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95544发布日期:2018-12-08 06:06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针对每个建筑物(例如办公楼、公寓楼)要求与交通流(交通需要)相应的电梯的设置。另外,有人提出了在建筑物设置了电梯之后,以进行与交通流(交通需要)相应的运行的方式设定控制参数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57022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现有技术中,难以在实际开始运行之后根据建筑物的交通流来设定合适的控制参数。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与每个建筑物的交通流相应的设定的电梯管理系统。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实施方式的电梯管理系统具备存储部、取得部、异常判定部、类似判定部及发送部。存储部存储表示每个电梯系统的构成的构成信息和针对每个电梯系统控制电梯的运行的控制参数。取得部取得表示第1电梯系统按照第1控制参数进行了运行的情况下的运行状况的运行信息。异常判定部判定由运行信息表示的运行状况是否满足预定的基准。类似判定部在判定为由运行信息表示的运行状况不满足预定的基准的情况下,判定第1电梯系统的构成信息与其他的多个电梯系统的构成信息是否类似,根据类似的判定结果从其他的多个电梯系统中选择与第1电梯系统类似的第2电梯系统。发送部将存储于存储部的第2电梯系统的第2控制参数向第1电梯系统发送。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和电梯管理系统的构成的框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系统构成数据库的构成例的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运用信息存储数据库的构成例的图。图4是例示出实施方式的异常判定部在运行状况的判定中使用的基准的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梯管理系统中的整体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梯管理系统中的控制参数的更新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电梯管理系统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和电梯管理系统的构成的框图。图1所示的电梯管理系统100利用云计算来收集电梯系统150、170的信息,针对每个电梯系统150、170实现合适的运行控制。如图1所示,电梯管理系统100经由通信网络180而与电梯系统150、170连接。通信网络180包括互联网、专用回路等。电梯管理系统100设置于通信网络180上的任意场所。电梯管理系统100可以通过将多个信息处理装置组合来实现,也可以由一个信息处理装置(例如服务器)来实现。电梯系统150、170设为在存在于全国各地的许多建筑物内设置的电梯系统。此外,建筑物表示设置有各种电梯的建筑。电梯管理系统100具有从在存在于全国各地的许多建筑物内设置的电梯系统150、170收集各种信息,并进行与电梯系统150、170的交通流相符的调整的功能。在图1中,虽然作为电梯系统而连接有电梯系统150、170,但这是为了说明而省略后的图,实际上连接有更多的电梯系统。第1电梯系统150具备通信处理部151、群管理控制部152、号机控制部153a、153b、153c、号机轿厢154a、154b、154c、拍摄部155及测定部156,对设置于建筑物的电梯的运行进行控制。此外,假设第2电梯系统170的构成具备同样的构成而省略说明。群管理控制部152基于向设置于乘梯处的(未图示的)呼叫登记装置输入的乘梯处呼叫登记信息等,针对每个呼叫登记进行号机轿厢154a、154b、154c的分配。另外,群管理控制部152具备控制参数存储部159,按照存储于控制参数存储部159的控制参数来进行第1电梯系统150整体的控制。作为控制参数,例如可考虑“基准层”、向基准层配梯的号机轿厢的“台数”、“轿厢的分散方法”、“门打开时间”及“门开闭速度”等。控制参数存储部159是使用了hdd等可读写的存储介质的构成,存储在第1电梯系统150的运行中使用的控制参数。另外,控制参数存储部159也可以按每个时间段来存储控制参数。号机控制部153a、153b、153c基于由群管理控制部152分配的乘梯处呼叫登记信息包含的目的层信息,对号机轿厢154a、154b、154c进行控制。拍摄部155设置于号机轿厢154a、154b、154c内和各层的电梯乘梯处。并且,拍摄部155用于对号机轿厢154a、154b、154c内和各层的电梯乘梯处的利用者的状况进行拍摄。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由拍摄部155拍摄到的拍摄图像数据作为表示第1电梯系统150的利用者的利用状况的利用状况信息来存储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作为检测利用状况的构成,不限定于拍摄部155,只要是能够检测第1电梯系统150的利用者的利用状况的构成(检测部)即可。例如,也可以考虑取代拍摄部155而使用载重检测部等。测定部156具备运用信息存储部157和利用状况存储部158,收集第1电梯系统150中的各种信息并存储。运用信息存储部157按每个时间段来存储表示第1电梯系统150的运行状况的运用信息。作为运用信息,例如设为操作的有无、号机轿厢154a、154b、154c的运行一周时间、平均运转间隔、平均未响应时间、乘梯人数、输送人数等信息。