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纺物分类自动化恒温恒湿仓储设备及仓储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0736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废纺物分类自动化恒温恒湿仓储设备及仓储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废纺物的再生处理技术,特别是关于一种废纺物分类自动恒温恒湿仓储设备及工艺。



背景技术: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温度、湿度差异大,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室外温度、湿度与室内温度、湿度差异等因素对纺织纤维的影响极大,回收回来的废旧服装类纺织物经过消毒、除扣、颜色分拣后,还需要进行恒温恒湿处理,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才能进行开松、梳理等后序工序,因为对纺织原料开松、梳理需要满足纺织纤维的最佳状态,才能提高纺织纤维品质。

对于小型规模化的废旧纺织物生产线,特别是针对原料为工业废旧纺织物(落纱、落料、裁剪边料等)、企业职业服装、学校校服、军队被装、换装、训装等无需严格消毒(也称清洁原料)、已经分拣的废旧纺织物,从节能、设备配套、生产管理等多角度考虑,小型化的恒温恒湿生产工艺,在生产线中配置恒温恒湿回料箱简单化设备即可,专供小型规模化生产线配套使用。恒温恒湿回料箱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条流水线,由输送带在恒温恒湿箱中输送,在输送过程中达到目标温湿度,这种设备只适用于小规模生产,且自动化程度低。

而对于通用生活服装类废旧纺织物,由于批量大,颜色复杂,病菌多、种类复杂,所以必须经过大规模化消毒、分拣后进入恒温恒湿处理。通用生活服装类原料经过颜色分拣、超特料(杂、厚料)分类后,分别同时进入恒温恒湿处理工序。分拣工序后设置各种颜色原料独立仓储的恒温恒湿生产线设备,分别将不同服装颜色原料在各自仓储内进行恒温恒湿处理,将有助于后续分类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着力于解决生活类服装的废纺物处理,提供一种大规模分类自动化恒温恒湿仓储设备及工艺,尤其对应于已经分拣了服装颜色和/或品质的废纺原料,可设立独立的恒温恒湿仓储组,分别对各种颜色服装原料进行恒温恒湿工艺处理。

本发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废纺物分类自动化恒温恒湿仓储设备,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原料输送部分、原料仓储部分、恒温恒湿控制部分和原料输出部分组成;根据废纺物原料的分类:

所述原料仓储部分,包括与废纺物原料分类数量相同的仓储组,每一所述仓储组至少由3个分仓组组成,每个分仓组又包含至少一个单元仓;

所述原料输送部分,包括与废纺物原料分类数量相同的输料带组、上料机和分料机,每一所述输料带组与一上料机对应相连,每一所述上料机又与一分料机对应相连,各所述分料机分别对应设置于各所述仓储组的顶部;

所述原料输出部分,包括与废纺物原料分类数量相同的出料输送机,对应设置于各所述仓储组的底部;

所述恒温恒湿控制部分,设置于各所述单元仓内。

进一步地,所述废纺物原料,按颜色分为5类,对应设置有5组所述仓储组,每一组仓储组中存放同一种类的原料。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分仓组中包含3个单元仓。

进一步地,同一仓储组中的所有分仓组水平并列,同一分仓组中的各单元仓垂直串联,每一级单元仓的底部都设置有自动仓门,所述自动仓门既作为上一级单元仓的出料口,也作为下一级单元仓的入料口。

进一步地,所述恒温恒湿控制部分,包括在单元仓内壁设置的恒温恒湿蒸汽循环管组,向原料供热;在单元仓内壁设置的水雾喷湿器,向原料供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仓储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设定各单元仓的温度、湿度和仓储周期;

2)根据每一仓储组中分仓组的数量设定每个分仓组上料的时间,分仓组上料时间=循环上料周期÷分仓组数量,根据每一分仓组中单元仓的数量确定各单元仓的上料时间,单元仓上料时间=分仓组上料时间÷单元仓数量,循环上料周期=仓储周期×分仓组数量;

