区域)。此时,若使易剥离侧密封部g2位于下侧(使表皮层5与易剥离层4相比位于下侧),则能非常容易地实现上述构造。特别是,在能通过最低1次密封动作形成伸出部h的长的一侧和短的一侧这一点上有利。其理由是,易剥离侧密封部g2的内端被固定在被对折的下侧u2的上侧片材部11的图5(a)的t所示的折入位置,与此相对,非易剥离侧密封部g1的内端,仅通过变更密封板s的位置,就能任意地调整其密封位置。另外,因为上侧u1的上侧片材部11与下侧u2的上侧片材部11相比接近密封板s,所以也能得到因余热产生的密封部g0(在图5(a)中,由淡的斑点表示的区域)。图中s0是表示与密封板s对应的承受台。作为与此相对的比较例,能表示图5(c)。它是表示使表皮层5和易剥离层4的上下颠倒,且使伸出部h的长度也颠倒的情况的图,在此情况下,必须将伸出部h的长的一侧和短的一侧个别地由密封来形成。而且,为了形成非易剥离侧密封部g1,必须使得上侧u1的上侧片材部11暂时脱离,不进行密封(参照图5(b))。接着,在将上侧u1的上侧片材部11重叠在原来的位置后,形成易剥离侧密封部g2(伸出部h的长的一侧)(图5(c))。此方法存在设备复杂、规模大,作业格外繁琐,生产效率下降,不良发生率高的问题。作为另外的比较例,为了使非易剥离侧密封部g1的伸出部h变长,也能局部地涂装剥离剂g3(图5(d))或将以不被密封的方式具有分离性的片材g4夹在其间(图5(e)),但这也增加加工工序,生产效率下降。如上所述,图5(a)最有利,但在实施本发明时,如图5的其它的图的那样实施也不是一定不能。在易剥离胶带20在表里两面具备表皮层5的情况下,如图3(d)所示,也能做成具备与图3(b)同样的上述伸出部h的易剥离胶带来实施。在图3(c)(d)的情况下,将两表皮层5的厚度做成5μm,该表皮层5以外的构成袋片材10、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其它的层的厚度与上述的图1(e)的各层同样。但是,就上述各层的厚度而言,上述数值是例示,若是能确保兼顾微波炉加热和放进开水里烫两者的上述剥离强度的数值,则也可以变更为其它的数值来实施。在图3(a)~(d)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就未特别提及的事项而言,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图3(f)~图3(i)表示易剥离胶带20的另外其它的实施方式。图3(f)所示的易剥离胶带20,是由上述易剥离层4和基底层9构成的易剥离胶带。图3(g)所示的易剥离胶带20,是在基底层9的表面侧和里面侧(上下两面)具备易剥离层4,进而,将表皮层5层叠在两易剥离层4上,将易剥离胶带20的表里做成了该表皮层5的易剥离胶带。图3(h)所示的易剥离胶带20,是仅由易剥离层4构成的易剥离胶带,不具备上述的表皮层5、基底层9。图3(i)所示的易剥离胶带20,是由基底层9、被层叠在该基底层9的表面侧和里面侧(上下两面)的易剥离层4构成的易剥离胶带,不具备表皮层5。在图3(e)~图3(i)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就未特别提及的事项而言,与图1、图2或者图3(a)~(d)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对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而言,图4(a)表示另外其它的实施方式。此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具备第二密封机构22和蒸气口8。至于蒸气口8,由于与具备图1所示的第一密封机构21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同样,所以省略说明。(第二密封机构22)第二密封机构22具备形成平坦的密封面m的平坦部6和被形成为与平坦部6相比朝向袋片材1的内面侧突出的突状的树脂制的珠部7。袋片材1的内面侧,在此例中,是指与上述密封面m相向并粘接在该密封面m上的片材部件的壁厚方向。在具备第二密封机构22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中,作为包括平坦部6、珠部7这样的结构在内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整体,也使耐压强度为6~30kpa。但是,珠部7与平坦部6相比耐压强度大。更详细地说,如果举出一般的凝集剥离型的易剥落树脂为例,在高温下,因为与均匀的组成的pe(聚乙烯)、pp(聚丙烯)比较,在高温下的强度降低严重,所以设计成上述剥离强度范围是非常难的。作为此对策,是采取仅在剥离初期提高剥离强度的方法,作为该方法,优选采用具备珠部7的上述第二密封机构22。上述的珠部7是通过以高温、高压进行密封在密封时设置在密封胶层10b上的树脂的珠即隆起。也具有若放入后述的图4(f)的中间值则容易剥离的优点。第二密封机构22,在从通蒸气时形成的前述的收容空间k侧朝向蒸气口8的放气通路中最靠近收容空间k的位置,即在成为从袋内侧向该放气通路的流入部的位置,具备作为上述隆起的珠部7。