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水道环保垃圾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9800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水道环保垃圾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下水道环保垃圾筒,属于下水道清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的水平也不断提高,道路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因此道路的排水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上日程安排,可以说,道路的排水体现了整个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水平,所以保证城市道路的排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们出行都离不开道路,而下雨和下雪,是再常见不过的自然现象。城市道路两侧下水道主要功能是用于迅速排出道路范围内及道路两侧一定区域内的雨雪水,以保证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安全,维持道路的正常交通,同时也避免路面过早损坏,使街道整洁、美观。从下水道排出的雨雪水,在很多城市是直接排出城市河道的,但由于现在城市卫生情况很差,道路上杂物会随雨雪水一起进入下水道,然后直接排入城市河道,造成河道的污染,对于水质环保带来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下水道环保垃圾筒。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下水道环保垃圾筒,包括:外筒装置、内筒装置,所述内筒装置嵌套在外筒装置内;所述外筒装置前端面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上方设置有过滤网,外筒装置后端面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内筒装置包括:支撑内筒、簸箕,所述支撑内筒与外筒装置内径结构相配合,支撑内筒前端底部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上设置有过滤网,支撑内筒后端面设置有过滤网;所述簸箕包括:底面、支撑面、把手,所述两个支撑面底端之间连接有底面,支撑面的中部外边源设置为弧形结构,支撑面的中部外面设置转轴,两个支撑面顶端之间连接有把手;所述簸箕通过转轴与支撑内筒的内部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开口大小与簸箕底面大小相配合,用于密封第二开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面外面设置凸块,用于簸箕外表面与支撑内筒第二开口处的侧面相互卡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把手设置有防滑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筒装置、支撑内筒顶部均设置外翻的边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筒装置采用不锈钢材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内筒采用不锈钢材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簸箕采用PVC材质。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下水道环保垃圾筒,可有效对道路两侧下水道进行最前端的防护,提高排出的雨雪水质量,降低下水道堵塞风险。本设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清理,成本低,易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外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内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簸箕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组合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下水道环保垃圾筒,包括:外筒装置1、内筒装置2,所述内筒装置2嵌套在外筒装置1内;所述外筒装置1前端面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口11,第一开口11上方设置有过滤网3,外筒装置1后端面设置有过滤网3;所述内筒装置2包括:支撑内筒21、簸箕22,所述支撑内筒21与外筒装置1内径结构相配合,支撑内筒21前端底部设置有第二开口211,第二开口211上设置有过滤网3,支撑内筒21后端面设置有过滤网3;所述簸箕22包括:底面221、支撑面222、把手223,所述两个支撑面222底端之间连接有底面221,支撑面222的中部外边源设置为弧形结构,支撑面222的中部外面设置转轴224,两个支撑面222顶端之间连接有把手223;所述簸箕22通过转轴224与支撑内筒21的内部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开口211大小与簸箕底面221大小相配合,用于密封第二开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面222外面设置凸块225,用于簸箕22外表面与支撑内筒21第二开口211处的侧面相互卡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把手223设置有防滑结构226。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筒装置1、支撑内筒21顶部均设置外翻的边框4。

如图4所示,使用时,先将外筒装置从下水道井口放下,外筒装置底部固定在下水道底部,外筒装置上的第一开口面向下水道水流来的方向;再将内筒装置放入外筒装置内,支撑内筒上的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重叠放置,由于簸箕可以通过支撑面上的转轴沿支撑面中部弧形结构为支点翻转,过滤垃圾时,将把手向前推,簸箕的底面向下翻转,打开第二开口,这时下水道水中的杂物就从第一开口进入簸箕和外筒装置内。当杂物收集满后,只需要将把手向后推,簸箕的底面向上翻转,通过底面与支撑面侧面凸块将第二开口密封后,同时可通过把手将内筒装置全部提起,内筒装置内收集的杂物不会撒落,有利于清理。

实现生产时,外筒装置与支撑内筒的高度要于下水道高层相配合,外筒装置与支撑内筒顶部设置外翻的边框用于放置下水道井盖,便于实际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