3)各分类原料分别由对应组的输料带组、上料机、分料机联合运输到恒温恒湿仓储塔顶部各仓储组的上方,所述分料机延伸到各仓储组第一排分仓组上方准备装料;

4)打开第一排分仓组中各单元仓的自动仓门,使料由下而上依次装满各单元仓,每装满一级单元仓时,其上一级单元仓底部的自动仓门就自行关闭;

当装满第一排分仓组中各单元仓后,分料机自动延伸至第二排分仓组,依然由下而上依次装满各单元仓,每装满一级单元仓时,其上一级单元仓底部的自动仓门就自行关闭;

如此下去,直至所有分仓组都装满,一个上料周期结束;

5)当后排分仓组装料过程中,前排分仓组中的废纺原料满足恒温恒湿仓储周期后,该分仓组底部的单元仓仓门自动打开,开始卸料,卸料时下一级单元仓卸完后上一级单元仓仓门自动打开,依次由下而上卸料,循环卸料周期和循环上料周期相同;

6)上料、卸料如此交替循环。

根据废纺物原料的来源,人为设定各单元仓的温度、湿度和仓储周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显著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发明全程采用时间监控,自动化上料,自动化卸料,自动化控制温湿度,真正实现了工业自动化生产。2.本发明可以针对物料颜色的分类,进行分类温恒湿处理,上料、存储、卸料均分类隔离处理,做到了工艺独立性,且并行生产。3.温湿度可各单元仓独立控制。4.上料周期和存储周期、卸料周期相互协调,可实现上料不耽误卸料,卸料不耽误上料,上、卸料同步周转,不耽误工时,可实现连续性生产。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恒温恒湿仓储设备的主视图;

图2为恒温恒湿仓储设备的俯视图;

图3为恒温恒湿仓储设备的仓储组立体视图;

图4为恒温恒湿仓储设备的单元仓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道,以下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的唯一限定,凡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精神实质下所做的任何等同变换或改动,均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该废旧纺织物恒温恒湿仓储生产设备主要由原料输送部分、原料仓储部分、恒温恒湿控制部分和原料输出部分组成。各部分的设置都遵循于原料分类原则。

原料输送部分:对应于经过了颜色分拣、超特料(杂、厚料)分类的废纺原料,原料输送部分设立了输料带组1、上料机组2和分料机组3。针对于原料的分类数量,设置对应数量的输料带组,如图2所示实施例,设有5类原料分类,则对应设置5组输料带组,记为1号输料带组11、2号输料带组12……5号输料带组15,每组输料带组中的输料带数量不受限,只要满足生产供给及不造成物料积压就可以,如图2中每组输料带组设置了3条输料带。

上料机组2,对应于输料带组的数量,上料机组2设定相同数量的上料机,如图2中同样设定5台上料机,1号上料机21、2号上料机22……5号上料机25,这5台上料机分别对应一组输送带组,该输送带组中的输料带上的料均经过上料机上料。

在介绍分料机组3之前先介绍原料仓储部分。

原料仓储部分:原料仓储部分包括仓储塔4,在仓储塔中,对应于服装原料分类,共设定与原料分类相同数量的仓储组5,如对应于5种原料分类,共设定5个仓储组,如图3所示,分别记为1号仓储组51、2号仓储组52……5号仓储组55,同一仓储组中存放的物料相同。每个仓储组由几个分仓组组成,至少有3个,如前分仓组t1、中分仓组t2、后分仓组t3三部分组成;前分仓组、中分仓组、后分仓组三部分中又各包含至少1个单元仓,如3个单元仓a、b、c,所以每个仓储组共有9个单元仓。各个仓储组、各个分仓组、各个单元仓的结构、布置完全相同。