运用信息基于群管理控制部152的控制结果来生成。而且,也可以包含作为交通流的信息的od表(origin-destinationtable,起迄点交通表)。此外,交通流表示在各层利用电梯的人流。利用状况存储部158将由拍摄部155(检测部)拍摄到的拍摄图像数据(检测结果)与拍摄时刻相对应地存储。由此,存储每个时间段的利用状况信息。通信处理部151具备信息发送部160和信息接收部161,经由通信网络180而与电梯管理系统100之间进行通信处理。信息发送部160将存储于运用信息存储部157的运用信息及存储于利用状况存储部158的利用状况信息向电梯管理系统100发送。信息接收部161从电梯管理系统100接收在第1电梯系统150的运行中使用的控制参数。并且,信息接收部161将接收到的控制参数登记到控制参数存储部159。由此,第1电梯系统150开始进行使用接收到的控制参数的运行控制。电梯管理系统100是进行在每个建筑物设置的电梯系统(例如,第1电梯系统150、第2电梯系统170)的管理的系统,以使该电梯系统能够进行电梯的合适的运行的方式进行每个电梯系统的控制参数的设定。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管理系统100具备通信处理部101、运用信息存储数据库102、利用状况管理数据库103、系统构成数据库104、取得部105、异常判定部106、类似判定部107及模拟部108。系统构成数据库104设为存储表示每个电梯系统的构成的系统构成数据(构成信息)的数据库。图2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系统构成数据库104的构成例的图。如图2所示,系统构成数据库104具有“编号”、“台数”、“额定速度”、“装载载重”、“楼层数”、“配置场所”、“电梯构成”、“操作的有无”及“用途”作为系统构成数据。而且,系统构成数据库104具有“上班时控制参数”和“下班时控制参数”作为控制电梯的运行的控制参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系统构成数据与控制参数相对应地存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使用“上班时控制参数”和“下班时控制参数”作为进行更新的控制参数的一例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这些控制参数。“编号”设为用于识别电梯系统(建筑物)的识别信息。“台数”设为设置于电梯系统(建筑物)的电梯的台数。“额定速度”设为设置于电梯系统(建筑物)的电梯的额定速度。“装载载重”设为设置于电梯系统(建筑物)的电梯能够搭载的载重。“楼层数”设为在该建筑物中电梯能够乘降的楼层的数量。“配置场所”表示在建筑物中设置有电梯的场所。“电梯构成”表示设置于建筑物的电梯系统的种类。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上述的“台数”、“额定速度”、“装载载重”、“楼层数”、“配置场所”及“电梯构成”等电梯的性能或设置有电梯的环境进行比较,能够判定电梯系统彼此是否类似。另外,也可以在类似判定中使用后述的“用途(建筑物用途)”和/或其他要素。“操作的有无”保持是否在预定的时间段进行与该时间段相应的操作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设定“上班时”及“下班时”中的任一个以上。在设定有“上班时”的情况下,在与“上班时”对应的时间段进行按照后述的“上班时控制参数”的运行控制。另一方面,在设定有“下班时”的情况下,在与“下班时”对应的时间段进行按照后述的“下班时控制参数”的运行控制。“用途”根据设置有电梯系统的建筑物的种类来设定。关于“上班时控制参数”,在对“操作的有无”设定有“上班时”的情况下,存储有在与“上班时”对应的时间段为了对电梯进行运行控制而使用的控制参数。另外,关于“下班时控制参数”,在对“操作的有无”设定有“下班时”的情况下,存储有在与“下班时”对应的时间段为了对电梯进行运行控制而使用的控制参数。登记于系统构成数据库104的系统构成数据设为在各建筑物中开始电梯系统的运用时预先登记,但也可以登记从各建筑物发送的系统构成数据。运用信息存储数据库102设为存储表示每个电梯系统的运用实际成果的信息的数据库。图3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运用信息存储数据库102的构成例的图。如图3所示,运用信息存储数据库102将“编号”、“时间段”、“操作的有无”、“运行一周时间”、“平均运转间隔”、“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乘梯人数”、“输送人数”及“od表”相对应地存储。“编号”设为用于识别电梯系统(建筑物)的识别信息。“时间段”表示使电梯进行了运行的时间段。“操作的有无”表示在该时间段设定的操作。“运行一周时间”设为在该时间段电梯运行一周所需的平均时间。“平均运转间隔”设为在该时间段停止于各层的电梯的平均的运转间隔。“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表示该时间段内的在呼叫登记装置登记了上升的情况下的平均未响应时间。“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表示该时间段内的在呼叫登记装置登记了下降的情况下的平均未响应时间。由此,能够将上升的情况下的运行状况和下降的情况下的运行状况分开来进行判定。“乘梯人数”表示在该时间段搭乘于电梯的人数。“输送人数”表示在该时间段搭乘于一个电梯的最大人数。“od表(origin-destinationtable)”承载表示该时间段内的交通流的od表。此外,交通流表示在各层利用电梯的人流。登记于运用信息存储数据库102的信息设为将从各建筑物的电梯系统接收到的运用信息与识别电梯系统的“编号”相对应地进行了登记的信息。