因此,如图4(a)所示,作为隆起部的珠部7是与上述平坦部6相比配置在收容空间k侧的部分。这样,与珠部7相比将袋外侧即蒸气口8侧的中间区域做成没有珠部7的上述平坦部6。剥离初期的珠部7的剥离强度是平坦部6的剥离强度的1.3~3.0倍。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4(a)所示,在此情况下,也由密封胶层10b的性状相互不同的第一片材部件14和第二片材部件15构成袋片材10。位于珠部7的上方的第一片材部件14的上述密封胶层10b作为剥离侧密封胶层10b,被直接粘接在位于珠部7的下方的第二片材部件15的非剥离侧密封胶层10b即密封胶层10b具备的上述平坦部6。非剥离侧密封胶层10b是与前述的易剥离胶带20的胶带主体4同样地发挥功能的部分,在小袋因微波炉加热而膨胀了时,如图4(c)所示,成为如下的结构,即,珠部7从上方的上述剥离侧密封胶层10b剥离,然后非剥离侧密封胶层10b从剥离侧密封胶层10b剥离,非剥离侧密封胶层10b的密封强度降低,能通蒸气。即,通过非剥离侧密封胶层10b的密封强度降低,形成前述的放气通路。也可以与图4(c)所示的例子相反,将位于珠部7的下方的密封胶层10b作为从珠部7剥离的剥离侧密封胶层10b,将位于珠部7的上方的密封胶层10b作为不从珠部7剥离的非剥离侧密封胶层10b来实施。(第二密封机构22的制造方法)对图4(a)的珠部7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如图4(b)所示,珠部7,能通过将使上侧片材部11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重叠地直接接触的两部分的密封胶层10b由密封棒s从上方的基材10a侧加热而使之熔化来形成。但是,也可以做成由密封棒s从图4(b)的下方侧,从下方的第二片材部15的基材10a侧加热,将图中下方的密封胶层10b熔化而形成珠部7的结构。另外,也能做成将上下两方的密封胶层10b加热溶解而形成珠部7的结构来实施。在从上下任意一方加热袋片材的情况下,也是只要隔着袋片材在与密封棒s相反侧设置与袋片材面对的承受部件(未图示)即可。因为只要由上述承受部件与密封棒s一起隔着袋片材由密封棒s进行上述加热即可。在该制造方法中,就未特别提及的事项而言,与图2所示的第一密封机构21的制造方法同样。(第二密封机构22的剥离强度的推移)采用具备第二密封机构22的图4(a)的实施方式为例,图4(f)表示加热升压时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剥离强度的推移。图4(f)的纵轴表示剥离强度,横轴表示时间。在由此图4(f)的曲线图的单点划线的圆圈包围的部分中作为初期值出现剥离强度的峰,此后,如由虚线的圆圈包围的中间值所示,剥离强度降低,稳定地推移。因此,能把握如下的情况,即,在具备珠部7的第二密封机构22中,能由珠部7确保加压初期的大的剥离强度,能由平坦部6确保以一定的剥离强度稳定的结构。(具备第二密封机构22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变更例)对具备第二密封机构22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其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4(d)所示,上述第二密封机构22与图1(d)、图3(b)~(e)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能做成具备与袋片材10分体的易剥离胶带20的结构来实施。即,此变更例是一并设置了第一密封机构21和第二密封机构22的结构。但是,此易剥离胶带20仅由在图1(d)、图3(b)~(d)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胶带主体4构成。即,在图4(d)所示的例子中,易剥离胶带20不具备表皮层5。易剥离胶带20即上述胶带主体4的表面构成平坦面6,进而,在胶带主体4的与平坦部6一起的表面上设置了珠部7。另外,如图4(e)所示,也能做成在易剥离胶带20的表面和里面双方设置平坦部6和珠部7的第二密封机构来实施。虽未图示,但在图4(d)(e)所示的结构中,易剥离胶带20也能做成具备向收容空间k侧突出的伸出部h的易剥离胶带来实施。另外,也能做成如下的结构来实施,即,不仅在加热用小袋1的靠近上述收容空间k的位置配置珠部7,而且隔着该珠部7,在上述收容空间k的相反侧即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前端2a侧也配置珠部7。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也能做成具备第一密封机构21和第二密封机构22双方的结构来实施。即,就易剥离胶带20而言,能做成如下的结构,即,在胶带主体4的表面和里面上设置上述表皮层5,并且使珠部7从提供密封面m的两表皮层5朝向袋片材10即上侧片材部11突出并咬入上侧片材部11的壁厚内。