对应于原料仓储部分的设置,在各仓储组的上方设置分料机组3,每一仓储组上方设置一个分料机,如有五个仓储组,则对应有5个分料机,记为1号分料机31、2号分料机32……5号分料机35,每一分料机上对应设置有分料闸门,分料闸门对着分仓组。上料机组2与分料机组3组合,可以将分类后的原料分别送达给对应仓储组恒温恒湿单元仓内。

进一步地,每个仓储组按水平方向并排设置各个分仓组,按上下串联方式设置每个分仓组中的各个单元仓;如图4所示,每个单元仓底部都设置一自动仓门7,可远程控制原料进料和出料,上一级单元仓的出料口就是下面一级单元仓的入料口,当上一级单元仓底部的自动仓门打开时,下一级单元仓就能进料。

恒温恒湿控制部分:在仓储塔4中各个单元仓内设置恒温恒湿系统,各个单元仓的温湿度可自控。优选地,是在单元仓内壁设置恒温恒湿蒸汽循环管组,向原料供热;在单元仓内壁设置水雾喷湿器,向原料供湿。

原料输出部分:在各仓储组底部对应各个分仓组设置出料输送机组6(至生产车间)。如图2所示的对应于各仓储组设置的1号出料输送机61、2号出料输送机62……5号出料输送机65,各出料机对应输送不同种类原料。

分拣车间分出的超大料、杂厚料经独立皮带输送机送至独立生产线,不经过恒温恒湿仓储工艺路线。

经分拣后原料由上料机输送到仓储塔顶部,再由水平分料机将原料依次分配并送达各仓储组的前分仓组、中分仓组、后分仓组。该套设备可达到超大容量存储,按需设置仓储组的数量,分仓组的数量,单元仓的数量,以满足生产链供应为原则。恒温恒湿仓储塔实际上还具备流水生产线实时对原料进行存积、缓冲、释放功能,实时对前、后生产线工序、产量、质量、时间差进行生产管理、生产调度和原料分配功能。

利用本套设备进行的恒温恒湿仓储生产工艺如下:

服装废纺物恒温恒湿处理工艺参数一般是:温度25~28℃,湿度50~60%,仓储周期24~48小时。基于此要求,对于已经经过分类的废纺原料,各个输料带组、上料机、分料机可同时向各个仓储组输料,各个仓储组的生产周期同步。

以其中一个仓储组为例,如1号仓储组,上料前先根据该仓储组的分仓组数量设定每个分仓组上料的时间,为:分仓组上料时间=循环上料周期÷分仓组数量,这样可使得当最后一个分仓组上料时,恰好第一个分仓组达到了恒温恒湿仓储时间,可以出料了。对于各个分仓组中的单元仓,则根据单元仓的数量平均分配分仓组的上料时间,各单元仓的上料时间相同,都为:单元仓上料时间=分仓组上料时间÷单元仓数量。

上料时,按顺序依次给各个分仓组上料,给每个分仓组上料时,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给各个单元仓上料,下一级单元仓上满料后,与之相邻的上一级单元仓底部的仓门关闭,依次类推,直至最顶部的单元仓也加满料为止。如此,各个仓储组在循环装料周期结束时,各个仓储组同时装料结束。

卸料规则与上料相同。

下面是一个实施例:

服装废纺物恒温恒湿处理工艺参数一般是:温度25~28℃,湿度50~60%,设有5个仓储组,每个仓储组有3个分仓组,每个分仓组有3个单元仓,循环装料周期是72小时,则:

1号至5号仓储组同时装料,每个分仓组装料需时间24小时,连续装料,三个分仓组完成一个循环装料周期,共需时间三天。

在第1个循环装料周期中:

当第一个24小时开始时,即(1号~5号仓储组)前仓组装料,生产检验人员对原料温、湿度测定、回潮率换算,在装料过程中同时对原料温度、湿度进行人工“干预”,即加温(高温高压蒸汽)、加湿(水雾加湿)。