返回图1,利用状况管理数据库103存储从电梯系统接收到的利用状况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利用状况信息,将由拍摄部155拍摄到的拍摄图像数据与时间段相对应地存储。各建筑物的电梯系统定期经由信息发送部160发送存储于运用信息存储部157的运用信息和存储于利用状况存储部158的利用状况信息。本实施方式中,对由电梯系统进行合计并将根据合计结果算出的信息作为运用信息发送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在电梯管理系统100侧进行算出等处理。通信处理部101具备信息发送部111和信息接收部112,经由通信网络180而与电梯系统150、170进行信息的收发。信息接收部112接收从电梯系统150、170发送来的信息。作为接收的信息,例如有运用信息、利用状况信息。例如,信息接收部112在从电梯系统150、170接收到运用信息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运用信息与表示发送源的电梯系统的编号相对应地登记到运用信息存储数据库102。另外,信息接收部112在从电梯系统150、170接收到利用状况信息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利用状况信息与表示发送源的电梯系统150、170的编号相对应地登记到利用状况管理数据库103。信息发送部111对电梯系统150、170发送信息。作为发送的信息,例如有控制参数。关于发送的控制参数将在后文进行描述。取得部105从运用信息存储数据库102取得表示在电梯系统150、170中按照存储于控制参数存储部159的控制参数进行了运行的情况下的运行状况的运行信息。本实施方式的取得部105在判定电梯系统150、170的运行状况是否正常的定时进行运用信息的取得。作为判定的定时,除了可以是以月为单位的定期检修的情况之外,还可以是每半年或以三个月为单位。另外,在以前判定为电梯系统150、170的运行状况存在异常,结果更新了电梯系统150、170的控制参数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比定期的检修更早的定时,例如更新一周之后等。异常判定部106基于取得部105取得的运行信息,针对每个电梯系统150、170判定由该运行信息表示的运行状况是否满足预定的基准。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定的基准设为基于电梯系统150、170的利用者是否产生了不悦感等而确定的基准。图4是例示出预定的基准的图。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设定了平均运转间隔的基准值x1和平均未响应时间的基准值y1作为预定的基准。本实施方式的异常判定部106在作为运行信息登记的平均运转间隔为基准值x1以上或者作为运行信息登记的平均未响应时间(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及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的平均值)为基准值y1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该电梯系统150、170的运行状况异常。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将预定的基准限定为平均运转间隔、平均未响应时间,例如也可以使用输送人数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无论电梯系统150、170的用途如何都使用基准值x1及基准值y1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根据电梯系统150、170的用途而使基准值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平均未响应时间是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及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的平均值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以针对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及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分别判定是否为基准值y1以上。也就是说,在根据电梯系统150、170的用途而与下降时的运行状况相比想要优先改善上升时的运行状况的情况等下,异常判定部106也可以判定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是否为基准值y1以上,而针对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不进行判定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异常判定部106判定为运行状况异常的电梯系统150、170中,以用于改善运行状况的控制参数进行更新。而配合电梯系统150、170的运行状况来调整进行更新的控制参数是困难的。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确定系统构成数据与判定为运行状况异常的电梯系统(例如,第1电梯系统150)类似的电梯系统(例如,第2电梯系统170)。并且,基于模拟结果来判定在确定出的电梯系统中应用的控制参数是否能够应用于判定为运行状况异常的电梯系统。