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36546发布日期:2019-06-15 01:38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一种包装盒。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包装盒在现今的产品包装中应用非常广泛。产品会通过包装盒来达到保护产品和美化产品的目的。举例而言,为了防止产品在搬运时受到碰撞而造成产品的损坏,因而会通过适当的包装以保护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装盒,该包装盒的容置物会由平行于底板的状态逐渐倾斜而突出于盒体,进而可方便使用者自包装盒中拾取容置物。

本发明揭示一种包装盒,包含盒体、盖体、抵顶件、连动件以及抬升件。盒体包含底板。盖体被配置以相对盒体盖合或掀开。抵顶件连接盒体或盖体,并位于盒体中。连动件连接于抵顶件与盖体之间。抬升件连接于盒体中,且位于抵顶件上方。在盖体相对盒体掀开期间,连动件同时随着盖体移动以带动抵顶件抵顶抬升件,使得抬升件的至少一个部位被抵顶件推动而远离底板。

如本发明所述,在盖体相对盒体掀开期间,通过抬升件可推动容置物,使得容置物的一端部相较其另一端部远离盒体的底板。因此,容置物会由平行于底板的状态逐渐倾斜而突出于盒体,进而可方便使用者自包装盒中拾取容置物。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包装盒的立体图。

图2a所示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包装盒沿着图1中的沿着线段2-2的剖视图,其中图2a中的抵顶件连接盒体的底板。

图2b以及图2c分别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包装盒沿着如图1中所示的线段2-2的剖视图。

图3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包装盒的部分的平面展开图。

图4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盖体的部分立体图。

图5a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抵顶件以及连动件的立体图。

图5b所示为图5a中的平面展开图。

图6a以及图7a分别所示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包装盒的侧视图,其中于图6a中盖体相对盒体盖合,而于图7a中盖体相对盒体开启第一角度。

图6b以及图7b分别所示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容置有容置物的包装盒沿着如图1中所示的线段2-2的剖视图,其中于图6b中盖体相对盒体盖合,而于图7b中盖体相对盒体开启第一角度。

图8以及图9分别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容置有容置物的包装盒沿着如图1中所示的线段2-2的剖视图,于图8中盖体相对盒体开启第二角度,而于图9中盖体相对盒体开启第三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以及图2a,并配合参照图3以及图4。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包装盒1包含盒体10、盖体12、抵顶件14(见图2a)、连动件16(见图2a)以及抬升件18(见图2a)。

在图1以及图2a中,盒体10包含底板100(见图2a)以及第一侧墙106。在本实施例中,盒体10的底板100定义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第一方向d1平行于盒体10的底板100,而第二方向d2垂直于第一方向d1。盒体10的第一侧墙106垂直并围绕底板100以形成容置空间108,且具有限位孔1060。详细而言,限位孔1060是开设在位于盖体12的第二侧墙122与底板100之间的第一侧墙106上。在一实施例中,盖体12被配置以相对盒体10盖合或掀开。

请参照图2a。在一实施例中,抬升件18连接盒体10,并至少位于抵顶件14上方。详细而言,抬升件18包含抬升板180以及支撑墙182。抬升件18的支撑墙182垂直并连接于底板100,且远离底板100的一端部具有转动轴184。抬升件18的抬升板180连接转动轴184,基于转动轴184而相对支撑墙182转动,且位于抵顶件14上方。在一实施例中,转动轴184为抬升件18上的折线,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动轴184也可为抬升件18上的切槽。

请参照图3。盖体12包含盖板120、第二侧墙122、限位侧板124、第三侧墙126、挡止部128以及第四侧墙127。第二侧墙122连接于盖体12的盖板120与盒体10的底板100之间。第二侧墙122通过转动轴109而可转动地连接盒体10的底板100,而盖体12的盖板120通过转动轴129而可转动地连接盖体12的第二侧墙122远离底板100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转动轴109或转动轴129为盖体12上的折线,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动轴109或转动轴129也可为盖体12上的切槽。

进一步而言,盒体10的底板100、部分第一侧墙106、盖体12的盖板120、第二侧墙122、限位侧板124、第三侧墙126以及挡止部128为同一板材所构成,且相邻接两者的连接处可相对地转折并以折线相区分,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任何可使得前述相邻接两者的连接处可相对转折的特征皆能应用于本发明。

请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盖体12的第三侧墙126连接于盖板120的相对两边缘(见图1)并被配置以自盖板120的边缘朝盒体10延伸。在图4中,盖体12的挡止部128连接第三侧墙126远离盖板120的一端,挡止部128与盖板120相互平行且相距第一距离t1。盖体12的第四侧墙127连接挡止部128相对第三侧墙126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第四侧墙127、挡止部128、第三侧墙126以及盖板120依序被配置以相互垂直地转折。因此,盖体12的第四侧墙127与第三侧墙126相互平行。在本实施例中,盖体12的第四侧墙127、挡止部128以及第三侧墙126形成长槽孔130,且具有朝向第二侧墙122的开口132。在垂直于盖板120的方向上长槽孔130的孔径为第一距离t1。