当第二个24小时开始时,即(1号~5号仓储组)中仓组装料,生产检验人员对原料温、湿度测定、回潮率换算,在装料过程中同时对原料温度、湿度进行人工“干预”,即加温(高温高压蒸汽)、加湿(水雾加湿)。

当第三个24小时开始时,即(1号~5号仓储组)后仓组装料时,前仓组原料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储存了24小时,前仓组原料开始向生产车间出料。

上述72小时完成第一个循环装料周期,随即进行第二个循环装料周期。

在第2个循环装料周期中:

当第一个24小时结束时,

1号~5号仓储组后仓组装料完毕(重复上述加温加湿相同工作)。

1号~5号仓储组前仓组出料完毕,前仓组开始装料(重复上述加温加湿相同工作)。

1号~5号仓储组中仓组原料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储存了24小时,中仓组原料开始出料。

当第二个24小时结束时,

1号~5号仓储组前仓组装料完毕(重复上述加温加湿相同工作)。

1号~5号仓储组中仓组出料完毕,中仓组开始装料(重复上述加温加湿相同工作)。

1号~5号仓储组后仓组原料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储存了24小时,后仓组原料开始出料。

当第三个24小时结束时,

1号~5号仓储组后仓组出料完毕,后仓组开始装料(重复上述加温加湿相同工作)。

1号~5号仓储组前仓组原料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储存了24小时,前仓组原料开始出料。

1号~5号仓储组中仓组装料完毕(重复上述加温加湿相同工作)。

上述完成第二个循环装料周期。以此循环作业,实现工业化原料恒温恒湿流水线生产。

假设各仓储组上的前仓组同时具备3个单元仓,每个单元仓存储服装原料22.67吨,在第1个周期24小时结束时,五个仓储组的前仓组已装原料总量为:

5个前仓组*3个单元仓原料=15*22.67=340(吨)。

同理,在循环装料周期的第48小时结束时,五个仓储组的中仓组装料总量为:340吨;

在循环装料周期的第72小时结束时,五个仓储组的后仓组装料总量为:340吨;

因此,在恒温恒湿塔连续进料、恒温恒湿、出料生产全过程中,前仓组、中仓组、后仓组都可以满足生产线服装原料供应。每天340吨服装原料大吨位吞吐作业是连续的。实现了装料、出料、恒温恒湿工业化连续生产。

上述工艺流程中,当水平分料机在第一个循环装料周期第48小时,中仓组的最顶部单元仓a料满,即将向后仓组装料时,前仓组原料完成了24小时恒温恒湿的时间参数生产。即可启动前仓组的出料机,开启最底部的单元仓c仓门,向外送料。两者同时进行。

上述工序流程中,当水平分料机在第一个循环装料周期第72小时,后仓组装料完毕,此刻,中仓组原料完成了24小时恒温恒湿的时间参数,中仓组出料机开始送料,开启单元仓c仓门并开始出料。同时,前仓组出料全部料空,关闭单元仓c仓门,分料机向前仓组装料,三者同时进行,重复第二个循环装料周期。

仓储塔最短仓储时间、最小容纳原料总量为:340吨/天*3天=1020吨原料。即第一天为仓储塔进料时间,第二天为仓储塔原料恒温恒湿时间,第三天为满足恒恒湿条件后原料向生产车间供料时间。在原料仓储时间段内有足够时间、空间对原料进行工业化恒温恒湿生产,满足工艺要求。在仓储塔原料恒温恒湿生产、原料工艺平衡、以及实际原料运行作业时,可根据分拣原料(颜色分类)进料量值变化、生产线原料需求量值变化,适时对各单元仓原料进量、生产平衡、生产调节、生产调度,满足恒温恒湿生产线原料变量(重量)生产。

本发明实施例是以服装颜色分类为前提进行分别存储,本设备当然也按照其他分类原则进行分别存储。另外,各个仓储组的实际工作时间和存储周期可独立控制,不必完全一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试制成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将逐步改变国内长期进口的状况,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企业创造很好的效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