由此,不进行具体的调整就能确定适合电梯系统的控制参数。在异常判定部106判定为某电梯系统(以下,也称作更新对象电梯系统)中的由运行信息表示的运行状况不满足预定的基准的情况下,类似判定部107参照系统构成数据库104来判定更新对象电梯系统的系统构成数据与其他的多个电梯系统的系统构成数据是否类似。并且,类似判定部107根据类似的判定结果,从其他的多个电梯系统中选择与更新对象电梯系统类似的电梯系统(以下,也称作类似电梯系统)。本实施方式的类似判定部107在类似判定中使用存储于系统构成数据库104的参数中的“台数”、“额定速度”、“装载载重”、“楼层数”及“配置场所”。具体而言,类似判定部107在“台数”、“装载载重”及“配置场所”一致并且“额定速度”及“楼层数”的差异为±20%以内的情况下,判定为电梯系统类似。此外,±20%是根据实施方式而设定的阈值,也可以是其他的阈值。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在类似判定中使用“台数”、“额定速度”、“装载载重”、“楼层数”及“配置场所”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不对在类似判定中使用的参数进行限制。另外,也可以根据参数而使类似判定的基准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类似判定部107中,在更新对象电梯系统与其他的多个电梯系统之间的类似判定中判定“台数”、“装载载重”及“配置场所”是否一致。然而,本实施方式不限定于“台数”、“装载载重”及“配置场所”全部一致的情况,也可以判定“台数”、“装载载重”及“配置场所”中的任一个以上是否一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类似判定部107中,在更新对象电梯系统与其他的多个电梯系统之间的类似判定中判定“额定速度”及“楼层数”的差异是否为±20%以内。然而,本实施方式不限定于判定“额定速度”及“楼层数”全部比±20%(预定的阈值)更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判定“额定速度”及“楼层数”中的任一个以上是否比±20%(预定的阈值)更类似。在类似判定部107选择了与更新对象电梯系统类似的类似电梯系统的情况下,模拟部108读出存储于系统构成数据库104的类似电梯系统的控制参数(例如,在判定为运行状况异常的是上班时的情况下是上班时控制参数,在判断为运行状况异常的是下班时的情况下是下班时控制参数),执行对使用类似电梯系统的控制参数在更新对象电梯系统中控制了电梯的运行的情况的模拟。之后,模拟部108判定由模拟表示的运行状况与由取得部105取得的运行信息表示的运行状况相比是否得到了改善。作为是否得到了改善的判定基准,可考虑使用表示运行状况的平均运转间隔及平均未响应时间是否变短,但也可以将其他的要素使用于判定基准。并且,信息发送部111在由模拟部108判定为由模拟表示的运行状况与由取得部105取得的运行信息表示的运行状况相比得到了改善的情况下,将类似电梯系统的控制参数向更新对象电梯系统发送。由此,在更新对象电梯系统中,运行所使用的控制参数被更新,所以能够改善运行状况。并且,电梯管理系统100之后基于从更新对象电梯系统发送来的运行信息,进行运行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的判定。判定方法与上述的判定方法是同样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参数被更新后的电梯系统中,不等待定期的检修地,判定运行状况是否产生了异常。更新后的异常判定设为更新三天后或一周后等。也就是说,取得部105在从更新起经过了三天或一周后,取得表示更新对象电梯系统按照信息发送部111发送出的控制参数进行了运行的情况下的运行状况的更新后的运行信息。并且,类似判定部107判定由更新后的运行信息表示的运行状况是否满足预定的基准。例如,在判定为作为运行状况的未响应时间、平均运转间隔极端恶化的情况下,立即进行用于更新控制参数的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判定为不满足预定的基准的情况下,再次进行电梯系统的类似判定。在该类似判定中,除去上次控制参数的更新中使用的电梯系统。也就是说,通过除去没能成功改善运行状况的电梯系统,能够期待更新对象电梯系统的运行状况的改善。也就是说,类似判定部107在判定为由更新后的运行信息表示的运行状况不满足预定的基准的情况下,判定更新对象电梯系统的系统构成数据与除去了上次的类似电梯系统后的其他的多个电梯系统的系统构成数据是否类似。不过,在上次的类似电梯系统(上次控制参数的更新中使用的电梯系统)中控制参数被更新了的情况下,设为类似判定的对象。另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基于由利用状况信息表示的利用者的电梯的利用状况来更新控制参数。换言之,也可以不仅考虑由运用信息表示的运行状况,还考虑实际由检测部检测到的利用状况。例如,在由于平均未响应时间极端地长,所以尽管更新了控制参数,运行状况却未改善的情况下,取得部105取得作为设置于更新对象电梯系统的拍摄部155(检测部)的拍摄结果的、表示更新对象电梯系统中的利用者的利用状况的拍摄图像数据(利用状况信息)。使用利用状况信息来进行产生了什么状况的判定。并且,异常判定部106判定由拍摄图像数据(利用状况信息)表示的利用者的利用状况是否满足利用状况用的基准(第2预定的基准)。例如,在电梯到达了基准层(1层)的情况下,尽管电梯能够容纳,有时也会由于不想与预定的人一起搭乘或者想要避免拥挤等理由,而存在不搭乘电梯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均未响应时间极端变长。因而,异常判定部106中,基准层处的平均未响应时间成为基准值y1以上。