在具备上述的第二密封机构22的各实施方式中,就未特别提及的事项而言,也与具备图1、图2、图3(a)~(d)所示的第一密封机构21的实施方式同样,省略说明。(总结)在具备珠部7的第二密封机构22中,为了得到稳定的强度,需要进行每次的条件调整。具备表皮层5的第一密封机构21是在内压因微波炉加热而上升时通过由该内压将表皮层5撕碎而形成放气用通路的结构,具备表皮层5的第一密封机构21,即使不使密封强度大幅不平衡,也能容易实现目的的耐压强度,因此,在稳定性方面,第一密封机构21比第二密封机构22优异。另外,表皮层5的设计也容易,还与品质的稳定性相联系。如前所述,在内压因微波炉加热而上升时,通过将表皮层5撕碎,形成放气通路。实施例(作为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采用第一密封机构21的实施例)表1表示采用第一密封机构21的实施例1~4和比较例1~3。如图2(e)所示,就此加热用小袋1而言,左右宽度即横宽t1为180mm,前后宽度即纵宽t2为150mm,左端和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基端之间的左侧横宽t3为150mm,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基端和右端之间的右侧横宽t4为30mm,前接合部3a的前后宽度t5为10mm,后接合部3b的前后宽度t6为10mm。右接合部3c被折入,形成底部。从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基端到前端为止的突出宽度t8为10mm。在从左接合部3d的位置放入内容物后,形成左接合部3d。左接合部3d的横宽t7为10mm。1)插入胶带(易剥离胶带20)的制作制作并使用图3(e)所示的由基底层9、易剥离层4和表皮层5三层构成的共挤压薄膜。易剥离层4调整到10μm,表皮层5调整到0、5、15、30、40、50μm各厚度。另外,总厚度是仅表皮层50μm为110μm、其它为70μm的结构,由基底层9调整成为这样的厚度。基底层9和表皮层5的材料使用普瑞曼聚合物sp3530(l-ldpe、密度931kg/立方米,拉伸屈服应力13mpa)。就易剥离层4而言,将日本日本聚乙烯株式会社的ノバテック(novatec)ldlf443(ldpe,低密度聚乙烯)和三井化学株式会社的タフマー(tafmar)bl3110m(聚丁烯)分别组合制作80/20(%)。2)试验袋(加热用小袋1)的制作由干式层压法层叠并使用ony15μm(尤尼吉可on-rt)和l-ldpe50μm(东洋纺l-6101)。制作150×180mm(尺寸参照附页)的袋,将各插入胶带夹在蒸气口部进行密封。密封在密封温度摄氏160度、密封时间1秒、密封压力0.2mpa、密封次数二次的条件下实施。3)试验方法3-1-1)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以jisz0238容器的破裂强度试验为标准,向试验袋充填空气进行密封,在被保持在摄氏100度的空气浴内,以1.0l/min的量向试验袋送入空气,测定不通蒸气破袋时的压力,作为耐压强度。3-1-2)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以jisz0238热密封强度试验为标准,将蒸气口部切成15mm宽度,在被保持在摄氏100度的空气浴内,在拉伸速度300mm/min、剥离角度180度的条件下,测定了密封强度(峰值和中间值)。3-2)微波炉通蒸气试验充填并包装150g水,以供试验。由600w的微波炉加热3分钟,确认是否正常地通蒸气。3-3)沸腾杀菌适应性充填150g水进行包装以供试验。将试验体浸渍在沸腾杀菌槽(热水温摄氏95度,水深60cm)中1小时,确认有无破袋。3-4)放进开水里烫适应性将试验体放入双柄锅(直径24cm、容量4.5l),充满热水,一面维持沸腾一面进行30分钟的加热,确认有无破袋。(关于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实施例1~4,使表皮层5的厚度为5~40μm,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为8.6~28.2kpa,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的峰值为1.62~17.1n/15mm,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的中间值为0.77~6.1n/15mm,使初期峰值/中间值为1.99~2.8。就此实施例1~4而言,是微波炉自动通蒸气性、沸腾杀菌适当和放进开水里烫适当均没有问题的实施例。即,在实施例1~4中,微波炉自动通蒸气性、沸腾杀菌适当和放进开水里烫适当均如在表1中由○所示的那样没有破袋。另外,就实施例4而言,也可以作为本发明的加热用小袋使用,但比其它的实施例差(因此,在表1中作为○-),其它的实施例与实施例4相比作为本发明的加热用小袋合适。