请参照图1以及图2a。在一实施例中,盖体12的限位侧板124突出于第二侧墙122,包含第一子部分1240以及第二子部分1242,且被配置以至少部分容置于长槽孔130中。限位侧板124的第一子部分1240邻接于第二侧墙122,且具有第一边缘e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边缘e1与转动轴129之间相距第二距离t2,第二距离t2与盖体12的挡止部128(见图1)与盖板120之间的第一距离t1相等,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边缘e1与转动轴129之间的第二距离t2也可小于挡止部128与盖板120之间的第一距离t1。

在一实施例中,限位侧板124的第二子部分1242连接第一子侧板1240相对第二侧墙122的一侧,且具有第二边缘e2。第二边缘e2上的至少一点与转动轴129之间相距第三距离t3,第三距离t3大于挡止部128与盖板120之间的第一距离t1。

请参照图2a至图2c、图5a以及图5b。图2b以及图2c分别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包装盒3、4沿着如图1中所示的线段2-2的剖视图。在图2a中,包装盒1的抵顶件14连接盒体10的底板100,并位于盒体10中。图2b与图2a的差异在于,图2b中的包装盒3的抵顶件14连接盒体10的第一侧墙106,而图2c与图2a的差异在于,图2c中的包装盒4的抵顶件14连接盖体12的第二侧墙122。图5a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抵顶件14以及连动件16的立体图。图5b所示为图5a中的平面展开图。

如图2a、图5a以及图5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抵顶件14包含固定部140、转动部142,转动部142可转动地连接于固定部140。在一实施例中,抵顶件14还包含及弯折部144,抵顶件14的转动部142经由弯折部144而可转动地连接固定部140。抵顶件14的固定部140连接盒体10的底板100。可选地,如图2b所示,抵顶件14的固定部140连接于盒体10的第一恻墙106。可选地,如图2c所示,抵顶件14的固定部140亦可连接盖体12的第二侧墙122,但不限于此。

如图2a、图5a以及图5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动件16包含相连接的第一连动段164以及第二连动段166。第一连动段164具有第一端部160以及第二连动段166具有第二端部162。在图2a中,连动件16连接于抵顶件14与盖体12之间。详细而言,连动件16的第一端部160连接抵顶件14的转动部142,连动件16的第二端部162连接盖体1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墙106具有限位孔1060,连动件16的第二端部162穿过限位孔1060而连接盖体12的第二侧墙122。

此外,请参照图5b。在一实施例中,抵顶件14的固定部140、转动部142及弯折部144与连动件16的第一连动段164以及第二连动段166为同一板材所构成,且相邻接两者的连接处可相对地转折并以折线相区分,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任何可使得前述相邻接两者的连接处可相对转折的特征皆能应用于本发明。

请参照图6a至图9。在一实施例中,容置物2为电子装置,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任何适合的容置物2皆可应用于本发明。在图6a以及图6b中,盖体12相对盒体10盖合。如图6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由第二侧墙122所突出的限位侧板124被配置以自开口132伸入长槽孔130(见图4)。限位侧板124的第一子部分1240以及第二子部分1242皆容置于长槽孔130中,且位于盖板120与挡止部128之间。

如图6b所示,在第一方向d1上抵顶件14的弯折部144在底板100的延伸平面的垂直投影位置位于连动件16的第一端部160与第二端部162在底板100的延伸平面的垂直投影位置之间。连动件16的第一连动段164与第二连动段166之间夹角度g。盖体12的第二侧墙122贴合于盒体10的第一侧墙106。当抬升板180的至少一个部位尚未被抵顶件18推动时,抬升件18的抬升板180平行于盒体10的底板100,且抬升板180相对盒体10的底板100具有第一高度h1。意即,抬升板180连接抵顶件14的位置与底板100之间相距距离相等于支撑墙182的转动轴184与底板100之间的第一高度h1。

在一实施例中,容置物2容置于盒体10的容置空间108,并贴合于抬升件18的抬升板180的表面而与底板100平行。此外,容置物2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200以及第二端部220,且分别位于转动轴184的相对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容置物2的第一端部200以及第二端部220与底板100之间的距离相等(即,第一高度h1)。

接着,在图7a以及图7b中,盖体12相对盒体10掀开。盖体12的盖板120的虚拟延伸面与盒体10的底板100的延伸平面之间相夹第一角度a1。如图7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当盖体12的盖板120沿着转动轴129转动而逐渐远离底板100时,盖体12的挡止部128同时会沿着转动轴129朝远离第二侧墙122的方向转动。在一实施例中,限位侧板124的第一子部分1240的第一边缘e1与转动轴129之间的第二距离t2小于长槽孔130(见图4)的孔径,而第二子部分1242的第二边缘e2上的至少一点与转动轴129之间的第三距离t3大于长槽孔130的孔径。因此,盖体12的挡止部128不会受到限位侧板124中第一子部分1240的第一边缘e1的限制,因而盖板120可沿着转动轴129转动而逐渐远离底板100直到挡止部128接触第二子部分1242的第二边缘e2。