然而,在对利用状况信息进行解析的结果是判定为产生了这样的状况(换言之,检测到不搭乘号机轿厢154a~154c的人)的情况下,即使基准层处的平均未响应时间为基准值y1以上,异常判定部106也判定为不满足利用状况用的基准(第2预定的基准)。并且,异常判定部106将对利用状况信息进行解析的结果通知给管理者,不进行控制参数的更新。由此,能够抑制不需要的控制参数的更新。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管理系统100中的整体处理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管理系统100中的上述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首先,在电梯管理系统100中,在进行运行状况的检修时,取得部105从运用信息存储数据库102取得每个电梯系统的运用信息(s501)。然后,在电梯管理系统100中,针对取得了在s501中取得的运用信息的每个电梯系统执行s502~s505的处理。具体而言,异常判定部106按每个时间段来进行由运用信息表示的运行状况(例如平均运转间隔、平均未响应时间)是否满足判定基准(例如基准值x1、y1)的判定处理(s503)。本实施方式的时间段设为存储于运用信息存储数据库102的时间段(每5分钟)。然后,异常判定部106判定在全时间段中运行状况(例如平均运转间隔、平均未响应时间)是否满足判定基准(基准值x1、y1)(s504)。在判定为满足判定基准的情况下(s504:是),移向下一个电梯系统的处理。在异常判定部106判定为不满足判定基准的情况下(s504:否),将该电梯系统作为更新对象电梯系统,进行该更新对象电梯系统的控制参数的更新处理(s506)。之后,移向下一个电梯系统的处理。并且,在电梯管理系统100中,在进行了所有的电梯系统的处理的情况下,结束处理。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管理系统100中的控制参数的更新处理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管理系统100中的上述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类似判定部107从系统构成数据库104取得其他的电梯系统的系统构成数据(s601)。然后,在电梯管理系统100中,针对在s601中取得的每个其他的电梯系统执行s602~s607的处理。类似判定部107将更新对象电梯系统与其他的电梯系统的系统构成数据进行比较(s603)。成为比较对象的参数如上所述,省略说明。然后,类似判定部107根据s603的比较结果来判定更新对象电梯系统与其他的电梯系统的系统构成是否类似(s604)。在判定为不类似的情况下(s604:否),进入s607,之后,再次反复进行从s602起的处理。另一方面,在类似判定部107判定为更新对象电梯系统与其他的电梯系统类似的情况下(s604:是),模拟部108将其他的电梯系统作为类似电梯系统,执行使用了该类似电梯系统的控制参数的情况下的更新对象电梯系统的运行的模拟(s605)。然后,模拟部108判定模拟结果的运行状况与由运用信息表示的运行状况相比是否得到了改善(s606)。在判定为未得到改善的情况下(s606:否),再次反复进行从s602起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模拟部108判定为模拟结果的运行状况与由运用信息表示的运行状况相比改善了的情况下(s606:是),信息发送部111将在类似电梯系统中使用的控制参数向更新对象电梯系统发送(s608),结束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判定为能够改善的情况下,不进行与其他的电梯系统的比较就结束处理。由此,能够减轻在系统构成数据库104登记了许多电梯系统的情况下的处理负担。此外,本实施方式不限定于在判定为能够改善的情况下不进行与其他的电梯系统的比较就结束处理的方法,也可以进行与全部电梯系统的比较。在该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最大程度地得到了改善的控制参数进行更新。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使用“上班时控制参数”、“下班时控制参数”作为控制参数的一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对控制参数进行限制,也可以使用定义了其他的时间段的控制参数。另外,作为控制参数,虽然对使用“基准层”、“配梯台数”、“轿厢的分散方法”、“门打开时间”及“门开闭速度”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控制参数不限定于这些参数,只要是能够变更运行状况的参数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判定为更新对象电梯系统与其他的电梯系统类似的情况下使用其他的电梯系统的控制参数执行模拟,在确认得到了改善之后对更新参数进行更新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不限定于执行模拟的方法,只要是以其他的电梯系统的控制参数对更新对象电梯系统进行更新即可,可以使用任意的方法。(变形例1)上述的实施方式对不考虑上升时的平均未响应时间与下降时的平均未响应时间的差异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利用者的要求,存在使上升时或下降时优先的状况。例如,在用途是办公室的情况下,若是上班时,则可认为想要优先消除上升的未响应时间等。于是,在变形例中,对进行在上升时和下降时不同的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构成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是同样的,省略说明。