相对于上述实施例1~4,比较例1不具备表皮层5,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为4.8kpa,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的峰值为0.82n/15mm,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的中间值为0.75n/15mm,使初期峰值/中间值为1.09。比较例2使表皮层5的厚度为2μm,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为5.3kpa,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的峰值为1.12n/15mm,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的中间值为0.78n/15mm,使初期峰值/中间值为1.44。如表1所示,在上述比较例1及比较例2中,虽然能够承认微波炉自动通蒸气性(表1中为○),但是,沸腾杀菌适当和放进开水里烫适当双方是破袋(表1中为×)这样的结果。此比较例1及比较例2中的破袋,是因为密封强度弱,所以在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易剥离层4中产生。另外,比较例3使表皮层5的厚度为50μm,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为40.6kpa,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的峰值为36.7n/15mm。如表1所示,在上述的比较例3中,虽然沸腾杀菌适当和放进开水里烫适当双方没有问题,但是,关于微波炉自动通蒸气性,则产生破袋,是×。比较例3的破袋是在片材部件14因内压拉伸后产生。这在易剥离层4不能容易剥离的状况下也包括各密封部3a~3d及第一片材部件14和第二片材部件15,一般来说,取决于它们中的强度最弱的部分被破坏的情况。关于表1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详细情况,将表2所示的实施例5的评价汇总,作为实施例的评价结果在后面叙述。另外,如上所述,关于表1的密封强度,按照jisz0238:1998(热密封软包装袋及半刚性容器的试验方法)的7.袋的热密封强度试验进行,对有无破袋,按照jisz0238:1998的8.容器的破裂强度试验进行。另外,关于上述7.袋的热密封强度试验中的载荷的校正,以jisp8113(纸及板纸-拉伸特性的试验方法-第二部:定速伸张法)为标准。[表1](作为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采用第二密封机构22的实施例)表2表示实施例5的试验结果。实施例5是采用第二密封机构22,具备珠部7的图4(a)所示的类型的实施例。因此,实施例5与表1的实施例1~4不同,不具备表皮层5。在表2所示的实施例5中,就各试验法、试验袋的制法而言,与表1所示的同样,就加热用小袋1的尺寸·结构而言,也与对图2(e)说明的尺寸·结构同样。如表2所示,实施例5使珠部7的大小即从作为密封面m的平坦部6突出的突出宽度为13μm,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为8.7kpa,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的峰值为1.67n/15mm,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的中间值为0.82n/15mm,使初期峰值/中间值为2.04。就实施例5的试验结果而言,如表2所示,在微波炉自动通蒸气性、沸腾杀菌适当和放进开水里烫适当的任意一个试验中,也没有破袋。[表2]项目单位实施例5表皮层厚度μm0珠大小μm13在100℃的耐压强度kpa8.7在100℃的密封强度(峰值)n/15mm1.67在100℃的密封强度(中间值)n/15mm0.82峰值/中间值2.04微波炉自动通蒸气性○沸腾杀菌适应性○放进开水里烫适应性○(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评价结果)下面,将上述的表1及表2所示的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试验结果的评价进行汇总。(1)在100℃的耐压强度1)关于实施例1、2、3、5在试验袋因空气的送入而呈球状地最大限地鼓起后,在3秒后,易开封性密封部剥离,无破裂声音、内容物(水)的泄漏,正常地通蒸气。在试验结束后,确认了易开封性密封部,其结果是,在实施例1、2、3中表皮层5破坏,在实施例5中,珠部7从密封部的密封胶层10b剥离,易剥离层4凝集剥离。这是正常的剥离状况。直到上述剥离为止的3秒是试验袋不破而承受的时间。2)关于实施例4与上述(1)1)同样,通过易剥离层的剥离,正常地通蒸气,但在呈球状地鼓起后到通蒸气为止的时间延长到5秒。