进一步而言,由于第二子部分1242的第二边缘e2上的至少一点与转动轴129之间的第三距离t3大于长槽孔130的孔径,因此挡止部128会被第二子部分1242的第二边缘e2阻挡,而无法继续沿着转动轴129朝远离第二侧墙122的方向转动。此时,盖板120与第二侧墙122之间具有最大的角度,限位侧板124的第一子部分1240暴露于盖体12的长槽孔130外,而第二子部分1242容置于长槽孔130中。

如图7b所示,抵顶件14的弯折部144在底板100的延伸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保持位于连动件16的第一端部160与第二端部162在底板100的延伸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之间。连动件16的第一连动段164与第二连动段166之间保持相夹角度g。盖体12的第二侧墙122保持贴合于盒体10的第一侧墙106。

接着,在图8中,盖体12继续相对盒体10掀开。盖体12的盖板120的延伸平面与盒体10的底板100的延伸平面之间相夹第二角度a2,且第二角度a2大于如图7a以及图7b中所示的第一角度a1。此时,由于挡止部128(见图7a)会被第二子部分1242的第二边缘e2所限制,因此盖板120与第二侧墙122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固定。此外,在盖体12沿着转动轴109相对盒体10掀开期间,由于第二侧墙122带动并拉伸连动件16,因此连动件16之第一连动段164与第二连动段166会自相夹如图7b所示之角度g而逐渐至位于同一平面上。

接着,在图9中,盖体12继续相对盒体10掀开。盖体12的盖板120的延伸平面与盒体10的底板100的延伸平面之间相夹第三角度a3,且第三角度a3大于如图8中所示的第二角度a2。此时,连动件16持续被第二侧墙122带动并拉伸,使得其第一连动段164与第二连动段166保持位于一平面上。此外,在盖体12沿着转动轴109相对盒体10掀开期间,连动件16同时随着盖体12移动以带动抵顶件14的转动部142转动,使得抬升板180的至少一个部位被抵顶件14的转动部142推动而远离盒体10的底板100。详细而言,抬升件18的抬升板180沿着支撑墙182的转动轴184朝远离底板100的方向转动。在抬升件18的至少一个部位被抵顶件14推动而远离底板10后,第一连动段164与所述第二连动166位于一平面上。此时,抬升板180连接抵顶件14的位置与底板100之间相距第二高度h2,且第二高度h2大于第一高度h1。借此,在盖体12沿着转动轴109相对盒体10掀开期间,容置物2的第一端部200与底板100之间的距离维持为第一高度h1,而容置物2的第二端部220会被抬升件18的抬升板180推动而远离盒体10的底板100,因而与底板100之间的距离会大于第一高度h1。因此,容置物2会由平行于底板100的状态逐渐相对于底板100倾斜,使得第二端部220突出于盒体10,进而可方便使用者自包装盒1中拾取容置物2。

在一实施例中,盖体12的第二侧墙122沿着转动轴109朝远离盒体10的第一侧墙106的方向转动,并同时带动连动件16于第一侧墙106的限位孔1060中移动。具体而言,如图6a至图8所示,当盖体12相对盒体10掀开至第一位置时,连动件16与第一侧墙106的限位孔1060(见图1)的上缘具有一距离。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位置定义为包装盒1于其盖板120的延伸平面与底板100的延伸平面之间相夹角度小于如图9所示的第三角度a3时的状态。

请参照图1及图9,当盖体12相对盒体10由第一位置继续掀开至第二位置时,连动件16抵靠第一侧墙106的限位孔1060的上缘。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位置定义为包装盒1于其盖板120的虚拟延伸面与底板100的虚拟延伸面之间相夹角度等于第三角度a3的状态。此时,连动件16会被第一侧墙106上的限位孔1060的上缘阻挡,进而使得盖体12的第二侧墙122无法继续带动伸连动件16,使得抵顶件14的转动部142停止转动。

同时,第二侧墙122无法继续沿着转动轴109朝远离第一侧墙106的方向转动。此时,盖体12的第二侧墙122与盒体10的底板100之间具有最大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位于第一侧墙106上的限位孔1060限制连动件16的移动范围,进而控制盖体12相对盒体10掀开的角度范围。此外,通过连动件16抵靠盒体10的限位孔1060的上缘,盒体10可提供盖体12支撑力,使得盖体12不会沿着转动轴109继续朝远离盒体10的方向转动。

由以上对于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实施方式在盖体相对盒体掀开期间,通过抬升件可推动容置物,使得容置物的第二端部相较其第一端部远离盒体的底板。因此,容置物会由平行于底板的状态逐渐倾斜而突出于盒体,进而可方便使用者自包装盒中拾取容置物。此外,通过位于第一侧墙上的限位孔限制连动件的移动范围,进而控制盖体相对盒体掀开的角度范围。再者,通过连动件抵靠盒体的限位孔的上缘,盒体可提供盖体支撑力,使得盖体不会沿着转动轴继续朝远离盒体的方向转动。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