取得部105针对每个电梯系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从运用信息存储数据库102取得运行信息,该运行信息包含表示对于使号机轿厢154a~154c上升的乘梯处呼叫的响应时间的平均的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第1平均未响应时间)和表示对于使号机轿厢154a~154c下降的乘梯处呼叫的响应时间的平均的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第2平均未响应时间)。然后,异常判定部106针对每个电梯系统,使用与电梯系统的用途及时间段相应的基准值来判定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和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是否异常。并且,选择被判定为存在异常的电梯系统作为更新对象电梯系统。例如,在电梯系统的用途为办公室且时间段为通勤时的情况下,使用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用的基准值y2和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用的基准值y3来判定是否异常。此外,设为基准值y2<基准值y3,优先判定上升时的等待时间是否存在异常。这样,在本变形例中,关于基准值,在分为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和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的基础上,在用途及时间段上也分开。之后,类似判定部107在由异常判定部106判定为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其他的多个电梯系统与更新对象电梯系统之间进行类似判定,选择与更新对象电梯系统类似的类似电梯系统。在本变形例中,类似判定也包括电梯系统的用途。然后,模拟部108在模拟的执行中执行对使用类似电梯系统的控制参数进行了运行的情况的模拟。此时,模拟部108算出对于使轿厢上升的乘梯处呼叫的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第3平均未响应时间),并且算出对于使轿厢下降的乘梯处呼叫的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第4平均未响应时间)。并且,模拟部108判定是否进行了与用途及时间段相应的改善具体而言,模拟部108将取得部105取得的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第1平均未响应时间)与通过模拟算出的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第3平均未响应时间)进行比较。而且,模拟部108将取得部105取得的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与通过模拟算出的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进行比较。根据这些比较结果来判定是否得到了改善。并且,作为与用途及时间段相应的判定,例如在电梯管理者存在想要改善上班时的上升时的等待这一希望的情况下,模拟部108与其他的时间段及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相比,优先判定在上班时的时间段中上升时平均未响应时间是否得到了改善。此外,本变形例示出了一例,根据用途、时间段(例如下班时),也可考虑优先判定下降时平均未响应时间等。然后,信息发送部111在基于模拟部108的比较结果判定为运行状况得到了改善的情况下,将类似电梯系统使用的控制参数向更新对象电梯系统发送。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分为上升时和下降时来进行判定,能够在电梯系统的运行状况上实现更合适的设定。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通过具备上述的构成,能够对电梯系统实现控制参数的更新。由此,能够实现与每个建筑物(电梯系统)的交通流相应的设定。另外,由于对电梯系统更新的控制参数使用类似的电梯系统的控制参数,所以能够减轻用于调整控制参数的负担。虽然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都是作为例子而提出,并非旨在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要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标号说明100…电梯管理系统,101…通信处理部,102…运用信息存储数据库,103…利用状况管理数据库,104…系统构成数据库(存储部),105…取得部,106…异常判定部,107…类似判定部,108…模拟部,111…信息发送部(发送部),112…信息接收部,150…第1电梯系统,151…通信处理部,152…群管理控制部,153a、153b、153c…号机控制部,154a、154b、154c…号机轿厢,155…拍摄部(检测部),156…测定部,157…运用信息存储部,158…利用状况存储部,159…控制参数存储部,160…信息发送部,161…信息接收部,170…第2电梯系统,180…通信网络。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