通过后面的(2)2)提及在表1中的评价。3)关于比较例1、2与上述(1)1)同样,正常地通蒸气。4)关于比较例3在试验袋因空气的送入而呈球状地最大限地鼓起后,也不通蒸气,在8~15秒后,试验袋伴有大的声音地破裂,水泄漏了。若在试验结束后确认试验袋,则是袋主体薄膜被拉伸了的状态,袋上面薄膜的中央部向倾斜方向裂开得大。另外,易剥离性密封部没有剥离。(2)微波炉自动通蒸气性1)关于实施例1、2、3、5试验袋内的水沸腾,并且呈球状地最大限地鼓起,在2秒后,易开封性密封部剥离,没有破裂声音、内容物(水)的泄漏,正常地通蒸气。在试验结束后,确认了易开封性密封部,其结果是,在实施例1、2、3中,表皮层5破坏,在实施例5中,珠部7从密封部的密封胶层10b剥离,易剥离层4是凝集剥离的正常的剥离状况。2)关于实施例4与上述(2)1)同样,正常地通蒸气,但在呈球状地鼓起后,直到通蒸气为止的时间延长到5秒。因此,如上所述,作为比其它的实施例稍差的实施例,在表1的微波炉自动通蒸气性栏中评价为○-(○负)。3)关于比较例1、2与上述(2)1)同样,正常地通蒸气。4)关于比较例3在试验袋呈球状地最大限地鼓起后,也不通蒸气,在8~10秒后,试验袋伴有大的声音而破裂,水泄漏了。若在试验结束后确认试验袋,则是袋主体薄膜被拉伸了的状态,袋上面薄膜的中央部向倾斜方向裂开得大。另外,易剥离性密封部没有剥离。(3)沸腾杀菌适应性及放进开水里烫适应性1)关于实施例1、2、3、4、5在试验后,将试验袋取出进行了确认,其结果是,没有破袋,没有内容物(水)泄漏,在易开封性密封部、其它的密封部没有发现剥离。2)关于比较例1、2在试验后,将试验袋取出进行了确认,其结果是,破袋。易开封性密封部剥离,内容物(水)漏出失去。4)关于比较例3与上述(3)1)同样,没有破袋。(结论)关于具备例示的条件的第一密封机构21的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在沸腾杀菌适当、放进开水里烫适当的观点上,根据表1的比较例2、实施例1~4和比较例3,优选使表皮层5的厚度为3~48μm,特别是根据比较例2及实施例1~3,优选使表皮层5的厚度为4~40μm,尤其是根据实施例1~3,优选使表皮层5的厚度为5~40μm,其中,优选为5~30μm。而且,在上述沸腾杀菌适当、放进开水里烫适当的观点上加上在微波炉加热时的通蒸气性的观点,达到下述的结论。即,使在摄氏100度的耐压强度,根据表1的比较例2、实施例1~4和比较例3,优选为6~40kpa,特别是根据比较例2及实施例1~4,优选为7~28.2kpa,尤其是根据实施例1~3,优选为8.6~9kpa。另外,使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的峰值,根据表1的比较例2、实施例1~4和比较例3,优选为1.3~35n/15mm,特别是根据比较例2和实施例1~4,优选为1.3~20n/15mm,尤其是优选为1.5~17.1n/15mm,其中,根据实施例1~3,优选为1.62~16.4n/15mm。进而,使由表1的在摄氏100度的密封强度的峰和中间值算出的峰值/中间值,根据比较例2和实施例1~4,优选为1.3~3,特别是优选为1.5~2.8,尤其是根据实施例1~3,优选为1.99~2.1。如上所述,通过作为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整体采用上述表1的各数值范围,能提供一种能兼顾微波炉和包括沸腾加热在内的放进开水里烫两者的加热用小袋。根据表2,能把握如下的情况,即,通过设置珠部7,作为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整体也能采用表1的各密封强度、比率的范围内的数值,关于沸腾杀菌适当、放进开水里烫适当、微波炉加热中的通蒸气性没有问题。符号的说明1:加热用小袋;2: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a:(压力释放用密封部2的)前端;3a:前端边(前接合部);3b:后端边(后接合部);3c:右端边(右接合部);3d:左端边(左接合部);3e:(小袋制造时的)横密封;4:胶带主体(易剥离层);5:表皮层;5a:(表皮层5的)裂痕;5h:剥离侧表皮层;5n:非剥离侧表皮层;6:平坦部;7:珠部;8:蒸气口;9:基底层;10:袋片材;10a:基材;10b:密封胶层;10h:剥离侧密封胶层;10n:非剥离侧密封胶层;11:上侧片材部;12:下侧片材部;13:(小袋制造时的塑料薄膜10的)折痕;13a:(小袋制造时的塑料薄膜10的)耳部;16:(小袋制造时的塑料薄膜10呈现的三角的底左右的)折入部分;14:第一片材部件;15:第二片材部件;20:易剥离胶带;21:第一密封机构;22:第二密封机构;d:张力调节辊;f:食品;h:伸出部;j:蒸气;k:收容空间;m:密封面;s:密封棒;s0:承受台;v:(小袋制造时的塑料薄膜10的)左端侧;w:(小袋制造时的塑料薄膜10的)右端侧;z1:(制造生产线的)上游;z2:(制造生产线的)下游。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